绿林网

莎莎的石头读后感精选

莎莎的石头读后感精选

《莎莎的石头》是一本由(美)艾伦·贝克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莎的石头》精选点评:

●跟随一块石头,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游历地球四大洲,从远古走到现今,见证物种的进化、文明的兴衰,寻找自己与过去、与未来的神奇联系。

●46m,无字天书

●画风细腻又大气,有种历史感。给孩子开阔眼界很不错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旅程要走,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要演绎。莎莎的石头经历了一番从古至今的文明之旅,莎莎也明白了生命的含义。这本无字绘本给人的感觉简直太奇妙了,第一次感受到不逊于文字的图像叙事魅力。

●不可思议的旅程 系列绘本质量一直很高啊,同样是如梦如幻的大片风格,而且这一次内涵丰富了

●好棒!!!

●201901,4+1。一颗永流传的陨石!

●一个陨石的流浪,是历史的进程,好故事

●一颗石头波澜壮阔的流转史。这颗星球上的物质啊,来自遥远的地方,穿越了人类的历史,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长寿。我们生活着的地方,不也是个巨大的古迹吗?

●看评分9.8,很好奇,于是买了这本书,打开翻了一遍,不觉得有多好啊,难道这高分有内幕?学画20多年了,画面,技巧和故事没有令我感到意外的惊艳。浪得虚名一本儿童绘本。给8分。

《莎莎的石头》读后感(一):另一种震撼与另一种感动

在看《不可思议的旅程》的时候,就是那样的震撼。从没见过这样一本书,一本绘本,不着一字,只通过图画就营造出失望、惊喜、紧张、欣慰,营造出节奏,仿佛看电影大片一样被推动着看完。之后的续集《彩虹国度》也毫不逊色,当你以为会像夺宝奇兵那样一集接一集去探险的时候,艾伦·贝克尔用《回归之夜》画上完美的终章,让《不可思议的旅程》成为真正意义的“三部曲”。

这本《莎莎的石头》依然是无字绘本,它的震撼与《不可思议的旅程》不同。你能提前设想到艾伦会再排一部大戏,但没想到这次它这么深沉。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的人,盯着墙面上的一块印迹都能联想半天。比起旅程,《莎莎的石头》更适合我。旅程完全虚构出了一个魔法国度。而石头,则穿越了时空,真真假假地复原了历史。

当女孩在海边捡起一块石头,把它扔出去,那块石头便穿越回数千年前,最早它来到地球的那一个时间点。一块撞击地球的陨石。然后经历各种世代的更替,裸露在地表之外的这块石头被搬运到巴比伦做成方尖碑。战乱让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灭亡,然而石头仍在,它又去了下一个地方,下一个地方,下一个地方……最后,它被海水冲刷成椭圆,便被这女孩拾在手中。

这块石头曾经做碑,做桥,做龙,但最终它还是石头。

绘本的开头,女孩在原野上采花,为了放在她的好伙伴狗的墓地上。(如何知道是狗?这里有艾伦的机智。)绘本的结尾,金黄色椭圆形的石头被放在了狗的坟头。在穿越的整个历史中间,并没有女孩。然而,我总是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是她?为什么她扔出去的石头会穿越时空?会不会她在历史中也曾以另一个身份与石头有着某种关联?她扔出去的是一块灰色石头,再次捡起的是一块金色石头。当金色的石头放在了小狗的坟墓之上,会不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也许还有续集,也许就此结束。

《莎莎的石头》读后感(二):资深旅行玩家花样做绘本,一颗石头带孩子看遍“奇遇人生”

如何用一个词来形容《不可思议的旅程》作者艾伦·贝克尔,大概就是——会玩!

艾伦·贝克尔可是个资深旅行玩家,不是在路上,就是向往在路上!从他的处女作书名——JOURNEY就能看出来,

2018年新作《莎莎的石头》,艾伦·贝克尔更是给自己增加了旅行的难度——这一次故事从幻想的国度转向现实世界的地点和时间,主人公还是一块石头!

我们都熟悉的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主人公争分夺秒,尝试当时人类各种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横跨地球旅程。好在一块石头没那么赶时间,《莎莎的石头》中,横跨地球40000公里的旅程,它用了几万年。

小女孩扔出的石头变成了坠落地球的一块陨石,第一站降落在了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

在访谈中,艾伦·贝克尔表示《莎莎的石头》对地质时代的描绘比较跳跃和传奇化,但他对地点的选择非常谨慎——为什么是非洲?

