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华龙之宫》读后感100字

《华龙之宫》读后感100字

《华龙之宫》是一本由[日] 上田早夕里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全二册),页数:6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龙之宫》读后感(一):一个气势磅礴的灾难世界,但差了一口气

作为一部未来时间线的灾难题材科幻作品。书中对世界观的设定大多是比较消极的,大陆板块分崩离析,自然环境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为了生存下去,一部分人用有限的先进科技保障生活环境,一部分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用基因技术改造自己。而地球环境还是在日益恶化,人类只是在末世苟延残喘。

而全书主要探讨的也是在趋于绝望的灾难面前,人类是否能够相互理解,携手互助。主要就是在讲陆上民与还上民之间的矛盾:陆上民拥有高度先进的文明与科技,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是由于陆地板块大幅度减少,资源稀缺导致人口数量控制在少数;海上民为了适应未来自然环境,通过基因改造自己,且根据自然持续的恶化不断改造自己,于是在外貌上和陆上民有不少区别,生存通过偏原始的方式靠天吃饭自给自足。那么在文化、经济、技术、教育上有着很大区别的两种人类有着不少矛盾,特别是陆上民歧视海上民,不当对方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甚至采用强权压迫形式。而海上民不信任陆上民,认为陆上民自私贪婪,把医疗技术等占为己有。全书基本都是在对这些方面的描写,创造一个值得讨论的未来可能,又影射现在的普遍社会问题。

而在故事节奏上,前期随着故事发展讲诉几个主要角色的故事,人物心理描写和对白给的笔墨都很充足,但人物塑造上有些薄弱,角色间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弧光成长太过依赖设定,且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不够强烈,全书看到最后几个主要角色让人觉得除了设定外没啥区分,导致角色是跟着剧情走的,而不是剧情根据角色塑造来发展。后期又太过仓促,主要角色的结局草草收尾,存在的意义还是依赖于世界观设定。而最后也是开放式结局,虽然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但最后作者也只是把状况展现给读者,问题的答案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寻找。

《华龙之宫》读后感(二):短暂而永恒的悲哀

平日里如果经常有关注日式小说、动画、电影的读者,相信一定不会对日本SF(Science Fiction)大赏感到陌生。该奖项于1980年由日本SF作家俱乐部初设立,如今已走过30多个年头,不少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老朋友们”也悉数在列,比如宫部美幸《蒲生邸事件》、庵野秀明《新世纪福音战士EVA》、冲方丁《壳中少女》、押井守《攻壳机动队》、伊藤计划《Harmony》等等,可称得上大神云集,星光璀璨,各显神通。而第32回SF大赏的得主,由悦读名品出版公司引进,上田早夕里所著的《华龙之宫》在国内名气虽不如它的前辈们那般响亮亮,其在日本本土的强势口碑依旧不容小觑。

时间来到25世纪,位于南太平洋底的超级热地幔柱爆发,导致全球海平面骤然上升260米,大部分国家领土被海水无情吞没,现有的人类社会不复存在。巨变之后,幸存的人们渐渐分化出陆上民与海上民,前者继续留在剩余的大陆与海上都市扎根,后者则经过基因改造,同进化出的搭档“鱼舟”一道生活在危险无尽的大海上。未来竟是这般萧瑟荒凉的绝望光景。

不过区别于好莱坞大片,《华龙之宫》从伊始便没有打算花太多笔墨描写灾难来临时的大场面,而将整个重心放在灾后新格局的构建上——彼时,生物技术突飞猛进,智能助理可与人脑直接相连,且得到大面积运用;人类为了延续生存,甚至还进化出“袋人”、“兽舟”等非人形态;新的国际秩序逐渐形成,奈杰斯、泛亚联盟、大洋洲共同体等组织重新划分社会版图,大量充实详细的世界观设定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沉浸于作者的奇思妙想中。随着剧情铺开,主人公青澄诚司公使不断周旋于陆地和海洋、日本政府与联盟势力之间,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无可奈何的事实: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必然存在斗争。即使经历过翻天覆地的劫难,名为人类的生物居然没有任何长进,依旧喜欢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原地踏步。

