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幻影书读后感100字

幻影书读后感100字

《幻影书》是一本由[美] 保罗·奥斯特著作,理想国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2018-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幻影书》精选点评:

●兴冲冲的计划总是蕴含着不祥。

●每一次新的追寻,都演变成一次又一次的失去。 海克特在他的电影中希望寻求心灵的平静,也是在寻找一个带着负罪感继续活下去的方式。 而齐默教授,在不断的失去以后,看起来在故事的最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希望。但到头来,这也很有可能只是一场幻影。 生命本就是一场幻梦,那些幻想追寻意义的疲劳生命,在最后精疲力尽的时刻,似乎用力攥住了那缕希望。但在转瞬即逝的瞬间,它也随着我们的生命消失在了无边的空中。

●忽略掉一些略烂俗刻奇的情节和作天作地古龙式人物设定后,从第八章起这本书演变出了一种摄人的加速度;在严谨的(而非极刻意的)巧合设定的映衬下,关于毁灭的不祥之兆没有招致我的过多反感,倒是让我对奥斯特笔下的宿命感产生了共鸣;谈论电影的部分信手拈来,谈不上深刻但也算摇曳多姿;最后,这是一本关于真实、体验与毁灭的通俗小说,到最后我确实看哭了。

●保罗奥斯特的叙述总是一层又一层,重叠又相互对应,齐默与海克特,布莉姬与阿尔玛,奇异的巧合,或者说是在向我们展示命运

●各种偶然相遇和奇特共鸣组成的链条

●一口气读了4章,读起来很流畅,毫不费力

●三星半,整本书都很好读,非常好读,连贯流畅,特别是对于刚刚被《白鲸》折磨过的我来说,要是时间允许我怕是一下就把它读完了。 但是说真的,将海克特的故事放在齐默身上一点也不会违和的。所有人看起来都像是作者的一部分再加上一点作者期望成为的一部分,可是显然作者人格不够丰富,所以那些人看起来都像是一个人 另:海克特在大众眼中的消失看起来完全像是上天给他的一个机会,也可以说是一场折磨

●保罗·奥斯特的小说总是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一部尤其突出明显,巧合而曲折的情节让人欲罢不能,深深陷入其中。小说本身也有很强的电影节奏感与画面感。小说塑造最饱满的就是海克特·曼这个人物,虽然大部分都是通过别人口中讲述的侧面描写,但是由于经历本身的复杂,这个人物的自我惩罚与自我救赎,放纵与孤独克制的矛盾挣扎,确实让这个人物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共情感。但是男主这个角色,更多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显得没有那么立体饱满。

●前半部分四星 后半部分三星。 至于中间那一段对海克特执导电影的描写 完全是对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的亵渎。

●人物拧巴,知道这书叫幻影书作者想讲的是什么意思,但看得人很累又烦,为了突出想讲的主题把各种东西混到一起结果却弄得很拙劣是最讨人嫌的。

《幻影书》读后感(一):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

他想说的意思霍桑用一个短篇就可以解决,奥斯特有他的写法,但是他总是执着于向我们铺开情景,将巧合之事一一为我们打开,中间的空隙太大了,明明没必要为了写出一个又一个抽屉,写出多重镜面故事而把小说搞得这么长(虽然也没有多长),他不是托尔斯泰他自己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而且小说中经常有些非常自恋的部分,自从那个女人出现在我家之后,无论是他们迅速坠入爱河,还是他最后认为她是为了他而死,这都体现出作者膨胀的自我(当然他可能自以为表现得善解人意)。译后记里面的收尾呼应简直和这个故事本身臭味相投,译者要在这里证明其实自己也是一个出色的写手,这让我更觉得某种过分注重形式感并以此为傲的自恋。他们什么时候能成熟一点啊。

借用类型侦探悬疑小说写严肃文学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作家的习惯,没必要在那里大吹大擂永远找不到答案,他的奇遇故事的设定就是圆环套圆环,驶向的终点对于读者来说几乎毫不意外但作者却要读者感到意外。对于其中的某些情节设置,以及自大的人物关系发展,我只能说,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

《幻影书》读后感(二):消逝之书

读完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从“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起笔,到“抱着那样的希望,我继续活着”收束,首尾对照。双男主,双线索,故事里包着故事,嵌套巧合,保罗奥斯特也迷恋博尔赫斯的迷宫吧?不同的是,博尔赫斯关注生命本质,他植跟于现实。所以,他的书有点侦探小说味儿,可读性很强。 戴维教授,因为妻儿飞机失事死去,将自己禁锢,成为“活死人”;海克特,无声电影明星,因为未婚妻失手杀死怀孕的情人,从此失踪,让自己成为不存在的人,过着不同身份的人生,一生都在赎罪……海克特的电影,让戴维找到生活的支点;戴维的书,又让海克特支撑到生命的最后。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而故事里的电影故事,《隐形人》、《马丁·弗罗斯特的内心生活》又对照着海克特。伤痛、自我、赎罪……构成了他们幻影似的人生。 最后的结尾,当海克特死去,电影底片、海克特失踪后证明他存在的书都被烧毁落入虚无后,看来偶这样的现实主义者还没学会超脱,真不甘心啊,看了个寂寞,多活五六十年又如何?最终还是不被人知地死了!为神马要付之一炬?留下来多好,那些倾注了多少年心血、洋溢着才华的电影,那本见证海克特曾在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却还活着的书……不过,好在作者,留了个希望给我们。 所以,幻影书,是消逝之书吧?!到最后一切都会消失,连同时空本身。

