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读后感精选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读后感精选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是一本由谢小振 文/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精选点评:

●封面雪地中远去的黄包车真靓,一定要临摹一下。关于“四合院”的画过多了,关键应该是“小时候”,好少啊,不过瘾!!

●北京四合院图文科普…

●这个系列的图之前在豆瓣看就一直觉得氛围简直太棒了,看到出了实体书马上就入手了。自己高中一直梦想读建筑专业结果后来阴差阳错学了个隔了十万八千里的学科,但仍然很迷建筑,书里专业名词有,很生活化的描写也有,最要紧是图真漂亮,每天都想拿出来翻一翻

●内容有点少

●很喜欢。

●有点勾起我小时候的回忆。姥姥家在北新桥,旁边是雍和宫,对面是国子监。假期的时候就会在四合院度过,作为楼房出生长大的孩子,对平房感到各种不适应。但看着这些手绘的老房子,关于四合院的美好记忆一点点都回来了。比如推拉的房间隔断,画地砖,漂亮和灰瓦和房檐。一点一滴,突然又想起有一次爬到房顶去晒太阳,跟表姐们一起打枣。美好的回忆。

●2019已读008 画不错,但内容有点单薄,只有不到50页。。。

●真是漂亮的“绘本”,这些精致的图画,让“硬山”,“悬山”,“垂花门”,“门当户对”……这些专业词汇都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得说一句,砖文化是在元明清三代才得以普及,最早都是拿来做墓穴的。因为老祖宗不知道怎么在砖墙上开窗,或者说无法解决开窗和承重之间的矛盾。更早以前都是梁柱承受屋顶重量,而墙只是用来分割空间的。四合院似乎采用了砖木结合的方式。

●很有中国味的绘本,绘画功力上佳,情致生动,很好地诠释了四合院的建筑理念、元件构造和四合院的居民生活。

●在北京吃饭,遇到过在四合院里吃的,从大门走进去,转了半天才被服务员领到包厢。我外公家以前也是方方正正的房子,几户人家住在一起,是南方的简易款四合院。这书插画好棒,最后“艺术”部分的细节好喜欢XD。原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讲的是四合院的垂花门。好的看完科普我可以去北京和同事吹牛逼了(不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读后感(一):旧梦于君笔上听

我小时候没有住过四合院。亲友间走动,大概去过绒线胡同,但好像也不是规则的四合院,顶多算是个杂院儿。

那时城市建设已开始发力,不断有新的楼群拔地而起,地铁和环路的工程无休无止,传达出彼时人们对速度的向往。那时人们喜见的是嶙嶙大厦,整洁单元,巍峨的展馆,四合院儿并不能引起一般人足够的兴趣。后来四合院制式的建筑越拆越少,除了个别名人的旧居,象书中所提到的相对完整的四合院群落更难见到。再往后来连杂院也少见了。似乎这时,人们似乎才重新注意到它的存在,感叹它的雍容和美。这是人们对建筑的审美和生活理念的一种回归。

雅各兄把四合院作为一个专门的题材,形成绘本。

在这个绘本里,用他的画笔从容解述四合院的制式、发展,讲述四合院和人的关系,讲述四合院里人的生活

在他的笔下,是一个旧日的、遥远的北京。人们尚着旧时裳,既或困于时代的复杂的棋局之中,又超脱于时代的棋局之外。四合院儿的门每日开了又闭,斑斑四围遮挡住渐至的风雨,人们在影壁后浇灌多年的花木,喂养新得的金鱼,问候亲朋,应酬友人,端起茶盏,看看葱郁的老槐,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

雅各兄的画笔是温暖的。他笔下的四合院们也是温暖的。

在到处是四合院儿的土地上,曾经响彻最为汹涌的风雷,实现过也迷失过人类最赤诚的梦境。这里曾经有旗帜升起落下,有炮声渐闻于野。有风、雷霆,洗刷过每一寸土地,每一场浩劫,“都有婴儿长出胡须”

而雅各兄用他的画笔这些猛烈的、甚至残酷的时日隐去,把城市带回到另一种节奏和情感中风带着花香,孩子们等待着卖糖葫芦的老者,信鸽咕咕叫,天暗下来,星星眨着眼睛。我想每个有一颗柔软心灵的人都能懂得他用色彩要绘出的意思。

有人说过建筑是一种久长音乐。当其他的事物凋零,往往只有建筑还能屹立,宛如乐声回响。四合院儿若比堪乐声,从容恬阔,但毕竟太过散淡,于今日世界里,只能存下飘渺的余响。任何修复,都不能重现它曾经孕育过的人际距离和事态。所有的属于时代的,既然随着时代而来,也必将随从时代而去。

四合院儿属于它自己的时代。

有人说那是一个昌盛的时代,有人说那是一个凋零的时代。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有人记录下来。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感谢我们的绘者,感谢他的画笔。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读后感(二):画笔下的旧京风情

小时候,我家住的就是四合院。天还蒙蒙亮。刷牙、打水、生火、煮炊,各种悦耳和不悦耳的杂声,同一个时刻,此消彼长地响了起来。紧接着,食物的香气,油烟的味儿,从厨房钻了出来,四处蔓延,有调皮的娃儿溜进厨房,伸手从盘子里捉一点吃食,妈妈斥骂着做势去打。因为是好几户人家杂居,难免有磕磕碰碰、口角纷争。但凡遇上了事儿,最热心帮忙的,也是隔壁家的李大妈、赵大哥们。平日里,你借个小葱,她要个线卷,更是经常。