我们的邻居日本向来以“脑洞大开”闻名。本国国土在他们自己的影视文艺作品中长年经历劫难,不厌其烦地被各方势力毁了一遍又一遍。2006年大火的原创动画《CODE GEASS叛逆的鲁鲁修》中世界超级强国布里塔尼亚开篇即攻打下日本,从此日本也有了11区(片中殖民区号)的戏称。同样的故事题材放到中国,估计鲜少有人愿意去涉及。微博上兴起过一个词语叫作『樱花妹式不安』,用来调侃现今日本年轻女孩在社交网络上迷之繁琐奇怪的规定,好像稍不留神她们就会陷入惴惴不安。虽说仅仅是网友们一时打趣,但我倒认为『不安』这个词意外精准地概括了自二战广岛原子弹以来弥漫于日本人心底的某种情绪——对于现有国际秩序的担忧与思考。曾有人开玩笑地指出:“地球不会毁灭,最多全人类完蛋而已。”一旦某一天平衡被外力打破,身为一介普通人又应该何去何从?拨开科技元素的外衣,科幻作品大多数时候其实都在探讨关于人、人性的终极问题,想想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热衷于“毁灭”自家了。

《华龙之宫》里被称为二次白垩化的现象稳定后,人类好不容易迎来繁荣。然而,人们光速一般好了伤疤忘了疼,各国家联合体之间永无止境地尔虞我诈互相扯皮;官僚主义、政府无能、排除异己、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根深蒂固的难题使得青澄公使的工作举步维艰,与海上民和平共存变得遥不可及。另一边,计算机预测到大约50年后,超级热地幔柱会再度爆发,届时地表将为炙热的岩浆覆盖,几乎没有生物能够存活下来。在史无前例的天灾面前,一切权力斗争显得可笑无比。不论哪个时期,人类总是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这也许是生而为人的悲哀。

作者上田早夕里在后记中表示作品中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对此我无比赞同。人的一生很短暂,与其他生命相比,不见得有多伟大;但种族得以延续至今,意味着人类并非真的不堪一击。有人犯蠢,自然也有人为了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奋斗至最后一刻。搭载着智能助理的飞船最后是否按计划找到外星智慧体不得而知,希望的种子已经撒向太空,我们唯有诚心祈祷。

《华龙之宫》读后感(三):当灭顶之灾降临之时……

依据到今天为止人类的最新考古知识,大约20万年前,智人开始走出非洲,并延续至今。而在太阳系形成、地球自诞生以来的46亿年时间里,生物在地球上已经历经了五次大灭绝。如今,人类是否处在一次大规模灭绝过程的序幕之中,而这一过程最终将导致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物种——包括人类自己——的消亡?“第六次灭绝”假设的支持者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无疑的。如果人类依然不重视环境保护、而只想着向地球索取的话,这一进程加速速度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出现如日本科幻作家上田早夕里在《华龙之宫》里所描绘的场景也并非耸人听闻。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回顾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物种大灭绝及其造成的破坏,对今天的人类显然是有足够的警示作用的。这五次的情况分别是: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又称奥陶纪大灭绝,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泥盆纪大灭绝,发生于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由于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是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包括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但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发生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白垩纪大灭绝或恐龙大灭绝,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约75%—80%的物种灭绝,三叠纪晚期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整体灭绝,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而在《华龙之宫》中,虽然在“序”中诞生了“鸿野-星川理论”,但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用上田早夕里的话来说就是,“人类的智慧并不足以看清什么会发生、什么不会发生”——她实在是太委婉了太客气了;真要发生“二次白垩化”那样可怕的一切的话,那也是人类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在小说中,由于南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上升,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平面上升,海洋的面积恢复到了白垩纪时期的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想象的巨变变成了现实,并进而深刻影响了还需要面对每一天日常生活的人类!

