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箭术与禅心的读后感大全

箭术与禅心的读后感大全

《箭术与禅心》是一本由[德]奥根·赫立格尔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箭术与禅心》精选点评:

●一口气读完,醍醐灌顶!激发了我的求道之心!终于很强烈地感受到了木星入射手的意义。愿以真知来生活,修习无我的艺术。

●2019第28本。无我。自然。水到渠成。看了一半去午睡,午睡完马上冥想了一个番茄钟。体会当下无我。让自己的感知敏锐。这本书触发了很多联想。《第五项修炼》里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思考快与慢》系统1与系统2的完美结合。不要太执着于某个果。顺其自然,活在当下,做好此刻,自会被到达正确的彼岸。

●一部歪果仁自述求成正果并最终开悟的历程,整个过程就像自我催眠,内容不能说没有,但稍显干瘪,读完也没有什么启发。标签上有“伦理学”就离谱,根本牛马不及。

●1.心灵的训练,心境的提升,空灵无我的境界 凡事要用心,用心射箭,用心看,用心学 4.学会正确的呼吸,腹式呼吸法,专注于呼吸上,除了呼吸外没有其他事 放开自己,放开自己的心,放开自己的思维 7.从放弃一切执着开始,完全的无我。 9.不管是外在的干扰,还是内在的干扰,都能处理的游刃有余。 无所求、无自我、放开自己,心灵与精神,不会执着于任何固定地方,它对一切事物都开放,它是空无的、自由的。 身心集中,身心一体,全神贯注,心流境界,心无旁骛,自由而灵活,忘我境界,无我的境界 19.无畏者,超然于生命之外,寂静无声而内心不动。对于生死泰然处之的人是没有任何恐惧的,上述就是教你怎么做到勇者无惧,先做一个禅师,内心坚定,放开自己,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达到心流,心灵自由,自由而无畏。无所畏惧的最高境界。

●箭术与禅心,最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活在当下,则一切顺其自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读书,则一切阳光明媚。

●还是直接读英文版吧!

● @2019-10-24 20:00:37

●我们明白许多“会说”的道理,真正做起来是不是会有阻碍呢,练习,有愿心无目的,知行合一,慢慢地你会“悟”到,怀有平常心,内在超然于自我,那将是一生的功课。

●体味一瞬间放箭的禅意,力度到那样的程度才是让“它”射箭而非“人”去射箭。反复练习揣摩禅心的过程,最后蒙眼射中靶心两次的师傅,和改变了自己的主人公。现世需要体会的古意。

●提到最多的是忘我,无我,一体,无艺之艺。 婴儿握手的例子很震撼,呼吸的例子有印证,韩的例子是联想。 很多看不懂,应该挺牛的吧。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一):讲述了西方人通过箭术来体悟“禅”的故事

首先说下“禅”的由来,“禅”的概念大致产生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道家文化的融合。后来得到了不断发展,唐朝的“六祖慧能”提出了对“禅”的新的解读(可以理解为宗教改革),使“禅”的概念更受欢迎。至于日本的“禅”,基本就是唐朝时从中国传过去的吧,不过日本人很注重对“禅”的发展,其茶道、花道、箭道都是为了追求“禅”。

本书讲述了一位德国哲学家通过箭术来体悟禅的故事。前言中总结到:“禅,大概就是当下的真心,是一种无所求、真正无我的境界。通过对箭术的联系,拉弓、放箭,逐渐训练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从而感受当下的真心。”弓箭大师阿波研造曾说:“弓术并非技术。当你射穿自己的心时,就能达到佛陀的境地。”他开创的大射道教流派主张通过弓术来求道。

其实这里“禅”很像“心流”。 “心流”是最近兴起的心理学概念,指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或工作)中的状态,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

这本书以一个德国人的经历记录了学习弓术的过程,有利于人们了解日本的各种“道”,故事不长,而且也比较生动。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二):箭术与禅心

禅道不立文字,重在体验。似懂非懂之间,仅仅是观看了这场禅悟体验,便不自觉地被这种博大的力量吸引,并深感敬佩。故事很简单,但没有经历过,很难有所共鸣。作者练习箭术中,我用曾经的绘画经历与之类比,我非常明白无法跨越障碍的困境体验,也感受过“顿悟”的惊喜。大概我这辈子也练不成一种“无艺之艺”,做不了一个超然物外的人。但倘若我能时常感受到“当下真心”,便也足够了。

一、我理解的/我能做到的“当下真心”

用一种平和且包容的心态,摒弃杂念、没有特定的目标去做某种事。没有特定的目标我更愿意把它变为“去功利化”,跟随我的身体出发。

二、用禅的方式生活

禅是一种修行方式,用它达到一种心无杂念、高度集中的状态。想要理解禅的状态,就要处于禅的状态之中。超越思维,去感知,去体验,与之融合。当下即当下。因为当下的感知被其他回忆或想法占据的,都不是当下。

