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没有指针的钟》读后感锦集

《没有指针的钟》读后感锦集

《没有指针的钟》是一本由[美]卡森·麦卡勒斯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指针的钟》读后感(一):死总是千篇一律的,只是每个人的死法都千差万别。

麦卡勒斯的写文风格,我很喜欢。

至于麦卡勒斯的作品,我也就陆续找来看完了。

麦卡勒斯的孤独三部曲。

除了《没有指针的钟》》《心是孤独的猎手》,还有一本《伤心咖啡馆之歌》。

《没有指针的钟》应该是麦卡勒斯的第三本。

麦卡勒斯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她是在和病魔斗争中完成这最后一部的,仿佛这部小说的完结也预示着麦克勒斯精神的枯萎,所以小说中充满着死亡的气息。

从小说的第一句话就能体会“死总是千篇一律的,只是每个人的死法都千差万别。

看到这一句话,你就可以感觉到,这一本《没有指针的钟》依旧延续了麦克勒斯的风格,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锥心的孤独。

或者,这就是麦卡勒斯的迷人之处了。她可以把开头写得就像一个完整的故事。接下来,就把一个个线索慢慢铺开,将情节娓娓道来。从始至终,她所要告诉众人的是,这是一种锥心的孤独。

药房老板马龙,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却一直不相信,觉得是医生误诊。然后到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确诊,结果却是一样的。他慢慢开始接受这个现实,接受自己即将离开的事实。他找人诉说抱怨,都于事无补,只有当他内心真的切实感觉到离死不远了,他才真的重新获得平静。

“他不再是一个望着没有指针的钟的人了。他不孤独,他不反抗,他不痛苦。这些天来他甚至没有去想过死。他不是一个垂死的人——没有人死,人人都死。”“不过,他确实是想要什么东西,因为他说:‘我要冰冷的水,不要放冰。’”

《没有指针的钟》读后感(二):只有时钟才是永恒

为什么人到中年,总是感觉到特别地乏味?这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在作祟,而是因为你放弃了学习而停滞不前,是因为失去了激情不再被身边的事物所感动而变得麻木不仁。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

《没有指针的钟》透露出的正是失去自我的孤独感——疾病的折磨、不被认同、纠结的人生。

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要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必须要走的;一条是自己渴望去走的。如何去把握着走好这两条路,这就取决于你自身对待生活的态度。你一定要把必须走好的路走漂亮,走稳妥,然后再去眺望那条你渴望去走的路。这样的话,你才不会迷了路,导致迷失自我,失去自信。

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千万不要去想着改变昨天,因为昨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不要去着意忧虑于明天的行程,那样的话,我们将会毁了属于自己的当下今天。我们只有充分地把握和经营好今天,才能塑造出美丽的明天。如果我们在今天迷失了,失去了自我、自信,那么,明天的我们还能够得到些什么呢?还有什么自我、自信而言?

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事有两件要做。一件事是生存;一件事是证明。一个人只有先把生存这件事情做好了,才有可能去做那件用作证明的事。证明什么呢?就是证明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如果这两件事都能做好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你没有迷失自我,失去自信。

说老实话,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该是有着无限情趣的,哪怕是无边的烦恼也应该是有趣的。因为,保不定烦恼还能给人们开启出智慧来。

有句老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每天总是赖在床上不起来,那么,你可能每天都会做一个好梦。但是,如果你每天都起来勤恳地工作,勤奋地做事,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去完成一个伟大的美丽梦想。从《鄱阳湖文学》所遭遇的状况来看,依我们当前身处的境地而言,只要我们每天都起来勤恳地工作,勤奋地做事,在努力奋进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念,不迷失方向,不失去自我,保不定还真的很有可能会去完成一个伟大的美丽梦想。

我们一定要坚守住自己,护住自已的心脉,不要被外界屑小的言辞所惑。不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么:交友须胜己有益,似我何须不若无?

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跟聪明人同行能长见识,谋学问,与愚蠢者争论只会比愚蠢者更愚蠢。跟缺少文学常识的人讨论文学,只能说明自己也缺少文学常识。要不然就会真的让自己在无谓的争辩中完全迷失自我,失去自信,变成个文学的白痴。

故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千万别受外界的干扰,失去了自信,迷失了自我。

《没有指针的钟》读后感(三):生命之钟

卡森.麦卡勒斯,美国一位天才女作家,与杜拉斯齐名的“文艺教母”,其1917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1967年在纽约去世,其一生备受病痛折磨,其大部分著作的氛围都很沉闷、阴郁,甚至带有死亡的气息,这应该也与她的经历有关。

