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端欢喜的读后感大全

无端欢喜的读后感大全

《无端欢喜》是一本由余秀华著作,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端欢喜》读后感(一):也有金句

看余秀华《无端欢喜》,怎么说呢,一个絮絮叨叨的女人的话,一般人读不进去。

但凡读的进去,总能遇到稍纵即逝的金句。金句太少了,像混在一盆酒酿里的桂花。

众生皆苦,苦中也可以作乐。还是读她的诗更好。

确实如豆瓣的评论那样,少了烟火气,多了哲思。

风格感还是很强烈的。

才看了40页,实在没有更多点评了。希望不要放弃阅读,毕竟也是当当满100减50之前买的呢。

《无端欢喜》读后感(二):真实的随笔

她在文字里获得自由。或许我们的肉体有些许分别:有的健康些、灵活些,有的受限些,但我们的思想表达或者说灵魂,都一样是自由的。

她真实地写“我”,写“自己”,勇敢地写“羞怯”,“自卑”,“爱情”以及“欲望”。 她有她的局限,但也有多数女人所不能到达的突破。她的散文读起来,眼前映出的作者是一个伶牙俐齿,俏皮可爱,朴实大胆的姑娘,或许这就是她皮囊包裹的灵魂的模样。 书名未必是她取的,有时编辑会为了销量给作者改一个符合市场却落入俗套的书名,这书名相对于她的真性情来说,有些矫揉造作了。

《无端欢喜》读后感(三):我也听过这风声

读到中间的章节,尤其是关于亲情的部分,无数次的眼眶湿润。这个世界上,感情真的是相通的,好像只要你不屏蔽这个部分,或者其实屏蔽了也没有用,总是会波及到你,或者余波荡漾的时候,躲的再远,也会被氤氲的气氛所围绕。

全书最喜欢最后的一个章节,果然人还是在爱情中最像诗人,无一例外。好像不能说这么绝对的话,但是代入感是最强烈的。长久的停止描述和观察内心,总是会让人对自己变得生疏。仿佛只有通过外界的传达来感触,但是由于记忆过于强烈,或者是太过容易被唤醒。少年时代的感情或许是因为太过美好和单纯,总是会格外清晰,仿佛是认真的刻在镜子上的画,擦去灰尘,一切便清晰可见。但难得是,即使你到了中年,还能有少年般炽热和浓烈的爱。

这便是真的爱了吧。感念。

《无端欢喜》读后感(四):人生注定在颠沛流离中慢慢平庸

诗和远方,远方对于余秀华来说可能难以触及 ,但对于诗来说她去不断向自己内心的彼岸走去。 书中余秀华对于爱情,故乡 ,人生,命运,悲喜都给出了自己生活中的体现。抚摸着书中的文字 窥探着她的生活。发现她糊涂的很明白。她真实,她露骨。对于生活没有过多的掩饰,甚至对生活报以看透却无奈的态度…… 对于爱情,她保持着炙热的情感,但情到深处又不免露出那深深的卑微和怯懦。她对于世人给她“荡妇”的称号全然不在乎,她渴求感情的陪伴,但又惧怕情感带来的拘束 ,她就在感情这张网里不断挣扎。 整体而言,我喜欢她认清现实后,仍保留着幻想,喜欢她对生活的戏谑和暴露,只是些许文字略有缥缈和虚无

《无端欢喜》读后感(五):真正的幸福会让你身在其中

余秀华新作。关于诗,你不知道的还很多。对于生活,你期待的还太少。

对于文学,对我来说它是神秘的。犹如宗教一般,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对于此我必须承认,写作真的是一件必须要靠天赋的东西。文人是天生的气质。后天的加成都会让文字带有一丝矫揉做作。就想好的演技是浑然天成的,看不出来在演才是演的最高级别。那么写作也一样,可以的修饰都是一种对文字的过分运用,都不可以在完全意义上称之为“文学”。

这其实就是我在尽自己的所能在褒奖作者。

余秀华绝对是一个天才作家。她与文字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他的基因组里一定有相当一部分留给了写作。这样她的文学成就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