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曼珠沙华读后感摘抄

曼珠沙华读后感摘抄

《曼珠沙华》是一本由池上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珠沙华》读后感(一):谁又真正关心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都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小”的概念又改如何划分呢?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尚还分不清什么是善恶,又如何在行为中约束自己,以免在是非对错的概念里一不小心就踏错了步。

简单来说,池上的这本小说《曼珠沙华》并没有特别地惊艳,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看过了太多的是非,以至于对生活的认识反而没有了那种绝对,世界并非是黑就是白,还有灰色地带;而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谁能那么自信和坦然地说自己是那个独特的存在。

试问,谁可以?

只是,但池上把视角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给我们打开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

想必在成年人的思想里,会理所应当地认为小孩子的世界就是纯粹的,能有什么事情, 都不用操心什么,无非就是学习……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校园霸凌这个词,它的出现和存在并非一两天的问题,冰冻三尺尚非一日之寒。

作者用五个故事来通过讲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延伸到社会存在的话题和现象,从中引发更深入的思考。那么,这中间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就拿程小雨被新来的罗老师盯上,老师的出发点是否真的符合对一个孩子的成长?

她喜欢粉色有错吗?皮肤黑的人,就没有资格喜欢粉色吗?为什么非要跟其他人一样,选择非黑即灰的颜色,这样的做法是否禁锢了孩子选择和个性的自由。

她为什么不爱学习,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性格孤僻,也没有朋友 ,这些问题是否有人真的关心?身为转学生,有没有人过问她是否已经适应了新学校的氛围和学习?为何更多的是关注的重点是她的家庭,就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格格不入吗?

身为她的父母,选择开店买房,送她进更好的学校,无非也是常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再说努力工作、辛苦赚钱,不就是希望一家人可以更好地生活,再普通不过的想法。

倒不如说,其实没有那么人在意你的想法,外界所需要的是符合他们期待的规划,并顺利地持续下去。

那一句“没人会在乎的”,或许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

安琪的自杀,或许更好地证明了她的想法,谁又在乎她内心的想法,谁又是真正关心她的呢?你以为关心真的就是她需要的吗?未必。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你不曾出现在她的世界里;人都死了,再多的话语,都挽不回任何的意义。

《曼珠沙华》读后感(二):读《曼珠沙华》——逃不开的原生家庭

想读这本书的初衷或者说打动我的点还是因为李振老师推荐书的简介里有提到原生家庭,这也是我本人这几年自我成长道路上在思索的东西。

本书分为五个故事,算是中短篇小说,每个故事是独立的没有关联性,五个不同的人生和家庭,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里简单分享第一个故事关于程小雨的,在这个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群体背后的状态,从经济上来看,她的家庭差不多可以完成初步的原始资金积累,爸爸妈妈能从摆摊奋斗到在杭州市区买一百多平的大房子,就是对杭州本地人来说也不是轻松的事情,经济基础有了,爸爸妈妈的感情也算和谐稳定,并没有鸡飞狗跳吵吵闹闹让人痛苦不堪的家庭生活,妈妈性格乐观开朗,爸爸沉默寡言但是也没看出来太大的问题,而且他们家庭经济的来源主要来自父亲几次英明的决断,在创业的路上才可以一帆风顺,经济稳定,父母感情和谐,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同学不合群,顶撞老师的叛逆少女,拒绝和父母老师沟通的问题少年?这怎么看都不应该啊!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内卷的时代不缺乏令人焦虑的论断,比如父母的起点就是孩子的起点。不缺吃穿生活甚至很优渥的程小雨为什么不快乐呢?沉默寡言的父亲并不擅长谈心,而性格乐观的母亲忙于工作奔波在面馆里,比起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她更在意孩子吃得够不够营养,自己身材发福不在意,也没有在意孩子比同龄人胖会不会苦恼,在家庭教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从老师的家访过程可以看出母亲的局促不安和不自信,和她在面馆风生水起游刃有余接待顾客的状态形成巨大反差,我们也不能粗暴地判断程小雨的父母输了,比起很多家庭不富裕甚至贫困的孩子来说,她已经很幸运了,但是很遗憾的是母亲的乐观似乎没有影响到孩子,这可能和日常相处缺少沟通和陪伴有关,导致小雨自己在人际关系里也不合群,甚至也并不想主动融入集体或者说她甚至没有社交的渴望和交友需求,看起来情感上很独立,但其实是封锁了内心,这可以从她的绘画上看出一点端倪。如果有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不是有很多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会引导孩子画画来推测他们的内心世界吗?从父母对她画画的内容没有引起重视可以看出来,父母不是不关心她,而是以他们有限的认知和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儿童心理学这种概念。

