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香港假日》读后感精选

《香港假日》读后感精选

《香港假日》是一本由[美]项美丽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港假日》精选点评:

●今年看了好几部二战背景的书。乱世里的从容,其实是没什么退路的无奈。项美丽写得真好。

●Emily Hahn,宋氏三姐妹的作者,描述了日军占领下在香港的一段生活经历,和之前的读过的战时生活大同小异,混乱中的混乱、混乱后的秩序、紧缺的米面糖、珍贵的香烟和威士忌,由于是给纽约客连载所写的,整本书分成23个小故事,篇幅适中,语调幽默,尤其在长臂猿VS访客那篇里,Emily用“在中国生活六年教会我的思维方式”,通过易太太找到博比、通过博比跟梁先生过个话,梁先生又去和多利.夸克提起,多利.夸克然后和王先生说了,最后王先生原路把话传回来,长臂猿留住了,事情终于办成了。我觉得她真的太懂中国人了……

●虽然隔了几十年,项美丽和何伟的行文有种类似的纽约客的气质,气韵生动,琐事也写得津津有味,更难得的是,视角始终是平等的,既没有俯视,也没有仰视,有头脑又有好奇心。

●interesting~

●作者记录1940年初从日军轰炸中的重庆来到香港,接着香港沦陷及以后的生活,到1943年底作为美日交换难民返回美国。用客观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不同人种不同阶层人物的处境。

●的确是纽约客的风格

●文明的皮/幻象

●平白无奇的开头,却捕捉得分外精彩,节奏和结尾非常出色,让人回味起那些悠长岁月里的记忆。读罢就开始搜索她的全部作品。

●漫长的“假日”,在那个年代背景下,能得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是不错的了。读完后睡觉竟然梦见了那个时代的香港.

●项美丽真是一个奇女子。1935年从美国到上海,结交的是是像邵洵美这样的文人墨客,或弗雷兹夫人这样的ball场红人。霞飞路的小洋房里,访客像流水席一样没有中断过。然而1940年到了香港,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赶上香港沦陷。带着非婚生的女儿,与欧亚混血一起住在被日军洗劫一空的房子里,小心翼翼越过关卡到黑市抢便宜粮食,每周一次到集中营给在做俘虏的孩子他爸送食物。上海和香港的生活,几乎是云壤之别。但看《潘先生》和《香港假日》的文字,好像感受不到割裂感,她有那种天赋,写东西的时候把一切生活琐事都囊括在自己洋溢的个性之中。什么样的生活都变得很有滋味了。

《香港假日》读后感(一):除非亲历

这种传奇性的经历只有在战争的年代才会出现。我恍惚中觉得这个故事正是倾城之恋的样子,虽然爱情并非主要的事项,但是战争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那种残忍的日常性,除非亲历,怕是真的没有办法落笔。

项美丽所记录的沦陷区的香港是我们所不曾知道的,是张爱玲笔下略微带过一笔的细细勾勒,印象中张写到出门买吃的,不远处就是尸体。

《香港假日》读后感(二):黑白生活中的色彩

老实说,虽然已习惯了项美丽文笔中的淡然冷静和克制,但在最后——卡罗拉冲着爸爸充满骄傲地挥手并响亮又清晰地大喊:爸爸,再见!爸爸,再见!

看到这里眼睛还是有些湿润的感觉,“骄傲”两字是如此的打动人,让我想起了电影《幸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那个镜头。

大历史中有无数关键的节点,而这一刻无疑是卡罗拉一生最重要的时点。正如书中最后写到“会好起来的,卡罗拉”。经历过那些艰难岁月的人,才有自信对未来抱有希望。

《香港假日》读后感(三):港版《乱世佳人》

看到结尾一章女主人公Emily瘦骨嶙峋地返回纽约,心里禁不住喝起彩来,作为一个从上海到重庆,再至香港一路逃亡的美国丽人,女主人公平静甚至有些诙谐的语气,让整本书像颗战争黑暗中的夜明珠,尽管不甚明亮,却依然发出希望的光来。 文中不失有被占领区暗无天日、饥饿又时时面临死亡威胁的险境描写,也有间谍、掮客甚至皮条客的真实记录,也有战争中大家苦中作乐,力求活下来的热忱。 我在350页窝了一个角,因为这是最震撼人心的一页,Emily在即将被遣返回美国之前,最后一次带不满两岁的女儿卡罗拉去战俘营探望丈夫查尔斯,小孩子冒着被射杀的危险(当然她不知道这个危险),冲着爸爸充满骄傲地挥手并响亮又清晰地大喊:爸爸,再见!爸爸,再见! “没有人朝我们开枪。” 亲情在战争的阴霾中依然绽放出生气勃勃地花朵,象希望的阳光,照亮濒死者的胸膛。

《香港假日》读后感(四):笑看孤岛上的众生相

读库出版的项美丽著作的最后一本,也是她在中国生活记录的完结篇。刚开始看到书名,以为真是描写她在香港的一次假期呢,没想到是“以苦为乐”的一种反讽。

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在日本占领香港时期的生活片段。作者的种族和国别与惯常能看到的描写日据时期香港题材作者的不同,她提供了一个白人女性、军人家属的独特视角,作者通过诙谐生动,近乎白描又不失情趣的描写,勾勒出那个时期她眼中的日本人、中国人、欧亚混血以及英国人、美国人的百态。

战争阴云笼罩下的港岛如同一个高压锅,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放大到极致。比如不离不弃的仆人老金,花式依附日本统治者的诸位女子和中间商,残存人道主义关怀的日本基层军官,遁入困窘却依然维持人类最基本尊严的各色难民,等等。

本书每篇都是不长的小品文,虽然题材沉重,但阅读体验轻松。尤其是在旅程中,信手翻开,随时进入,可谓旅途最佳伴侣。

《香港假日》读后感(五):香港假日

一本来自读库的小册子,可读性真的是很高了,很有趣,也许我们都多少了解二战时候日本对于中国的侵袭,内地大部分地方沦陷的情况,但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在香港,当时还为回归,由英国掌握着主权。当时的香港,鱼龙混杂,各种人种,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欧亚人 ,来自里格斯的拉丁人与中国日本等的融合才产生的香港特殊的葡萄牙人。很神奇的是,环境所迫,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几种语言,作者会讲普通话以及英语,他的丈夫英国人会日语,她的一些朋友会讲粤语,他的中国佣人也有会蹩脚的洋泾滨英语。 这个时候,这个地方的人都对日本人充满了恐惧。他们打着解放人种的旗号进行掠夺,可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强权至今屡见不鲜。这本书23个小故事,塑造了太多鲜明的人物:“唯恐军人化不够的麦克比中尉,檀香山来的华裔美发师,顽固有责任感的沙尔文医生,忠实的家厨阿金,为日军服务的中国女间谍”以及一些投机倒把在战争中想发横财的人。还有两个阿姨,借算命给与寄托。 读这本书其中有感慨到类似于看三毛《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想法,作者的人缘真的很好,或者说运气好。三毛与她的丈夫走到哪都有很多朋友,世界的各处都是充满温暖的地方 。而项美丽书中丑的恶的一一剖开,那样一针见血。 书中了解到了几个有趣的信息,一个是广东义结金兰的习俗,就是两个女人结婚共同操持家务,也应该是环境所迫。还有一个是战争中的士兵很多都来自农村,竟然认不出中国人什么样,把会说中文的作者当成中国人。 “项美丽为那段历史做了极为珍贵的记录。香港这块中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土地,在战争侵袭、无数冲突矛盾激荡碰撞的时代大背景下,表现出复杂、奇异而又耐人寻味的面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