进化论的奠基人、科学家达尔文早就下出结论,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后世的科学家也相继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人类的化石,时间可追溯至280万年前,很大程度上证实了达尔文的观点。

一块石头,确实很难凭空移动,但依赖人类活动的存在就顺理成章了。故事中这块金色石头最早降落在埃塞俄比亚,让故事开始于人类历史的开端,再合适不过。

埃塞俄比亚境内公元1-7世纪曾存在过强大的阿克苏姆王国,高耸的方尖碑是这一文明中地下墓葬的标志。虽然时代不同,但《莎莎的石头》中也出现了类似祭祀活动的场景,环衬上地图的标识也与阿克苏姆王国方尖碑的排布有几分相似呢。

石头旅程的第二站更容易辨识——巴比伦王国。

很多人知道巴比伦,是因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曾存在于此,不过盛极一时的巴比伦,瑰丽的建筑并不止空中花园一座。

但也正如《莎莎的石头》中描绘的一样,王国在战乱中被毁灭,我们只能透过现存的巴比伦城遗址,想象它数千年前的辉煌模样。

《莎莎的石头》中的巴比伦城,近景是装饰华丽的伊师塔大门,远处的巴比伦塔隐约可见。

金色石头所在的公元前6世纪,是巴比伦王国最辉煌的时期,仅巴比伦城的居民就超过20万人。1899年,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到了巴比伦城伊师塔大门的遗址,如今在德国柏林佩加蒙博物馆可以看到它的复制版。

人们还根据考古遗址,复原了当时巴比伦城的城市布局图。

图中的9号建筑几乎绘本中的一模一样,这就是巴比伦塔(又称巴别塔)。据推算,巴比伦塔高约96米,相比现今的摩天大楼,这个高度已经不值得一提,但在当时巴比伦塔可是国内最高的建筑,从国土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因此也它也被称为通天塔。

关于巴比伦塔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圣经故事中,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相互之间不能沟通,人类的计划因此失败。在后世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中,巴比伦塔也被常被作为倒塌的文明、混乱隔阂的象征。

不过研究发现,这存在于想象中的野心的高塔,可不仅仅是炫技那么简单,而确实是有一些实际的用图,比如祭祀活动、军事哨所、天文观测等。

巴比伦塔在战争中毁于一旦,我们再也无法目睹它的真容了。曾作为广场上方尖碑的金色石头再次流浪,这一次它来到了——印度巴特那。

当时的印度巴特那叫华氏城,是笈多王朝的都城。古印度是佛教起源地,笈多王朝时大乘佛教盛行,笈多王朝在超日王在位期间达到极盛期,也难怪会斥重金修筑大佛。

公元500年前后,笈多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外族入侵,印度再次战火纷飞。这座大佛也只能佛系地注视着眼前的兵荒马乱。

石头又来到了中国阳朔,成为石拱桥上刻字的楔石。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的一种,《莎莎的石头》画面中的拱桥也是明代代表性的样式。

阳朔富里桥

遇龙桥

《莎莎的石头》中拱桥石头上镌刻的“缘”字也极富东方哲学的意味。不论桥是坚固地矗立还是凌乱垮塌,石头一动不动,它又见证了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多少故事呢?艾伦·贝克尔只是若干年前来过中国,但对中国这个“缘”字的理解也非常准确!

沿着河流,金色的石头流转到了广州。

广州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口。鸦片战争后,广州和其他四个城市一起被划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近代贸易史上非常重要的城市。金石被雕刻成工艺品,就通过广州港被贸易流转了出去。

再后来,金色的石头到了夏威夷的岛屿,又到了美国圣胡安群岛,回到了把它扔进大海的小女孩手中。石头走完这一遭可不容易,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时间和地点,被这块神奇的石头串联了起来。

为了让这趟脑洞旅程合情合理,作者研究了各个时代和地区的商贸路线、服装和景观。经常有学校邀请艾伦·贝克尔给学生演讲,他就借此机会参观了所到之处的大学档案馆、城市博物馆,收集新书的参考资料。最终,他为石头模拟出来一条穿越7000年人类历史,横跨地球40000公里的“虚拟路径”。

石头旅程的灵感也是源于艾伦· 贝克尔的旅途。2014年,为了完成“不可思议的旅程”系列完结篇《回归之夜》的绘制工作,艾伦·贝克尔举家迁往西班牙,为的就是亲眼看一看当地原始人的洞穴壁画,而壁画也确实成为了《回归之夜》关键的场景。

艾伦·贝克尔住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的时候,在从家到工作室的路上发现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曾经是清真寺,再之前是古罗马遗迹。他不禁好奇:在一旁静静地见证帝国的兴衰是种怎样的感觉?

艾伦·贝克尔决定创作一本关于时间的故事。他在纸上画下一棵树,随着故事渐渐展开,树变成了另外的形式——经历了更久远时间的一块石头。

虽然是石头的故事,但很快你会发现《莎莎的石头》讲述的其实是文明和文化,是人的情感。书中出现的中文“缘”字也变得更加妙不可言。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阅读就是一趟穿越时间的旅程。凡尔纳《80天环游地球》用想象力与好奇心,重新衡量了时间和地域的关系。《莎莎的石头》也一样,成为一段探访遥远时空和内心深处的旅程。

《莎莎的石头》读后感(三):关于石头的“不可思议的旅程”!