小雨喜欢全套系列粉红色,但是她自己明明皮肤很黑并不适合,但是她完全不知道,她这么做不是因为不畏惧别人的审美批判,而是真的因为审美能力欠缺,父母并没有给她各种培训班去刻意培养兴趣爱好和审美趣味,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阅读可以培养人的审美,那么小雨缺少阅读吗?母亲自己不读书,但是会非常热心给孩子买各种名著和读物,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出小雨有多爱看书,这也是父母的榜样没有引导和带动起来,不过她的文笔不错,说明她内心很细腻,也有很强的观察力,但是因为阅读的匮乏,并不能得到持续的心灵的滋养。

父亲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母亲决定了孩子的幸福度,感觉有一定道理。在上帝创造了人类和自然世界之后,他每天都要了解人类生活的情况,关心人类每天是不是都很好,这和前面所说的母爱应具备的第二点是相吻合的,按照上帝的模式,母亲也应该给孩子提供一种能降生在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幸运的感受的氛围。世界的美好为什么很多人感受不到,母亲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很难传达给孩子看世界的美好。

在小雨身上折射出来的背景问题是当代这样一些父母,经济上脱贫了,但是精神上还没有脱贫,他们自己可能没有受过太多教育,渴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这样迫切的愿望本身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而且缺少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去实现父母的愿望,所以孩子注定很难达到父母的期盼,也很难快乐,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本书作者自己做过老师,所以对学生的问题有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但是故事叙述情节很弱,也可能限于篇幅,读起来有点有头没尾的感觉,主人公的形象刻画过于单一,任何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在作者的刻画中不太能看出来。

社会还是需要这类题材的书籍去唤醒更多沉睡的父母。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问题的揭露,希望所有的孩子,如果不成功至少可以快乐,如果都没有,那是谁的错,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许这是本书读起来有头没尾的原因,作者自己本身应该也是困惑的,很多时候面对问题学生,老师自己也会有强大的焦虑感和无力感吧!

《曼珠沙华》读后感(三):看见问题少年,看见更大的世界

有人说,任何成年人作者都欠儿童一本书。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上各种培训班,时间都被安排得很满。父母精心安排好一切,想着孩子按照计划,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可总有些孩子在半路出了意外,变成了问题少年。他们有的直接把叛逆表现在明面上,有的却把叛逆偷偷藏了起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却少有人去深入探究。

《曼珠沙华》是一本小说。专门聚焦青少年隐秘的内心世界。她通过小说把这些问题少年摆在我们面前,引发父母、老师的思考。没有说教式的讲道理,只是写小说。让人在深入故事的同时,看见少年的问题、教育的困难、亲子关系的鸿沟。

作者池上,是一名青年女作家。获得过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她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做小学老师,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和了解,让她越发看到孩子世界的复杂。于是,她写下这一篇篇校园故事,让人们去关注这些少年的处境。

书中有5篇故事,每个故事读来都很畅快,每个故事里总在反复出现家长、教师、孩子。他们之间反复较量,家长试图给孩子蕞好的、教师试图唤醒问题少年、问题少年只想为所欲为。

创口贴这个故事让人记忆犹新。

父母开面馆,拼命攒钱被女儿程小雨送到华丰中学。以为给她好的教育环境,就是对她好。可现实是,华丰中学的孩子大部分出自贵族家庭,而自己却格格不入。

程小雨越发自卑,一次比赛前穿错校服,被班主任疯狂批评。一次作文课,她写了放假在西湖玩,而好学生潘嘉和却写了去哈勃岛。老师质疑她,话里的意思是都没条件去好点的地方玩吗。

这一切的一切,让程小雨看到自己跟同学有阶层差距。从此,她成为了班里不爱说话,不爱好好学习的刺头。

同学们富裕的生活环境,让她越发看不惯自己的父母以及她家的小面馆。她嫌弃妈妈在面馆里干活,嫌弃有点驼背的爸爸。

偶然中她发现新来的班主任包庇了好学生潘家和,从此她就跟踪他。慢慢他的更多秘密浮现出来。当程小雨约潘家和在广场见面。他同意但失约了,而她被同学暴打,额头贴了创口贴。后来,潘家和转学,一切戛然而止。

好学生的秘密成了迷,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却拥有ji 强的摧毁欲,偷了同学参加竞赛的模型。班主任知道真相后,选择包庇他。但程小雨却发现了。她想要犯错的人接受惩罚,实则是想要公平的对待。

对自己百般关心的班主任,让自己感受到区别对待,而这只是保护少年的蕞佳做法。

口口声声对自己好的父母,忙得没时间送一件校服到学校,却拼命攒钱送自己去好学校。

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实际上有不为人知的坏,却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隐藏。

那些光鲜的表面掺杂着虚伪,都有一些秘密的伤口,需要一个创口贴去抚慰灵魂。这枚创可贴便是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