其著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与本小说《没有指针的钟》一起构成了麦卡勒斯孤独三部曲。《没有指针的钟》字面看是停止行走的钟,然而本书所讲述的却不是这样,它讲述了一段历史的回退。

《没有指针的钟》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沉闷、单调、病态的南方小镇,这里冬天短暂而寒冷、夏天冗长而炎热,走在这样一个阴沉的小镇上,你甚至会感觉到周围没有任何生命的气息。

小镇药房的老板马龙,家中有一位妻子和两个孩子需要他照顾,当查出自己患上了白血病后,他自己深知自己终究要死亡,只是不知道时间,余生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没有指针的钟,这种死亡的氛围与这个小镇的气氛一样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而马龙先生的这样一个背景却贯穿着整部小说,成为小说的衬托。

八十多岁的前众议院议员克莱恩法官,一位旧制度的守卫者,有着过时的思想理念,十几年后,虽然小镇依旧跟往常一样,但是他却是那个想要时钟倒转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恢复当年那种不平等的种族制度。同时,他也是整部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和陈述者。

克莱恩法官十七岁的孙子白人男孩杰斯特一直想要找寻他父亲约翰逊当年自杀的真相。无意中被舍曼的歌声所吸引甚至后来产生了一丝爱意,他父亲的自杀当然与舍曼有关系,后来当杰斯特后来得知舍曼被炸死的消息后,他准备去替舍曼报仇,想要在飞机上杀死小镇居民萨米,可是内心再怎么愤怒也还是有一点怜悯和善良,正是因为内心深处那仅存的怜悯和善良阻止了他,也拯救了他和萨米。

另一位黑人少年舍曼,是一位孤儿,他有着孤儿特有的那种自卑感,他一直渴望找到自己的母亲,他自认为所有的漂亮女性都有可能是他的母亲。舍曼和杰斯特,这两位少年之间也被某种神秘的关系连接起来,他们都在寻找真相,随着克莱恩法官的陈述,真相也慢慢的浮出水面。当舍曼得知父母的死亡真相后,为了与白人作对,最后被炸死在家中。

杰斯特的父亲,是一位有着正义感、渴望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律师,他在为舍曼父母的辩护上失败了,后来因为绝望而自杀。

这几位小说主要人物都各有各的心思、想法以及秘密,他们各走各路,但是他们都缺乏爱,他们渴望爱,渴望别人的同情和理解,但是他们又拒绝承认这一点,以至于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那么的阴郁。本书有着麦卡勒斯的道德境界、崇高的精神和对孤独的探索的心灵的深刻理解,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才使她成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没有指针的钟》读后感(四):独自承受才是孤独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美国作家,1917年2月19日出生在乔治亚州府哥伦布,十七岁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夜校学习文学创作,十九岁开始构思,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时她的代表作,很出名,但是其实她写了孤独三部曲,《没有指针的钟》可以算作这三部曲之三吧。麦卡勒斯一生备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被误诊,经历过三次中风,疾病严重的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二十九岁时瘫痪,这些经历导致她的作品多是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始终是她作品的主题,而这本《没有指针的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充满着死亡的气息,那种孤独的感觉弥漫心间。

本书有两条线,一条是关于老法官、药店老板、法官孙子这老中青三代人的视角故事,另一条就是隐藏其中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

文章的开头就是马龙先生,那个习惯于精准工作生物钟的药店老板,人到中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既定的轨道,可以算是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了。当我们人到中年,多数人已经被琐碎的生活磨去了生活的激情和追寻梦想的动力,生活就如一滩死水,偶尔出去旅行一次都可以让我们激动不已,剩下的就是被生活和工作双重负担下压弯的脊梁。幸运的是,我们仍旧健康,而书中的马龙先生却得知自己得了白血病。虽然生活很无趣,但是马龙先生仍旧畏惧死亡,在他死亡前的十四个月中,他回顾了自我历史,想要在死后获得纯净的灵魂,他当年是稀里糊涂结的婚,但是在临终前他找回了自己对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妻子的爱情,并且终于将之宣之于口。

而那个坚持种族隔离,看起来种族偏见无法改变的老法官,他的激情演说,他对黑人的仇恨,其实不过是他对自己儿子自杀的事实无法接受,用仇恨来掩盖他无法挽回的爱。现实中,常常存在着这种人,对自己真正想要的心知肚明,但是却无法接受或者办不到,于是选择转移注意力,用其他偏激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真正的心意。《金牌律师》中有一集,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害怕自己赶不到拍卖现场而闯红灯结果撞到了主角的车,他害怕会影响自己之后的职业和生活,所以选择了恶人先告状,诉讼主角的司机,试图将话题转移到对移民的保护上,这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是根本无助于解决事情的。

