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典文学略述的读后感大全

古典文学略述的读后感大全

《古典文学略述》是一本由王季思 著 / 王兆凯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文学略述》读后感(一):名家研究古典文学的集锦

与大家小书系列中的其他书不一样,《古典文学略述》是王季思先生的论文集。所以,这本书的内在脉络并不强,它重点呈现的是王季思先生的学术精华,读之思之,可以对古典文学中的某个节点有着清晰的认识。

《古典文学略述》呈现了王季思对词的深入研究,在他的这些关于词的论文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抓住词的特点,并对如何研究具体的词作家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王季思先生写的关于词的文章,发表时间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纯理论性文章,反之,充满了乐趣。如在《词的正变》一文,因是发表在《战时中学生》上的,所以其语言浅显通俗,内容生动有趣间充满了理趣。文章从王沂孙的几句词出发,展开了对词的讨论,给人特别亲近的感觉,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原载《文艺报》的《词的欣赏》一文,王季思从“词别是一家”“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三部分出发,诠释了我们去阅读词或者研究词的时候,应该要持有的角度,颇有修行入门秘诀之范。

王季思先生的研究并不局限于词,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全面深入的认识,如载于《国文月刊》的《说比兴》一文,王季思先生从《子衿》一诗出发,对比兴手法展开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语言干净不失深度,内容丰富,通俗性与学术性并存。

作为大家,研究古典文学,不意味着非得将其做成史的形式,因为文学史的脉络就那样,不同的人去做,差异只在于侧重点或者具体作品的选择不一样,很难深入体现大家的个人风采。所以,我个人是比较倾向阅读类似于《古典文学略述》的大家的作品集的,因为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他思想中火花的全面深度阐释。

《古典文学略述》可贵的一点,是还收录了王季思先生研究古典文学的个人体会,颇具有启发性。他指出研究时,要“一手抓有关问题的原始资料,一手抓有关问题的最新成就。抓住了这两头,一些中间过程的东西就容易弄清楚。”应该说,这种方法是研究所有文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正确态度,但在目前浮躁的学术研究氛围下,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做到这两点,尤其是第一点对原始资料的掌握非常缺乏。

《古典文学略述》给我的影响有二:一是古典文学知识;二是治学的态度。深刻思之,其实不是社会变了,而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寻找了错误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古典文学略述》读后感(二):学点文学

提起文学,好像感觉很深奥,很高大上。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的作文题目是“论文学史”,语文老师就说:你才有多少文化,读了几本书,还能写出文学史?文学的范围又很广,包含了很多很多方面。整个学生时代的语文课就是和文学交流的过程,尤其是古典文学,那些被不完的唐诗宋词三百首,学不完的寓言故事,都是古典文学的一部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想概括的了解一下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只是会背几首诗词,那这本《古典文学略述》推荐给你。

《古典文学略述》是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之一,是“大家小书”中的一本。作者是中国文学史家、诗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王季思。

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词的演变过程。从词的出现,到词的鼎盛。唐诗宋词元曲,词的鼎盛时期自然是指宋朝。书里介绍了很多词的流派,比如说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还有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宋朝的文人,高兴了做首词,伤心了也做首词,高升了写词庆祝,被贬了写词抒发心中的郁闷。可以说,词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是说了说著名古典文化的代表人物。

“诗圣”杜甫,通过诗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陌上桑》是一首乐府诗歌,里面所描绘的罗敷已经成为了美女的代名词。还有苏轼的大气豪放,柳永的玩世不恭,李清照的才情都在这部分有很多的描述。

最后一部分是整个古典文学史的概括,整个古典文学史的历史背景的介绍。

总的来说,这本书作为科普读物还是有点不足的。主要是文字过于枯燥,很难让读者找到阅读的兴趣。我作为一个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点了解,也非常感兴趣的人都很难一口气看完,更何况是一些不了解古典文化,想要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古典文化的人?