在知乎看到一句话:“当烦躁时,定,不想,比思要好。”对于现代人来说,身心皆处当下,好好生活即可。

抄录:

“使心灵不但敏捷,而且自由;因为自由所以才敏捷;因为原本敏捷,所以才自由。”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三):对心灵的培养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心灵的训练,心境的提升,空灵无我的境界 2.禅宗不是一种推论出来的理论,是一种直接体验。 3.凡事要用心,用心射箭,用心看,用心学 4.学会正确的呼吸,腹式呼吸法,专注于呼吸上,除了呼吸外没有其他事 5.放开自己,放开自己的心,放开自己的思维 真正的箭术,是无所求的。阻碍你的是心太急-心急。 6.心灵不但敏捷,而且自由,心灵自由。 7.从放弃一切执着开始,完全的无我。 8.呼气与吸气都要仔细地练习,一个人越是专注于呼吸,外界的刺激就越模糊。时日久后,对更大的刺激都会产生抗力,摆脱它们也变得更快更容易。 9.不管是外在的干扰,还是内在的干扰,都能处理的游刃有余。 10.这种微妙的忘我境界,不会持久,它会受到来自内在的干扰,仿佛,无中生有,各种情绪、欲望、感觉、担忧都会产生,一团无意义的混乱,越是荒唐和无来由,就越是难以摆脱。 11.唯一能使这种干扰停止的方法就是继续呼吸,平静而漠不关心地,与任何出现的事物建立友好关系,熟悉它们,平静地看待它们,任其来去自如,我自岿然不动。 12.无所求、无自我、放开自己,心灵与精神,不会执着于任何固定地方,它对一切事物都开放,它是空无的、自由的。摆脱一切执着,摆脱一切困扰。 13.身心集中,身心一体,全神贯注,心流境界,心无旁骛,自由而灵活,忘我境界,无我的境界 14.你已经知道射坏了不要难过,你还必须学会射好了不要高兴,不要轻狂。避免自己情绪的起伏。学会无差别心对待。 15.你必须使自己解脱于快乐和痛苦的冲击,学习平等超然地对待它们。你的高兴要像是为了别人射的好而高兴,而不是为了你自己。你必须要不断地练习这个做法,这非常重要。 16.凡事都有术的层面和道的层面。 17.用心灵之眼看世界 18.箭道大师是无所畏惧的,生与死在本质上都一样,是一体的两面,不要畏生惧死。 19.无畏者,超然于生命之外,寂静无声而内心不动。对于生死泰然处之的人是没有任何恐惧的,没有经受禅定训练的人,无法体会禅定征服自我的力量有多大。 20.上述就是教你怎么做到勇者无惧,先做一个禅师,内心坚定,放开自己,心无旁骛、全神贯注,达到心流,心灵自由,自由而无畏。 无所畏惧的最高境界。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四):人要超越自我的局限。

庆山曾在散文《弓道》中写过关于这本书的梗概。全文如下:

/

德国人奥根·赫立格尔,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九年期间去日本,在东京大学做讲师,讲授哲学和古典语文学。在这五年当中,他做了一件事情,跟随一位箭术师父学习射箭。 师父的名字叫阿波研造。奥根描绘第一次见到师父拉弓的场面:他抓住他最好与最强的一张弓,以一种肃穆庄严的姿势站着。轻弹几次弓弦,弦端发出尖锐的扣弦声与低沉的鸣响,这声音只要听过几次就会毕生难忘。它是如此地奇异,如此锐利地直指人心。 他在书中写到,在日本,箭术通常被当作一种心灵训练的方式。如同花道、茶道、柔道、绘画、戏剧……的展现,日本人把禅的本质引人他们在做的一切事情之中。此间要求专注、不造作、清空无为。这些境界难以用文字描述。 而对作为西方人的奥根来说,他认为真正的神秘主义所遵循的法则,必须以自己的实践去证得领悟。“除非我们直接参与了神秘的经验,否则我们就一直在外面打转,不得其门而入。”

为接近禅,他选择箭术。箭术需要从事它的人心灵纯净,没有琐碎目标。他遇见一位伟大的师父。这位师父指导他,纠正他,让他明白拉弓与放箭应该是一种心灵化的训练,而不是习得技术和求胜的工具。因为这个任务当中包括大量可以言传但无法轻易心领神会的佛学思想,奥根在这五年里获得一次训练机会。

他记录下完整的学习过程,第一步是,如何完美拉开一张弓。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里面涉及关于呼吸的诀窍。师父对他说:吸气是融合与连接,屏住呼吸使一切进人状态;而呼气是放松与完满,克服一切限制。一旦控制好呼吸,就可以不费力地拉开一张大弓。