月2日,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这场火持续了5个小时,南美洲最古老的女性“卢西亚”的头骨和最早在巴西展出的恐龙的化石等等极为珍贵的藏品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但一块名为“本德戈”的陨石在火灾中安然无恙。

它是巴西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陨石,重达5.6吨,于1784年在巴西东北部的巴伊亚州被一位放牛的男孩发现。1888年,佩德罗二世下令将其转移至巴西国家博物馆。

这块石头携太空的尘埃来到地球,静默千年。在网友眼中,劫后余生的石头在永恒中竟多了一丝孤寂而悲伤的味道。

面对这样一块石头,人们免不了会猜测,在成为陨石之前,它来自哪个星球?在未被男孩发现之前,它曾到过哪里,又经历和见证了什么?如果未被收入博物馆,它将来的又会何去何从?

凯迪克奖得主、《不可思议的旅程》作者艾伦·贝克尔也产生过类似的遐想。不仅如此,他还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一部新的无字绘本——《莎莎的石头》。

莎莎的石头预告片_腾讯视频

凯迪克奖作品《不可思议的旅程》作者新作。一个女孩走到海边,捡起一块石头扔出去,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开始了……

一部史诗级纸上奇幻大片

对于小女孩一家来讲,这个夏天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小女孩心爱的小狗莎莎再也不能和他们一起去海边度假了。

小女孩怅然蹲在海边,随意从海水中捞起一块石头,将它扔向远处。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由此开启······

原来这块石头,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它曾目击了生物登陆、恐龙灭绝,又成为古巴比伦的方尖碑,见证文明古国的兴盛灭亡。

它跨过大洋大洲,被中国工匠精雕细琢,被岛屿部落的酋长珍藏,又被太平洋的海盗掠夺……

在七千年人类变迁中,这块石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注视着人类、地球甚至宇宙的荣枯。

一部独具匠心之作

《莎莎的石头》是凯迪克奖得主艾伦·贝克尔继《不可思议的旅程》三部曲后,又一部纸上“奇幻大片”。小读者们将跟随一块石头,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游历地球四大洲,从远古走到现今,见证物种的进化、文明的兴衰,寻找自己与过去、与未来的神奇联系。

《莎莎的石头》作者艾伦·贝克尔创作谈_腾讯视频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艾伦·贝克尔创作《不可思议的旅程:回归之夜》时,经常路过的一座教堂:

“每天我去往工作室的路上都会路过一座教堂。就像城市的其他部分一样,教堂华丽,充满历史感。有一天,我停下来读教堂前面的标识,发现在几百年前,教堂曾经是清真寺,再之前是另外一个教堂,再之前是古罗马建筑。站在这座石制教堂前面,很难不去想象它的历史,这些岩石目击过漫长的时间。”

“这让我产生好奇:在一旁观看帝国兴衰是什么感觉,从石刻或者光滑的石头上可以学到什么?所有的这些念头都出现了,后来就成了这本书。”

一次创意非凡的阅读体验

为了给石头找到“穿越历史”的准确路线,艾伦·贝克尔做过很多关于贸易路线、服装、建筑,甚至狗的品种的研究。虽然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无字书,他依旧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历史的准确性,在故事性与历史的准确性中找到了平衡。

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古城遗址(图源:百度百科)

巴比伦伊师塔大门(图源:Alamy图库)

书中的巴比伦伊师塔大门

阳朔富里桥

书中的阳朔富里桥

作者结合不同时代的地域和文化,拟出一条基于现实世界、历时几千年的虚拟路线,让一块石头的旅程成为可能。

藏在颜色里的秘密

虽然仅仅是一部无字绘本,《莎莎的石头》却包含了两条故事线:小姑娘与爱犬莎莎的故事,以及一颗石头的神奇旅程。两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空,因此作者悉心地用颜色作为区分。

“颜色在这本书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打造着每一个情景中的情绪和情感。更重要是,颜色成为时间流逝的线索。故事中关于过去的叙述都是金色做旧的样子,现代的部分则是紫色的,更饱和。”

除了区分时间线,金色还被用在了内封当中,成为了莎莎的狗牌“专属色”。已经拥有《不可思议的旅程》三部曲的读者应该会注意到,《旅程》三部曲中也在内封处设置了压印,与之相比,《莎莎的石头》的压印可能更体现了作者的“小私心”:

内封布纹纸+烫金工艺,隐藏着更多秘密

“读者们都以为莎莎是女孩的名字,因为她就站在画面中央,拿着石头。但莎莎不是那个女孩,而是女孩的小狗,刚刚去世。在史诗般的旅程结束后,读者体会到女孩的悲伤,我希望他们能更仔细地看这本书,前后翻翻,研究一下环衬上的地图,拿掉环衬,发现我隐藏的秘密。一个小小的标志,能拥有这么大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藏在环衬里的秘密

除了颜色区分,艾伦·贝克尔还在环衬处“埋了梗”。在翻开书的那一刻,作者已经将故事的主角之一——石头的旅行路线和时间告诉了小读者。这些提示能让读者更好地进入到相关历史情境之中,与石头一同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前行,感受时空变换与沧海桑田。

《莎莎的石头》是一部细节丰富、宏大与细腻并存的无字书。虽然不着一字,但每个人都能结合个人的体验,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