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摘抄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摘抄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是一本由[英]海伦•斯凯尔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一):来自英国皇家科学院圣诞讲座的生物题材科普读物

自1825年起,英国皇家科学院每年主办一届圣诞讲座,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除二战期间的1939年至1942年)。《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选自其中关于自然与生命演化的11次科学探讨。

书本封面上盛赞此书为“欧洲殿堂级科普读物”。冲着这个名头和豆瓣高分去读,读完略感失望。也许,英国皇家科学院每年如约而至的圣诞讲座是欧洲殿堂级的科普活动,但就《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本身而言有过誉之嫌,它的知识梳理受形式所限很难具备系统性,内容零散浅显,阅读体验比较一般。虽然如此,阅读的过程中依然遇到有所触动的地方,也算是一点收获。

“近200年来,每年都会有一位科学家走进这个大厅,感染和启发着涌入讲堂来听皇家科学院圣诞讲座的年轻听众。”

科学不该是高高在上的东西。笔者两岁半的儿子已经对他所处的世界产生一个又一个好奇的提问。他坐马桶的时候会问: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二):圣诞讲座的传承《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本书的由来,这要从英国皇家学会讲起。英国皇家学会就相当于英国科学院,其实应该说各国的科学院都源自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院,只是没加上科学两个字。

英国皇家学会非常重视科普工作,1825年就创办了圣诞科普讲座,一直坚持到今天,仅仅在二战中中断了四年,到现在已经有185年的历史了。一个讲座能坚持185年,真是不容易啊。

百度了一下,做讲座次数最大的是法拉第,一共做了18次。开始都是一个人讲,后来科学研究合作越来越多了,就出现几个人一起讲的情况。

圣诞讲座由BBC录制,这本书就来自其中的11次讲座,这11次都是关于动物的。开头先是十几页的彩色插图就很漂亮,传统的手绘图案,看着就那么精美。

这里有动物的童年,有昆虫的习性,有野生动物的灭绝,有动物是如何移动的,有动物的行为,有动物的语言,有骨骼的历史,有地球的尽头南极等等。

讲座的过程也很有趣,在书的最后是几十张纪实照片,这里面很多都是在演讲结束以后,大家围着主讲人的照片。为什么围着呢?很多都是因为主讲人带来了有趣的动物,有昆虫,有水生甲虫,有海牛,当然是小小的可爱的海牛,有斑点狮的幼崽,有加勒比鹦鹉,有机器鸭模型,有活的变色龙,有环尾猴,有放屁甲虫,有霸王龙头骨,有活的南极巨蜘蛛,甚至还有一条大蟒蛇,还有一个主讲人牵了两头驴!也有模型有一只巨大的比人还大的蚜虫,有一张照片上在小小的讲台上摆上了一个巨大的南极模型,几乎把整个讲台都占满了。里面最有趣的是一只小黑猩猩,和小朋友们面对面,好像可以交流。

讲座的内容也很有趣,比如讲斑点狮的幼崽,这种狮子只在小时候长斑点,长大以后就消失了,主讲人觉得也许某些长大以后的斑点狮也会留下斑点的,只是没有发现而已。

英国人喜欢动物和植物,喜欢大自然,从这个圣诞讲座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种传统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中国也需要这种传统。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三):自然探索乐无穷-----评《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

科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它的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更是揭示着宇宙万千的源起,发展,兴亡------走入科学的殿堂,我们会发觉有着无数的“宝藏”熠熠生辉。

借着暑假的契机,我在《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中过了一把自然科学解密之瘾。以往我也读过很多同类的科普读物,但是这本读本同样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本书最大的特色其实更在于它收罗汇总了英国皇家科学院主办的圣诞讲座。借由着文字版的讲座精华萃取,书中生动地借由图文分享着关于自然与生命演化的科学探讨和演说。

读这样的一本专业性的科普读本,我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那神圣的科学院殿堂中。跟随着专家级的自然科学讲解,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都是顶尖级自然科学学科的专家人士分享,但是我却觉得自己在翻看的过程中并不觉得枯燥乏味。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通过最为直观,生动的实例进行讲解例证,所以普通的读者同样可以触类旁通地逐级了解着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点。跟随着“生命是什么?”的问题,我好奇万分地在每个章节寻求答案。动物的童年;生物群落;论昆虫的习性;珍稀动物及野生生物的灭绝-----从鲜活的实例中推理着最为根源的理论知识点。于我而言,我尤其喜欢大开眼界地步入科学家们对每个论点安排的实验内容。类似于选取一条蛇和其他小动物们生活在一起来判断幼小动物对天敌的判断能力;类似于如何喂养鳄鱼来了解不爱进食的鳄鱼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反复的推敲,不断的实验,诙谐的描述,生动的讲解,形象生动的画面----诸如此类的表现手法让自然科学的探索变得是那样与众不同,妙趣横竖。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本书充满着极大的阅读价值。对于爱好自然科学的大朋友们而言,本书可以让我们别开生面地畅享着专家级的经典自然科学知识分享。足不出户,我们可以聆听这些我们其实并没有接触到的有趣实验,见证着揭示自然科学世界的无穷奥秘文字演讲。而对于青少年读者们,这本书无疑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将枯燥的知识变成最生动直观的实验和剖析,激发着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喜爱。站在科学家们的肩膀上,孩子们无疑可以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畅享乐趣无穷的自然科学盛宴。。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四):那些研究生物的人,究竟在研究什么

