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千山之外读后感1000字

千山之外读后感1000字

《千山之外》是一本由安意如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山之外》读后感(一):从此不会再读安意如的书

作者自述一心向佛修习佛法,想要通过西藏写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并达一种“吾心安处皆是故乡”的感觉。但文章尽是对藏传佛教历史的简单描述,并通过强调自己多次往返西藏的经历试图写出心灵皈依的感觉。但全书读起来就是作者自己一些简单的见解,她既贪恋红尘又试图与红尘划清界限,读起来很矛盾也很尴尬。肤浅且矫情,一种青春伤痛文学的气息扑面而来,总之很失望,以后也不会再读安意如的书。

《千山之外》读后感(二):千山之外

首先,对佛法的感受太浅薄了,每一篇都很相似。还有很多历史介绍的部分,人名绕口地名绕口,读起来很费劲,像是在读百度百科。单纯地在讲自己对于西藏的故乡情结。

其次,个人抒怀的语气太跳脱。喜欢用一些“牛” “搞事”这种非常口语且网络的词汇,跟整体的风格很跳脱。

喜欢西藏和佛法的人倒是可以看看,有一些介绍和游历,倒是比那些攻略靠谱。

整体来说,没有很出彩的地方。要看散文游记,还是不如三毛,娓娓道来,心生感动。

《千山之外》读后感(三):平静

最近特别喜欢的电视结束后,突然失落空虚,很多情绪无法宣泄找不到出口,随手找来很久之前看过的书,随手一翻就看到一段话击中内心,就想重新再读一遍。

回想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由于喜欢作者她的每一本书我都有买,自以为还是我喜欢的那种细腻柔软的诗词赏析,内里流露的是缱倦缠绵的情思心意。结果这是一本作者对西藏修行佛法的随笔散文集,记录自己的成长与信仰。

相当枯燥,我不记得当时我读完后的感想,或许只是翻了翻因为内里大多都是枯燥的藏传佛教历史讲解及作者自己在修行佛法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及心得体会。佛经枯燥乏味也绕口,连风景都是肃穆庄重的。没有诗里的桃之夭夭,也没词里的江海寄余生。

或许是年纪大了如今再看竟也有不同的心境,变得意外的平和宁静。所有无法宣泄的情感都得以平复,于是释然,于是放下。

辗转至此,轮回至此,愿我们两两相望,各生慈悲心肠。

贪嗔爱慢,陷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

《千山之外》读后感(四):西藏,梦里寻他千百度

西藏,梦里寻他千百度

——读《千山之外》

很少出远门,但一颗渴望旅行的心从来都没有停止跳动,甚至于听到或者看到有关西藏的一切,这颗心就会异常地兴奋和激动。看过很多游记、也读过很多游者的文字,天南地北,世界各地,可阅遍了之后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在寻找的梦或者说心灵的归宿,竟然就在这里——西藏!从来没有去过西藏,到那时看过了很多有关西藏的文字,安意如(因著有《人生若只如初见》而闻名的女作家)的最新力作《千山之外》让我对西藏有了更多的理解。

关于西藏的了解,都来自于电视、电影、访谈,或者是各地的游者留些的旅藏见闻,往往也是短时间内关于西藏的描述,赞美抑或批判,都只是发生在作者正好在西藏的那段时间,而安意如,把西藏成为家乡的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把她在西藏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悟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了,记录下来了,没有很多华丽的辞藻,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深情。

