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上读后感1000字

北上读后感1000字

《北上》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上》精选点评:

●结构不错。第一部中,讲述1901年北上故事的语言让人沉醉,颇有古风。第二部稍不如第一部自然,略带匠气,似是为了圆局而作。整本小说读来让人感到缘分的奇妙。

●写的这么难看无聊的书怎么得奖的

●就像徐则臣的每的一部作品一样,这部《北上》同样值得细细品读。

●清朝线尚可,给人沉浸感,稀奇有趣。但现代线鸡肋又尴尬。最终后代强行聚在一起并由迪马克的一封信揭开了历史尘封的秘密,不是巧妙的戏剧,是生硬的牵扯。

●第一时间拜读了徐老师的新作,文学格局与长篇笔力较之《耶路撒冷》更为雄浑大气!震撼!值得一读,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 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给所有人推荐!!!!

●大运河,穿过我的故乡,小时候市区只有一座桥,每次走在上面都怕怕的,怕自己掉下去。桥下跑沙船一搜连着一艘。

●语言和叙事技巧都相当纯熟,细节和背景材料也很扎实,一口气读下来,在古今历史里穿梭,很过瘾

●讨巧的油腻+生硬的卖弄,这也能得茅奖,绝了!

●徐则臣这次算捅破了窗户纸

●用一条河去追问,去串起一个民族的来处。

《北上》读后感(一):一条河的一百年

做完晚饭一边收拾,一边听有声书。徐则臣老师的《北上》听到结尾,胡念之母亲去世时的那一段描写平静、壮阔又哀伤,窗外正是日落时最后的一点儿余晖挂在树枝上,看一眼,就觉得历经百年。刚刚查了一下,这篇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把几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用一条运河串在一起,又从侧面映射出百年历史的变迁,构思巧妙。

《北上》读后感(二):心灵之旅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因为一次运河之旅相遇,命运交织,时空交错,因缘际会,所有的仿佛随着运河之水逝去,一切又似乎在无声无息中悄悄重演。命运弄人,又如此巧合。又是大远河,又是故乡故土,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微不足道,却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徐老师的书可读性很强,很容易获得阅读的满足。

《北上》读后感(三):失望之书

1、技巧老套,基本无现代主义的技巧,要回归传统吗,有必要吗?2、始终感觉作者把一个套子放在那儿,自始至终想把它撑成圆满,于是编故事,痕迹太深;3、无技巧,就讲情怀吧,作者的运河自始至终觉得虚假;4、除了对马福德在如玉家门的芦苇荡那段有点感觉外,人物的类型化太强,太平面化;5、语言上个别地方试图引进些幽默的,试图加上现代段子类的陈述,语言莫名其妙的突兀。与作者《耶路撒冷》及《如果大雪封门》差远了。

《北上》读后感(四):唤醒大运河

1797公里的传奇。

商旅、信仰、战火、文明,因为它南北川流,且不息。

不管你有多鲜明巨大的局地特性,你也只是滔滔大河北上和南下间,一直在相融相合的有机一环。

那些复古的建筑于当地和运河而言,仅有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古”字。你很难在那些“古”中看见与此地相对应的“古”,你甚至看不见它们曾对该地产生过怎样的作用。

从《耶路撒冷》开始喜欢徐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

《北上》读后感(五):还行,心很大,完成得却不高

不必对故事进行苛责,即使编造痕迹较重。重要的是其中的人物和事件。 作者很努力的采用交叉叙述的方法,力求把故事讲得生动,无奈发散的太开,不集中,收回来的时候却不大气、自然,其中谢平遥后代谈恋爱那一节觉得很突兀,与其他章节风格不太相融。不过我个人特别喜欢他这种讲故事的方法。 整体7分吧。其实蛮诧异现在的茅盾文学奖评出来的作品有点缺乏惊喜感啊,反倒是鲁迅文学奖的中短篇都挺好看。 看过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很不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