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锦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锦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是一本由[美] 罗杰·R·霍克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精选点评:

●选了40篇心理学经典论文来解读,从理论假设到方法结果,从相关研究到近期应用。虽然论文比较老,但毕竟是经典研究,还是会有很多启发。讲到社会从众文化时,关于男性倾向于不寻求帮助,有一个笑话: 为什么摩西用了40年时间在沙漠中徘徊,因为他不愿意问路。哈哈哈。

●感谢选到本书作为我心理学入门的第一本书,案例有趣、引人入胜。每个章节(或者说所属的心理学分支)都有小序言概括讲述本章节的关注点;每一项研究遵从『背景介绍->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讨论结果->批评与拓展研究->近期应用->得出结论』的体例,行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感谢作者。另外,翻译也超棒的,读起来很顺畅,感谢各位译者和审校。

●入门好书籍。简单明了、引人入胜~~~

●挺不错

●硬核又有趣

●条理清晰,入门必读

●强烈推荐,第一次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感觉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方式和传统理工科实验的设计方式差异蛮大,心理学实验十分吸引人,很受启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有了实验之前看过的理论更加清晰好懂,举例也很生动,很适合作为学术入门教材。今年目前为止最佳。还想感慨的就是心理学真的好年轻,20世纪初行为主义才被提出,很多实验都是50年代以后做的,以及书里那些很厉害的人有的还活着! 搞心理的都很长寿的!

●通读过心理学的基础课程,这本经典算是回顾了。

●很不错,对了解心理学很有帮助,读起来也不枯燥。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一):阅读摘抄笔记

人是需要做梦的。梦境不只是一种神经系统没有意义的随机扰动,梦境一定有不可替代的生理或者心理功能。

从人的行为表现中去推断人内心发生了哪些认知过程,这就是后来的认知心理学。人们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根据情绪和感受是苦是乐来调节行为。

当我们拥有控制感的时候,我们就变得更快乐,更健康。而失去控制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变得焦虑、气愤、沮丧。控制感是一种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影响巨大的心理变量。

认知失调的意思就是当你脑中有两个心理过程相互矛盾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不协调感,然后有一种想缓解不协调的冲动。想要让行为和态度重新协调,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内心的态度。

“你的性别是男是女?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你是男性化的还是女性化的?”第一个问题问的是生理性别,性别上的男女对绝大多数人都很明确,它是由生理构造决定的。第二个问题问的是心理上的性别认同,多数人没有疑问,少数人会有犹豫,一个生理上的女性可能在性别认同上认为自己是男人。而第三个问题——男性化还是女性化——问的是一个人格上的倾向,是说你的气质和表现更像男性还是女性,这个问题对于多数人来说就都没那么好回答了。

这里的男性化、女性化其实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客观的定义,它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的共识,是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对男人或者女人应该有什么样典型表现的一种期许。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双性化”的倾向。

人们一旦被某种社会角色裹挟,他们原本的道德、是非观念似乎就会被压制,从而做出一些违背他们自身道德原则的行为。很多人作恶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本质上是恶人,而是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让他们去作恶的社会情境里。

抑郁情绪可能起源于控制感的丧失。如果一个人反复尝试控制一件事,但努力之后却接连遭受失败,那这个人就会停止这种尝试。他会认定自己在这件事上毫无控制力,所以选择躺平,不再努力试图改变。而且,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频繁,那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感缺失的感觉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泛化到那些本来有能力控制的事情上。这个人会感觉到自己是一枚任凭命运摆布的棋子,放弃一切改变命运的努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抑郁状态。塞利格曼把这种抑郁的产生原因叫做“习得性无助”。人类会从自己以往的特殊经历中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徒劳的,于是放弃努力,陷入抑郁。

如果你被当成一个精神病人关进了精神病院,那么即便你表现得完全正常,精神病院里负责诊断的专家也还是会认定你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在医疗机构里,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也常常不能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区分开来。精神疾病的诊断是缺乏真正可靠的标准的,如果有的话,那专家们即便有这样的思维偏差,也可以依据那些过硬的标准来做出诊断。

精神分析治疗、动力取向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剧治疗、音乐治疗、家庭治疗、存在主义治疗……这些五花八门的疗法真的都有效吗?总体上来说,心理治疗是有效的。尽管大量专业人员依据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在从事心理治疗,但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所产生的疗效差异是可以忽略的。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二):从实验揭示人性