《千山之外》是安意如的一部以西藏为主题的随笔集,也是一部关于成长与信仰的心灵之书。仓央嘉措、格桑嘉措、达赖喇嘛、布达拉宫、冈仁波齐这些曾经只是在别处听来的名词,在这本书里,可以看见血肉,可以听见嘈杂的人情,甚至可以体会到西藏人民的温度。安意如十年间往返西藏和北京,她说“人生中总会有一个地方,让我们安然喜乐,柔软牵挂,那应该就是心的故乡”,她甚至把自己当成了藏族人,并且以一个真正的藏族人那样生活,诵经喝茶,晒太阳,听夜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佛教的文字,比如“世俗谛、胜义谛”等,还有很多佛教的习俗等,其实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深远,很难说得清楚,谁会完全不受佛教的影响。作者说是西藏令她深信佛法,也是佛法开启了她的心智,我想这也是除作者主观方面对西藏的描写以外,从客观的角度跟我们介绍了西藏的人文历史宗教知识吧。

网络上有很多评论说:自从读过了《千山之外》,就更想立刻飞奔去西藏了。虽然我也特别热衷旅行,还对西藏有着深沉的爱,但是看过了这本书,我却没有很强烈的赴藏冲动,以前我之所以迫切想去西藏,是因为对那里的一切完全不知,也充满了极大的好奇,而现在,借着安意如的眼睛、耳朵、心、思想,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西藏,我想,我可以再缓缓,等到这本书带给我的畅快的旅藏快意渐渐淡去后,我再前往,我想会是一个更好的方案。去西藏寻找本心,但身在心在,所以看看这本书,在书中,也许你可以找到通往本心的那条大道。

《千山之外》读后感(五):诗与远方

最早对西藏的印象源于仓央嘉措的《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如此浓郁到化不开的情愫是西藏初入我眼眸的炽烈底色,不同于北方粗粝豪迈的实在,不同于南方婉约清简的细碎,她仿佛是天外之物,不落凡尘,不染尘埃,却艳绝到不容忽视,亦不敢直视,似乎是只存在于梦中的海市蜃楼。

上大学后,学校有类似自行车部落的驴友社团,每年暑假都会敲锣打鼓,招兵买马,组织骑行去西藏的队伍,谓之情怀。但有勇气千里骑行,深入藏区的人毕竟寥寥。最后在QQ里看到他们传回的照片,形单影只的几个人,皮肤黝黑,满身风尘,身后只有孤零零的自行车和萧杀肃穆的雪山,似乎还能听到其间旷远而凛冽的风声。我当时对西藏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就连旅游都不会考虑,总把自己置身其外,不愿触及。

对西藏的印象就是这样断断续续,研究生时被舍友安利成为了“稻米”,熬夜看完了南派三叔的全部作品,其中的《藏海花》写小哥的身世之谜,脑海中总有小哥身着红色藏袍从雪中走来的孤独身影,寂静而坚定,让我第一次对西藏产生了憧憬,憧憬有朝一日也能站在这白茫茫一片的千山暮雪间,聆听飒飒风声,感受寒彻心扉的透体凉意,也许还能升起“独钓寒江雪”的幽幽古意。

这种玄幻而隐秘的情愫终于在安意如的《千山之外》中落到实处,仿佛羽毛落地,落叶归根,西藏不再是空中楼阁般遥不可及,而是质朴温热犹如酥油茶般暖人心扉。

书中描写的西藏不仅有浓厚宗教氛围之下的虔诚信徒,还有其间的人情百态,市井烟火,更有醇厚温良,质朴无华的民风民俗,过去对西藏的疏离感也在安意如的文字间渐渐消融,让人不由得产生犹如家常的亲切之感,似是千山之外的第二故乡。

书中贯穿着对藏传佛教历史和教义的梳理阐释,更有作者自己修行悟道的心路历程,其中没有艰深晦涩的玄奥义理,而是用佛书经卷前的孤灯照亮自己的脚下路,用足迹丈量万水千山的修行之途,于天地间跋涉,找寻本心,探寻真意。通过她的笔触,使得对藏传佛教知之甚少的我,也能感受到某种宗教式的虔诚笃定与明心见性。

安意如追求天地大美的阔达心胸是最触动我的地方,于长天厚土之间方能仰观宇宙之大,于万水千山之外方能呼吸顺畅,恣意洒脱,正印了那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在千山之外,有生命的诗意与远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