《幻影书》读后感(三):我亦幻影

我至今仍然认为,人物的最佳结局就是跟着故事一同毁灭,或者该说那是我对大多数作品的看法。 此书有立于一个至高的观测点的“我”,“我”则是将目光穿透并串联起所有如俄罗斯套娃般嵌套在一起的故事的中心,哪怕所有的故事都迎来了结局,只要“我”还在,一切就都不会结束。故事中的故事有让人物为故事殉道——也有故事复活了人物的情节出现——“我”的死同样如此,但比起暧昧的状态,“我”仍然活于故事中并将继续活着,就像已公开的本书书稿隐喻了电影胶片仍旧存在于某处。 如果正视阳光,影子(过去)就在身后;反之,如果盯着影子,那么就只会被它那朦胧而不可逃避的黑暗的牵着人生,拖到回忆里做轮回的亡灵。“我”在一次次的逃离中成功将过去的自己变成了幻影,经历无数次的死亡与复生后成为了现在仍旧存活于世的死者、于未来而言的“幻影”(实际上作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用于各种角度去解释他的隐喻)。 此为幻影之书,一切皆梦,一切皆空,无物不空所对应的万物皆色又变相说明了:当所有事物都化成幻影之后,那么所有事物都是幻影凝聚成物质的。 人物确实有随着故事被毁灭了,而故事嵌合主题变成了幻影,会随着时间渐渐从我脑中淡去——到时,重新让幻影凝聚成物质的机会就会来临,沉浸故事中会让文字所承载的有关另一个世界化成我所感受到的现实:里面有花鸟风雪,有他与她与他与她,还有保罗·奥斯特式的巧合。

《幻影书》读后感(四):虎头蛇尾的故事

这本书是今天一口气读完的。说他虎头蛇尾,可能也有些自己的原因。因为今天是新年第一天,睡得有点晚,起来的时候都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吃了饭看着桌子上新买的这些书,打开了豆瓣,因为都是这一个作者的,看豆瓣只是想找一下先看那一本。幻影书这本评论更高,就看他了。我在看书和吃东西上的选择是完全相反的,看书我总想先看最好的,而吃饭我常常把最好的就在最后吃。钱钟书老先生的话可能在我这分裂了。

先说说总体印象,前面抓人眼球。后面一是我自己有事情要出门。看的没那么耐心了,二是技巧重复有一部分写电影的拉的速度快了。但是感觉也没有前面那么吸引人了。不然我不会提速那么多。

故事套故事好像是外国朋友比较喜欢的写作手法。也不能这么说,毕竟除了中国对我来说都是外国,或者说欧美准确些。写到突然想起来亚洲我好像也没看过啥,除了日本看的多点。初中看过几本韩国青春小说。读过印度泰戈尔的两本书。其他的好像都知之甚少。连港澳台的都读的少,我读小说类型化太明显了,除了名著,可能大部分都是推理小说。盗墓小说基本上都可以放到推理冒险那一类。其他的少的可怜。岛上书店,圣殿春秋那几本,数的过来。

这次买了保老爷子这一套书可能是个突破。因为我总觉得读书都是要读有用的。比如说人物传记,名著,学术类的。总觉得买小说回来好像是买的闲书。好多闲书我不是读的电子书就是去书店站着读完的。

说回来这本书,我到现在都闹不明白,为啥这么吸引我读下去。人名也不好记,我还是和以前一样。人名感觉有点乱,捋着走。故事情节也没啥太大的冲突。虽然都号称拿起来放不下,但是这本书明显我觉得比圣殿春秋世界的凛冬抓人。啥原因呢,写的那个假电影故事和当众表演都还好。虽然整体画面感很强,但是我确实不知道为啥吸引我。

这么多年没写读书笔记了,今天又碎叨两句,坐地铁手打一下。

2019,让改变发生。

《幻影书》读后感(五):海克特•曼的电影作品

先列一下他的12部被阿尔玛寄到世界6个地方的影片名称及其扮演的角色。

罗彻斯特馆

《赛马俱乐部》扮演侍者

《包打听》扮演私家侦探

纽约

《丑闻》

《乡村周末》扮演司机

华盛顿

《银行出纳奇遇记》扮演银行职员

《兼得或落空》有剧本

太平洋电影档案馆

《探戈之乱》最狂野,最令人兴奋的作品之一;扮演舞蹈教师

《家园》最精致的那一类;成了家

伦敦

《西部牛仔》扮演旅行魔术师

《隐形人》有剧本;成了家

巴黎

《跳娃娃》扮演上门推销员

《道具师》

最后一部是齐默教授看过的《马丁•弗罗斯特的内心生活》,有剧本。

在作者的带领下,跟着海科特一起经历了他奇特的一生,书中描述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才他继续活下去,然而也许换做是其他人亦或是我自己,可能这些经历早已远远抵消了对死亡的恐惧。

其实,不是很理解芙芮达最后要销毁海克特存在于世的种种痕迹的动机和原因。他作为海克特的妻子,并且是在得知了海克特对之前所有经历坦诚相告的前期下同意的结婚,最后却选择要抹灭掉一个人在世上的存在。也许是不想让他们在死后依然在世界上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可是自己都已经不在于世了,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了。还是说,虽然海克特已经不再了,她怕自己最后的晚年生活受到打扰?可是她已经拥有那么大的一笔财富,想要隐居于世岂不是易事一桩。

不管怎么说,这是今年目前读过的最精彩的小说,没有之一,不得不说译者的功力深厚,阅读起来相当顺畅,有些段落在看完说唱节目后甚至都让我读出了flow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