1. 心理学是一门极其有趣的学科。顾名思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现象和个体行为,但心理只能依附于人的生物基础之上才能存在和发生,是人脑这一生理器官的产物,要研究大脑和神经就不得不涉及到生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另一方面人的生物属性是社会化的产物,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结果,反映着社会现实,它天然就属于社会科学。所以心理学一端连着自然科学、另一端又连着社会科学,两种性质兼具,因而被视为中间学科,完美地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 心理学原本是哲学的一部分,1879年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使得心理学从纯粹思辨的学科成为一门实证的学科——通过实验来解释人们的心理现象、总结心理规律。当然,这也是这本书得以成书的根本前提。

3. 罗杰·霍克选取了心理学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40项研究,分为10个专题,全面而详实地介绍了每项实验的研究背景、理论假设、实验过程、结论验证、后续进展和批评讨论等内容。这些实验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引用最多且至今仍然受到很高的关注,各种各样的心理学书籍都要或多或少地提到它们,像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阿希的从众实验、米尔格莱姆的服从权威实验等——很多熟悉心理学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

4. 当初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曾经犹豫过,主要是拿不准心理学所研究的这些内容能不能算是人性。但认真想想,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个体行为,目的在于揭示心理规律,涉及到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属性、生理本性、社会特性等内容,回答的就是人的本质属性等问题。如果抛开关于人性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哲学问题等不谈,那么心理学所研究的不就是人性吗?甚至可以说是更为根本的内容,为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辨提供科学支持和证明。

5. 心理学所研究的人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生物生存本能和社会生活长期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本能,它受到自然的、社会的、个体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必然遵从客观的心理行为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书中的这些实验,为我们揭开了人类对自身的神圣定义和美好想象,将人类内在的特质展示出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本来是什么样子的,人的本能会怎样……人性不过如此!

6. 10个专题、40 项实验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性,或者说揭示了人性的不同方面,它们告诉我们:生理过程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础,我们所有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生理现象,都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发的,刺激越多越能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而心理反应都可以归结为大脑中的生物电信号;我们所谓的梦境纯粹是由睡眠时大脑中随机的生理电刺激所致,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人们的情绪是自身经验的结果;我们的记忆并不可靠,是用新信息和既有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空白之处的结果;我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在认为应该做的与实际所做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甚至截然相反;我们每时每刻的所做所为都是社会影响的结果,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能够抗拒外界的影响,独立特行本身也是影响的结果……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三):万事有果皆有因,40项心理学研究带你走近我们的内心世界

尘世琐事繁多,身处繁华都市中的我们,总会有许多许多的烦恼,家庭、孩子、工作,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状况纷至沓来,社交的恐惧的我们又是极不擅长和他人分享这些隐秘的苦闷,如此一来,一本权威的心理学书籍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我们大脑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运行?

人的“本性”都是天生的吗?

睡觉,会什么一定要做梦?

催眠术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眼不见,真的会心不烦吗?

……

在这本书里,你都能找到答案。

通过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奇妙,就拿做梦来说,我们总会下意识的认为梦境太多是生活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做梦影响我们的睡眠,让我们的大脑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可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却发现:梦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一夜无梦。

在心理学家的实验中,每当实验参与者将要进入梦境时,就会被强制性的叫醒,经过连续几夜的剥夺做梦,参与者在实验结束的几天里明显的增加了做梦的时间和次数,以便在数量上尽量补偿被剥夺的梦。

通过这个研究你会发现,如果想要一夜无梦熟睡到天亮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最大程度的放松身体,期待每晚都有好梦的降临。

书中还有一些关于恐惧的研究。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为了证明“刺激可以自动的使你产生一种特定的情绪反应”这一论题,在一名9个月大的孩子身上实施了这一“刺激-反应”实验,实验伊始,操作人员先测试了孩子对大白鼠的恐惧程度,确定孩子不会对白鼠有任何畏惧性的心理时开始了实验,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对大白鼠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心理,当实验结束后,可怜的孩子对一切白绒绒的东西都心生恐惧,哪怕身处人潮之中,一只可爱的兔子的靠近也会让他惊恐万分。