我以为这本书《古典文学略述》,与其说是一本科普类的文化推广书籍,不如说是本文化类的论文集合,只不过其中的论文应该在文学方面算是很通俗易懂的了,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依然不那么容易理解。

不过,比较难懂这个问题也不能怪作者王季思,因为本身文学就非常广,就算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古典文学也很复杂,不是一两天或者一两本书就能理解的。这本书只是提供一个概述,一个略述,讲一个大的纲领,真正想要去了解古典文化,了解古典文学,还得继续坚持。

《古典文学略述》读后感(三):王季思的古典文学点评

《古典文学述略》是古典文学研究大家王季思的一本文章合集,由其子王兆凯选编。书中文章涵盖了王季思先生讨论词的演变和欣赏、文学中的比兴手法、词和曲异同的分析、笔记小说、词人评论等内容。书中单篇文章篇幅都不太长,很多知识是基础性质的,但是点评精要,足见王季思先生的研究深度。

谈到词的演变过程时,王先生分析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对词的影响,认为词经历了两次风格变化,从初期词的正体——婉约风格,第一次变体为豪放派风格,再一次变体恢复婉约风格。

词从中晚唐的诗演变而来,中晚唐时武人地位高,文人势弱又不敢抗争,正好借闺阁之怨以抒情怀。宋朝南渡后兴起的豪放派,则适合仁人志士表达收复失地的抱负和义愤。南宋灭亡后,外族当权,词人们恢复婉约风格,寄托亡国的哀思。社会环境对词人创作的影响,都在词的两次变化之中体现出来。

王先生也说,“六义之中,比、兴最难分”,所以专门做了两篇文章进行分析。他引用《文心雕龙·比兴》篇的说法,“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用起情和附理来区分比、兴手法。

他认为,一方面,二者在创作程序上先后有不同。诗人先是触物而生发出感情,这是兴,之后再拿别的事物来衬托,这是比。另一方面,兴更重起情,比更重附理。兴在情调上与上下文相符即可,在理上不一定要相关。比为了保证在理上相合,所选做比的事物要经过慎重考虑。

关于词和曲两种形式的区别,王先生讲的很生动有趣。词总体上还是比较婉约,表达情感的时候比较深沉内敛,有十分情绪表达两三分,其余部分自然在言外,需要读者自己体会。曲就比词更加奔放,表达地特别痛快,有十分情绪,恨不得表达出来十二分。而且,曲中又很多口头语式的衬字,浅显易懂,贴近生活,还可以用大量重复句式表达出强烈的情感,特别爽口。总体感觉就是,词更文艺含蓄,曲更通俗畅快。

曲里面的衬字,看起来是为了陪衬主句,实际上是让整个句子表达更完整、更明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寻常一样窗前月”一句,入诗、入词都没问题,凑成了曲就变成了“呀,好也么月!总不如俺寻常一样窗前月”,整个句子一下子变得轻松活波,类似民歌的风格,更容易传唱。

关汉卿的曲子,“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以说是曲中大量重复句式的经典例子。这段曲中,用很多相似句子表达同一个意思,把情感表现的更加突出,特别有力量、有感染力。而且非常通俗,几岁孩童都可以理解地明白无误。

其实,在《古典文学述略》中,王先生讲解的都是基础文学知识,文章也不长,但是非常耐读。从文章中引用的例子也能看出,王先生的功底非常深厚,用例贴切,论述让人信服。

2018.08.15雾凇

《古典文学略述》读后感(四):历史变革下的古典文学研究

王季思先生是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师从戏曲理论家吴梅,著有《王季思诗词录》、《击鬼集》、《新物语及其他》、《玉轮轩前集》、《新红集》、《求索小集》、《玉轮轩后集》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与游国恩等合作)以及《全元戏曲》、《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等。1944年,王季思先生的成名作《西厢五剧注》一出版,便风靡中国,一时间洛阳纸贵,多次再版。王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元杂剧和古典文学史,从教70年,为古典戏曲研究培养了一批学术人才。

王先生的长子王兆凯说父亲一生追求进步,从王季思先生的一生经历确实可见:中学时就因为参加五四运动而被迫退学;1927年时因宣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反对西山会议派,在“四·一二”事变时遭逮捕,经亲友保释重返南京读书。1949年,王季思先生的学生赖春泉被国民党逮捕,三日后即将枪决,地下共产党找到王先生,王先生慨然作保,救下了赖春泉。

