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瓶花六讲》读后感锦集

《瓶花六讲》读后感锦集

《瓶花六讲》是一本由徐文治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瓶花六讲》读后感(一):剪修自然之美

翻开《瓶花六讲》我被里面的景致惊呆了,这也许就是瓶花的魅力吧,美得不可方物!

瓶花源于唐代,却在现在没有得于发扬光大,虽然瓶花属于插花,但我觉得瓶花没有现在插花那么复杂,庞大,都是小小的,摆于卧室书桌,大家都知道插花,茶道,很少有人听闻瓶花,插花是随意,茶道是规矩,而瓶花,我觉得是自然赋予的美!

以前觉得插花很美,动作优美,精致,还有不同寓意,甚至于颜色的搭配,记得有一次在看《名侦探柯南》里有一集叫“花香杀人事件”里面有一个很美的细节,就是来客每人胸口别一只含苞待放的花,这支花

《瓶花六讲》读后感(二):瓶花之美

我虽然是个男生,但是由于经常需要写生瓶瓶罐罐和鲜花之类的,难免也对其产生了兴趣。瓶和花两者本身就有自己的美,前者是匠人的活,后者是园丁的活,但要想拿出好的成品,都是需要有一定经验和努力的。当这两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两者在一起的时候美也能发挥出最大化。徐文治写的书都是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只要是传承下来的东西,里面都能够找到历史发展的痕迹。他也给艺术品做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定义,那种艺术气息可能就在那么简单的一搭,连普通的瓶子和野草都能够体现出惊人的美。

这本书的排版很简洁,一共六讲,第一讲是结合诗画来讲,这种搭配更有一种中国风的感觉,尤其它也经历了故事盛行的年代,所以从这点入手则可以品出一种别样韵味。第二讲则是讲瓶与花的搭配,这种关系就像油画与画框的关系一样,很多人看画展的时候都会忽略画框,其实这种衬托对于画作本身来说是影响十分巨大的,这也体现了整体之美。很多花瓶上面都会雕刻花草的图案,画别的的很少,因为这种搭配已经成为了经典。

第三讲则是比较贴近人们对于养花时的保养问题,如果我们从花店买了花回来,一定希望它可以呈现出美的姿态,当然也希望时间持久一些,那么美丽鲜艳的花朵是需要多重呵护才能存活。看了这本书之后也会学到很多在花店都不一定能学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讲更加接地气了,结合二十四节气来讲,这是在中国人们尤其讲究的,当一个人文学素养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从他养花的习惯上也能够了解这个人。第五讲则是把完整的历史曲线刻画出来,了解一样东西只看到它的现状是不够的,去博物馆参观历史物件很有用,文学记载则是打开未知大门的钥匙。

第六讲就涉及到了佛教信仰问题,这一讲也就因人而异了,不过读一读也是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的。书中的图片也都很雅致,这些形状与色彩的搭配可以看出作者的专业度,我也可以用这本书来临摹,不知不觉就有一种中国的古典风韵体现出来,可能这也和瓶花的搭配有关吧。

《瓶花六讲》读后感(三):解读瓶花艺术之美

以前我们总说“插花”,但是现在听到“瓶花”一词,我觉得更高雅了。《瓶花六讲》从书名定义上看很明确,主角是瓶花,分六项来讲述它。

何谓“瓶花”,从字面去理解,不难懂。插在瓶子里的花。它比传统意义上的插花、花道、花艺内涵更广泛。书中引经据典,讲述了关于瓶花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唐代《花九锡》讲起。花享受的花九锡刷新了我对插花的审美理解。九锡包括了重顶惟、金错刀(剪折)、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这前面的五锡是物质条件,接着是文化层次,代表精神条件的“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四锡,如此一套流程下来,可见瓶花已上升到文艺的层次。琴棋书画倒成了它的陪伴之物。就好像瓶花才是主角,而其他是为了衬托它的。在插瓶花时,音乐、咏诗都是烘托它的。处在这样的氛围里插瓶花,想象那情景,是优雅的。

《瓶花六讲》的作者徐文治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更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在这本书里,他理论结合实际,书中既有大量的瓶花作品实拍清晰图片,还有结合瓶花的资料、典故等,写了瓶花各种花事。

其中一章写到瓶花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顺应时令选择合适的花材插花,看瓶花也能知时节。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的瓶花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节气与植物的生长规律,而且还认识了很多花卉植物,知道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物种特性等。有的花草四季常青,有的花草只在特定时令展露。