生物学是个很有用也很广泛的学科,它与医学,地质学,遗传学,病理学等我不太说得准确的学科密切相关,对绘画,记述,涂色等看似平常的技能也有所要求。说的笼统点,一位优秀的生物学家最好既要是一位好的画师,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又要是一位富有想象力与好奇心,敢于同自然深入接触的勇者。

英国的皇家科学院里就有很多优秀的生物学家,但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学究,也不是故作深沉的伪公知。他们会在研究之余来到大众面前宣布当前的研究成果,或给大家科普有关他们研究领域的知识内容。他们不但擅长摆事实,讲道理,为了让观众能够听懂,经常会在讲座上选用幽默有趣的例子和一些贴近生活的比喻。比如,巴尔弗·布朗就把收集昆虫这种爱好用麻疹概率性的发病来形容,他对自己患上昆虫收集癖的这种解释很能引人会心一笑。

为了进行最佳效果的演讲,生物学家们大多在演讲时使用了动物标本进行演示,或用活体动物进行现场研究。有些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用一切可用资源,只为从相关动物园或研究所借到可用来演示的动物或水族箱。康韦·莫里斯甚至展示了恐龙与人类祖先的化石!他们如此大费周章,不是为了炫耀或获取更多金钱,仅仅是一种身为科学家的良知在作怪。他们作为生物学家,甘愿做人类中最亲近大自然的探索者,而又在饱享学识带来的喜悦之余,渴望有更多人与他们结伴同行,于是迫不及待地想用最好最便捷的方式回馈给广大听众,试图带领他们走出鸿蒙阶段。

这本书收录了十一篇英国皇家科学院的生物学家们向公众进行的科普演讲,书中不仅仅尽可能详尽的收录了演讲的文字,还收录了这些单纯而又富有学识的研究者们充满魅力的身影,大量演讲现场的实验照片,进行选题、借材料等各种准备工作时的来往信件。这些内容既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演讲过程和演讲内容,又将生物学家们的风采展现地一览无余。读者们不但可以从书里了解到生物学家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学到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的优秀演讲能力。

世上繁衍最慢的物种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动物的幼崽都本能地害怕食肉动物?……全书在每篇演讲文前提炼了讲座内容的要点,并以提问的形式吸引人思索和带着疑惑往下阅读。这种精炼的内容提要与正文相结合的形式,无论是对于爱好生物的人士,还是急着补充生物学知识的孩子,都能起到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作用。

最后衷心祝愿当今社会也能举办诸多类似的讲座,让更多的科学知识走向大众。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五):揭秘生命奥秘

大自然是奇妙的。人类在大自然中只是沧海一粟,人类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也对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充满好奇,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的探索。

有人好奇,为什么《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前面要冠上“11次”这个数量,看了目录和引言,方知,这书中一共11章,而每一章都集中呈现了一个专题。这本书几乎汇集了19世纪近百年来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做圣诞讲座的科学家们的顶级讲稿。

这些科学家们终其一生专注于自然、生物研究,他们是这个领域的翘楚,研究自然生物孜孜不倦,从自然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直至某些种类的分毫析厘,不得不说,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科普书。讲稿里面满满的干货,讲稿的附图有科学家们的手绘自然笔记,而讲稿里不是泛泛而谈的冠冕之话,而是对于自然、生物探讨的真实素材和考究证据、发现积累的结论等。

第一辑讲座开始前,都针对该专题提出几个问题,供读者思考,并引导读者进入科学家们的精彩演讲中。“什么类型的动物幼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样子相差很大?”“是不是所有动物的幼崽都本能地害怕食肉动物?”这些问题可与我们经常读到的动物科普问题不太相似,它是有针对性的,这一期讲的是动物的童年,所以问题问的就是关于动物幼崽的信息。这些问题问出来的时候,就让人很好奇,急着想去书中寻找答案。带着这些疑问,自然也就更仔细地阅读相应的讲稿论文,一旦发现答案,便可用笔划出来。上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我立马想到了“蝌蚪”,两栖动物的幼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样子相差很大。彼得·查理姆斯·米歇尔就例举了两栖动物的蜕变猜想。还有关于后一个问题,他也做当众做了实验,验证动物的幼崽是否本能害怕食肉动物。测试让大家见证了动物童年的奥秘。

纵观全书,关于动物的奥秘有很大的信息量。对生物群落的探索、对动物习性的研究、对动物行为语言的猜测查究,不论得到什么样的结论,都仿佛我们和这些科学家们一并开启了一趟趟奇妙、不可思议的探索之旅,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快捷且准确地获知大量科普知识,这不仅让我们认识我们身边的自然,认识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地球上的生物们,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清自己。其中一章讲到珍稀动物及野生生物的灭绝,虽然展示和验证的是那些已经灭绝了的生物,但是我们会读到“保护”的意义。倘若人类不保护我们周遭的生物,面临威胁的它们也会在不久的将来灭绝,如此推断,人类自己还能存活、延续多久呢?

这些科学家演讲不是来当说客,但是他们已经用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论据来打动我们,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然,反思人类的行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