千万不要觉得这项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想想那些害怕小动物的人们,可爱的小动物为什么会让他们觉得恐惧呢?读完这篇后我想他们或是在成长的某个阶段遭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才会在多年之后仍然被这种莫名的恐惧感所困扰。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研究就不一一在这里赘述了,总而言之,如果你也对生活充满好奇,这本书一定可以带你走近一个真正奇妙的世界。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四):入门心理学的一本好书

正式窥见心理学的美好。 ——2019-05-29

记录过程。一直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恰逢毕业之际于学校图书馆邂逅这本好书。也因此翻阅了起来,不过因为忙于毕业论文和其他繁琐小事,阅读进度有些慢,一天只读一到两章。

以下,是我认为我在余生中可以仔细多次翻阅的心理学知识——

ch1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sep0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1、大脑左半球控制右半侧肢体,右半球控制左半侧肢体。 2、左半球擅长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对于大脑的左半球在言语上优于右半球,一些左利手人可能正好相反) 上述结论体现在,左手摸到的物体不能很好的描述出来是什么。

sep02 丰富的经历 = 更大的大脑吗 1、在对神经递质活动水平的测量中,有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大脑酶类引起了研究者们特别的兴趣,这种化学物质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脑细胞中神经冲动传递得更快、更高效。 2、罗森茨威格、贝奈特和戴蒙德满怀信心地指出:“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大脑构造及其化学成分的很多方面会被经验改变”。 3、玛丽安·戴蒙德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更加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细胞因刺激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始终充满好奇心,这将刺激他的神经组织和大脑皮层。

sep0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1、人的特性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推翻了基因决定论。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地来自遗传,反之亦然。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与他所继承的基因相比,其作用相对较小。 2、鲍查德和莱肯提到的最有趣的一点是,并非环境影响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

sep04 小心视崖! 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视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

ch2 意识与知觉

sep05 注视偏好 1、显然,你的意识水平,通常也称为意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你对什么进行知觉以及你的大脑怎样组织这些信息。

sep0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1、做梦时长占比睡眠时长大约是 20%。如果某几天被打扰,那么后续睡眠机制会补上。 2、在 NRM 快速眼动睡眠的效果要比 NON-NRM 睡眠的效果好。 3、迪蒙特2000 年出版《睡眠的价值:在睡眠医学领域中对健康、幸福和高质量睡眠间重要关系的开创性探索》

sep07 类别天成 1、之前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概念对于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2、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埃莉诺·罗施提出,分类并不一定来自于语言,而是天然存在的,与人类知觉的生物学能力有关。

sep0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般 1、斯潘诺斯生成催眠术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致使人们相信催眠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形态。一是参与者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由别的什么东西引起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引发的,这样就会使某些动作看起来是不随意的。二是前面已谈到的观点,即催眠的形式让参与者产生了一种期望,这种期望促使参与者以与期望相一致的方式表现某种行为。

ch3 条件作用和学习

sep0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sep10 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 1、华生在这项研究以及他的所有工作中有两个基本目标: (1)证明人类所有的行为起源于学习和条件作用 (2)证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即我们的行为来自于无意识——是错误的。

sep11 敲敲木头 1、用斯纳金的说法就是,掷球者的行为对球并没有影响,但球的运动对掷球者却有反作用。 2、另一项研究发现,更高水平的迷信行为(对非偶然事件知觉到的控制)是在负强化的条件下形成,而非正强化下产生。换句话说,你更可能采取迷信策略去防止坏结果的发生,而非创造好的结果。 3、有趣的事,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并提高成绩和表现。

sep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1、研究真人、电影人物以及电影中卡通版榜样做出相同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证明,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位居第二,卡通版榜样名列第三。但产生的影响都比非攻击性榜样或无榜样明显的多。

ch4 认知、记忆和智力

sep13 所想即所得 1、实验者期望效应 2、皮格马利翁效应

sep14 你在哪方面更聪明 1、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sep15 心中的地图 1、刺激-反应学习学派,认知-行为主义学派(爱德华-托尔曼)

sep16 感谢记忆! 1、华盛顿大学的伊丽莎白·罗夫特斯,目击者证词领域,被压抑的童年期记忆研究领域。

ch5 毕生发展

sep17 爱的发现 1、哈洛指出,他的研究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维持生命的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sep18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1、让·皮亚杰认为,只有认知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能力。 2、客体永久性是指即便物体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我们也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