在新的情势面前,《华龙之宫》重点展现的是当时的两大居住环境下的人类——陆上民和海上民——之间的冲突。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与奈杰斯联盟的日本以及奈杰斯也好,所谓的“泛亚联盟”“北泛欧联盟”等各种联合体也罢,其中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当前迫在眉睫的事情是什么,而是依然把精力用在扩大影响、争取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打压其他各方之上。所以,在可以想见的预期上,人类依然没有什么真正的未来。即使有清澄诚司这样的有良知的外交官员尽己所能加强协调,即使有海岸警卫队提丰队长那样有良知的基层官员知道实际上应该做的是什么、不应该做的是什么,但他们依然无法与势力更为强大的政府对抗,他们能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做好,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一步步走向恶化……

在清澄诚司的时代,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的确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如清澄诚司的马奇这样的非人类助理,确实有一种如虎添翼的感觉。但相对来说,政府的运作水平、眼界却未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未能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反而拘泥于一些现实利益,确实不合时宜。即使有所谓的L计划,那又能如何呢?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解决办法,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当不可阻挡的灭顶之灾真正降临之时,除了最终走向“简单地灭亡”,又能如何呢?!

所以,虽然《华龙之宫》的确是一部科幻作品,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科幻作品,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可期,却终究是无法借此赢得人类真正的未来的!

《华龙之宫》读后感(四):未来,路在何方?——读《华龙之宫》

还记得2012年的“世界末日预言”吗?该预言宣称地球将在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发生重大灾难,或出现“连续的三天黑夜”等异象,或意味着地球毁灭,世界走向末日。在那天没有到来之前,人们一直提心吊胆,总以为那天便是自己生命的终结之时。针对这一理论,艺术家们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众多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进行描述。而今,距离2012年的世界末日预言,已经过去了六年之久,地球还好好的存在着,提起当年的世界末日这个梗儿,人们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笑而过。但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对地球和人类未来的探索,幻想家和文艺创作者也从未停止过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去畅想未来,关注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命运。《华龙之宫》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10年出版的《华龙之宫》(本书单行本)作为一部格局宏大的海洋科幻启示录受到了评论家和读者的广泛好评,在日本“2010年最佳科幻小说•国内篇”中,以压倒性优势取得第一,并获得第32回日本科幻大赏。

作为一名并不太痴迷于科幻小说的女性读者,《华龙之宫》是我读到的第一部日本作家上田早夕里 的作品,它是作者在积累了大量的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研究的基础上而写成的一部科幻小说。作品中不仅有扣人心弦的动人的故事情节,同时通过科幻这一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揣测,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部气势恢宏的科幻小说,竟出自于一名女性作家之手,我不仅佩服于上田早夕里 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更欣赏她在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世间万物生命的尊重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

《华龙之宫》用它那无与伦比的非凡想象力把我们带入到了遥远的未来世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巧设悬念又环环相扣。让我们体验了一把阅读的快感。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通过外交官青澄的“亲密伙伴”——智能助理马奇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描述了地球毁灭前的一段段惊险刺激、惊心动魄的故事。人工智能马奇的主人青澄·诚司为了调解亚细亚海域的政府与海上民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与海上民的海上女首领月染会谈,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彼此都能理解对方的立场,就如何应对全人类即将面临的灾难而达成了共识。然而,各国家联合体之间的尔虞我诈、政府官僚永无止境的勾心斗角,让青澄想要和平解决问题的期望变得遥不可及。与此同时,国际环境研究联合会通过无数次计算发现了环境巨变的预兆,提出相应的绝密改造计划——为了争夺愈加紧缺的生存资源,消灭海上民。不难想象,为了活下去,这一计划会激起海上民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反抗。而这样的战争必然会更进一步的影响地球和整个人类的未来。未知的谜团总是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月染到底是谁?她的身上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江渡到底是什么人?他交给月染的海底资源的情报从哪里来?青澄能不能够实现通过语言制止暴力的梦想?当毁灭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是否能够学会求同存异,消除隔阂,共同面对困境?所有这些都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展开,一一为我们揭晓答案。