除此,瓶花既然以“瓶”为定语,当然强调“瓶”,也就是“器具”的重要性。作者对瓶花选器说得非常接地气,不一定贵重的就是好的,也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的器皿是首选。作者觉得矿泉水瓶子都可以用来插花,因为矿泉水瓶也是经专业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是符合当代审美的。再来细看书中一些插在矿泉水瓶里的瓶花,也是极美的。作者的各种瓶花作品艺术与文化相结合,更显美感,一件件瓶花作品透露着诗情画意。除了花材选择出彩,还有搭配的花瓶器具也很用心,巧妙地营造艺术气息。

作者结合这些瓶花作品又自然地讲述了瓶花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发现花卉之美和解读瓶花的艺术美学。

《瓶花六讲》读后感(四):瓶花之脉

不知从何时起,对于焚香,挂画,品茶,观花这些古代文人雅士的爱好有了很浓的兴趣,然而不得其法。粗略了解,门槛最低的,大约就是瓶花了,对比其它,拼花是可以繁盛高端,也可以清雅宜家的普遍存在。平时爱逛花市,花店,也关注周边的花艺沙龙,但总觉得哪不对,最后总算是在徐先生的书里,找到答案。

我们的瓶花是有脉络的,突出的,是时代的审美和文人的意趣。主要不是单纯的美,而是意蕴。就比如在花店看到一只花篮,色调艳丽,鲜花竞姸,带去友人家做客,却和家居装饰不相协调,美丽便大打折扣了。记得有位朋友去参加花道班,大家一水麻衣道袍,在针盘上插“传统中式插花”,所有人拿着同样的花材,照着老师的标准版一一复制,感觉就是徒有其形……

花,是植物,是生灵。从唐代的宫廷,到宋代的民间,取明代文人高华,得清代集成技法。瓶花的演变就是从单一的美,到空间美,到意蕴美。天成自然是我们最独特的文化传统,我们自古追求的,就是天人和谐的世间。

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割裂它存在的社会单独产生,必然是带有浓浓的时代印记。在一个断层出现后,现在的我们似乎对瓶花或者花艺的理解有些凌乱,吸收了庞杂的技法,思想,却没有去芜存菁,花卉不再自然的成为装饰,而是成为一种包装好的短期装饰品,在精美的包装里浮华。当然,花市的花大多也不是平易近人,如果宋代人人日日能簪花的话,那时的花价和交易肯定比如今平易近人的多。

与它的姊妹篇《瓶花之美》一样,本书装帧精美,纸张温润,排版简洁舒畅。这本书本身,处处体现着空间和构图的艺术。我自己的感触是,比上一本好读的多,以时间和发展双主题做线,文章显得更加紧实有序。很多观点,我是比较认同作者的,我们不能通过唯一史料去放大到整个时代,样本量太小,不足以有代表性。也许只是某个人的某个视角,更何况还有些迷之自信,论据不足脑补来凑的固执文人。

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历史太长,这也让我们想要回溯历史的时候变得尤为困难,古人留着石壁上,歌谣里,诗文中那些恰好还在的历史,只够我们窺一斑,还不足以见全豹。所以我们古为今用传承的只应该是主要精神,愉悦及安抚内心,从一花一叶里品得岁月静好,用广泛的比德观,陶冶内心情操。

本书的配图真真是惊艳到我了,让人直观的感受到瓶花之美,花器之精,赏花之惬意,有图有真相,吸引人不断研习。

《瓶花六讲》读后感(五):一花一木,唯求此生逍遥

我吧,就是个大俗人,天天为油盐酱醋忙忙碌碌。但是看到这么雅致的题材,别具一格的书目还是动了真心。决定要翻他一翻,品上一品。

《瓶花谱》有云:“铜器之可用插花者,曰尊、曰瓶、曰觚、曰壶。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极似和宜。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陶器入土千年亦然……春冬用铜,夏秋用瓷,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

书中也道:瓶花不是插花,更讲究的是瓶和花的一气之美。我们最后完成的作品,它应该是一个活的整体,是一种全新的植物。这个植物就是该开这个花,这种植物长的姿态就应该如野花在野,就像它长在那里一样。书中引经据典,很多没听没见过的文言古语,在看的过程中一直用是度娘带我勇闯难关,也是启发良多。不禁感叹古时候,人们对生活的情趣之美要求更高,更诗意,更简单。

躬身自省我都不曾如此认真的对待生活,反之,生活为何要对你以诚相待。不论是瓶,是花,都需要一份热爱与赤诚,反馈出的快乐旁人不解,也是你可以做到自我满足。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二十四节气与品第之则”,我对天文地理的热爱和应是和职业相关。二十四节气自从申遗成功后被人们普遍重视,我从手中还知道了一个和花令时相关的七十二物候。七十二物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真心觉得时令这个东西神奇的可怕,古人的智慧和勤劳让人费解。

看完全书,总觉得自己不知的太多,生活工作的态度也是从未端正。虽然我无法励志,做个欣赏瓶花,创造瓶花的风雅之人,起码读完还是有收获。热爱出真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