第二步,学习放箭。如何才能够调整好放箭时的状态,不让它产生震动,这样箭射出去才不歪。师父启发他:你握住拉开的弓弦,必须像一个婴儿握住伸到面前的手指。他那小拳头的力量让人惊讶,而当他放开手指时又没有丝毫的震动……真正的箭术,是无所求的,没有箭靶。你必须学习正确地等待。

他坦然承认,我无法不想。这张力实在太痛苦。师父建议他通过普通的竹叶子学习。“叶子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突然间雪滑落地上,叶子却一动也不动。就像那叶子,保持在张力的最高点,直到那一击从你身上滑落。 他已学习三年,却进展和领悟缓慢。开始彷徨,觉得浪费光阴。而且学成之后可以做些什么?师父也早警告过他:我们只应该练习自我超然,其他都不要练。百般无奈和挣扎中,他有了投机取巧的一个偶然发现,稍微改变手指的位置,可以使箭射出去显得很稳。但师父却不允许他这样做,甚至因此做出放弃他的决定。这个举动违背箭术训练本身所要体现的领悟,违背大道的精神。

道歉之后,他留下来,重新开始,仿佛以往所学的一切都没有用。他继续练习,直到有一天,射出一箭。师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这一箭就像个熟透的水果般从你身上脱落。现在继续练习,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第三步,练习射击箭靶。如果心灵的距离不够远,箭也飞不远,射箭不靠弓,而是靠当下的真心,靠射箭时的活力和意识。师父只是让他们练习射箭,而不是特意地瞄准。但盲目乱射使他精神很受困扰,他觉得自己受不了。师父仍然说:要把射中目标的想法抛出脑外。射中箭靶只是外在的证明,表示你的无所求,无自我,放开自己……已经达到巅峰。 如果不好好体会,不以实践去证实,无法获得真正的体会。因为这些过程是超过理解范围的。经历再一轮的艰苦学习,最终这些学习摧毁最后一丝对于自己的顾虑与情绪的起伏。一次,在射出被认可的一箭之后,他对师父说,他已经陷人混乱,不知道是自己拉了弓,还是弓拉了自己到最高张力状态,是自己射中了目标,还是目标射中了自己。弓、箭、目标与自我,全都融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师父说:弓弦终于把你切穿。 当他要结束学习离开日本回去德国的时候,师父赠送他一把大弓。并对他说:“当你用这张弓射箭时,你会感觉到老师的精神与你同在。不要让它落入好奇人士的手中。当你不需要它的时候,不要搁着当纪念品。烧掉它,除了一堆灰烬,什么都不要留下。”

有意思的是,后来朋友与我谈论的时候,说这本书颇受争议。

因为奥根完全不通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全由一个朋友翻译,而那位朋友读过奥根的书之后,说他完全不记得有翻译过这些机智面优美的应答。也就是说,奥根记录中的很多部分,不是事实,而是他自己的虚构。

真假如何,已经无法证实。奥根后来隐居,患病,去世,只留下这本书。

/

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直接的告诉读者什么是禅?如何领悟禅?实际上,这也是禅道中所忌讳的一点:拒绝向任何人直接的传授禅道的内涵。

修行者认为,禅道是完全的个人体验,无法通过外界帮助印证道路,需要积攒个人经验,感受过痛苦,以精神克服意识上的“我执”,消灭“他的”,让“真理经验来提升他超越日常个人的生活”。

这个过程类似于呼吸法。呼是融入与圆满,吸是突破限制,以此来放弃执着。犹如把水滴汇入大海,灵魂得到静置回归本源。需要心有定力,即便受到内在的干扰也能平等看待。

作者还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当下的真心。

心灵与精神存在于一切,是根本的无所求与无我,超越本我的意识达到平衡。(类似于心流感受?激发前提是专注。)

好比竹叶承雪达到极点,即便雪滑落,叶子也不动,实属大妙矣。

而在本书中,作者练习射箭,师傅反复的强调,箭要自己自然地射出。当作者做到了,师傅对这个动作背后的精神鞠躬。他认为,无论射箭结果正确与否,取消二者的二元独立,圆满的一视同仁,才能没有恐惧与期待。

我对此的理解是,剑有“自己”的意识,会选择性的吸附到靶上,使用的人如同被箭选择的载体,心识相连。

需要做的是训练自己解脱与快乐与痛苦的冲击,学习平等超然地对待,于过程中浑为一体。

最后,作者提到练剑的例子,强调:即便理智上明白要以超越意识的目标看待,但人心中有一个自我,表面越超然,越想忘记自我,越是与其紧连。

要学习斩断自我,没有区分。

才能视一切皆空无,于虚空中重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