与其他的科幻小说不同,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华龙之宫》里那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它更像一场头脑风暴,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停下匆忙发展的脚步,去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对人类的行为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生存的残酷性,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为了活下去,人类互相残杀,剥夺他人的生存权。而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海上民的伙伴鱼舟不得不为了适应环境而不断变异。变异后的兽舟“即使周围都是敌人,即便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即便自己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生物——也要活下去,绝不恐惧与孤独。” 为了生存,原本是人们的亲密伙伴的兽舟只能成为了人们的敌人,独自战斗。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世间至纯至真至善的情谊。人类为了生存,无论怎样选择,无论怎样变异,总有青澄、月染、提丰那样的人为了他人的幸福生活而奔走,而忙碌,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时我们也被大自然中的生灵间的那种超越物种的真情所感动着。青澄和他的智能助手间的默契、提丰和他的人工智能桀为了拯救他人相继赴死的大无畏精神,月染和她的伙伴鱼舟让叶相依为命的情谊,让我们在残酷的现实和自然法则中,依然感到温暖。

这部小说凭借作者的奇思妙想,让我们思索人与世界的相处模式。也许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如何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保护我们的地球,促进人的长远发展,则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人类世界将走向何方,值得每个人深思. 也许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像青澄所说“虽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迟早总会撼动某些东西。”当然,这部小说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还有思想上的震撼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作为人类,我们该如何与周围的环境相处,是以人类的发展为重,肆意破坏周围的环境,为了各个集团的小利益,互相争夺、残杀,还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求同存异,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将以怎样的姿态走向未来,迎接未知的命运。爱阅读、爱思考的你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索人类得以长足发展的道路。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出谋划策。

《华龙之宫》读后感(五):《华龙之宫》--这一次,“宫殿”将被用来埋葬

人是怎样的生物?千万年的造化、选择,让人类至少在外表上,已经成为如此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独特存在--尽管下意识感应自然中危险的能力稍有减弱,人类却依旧不失动物对危机的警觉,比如会穷尽一切办法研究能够瞬间对许多人造成威胁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而是语言、文字的诞生,让智慧得以绵延数代的传承过程,更是让人类在进化生存的跑道上占尽先机。不过,地球代表的世界再大,正如宫殿终究要有穹顶,人类肆无忌惮地消耗地球,不知将保护环境作为第一要务,反而说这是为了人类更好的未来,正如一代代人试图用自己的尸骨垒砌“通天塔”,奋力地去打破宫殿的尖顶却连护具也不带,短视性急的人甚至在自己的身边、脚前,开始拆除自己的生命之基--那么一旦一着不慎,穹顶坍塌之际,就是宫殿中的人类“坐地起坟”之期。

人类的智慧在某种意义上,比人类自身追寻的“永恒”保质期要长。鸿野等教授提出了基于科学、关系到未来人类命运的科学理论能够预言数几十年后的事,但是,整个人类群体却永远无法预见自己未来的哪一个选择才是最好的--海平面上升260米,巨石体缓慢下沉,海洋板块和地壳板块相互角力之下,地幔柱缓缓上升,届时,岩浆将在巨大的作用力下冲天而起,犹如遍身华彩的金龙要重回天宫······这般奇景照亮的人们生命的最后一刻,通常会是怎样的呢?

世界的变化,让依旧能生存在陆地上、按照旧有衣食住行方式生活的人成为“陆上民”,改造过身体适应了海上生活的人被称为“海上民”,以及其他的“袋人”等物种。两大主要群体中,陆上民能更多地影响政治,擅长应用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海上民则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倾向于自给自足。每个海上民还天生自带“伙伴加成”:母亲孕育他们的过程中,会一起生下作为同胞的“鱼舟”。鱼舟被放养在大海中,如能平安长大,会因循机缘归来,成长为巨大的、能听懂双胞胎兄弟姐妹歌唱的有生命大船。少数鱼舟会在人形兄弟姐妹不幸夭折等情况下,变成狂暴的“兽舟”,为了生存,会对一切其他生命展开无差别攻击。然而,无论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不变的是对资源的需求和争夺,是政治上的博弈与人性生存的渴望的较量。为了让世界仅存的秩序能够让更多的人得以生存下去,新的政府形式应运而生,肩负和平处理各项争端使命的远洋公使们更是不辞劳苦,四处调解陆上民与海上民、海上民与海上民、陆上民政府之间等群体的种种矛盾。