上世纪50年代,王先生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分析我国古代的作家作品,撰写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关汉卿杂剧的战斗精神》等一系列作品。从这册“小书”《古典文学略述》也可发现王先生的思想变化,如果将全书文章按照写作年代来排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之前,1949-1978,1980年代后。

1939 词的正变 1940 中国笔记小说略述 1945 说比兴 1948 语录与笔记 1948 词曲异同的分析 1948 中学国文教学问题

1953 杜甫《羌村三首》 1954 《陌上桑》的人物 1957 苏轼试论 1959 怎样评价柳永的词 1959 漫谈李清照的词 1963 词的欣赏 1977 百家争鸣和先秦诸子的文学成就 1977 金元散曲的兴起与衰亡 1977 黄巾起义冲击下的建安诗坛 1978 再说比兴

1981 诗词欣赏二题 1981 怎样理解和欣赏《西洲曲》 1982 研究古典文学的点滴体会

1949前的文章,王季思先生以学术研究为主,间或以民族大义、社会风气相结合,借古喻今。《说比兴》中借”比兴“的修辞手法讲亡宋的遗民,他们的作品喜欢或假作女子,或借古用典,多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1949年后则风格骤变,文章中多见”毛主席说“,“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封建统治阶级”,“剥削”,“思想价值”,”批判“等词。在”批林批孔“的时代背景下贬低孔子,抬高盗跖,甚至在《漫谈李清照的词》一文中需要对这样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曾经有人问,李清照在词里所表现的是哪个阶级的感情?“

在1982年的《研究古典文学的点滴体会》中,王季思先生对自己的治学经验进行了总结,除了涉及学术研究方法外,最后还提到了”古典文学领域“的极左思潮对治学的影响。

王季思先生绰号老虎,年轻时和爱人私奔,在风急浪高、船已离岸的情况下跃上甲板,为温州人留下了“张生跳墙、王生跳船”口头禅,可见其性格不羁。如同王先生对前人文学作品的评论,今人在读王季思及其他同时代人的文章之时也需要考虑时代背景。王先生的文章虽然为时代所左右,但治学精神和为人之道未变。时他被打断几根肋骨,后来也未追究加害者,只说:“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难免头脑发昏,做了蠢事、错事。大家向前看就好,重要的是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故而,这本《古典文学略述》不仅仅承载着王季思先生的学术与教学成就,还是历史变革的记录,让后人得以窥见一斑。

《古典文学略述》读后感(五):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儒雅敦厚爽朗的面容,温和而具亲和力的语言,使得王季思先生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学术著作上都拥有独具特色的魅力。手中这本《古典文学略述》是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王季思之子王兆凯先生所编,收录王季思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所撰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普及性文章,这些古典文学研究著述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殿堂。

王季思先生着重古典文学的文学训诂、校堪、考证等研究,治学严谨,循证有力,“略人之所详,详人之所略”不落俗套,将古典文学的精华完美呈现给读者。在前代学者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古典文学略述》全书以十九篇文学论著反映王季思先生的学术造诣,其文学专业的渊博知识与个人独特感悟紧密结合,使得文章具有流畅完美的艺术文学魅力。

诗词的正变与欣赏、杜甫、苏轼、李清照、柳永等各具特性的优秀作品,在王季思先生笔下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美景。文学的追求正如李清照词“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高度除经典的诗词广为流传古典文学略述述》里详细分析笔记小说与平话小说的区别及各自特色,对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起到了很好的知识普及作用,不会被其间的庸俗、落后的文字描写所囿,相反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领悟到励精图治的奋发昂扬精神。

文学——经典文学应能传递出这样的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季思行狂在《中学国文教学问题》里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是激发智能,陶治性情。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生活与社会政治环境息息相关,王季思先生特别在著作《百家争鸣和先秦诸子的文学成就》指出这点。普通劳动人民的政治态度和爱憎感情影响着学者文人的创作主题,“建安风骨”之所以历久弥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何曾不是因其内含的生命张力。辞赋、五言七言诗,词曲等所有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在王季思先生严谨的著作风格里得以另辟蹊径,对读者亦是很好的指引与启迪。雄伟阔大的文学气象滋润着灵魂,改变着精神风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