sep19 你的品德如何 1、劳伦斯·柯尔伯格,认为儿童必须达到某种智力发展阶段才能达到一定的道德发展水平。

sep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1、当我们有能力选择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 2、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一个被迫放弃控制力和自我决策权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便会提高,生活态度会变得越发积极。 3、社会中,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力量,连对自己的生活作出最简单的选择也会受到限制,这个生活阶段就叫做“老年”。 个人的力量和对生活的控制力是幸福、多彩人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种潜力丧失之后,人也就进入了老年。 4、通过让老年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结果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 5、对老年人抑郁的治疗和预防必须与自主的自我调节(个人选择)和可觉知的自由相结合,因为这两者在对抑郁的解释上有各自的贡献。 6、在绝大多数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7、舒尔茨的实验中,后来大学生不再拜访老人,导致实验组比那些从未经历过控制力增加的参与者衰老得更快。

ch6 动机和情绪

sep21 性动机 1、马斯特斯和约翰森

sep22 我能读懂你的脸! 1、面部表情研究领域,保罗·埃克曼。认为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2、人类面部表情残留的生存价值。推测某些诸如愤怒的面部表情能够对迫近的危险起报警作用,相对于其他不具威胁性的面部表情如愉快,应更易为人们所辨别。 3、如果个体感觉到任何显著的不和谐,都会导致由负性情绪体验带来的健康水平的降低。 4、在熟悉面孔中,缺少眉毛比缺少眼睛更能显著地引起面孔再认的困难。 5、人的整个身体或许比单独的面部表情更能提供与某种心理状态相关的线索。

sep23 观察你的情绪? 1、fMRI脑成像并不追踪焦虑,而是揭示思维过程。

sep24 认知失调 1、费斯廷格主张,当你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认知时,你便会经历认知失调。引起公开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越弱。 2、一项研究发现,仅仅是由于观察到你喜欢和尊敬的人作出与你的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你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并改变你自己的态度,完全不需要亲身参与。

ch7 人格

sep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1、朱利安·罗特认为,个人在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原因的归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分为外控点和内控点。 2、内控倾向使人们坚信自己的行为在改变事件的后果上能发挥作用。 3、对于内控水平高的人,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方式是采取倾向外控的态度。

sep26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1、桑德拉·贝姆,双性化,二维性别模式。

sep27 和心脏赛跑 1、人们普遍认为,长期处于疲劳驾驶、最后期限、竞争性环境以及经济受挫等压力下的人们,更有可能患上心脏病。(A型行为)

sep28 个人与集体

ch8 心理障碍

sep29 这儿,谁是疯子

sep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1、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 id,自我 ego,超我 superego。弗洛伊德的人格概念是动态的,即自我不断试图用超我的道德要求去平衡本我的需要和欲望,以此来决定你的行为。 2、安娜·弗洛伊德确定了 10 种防御机制,是她的父亲曾描述过的。

sep31 习得性抑郁 1、习得性无助现象。

sep32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 1、行为沉沦现象。

ch9 心理治疗

sep33 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sep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1、恐怖症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一,简单/特定恐怖症,细分为对动物、对特殊场所如狭小空间、对高处的非理性恐惧。二,社交恐怖症。三,广场恐怖症。 2、约瑟夫·沃尔普虽说不是第一个提出系统脱敏法这一行为技术的人,但被公认为对此技术进行大量完善。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代表:弗洛伊德)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涉及问题的无意识根源和受到压抑的冲突。行为治疗的基本观点是,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恐怖症),现在你必须消除它。这形成了沃尔普治疗恐怖症的方法基础。 3、治疗方法由放松训练,建立焦虑层级,脱敏等阶段组成。 4、恐高症层级:<=8层。幽闭恐怖症层级:<=11层。

sep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1、由于每个人的知觉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云的形状里看出来的不同物体或许揭示了观察者人格的某些方面,而不是观察到的物体。 2、两种最广泛的投射测验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AT。

sep36 编个故事吧 1、主题统觉测验的理论基础是,大量的文学创作是作者自身经历或幻想在意识或无意识中的表达。

ch10 人类互动与社会行为

sep37 斯坦福监狱实验

sep38 从众的力量

sep39 你会伸出援手吗 1、当他人在场时,不仅是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了,而且因不提供帮助而感到的内疚和自责也扩散了。 2、我们应该永远按照自己是唯一的旁观者时那样去行动。

sep40 无条件服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