矛盾的集中点之一就是:海洋中时时突发病潮,如被感染,不能及时接种陆上民疫苗的海上民都会死亡。如果想免费接种疫苗,就要加入各国国籍纳税。不少海上民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更愿意自由结成船队,通过走私的渠道获取疫苗。这当然算不得长久之计,所以,亚细亚区域最大的自由船队的女首领月染秘密接触日本远洋公使青澄,希望能设立交易中心,探寻不被迫加入国籍,但能互相交易疫苗、物资,乃至资源情报的沟通方式。青澄与自己的人工智能助手马奇多方斡旋,先后同官僚味十足、但也会顾全大局的日本高官们谈话,向放眼未来、手段高超的薛兰委员和曾利等联盟高官提议,与曾利勇敢孤傲的海上民兄弟军官曾提丰交换少许信息,不料却早已被政治集团奈杰斯盯上--青澄等人最初只猜到奈杰斯想夺取月染手中的资源情报,直到无意中了解到绝密的“L计划”,其中提到这样的世界也可能在未来五十年中消亡,政府早就有意通过战争途径更多地减少海上民的数量,而月染被发现是人形兽舟中能讲话的变异体,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奈杰斯夺取月染,正是为了独占实验数据,好集中全部的力量,只为了让他们判定未来仍有生存价值的人多一分活下去的把握。为此,各方展开生死较量,曾提丰更是在救护更多海上民免遭屠杀的逃亡途中,与自己的鱼舟“海牙”、人工智能助手“璨”,一起牺牲,随后被兽舟吞噬得尸骨无存······

而生者仍在各自的岗位继续战斗。青澄用尽心力,终于促成月染的实验数据被日本政府获取,能够被全世界分享;曾利和薛兰早早部署后续事宜,让灾难的影响尽量被降低到最小;科学家们将改造过的人类物种“露西”投放入大海,希望雌雄同体的她们能躲过末日浩劫,有朝一日能被人类的幸存者恢复成旧日样子;青澄的人工智能助手马奇则同意拷贝自己的全部思想,与其他智能助手的思想一起被发射入太空,去接触另一种生命的可能······

许多人无法想象恐龙灭绝假说中提到的,能够遮蔽天空长达数日的火山灰和毒气,不敢想象正在上升的海平面,有朝一日会让自己脚下的土地变成最稀缺的资源。毕竟,对于地球,人们的认知范围终究是有限,想要干预地球自身内部的变动,更是难上加难。1816年的无夏之年稍微展示了一点类似于那般末日的样子,就已经给全人类带来极大的震撼。岩浆喷溅,华龙飞舞之际,那般奇丽的景象,陆上民们中的大多数纵是将死之人,也会注目观看;海上民们的“鱼舟”也会陪伴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吧;人工智能也会相伴在各自主人身旁--奇特的变化之下,即使真的打开了另一重空间,让人们获取了其他生存的可能也不是没有,但是,对于尚有余暇思考如何应对故事中可能出现危机的人来讲:飞向地外空间的技术要不要加紧开发,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深入到人脑起辅助作用而不会“喧宾夺主”,新型的外交形式能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人合理提出自己的诉求······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事。无论故事内外,这一次,愿自然宫殿的实际,仍然能超越于人类单一的需求而能够长久存在,能够给未来的人类一次“重生”的机会。否则,人类就甘愿接受自己熟悉的、能应付、能利用的自然宫殿全面崩溃时,提供的不必具有任何纪念意义的埋葬吧,达成我们来自这个世界,并终将回归这个世界的觉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