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幽暗国度读后感摘抄

幽暗国度读后感摘抄

《幽暗国度》是一本由[英] V.S.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暗国度》精选点评:

●“这个世界的生命证实了另一个世界的死亡,然而,另一个世界的死亡却也凸显了这个世界的虚假。”

●写于60年代。一个曾被殖民的古老帝国满目疮痍,像一只衰败的老兽从有着满嘴烂牙的大口不断喷吐酸腐的臭气。直到现在关于印度的信息仍能对应奈保尔寻根之旅的见识所闻。

●印度种姓制度的僵化导致人民对贫穷视而不见,失去了改变的动力,麻木不仁,对现实的脏乱熟视无睹。

●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有這樣的香蕉人ABC來寫中國呢?

●无根之人,印度精神是你一旦离去就再也无法捕捉的真理。

●作者哪儿来的优越感??

● 在第一代多元文化社会成长的奈保尔 是殖民帝国秩序下无可非议的世界公民,也是旧一代全球化体系的最佳文化代言人。因此,最值得玩味的是他的 “世界(帝国)性”语调,而笔下印度的史实、立场偏颇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了。

●整本书有点散,读起来比较杂碎。印度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甚至国家这个概念都是被征服者所赋予的。作者的行文当中很难看出那是尼赫鲁的时代,毕竟62年冲突之前,尼赫鲁也是在同新中国一样进行土改、文化改革,但是却没有那种改头换面的气息。最近印度月球南极着陆失败(南极就是个噱头),再联想中航月球背面两次软着陆都以成功结束,毕竟印度力量2020。最近很多事情都是和竞选周期,所谓政治性周期息息相关的。美印都完成连任之后,可能风暴中心就会转向韩国吧。说回印度,一个杂糅融合了每一个侵略者文化的古老文明,文化中的不自信又与近代中国何不同病相怜呢?读到作者行文当中的恨铁不成钢,目前那些没怎么接触过西方教育,并不了解西方理念的朋友却在一味批判现有情况。何尝不是一种鸵鸟的悲观主义

●后殖民经典写作。印度是一个不断被击沉,撕裂,死亡,虚幻的社会,就连最善于征服的英国的统治也变成了化石。而作者作为绝对的异乡者,根能体验到这空洞感——印度教徒说,世界是一个幻象。我们常常把“绝望”二字挂在嘴边,但真正的绝望隐藏在内心深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直到返回伦敦,身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我才猛然醒悟,过去一年中,我的心灵是多么接近消极的、崇尚虚无的印度传统文化,它已经变成了我的思维和情感的基石。尽管有了这么一份觉悟,一旦回到西方世界,回到那个只把“虚幻”看成抽象观念,而不把它当作一种蚀骨铭心的感受的西方文化中,印度精神就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没有战争塑造集体记忆与停留于表面的民族主义,这个社会也许会顷刻土崩瓦解

●作者的洞察和表达能力都很尖锐,翻译的水平也蛮高。但想想如果是一个abc写了这样的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又会是什么感觉呢。

《幽暗国度》读后感(一):难读的书

很努力才读了26%。作者描述了亲历印度的见闻,思考,作为在西方长大的印度裔,对印度做了真实深刻的分析。特别是印度人"干净"又肮脏,"慈悲"又残酷的矛盾,贱民制度等,向我打开了探索印度的大门。我从未想过,以佛教文明的印度,其实是这样的。但作者文笔不是很好,乏味,文字枯燥。努力坚持读着

《幽暗国度》读后感(二):幽暗窒息的国度

这是1962年的印度,奈保尔笔下,一个充斥着各种不文明,脏乱差的国度文章里充满了屎这样的字眼,作为一个在西方发达国家长大的异乡人,他对印度充满着不一样的情感。作者想去寻找自己的母国,却深深的鄙视着这里的一切,甚至去到自己祖父的故乡时也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刻意和那里的人们保持着情感的距离。可能,这就是奈保尔想回去,好奇,却永远不能融入的母国吧!

《幽暗国度》读后感(三):短评《幽暗国度》-奈保尔

我们跟随奈保尔的视角,探寻他记忆和现实中交错的印度——印度严格分工的种姓制度,使得行政效率低下,公共卫生落后、生活和工作态度麻木不仁,放眼望去,印度一派贫穷落后的景象,遍地的乞丐,瘦弱的儿童,垃圾和排泄物散布在古迹之中。奈保尔寻访根基,也寻访潜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那个充满矛盾的印度人意识,印度人对西方文化的表面刻意模仿,而深层价值并未真正包容,印度人对历史和政治带着一种漠然态度,也整个民族的政治处于一种娃娃游戏状态。奈保尔以其深沉真挚情感,理想尖锐的见解,机智俏皮的幽默描述了他的印度之旅,对人物的刻画,有时候让人会心一笑,值得品味。

《幽暗国度》读后感(四):幽暗国度

《幽暗国度》 2022-32 作者以一个印侨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回到印度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半个多世纪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表观现如今也不知改变几许又所剩几多。似乎种姓制这种印度独有的阶层固化制度时至今日依旧飘荡在南亚次大陆的上空。很好奇,这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牢牢固化每个人一生社会地位的制度是如何还能在现代人人平等思潮的冲击下依然能在这“世界第二大民主国家”中存续半个多世纪的?是丰饶的土地养育出了安逸的人们?还是印度教的平和不争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恬适?如果民众能够打从心底认定世相的合理,那么他们为此而甘之若饴那又有什么问题呢?毕竟所谓公平也只是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之下我们当前主流认可的价值观而已,公平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收益,却同时也给我们精神上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之于社会总福祉上来说其实它未必就有那么多的优势和先进性。

《幽暗国度》读后感(五):关于奈保尔和他的印度

李永平先生将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第一部译为《幽暗国度》,这真是恰如其分。幽暗这一词汇在全文从未出现,但其所代表的茫然、失落、绝望以至于贫穷、腐朽、落后,却在书中随处可见。 《幽暗国度》起草于1962年,时年30岁的印裔英国作家奈保尔首次回到了他祖父的国度,并写下了这一篇充满了恐惧与迷失的游记。恐惧与迷失是理所当然的,他来自于一个先进的、照耀着帝国时代余辉的国家,而1962年的印度,俨然贫困、愚昧、几乎看不到希望。奈保尔先生对其“祖国”和人民的描写恐怕是很难取悦他们的,那样锋利尖锐的文字你很难从另一些返乡者和逃亡者笔下见到——略萨、索尔仁尼琴等人大多注意于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不公,他们勇敢的抨击那些官僚、军阀、大资产阶级——毕竟谁竟会把矛头对准那些备受苦难的同胞呢?谁竟忍心这样做呢? 恐怕还是有的,与奈保尔先生有些相似境遇和感受的作家总还是有的。作为同样有着殖民地经历的国家,其子民在相当一部分文字中是可以似曾相似、感同身受的。 印度文明中的迷失、茫然、失落和绝望,这样的情愫在鲁迅先生笔下比比皆是。作为一个曾被征服的国度,作为一个被击穿了闭关锁国大门的国度,那些来自远古的传统文化及精神,被西方思想文明所冲击和抵消。曾经高高在上的、引以为豪的、曾经刻骨铭心的传统、礼制、观念,也只能留下一种空虚、破碎、似是而非的观感、幻想,它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这当然是一部充斥了偏见与侮辱的作品,奈保尔先生通过一个愤怒的锡金人表明了这样的观点。他笔下的印度人,总是贪婪、虚伪、无知、懒散和堕落,对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这样的评价恐怕是很不中听的。但印度人民既不重视历史,也不在意个人,恐怕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涛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