全书中最让人欣赏的就是富家子杰斯特,也就是老法官克莱恩的孙子。他的父亲作为一个反对种族歧视的律师,在为舍曼的父母辩护失败后选择了自杀。而杰斯特是全书中唯一一个直面自己内心的人,他敢于直白的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望,不会用谎言加以掩饰。他对舍曼怀有奇特的爱意,也坚信舍曼对他有着同样的好感,所以他会直接向舍曼表明。最后在舍曼被炸死后,他选择为舍曼报仇,可是在带着仇人上了飞机后,因为兰克讲述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一个贫穷的父亲努力的抚养着自己十四个孩子,让杰斯特产生了怜悯,放弃了报仇。

全书的人物的心灵都是孤独的,他们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心魔作斗争,从不向外寻求救援。整本书的基调与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很相似,弥漫着浓郁的忧伤和死亡气息,读者在阅读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gf������P(�7

《没有指针的钟》读后感(五):他的孤独是蓝眼睛的罪过

最近读了麦卡勒斯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小说《没有指针的钟》。在这之前读过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两本书都是麦卡勒斯的经典著作,麦卡勒斯的孤独实在是写的极致。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 中,我能感受到的是孤独到绝望,孤独到人的内心犹如一个没有任何可以透气的石头笼子,外壳坚硬固执,心如死灰一般。《伤心咖啡馆之歌》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死寂一般的孤独。 而《没有指针的钟》 是麦卡勒斯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大概是人之将死,心也更加豁达,对于孤独 ,也没有曾经那般的偏执。所以在这本书中,作为读者,我能感受到的,就是作者如同一个旁观者一样叙述这这几个人的普通而平凡的琐事。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孤独感也渐渐侵蚀着每一个人。这种细水流长、温水煮青蛙一样的孤独,让人没有那么容易崩溃。 小说中也有四个重要的人物:老法官,杰斯特,马龙,舍尔曼。故事主要讲的就是马龙得了白血病以后的这一年里,这四个人间的羁绊和牵扯。正是因为写这些小的羁绊牵扯,使得故事内容比较琐碎。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对于马龙,虽然家庭很和美,但他却不爱妻子,和她结婚也是年轻时觉得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妻子虽然很爱他,却不懂他。马龙终其一生都是一个人 对于老法官,他固执的把自己和自己的社会地位,还有自己的思想言论摆在最高,,殊不知,时代已经在慢慢变化,他的白人至上理论已经让他的子孙对他再生不起敬意。他的孤独是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孙子,也失去了舍尔曼还有马龙,还有他曾经的世界。 对于杰斯特的孤独,没有人懂他的感受,爷爷的白人至上理论听起来是那么的愚蠢,希望与舍尔曼成为朋友,却又因为他太偏执,最后失去了。这个朋友。 舍尔曼是黑人,他大概是最孤独的人了,因为他的孤独来源于社会还有他的出身。

作为黑人,他们有什么错呢?一切都是时代的错。他们只想争取自己的权利,只想平等的生活,却在白人的眼中被视为冒犯,不安分。黑人犯不得错,黑人的生命可以随意被轻贱。南方社会不会容忍黑人生活在白人的圈子里。这就是黑人的孤独,在白人的排斥下的孤独。而这也是舍尔曼源自社会的孤独。社会和白人对黑人的思想传承几百年,早已根深蒂固,即使这种腐朽思想正在没落,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摈除这份偏见。

舍尔曼有一双灰蓝色的眼睛,谁都知道这样的蓝眼睛是怎么得来——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睡了,他们的孩子遗传了白人的眼睛和黑人的皮肤。蓝眼睛使得舍尔曼在黑人之中显得与众不同,却也因此成为黑人中的异类。他也自认自己高过普通黑人一等,却在黑人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梦想着自由与平等,梦想着过着和白人一样的生活,却又因为种族,被降到和黑人一样的等级。处于这样中间的尴尬状态,他的孤独,不正是那双蓝眼睛的罪过吗?或许,他如果不是蓝眼睛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这又是出身带给他的孤独。 承受着一切的孤独,舍尔曼走上了偏执的道路,这条偏执之路也不过是他妄图反抗孤独的行为,只是使用了一种不正确的方式而已。老法官喜爱舍尔曼,却因为他反抗孤独,最终成为造成他死亡的始作俑者。

所以,悔不该当初生了一双蓝眼睛。

(不过又觉得最后一部作品又比《伤心咖啡馆之歌》上升了一个高度,从个人的孤独,上升到种族和社会孤独,这份境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