四合院。听着就亲切。这样的记忆,很多人都拥有。不过,四合院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大家未必能形容周全。

有本书,叫《四合院里的小时候》,里面说道:“四合院,顾名思义,‘四’就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就是合拢、围合,‘院’就是庭院。四个方向的房屋把一个庭院围合在中间。”这个解释,是不是又简单又清楚?该书作者谢小振是一位景观建筑师、插画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遍布大江南北,尤以北京最为典型。因此,《四合院里的小时候》就扣着“北京四合院”来讲解。作为图文并茂的通识普及读物,并不求深入,而是在轮廓描摹中尽量说明白,就达到目的了。

全书文字内容不多,作者以简单浅显的语言,简介四合院的建筑特征。先从四合院的概况开始讲起,然后说明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及其院落构造,接着是各部分的构造(大门、影壁、垂花门、游廊、耳房、庭院、厢房、后罩房等),再接着介绍涉及的一些艺术形式(门簪、石狮子、墙雕等),最后三言两语闲叙四合院的日常生活。家长住着正房,两厢住着小辈,其他房间作其他用途或给仆佣居住,垂花门可以把全院分成前后两院,隔绝外人进入后院。四合院的这种格局,讲究秩序,特别适合家族群居,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密切配合。

这部作品最好之处,在于它的配图。多幅全彩手绘大图,全部出自谢小振之手。

谢小振的画风融汇中西,他的豆瓣ID叫“雅各卑”。他曾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的蕾切尔·卡森的著作《万物皆奇迹》作插图,海螺、昆虫、鸟类、狐狸、松鼠……全书百余幅手绘,各种小生物惟妙惟肖,不一而足,尽显欧洲的博物学传统。《万物皆奇迹》追求生动细微,《四合院的小时候》则更具中国味,用笔以传统的大写意为主,色泽多见中国红或大片的绿、灰,整体画面以意境取胜。

标题点明“小时候”,大部分人物是小孩儿,举着冰糖葫芦的、等着烤红薯的、仰头抓夏蝉的、乖巧蹲坐门前台阶的、疯跑着放风筝的、三俩围着斗蛐蛐的、成群拉帮堆雪人的……看不清他们的五官,然而眉眼无一不带笑,周身无一不惬意。他们戴着围巾儿、穿着花褂儿、梳着小辫儿,大人们穿着长袍,脚边蹲着大狸花猫,头上顶着老石榴树,树荫下摆一副棋盘,可不正是小时候的,从前的从前的好风景吗?

很多作家都写过四合院。靳麟的《四合院》与本书异曲同工,也是着力讲述构造建设;老舍先生一辈子都在写北平,《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哪一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四合院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之外,林海音还写过很多风土散文,她编的北京三宗宝:“城墙·天桥·四合院儿;骆驼祥子满街跑!”就是她对北京的重要印象。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人居逐渐由大家族分化成各个小家庭,四合院儿也逐渐被高楼取代。旧房改造、拆迁、城市规划,都是难免的。现如今,京城的地寸土寸金,想想从前的日子,有点恍然如梦。因此,读《四合院的小时候》,滋味有点复杂。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读后感(三):万物皆奇迹,图画里的四合院,藏着最美的日常

豆瓣有一批画画特别好的友邻,

每天,看见他们分享最新作品,

总是有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关注@雅各卑 大概两年了。

偶然看见他的的画作,默默成为粉丝,

后来,豆瓣作者可以佩戴小红花,

忽然发现,他原来是《万物皆奇迹》的绘者,

万物皆奇迹

8.4

〔美〕蕾切尔•卡森 著 谢小振 绘 / 2015 / 北京大学出版社

蕾切尔·卡森的这部自然随笔,搭配绘者的神妙画笔,展现勃勃生机。

一百余幅插图栩栩如生,完美体现西方博物学的传统,

很难用语言描述它们予我的感动,图片本身就可以直接传达:

雅各卑的第二部作品,是《宫·帝王的花园》,

宫·帝王的花园(上)

评价人数不足

空间与陈设编辑室 / 故宫出版社

由于他的低调,未作宣传,

我竟然并不知晓这部作品,最近才在他的主页上发现。惭愧。

这部《四合院里的小时候》,是雅各卑的第三部作品。

发现豆瓣没有条目,顺手创建了一个:

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评价人数不足

谢小振 文/图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之前,他在豆瓣广播里一直陆续分享这些画作,

那时候就觉得,他的配色、构图都非常中国味,很喜欢~

大红正门,抄手游廊,布局严整,院落敞亮,

屋顶盖瓦,树荫浓密,天上飘着风筝,掠过飞鸟,

小院胡同,对联、灯笼、石狮子,门前小娃儿正在游戏。

旧京风情沁人骨髓,可不正是,让人魂牵梦萦的老北平。

这些图片搭配文字介绍,

可以认识四合院的建筑理念、

局部构造以及元件设施,

它们的美,落实在每个细节,

落实在人居的方方面面。

想起老舍先生笔下的《四世同堂》: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睦、和美,

就藏在《四合院里的小时候》,

最日常的,最美好,最动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