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一):不寻常的滋味

这本小书策划的特别好,把汪曾祺谈吃的短篇与碎屑都集中在一起,佐以小画,清爽漂亮。

比起市面其他汪曾祺的专题集子来说,这一版胜在齐全,把一些不常看到的零星碎块也一并收集起来。这几个短章是比较少见到的:

其一是讲蒙古的《手把肉》,最靓的是倒数第二段讲的“拔丝羊尾”——“我吃过拔丝山药、拔丝土豆、拔丝苹果、拔丝香蕉,从来没听说过羊尾可以拔丝。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我猜想拔丝指的是羊尾被咬断时拉出的长形纤维,而不是动用糖浆的那种烹法。他的评价也很有劲:“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

还有一篇不常见的,叫《工艺菜》,不讲好吃的,而是骂那种只注重外形美,全然不顾口感的菜色,比如用黄瓜削出来的凤凰,或者肉片与萝卜在大白瓷盘里拼出来的龙凤。这一般不是给寻常百姓吃的,而是放在大宴的大桌中央,镇住八方来客。汪曾祺对这种菜不屑,觉得菜是吃的而不是看的,漂亮的菜式如果不能引起人的食欲,使人见到这样的形,就立刻想到熟悉的、预期的滋味,最终也只能叫人倒胃口。

此书另一个编的好的地方,就是最后一辑“吃食与文学”,把很多散落各地的序、代序都收集进去了。涉及的文学都是古文,比如汉乐府、《知味集》,不像现在一些以谈吃为名,硬要谈论当代文学的小文章,与其说是高山仰止,不如说是溜须拍马;与其说是比较批评,不如说是明枪暗动;与其说是辛辣讽刺,不如说他想显得幽默却又缺乏一点高明本事。在《咸菜与文化》里,汪曾祺这样写:“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二):平淡生活,需细细‘品味’

书名为《欢喜人间,寻常滋味》,一听书名,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让人体味到很多的书,当看到本书封面时,又给人一种自在舒适的感觉,看到一碗面,旁边还有许多的小菜,有一看“滋味”,就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这可能是一本“食谱”。 汪曾祺说:“无心机,少俗虑,兴致盎然过生活。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每一餐都不能辜负。” 他不仅有着天真纯澈的“草风味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情脉脉的美好人情,以及寻常生活中的天然真趣。书中提及的各地常见的美食、习俗虽是市井寻常,却别具人情之美。手把肉、云南饵木之心”,也对美食怀有虔诚的热爱,在他的笔下,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一道道块、淮阳干丝、高邮咸鸭蛋……对于一道道风味美食,作者无意于写得深刻,看似平淡的笔触却让人记忆深刻,仿佛能从中品咂出生活本身的味道。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常酒菜,第二部分是四方食事,第三部分是吃食与文学 “故乡的食物”为首篇。这篇中,汪曾祺老先生将他记忆中的家乡菜细细道来。《板桥家书》中有此一段“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到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里提到的炒米,汪老先生家乡也是有的。书中他讲述了炒米的制作过程,描述了它的味道,还有和它有关的故事。炒米和另外一种食物“焦屑”,在汪老先生童年,有着它的特殊意义。它们记载着那段历史中,家乡的贫穷与动乱。还有端午时节的鸭蛋;下雪天的咸菜慈菇汤;清明时的螺狮;野鸭、枸杞、马齿苋……家乡的一道道美食,汪老先生讲得出它们食材的来龙去脉,说得清它们的制作过程,道得明它们每道菜的味道。这固然是汪老先生对美食怀有热爱之意。其实,又何尝不是老先生浓浓的思乡情啊。因为挚爱着自己的家乡,所以记得所有它的味道。家乡的每道菜肴在汪老先生的笔下,时时散发出诱惑。就连野菜也是不错的美味。汪曾祺老先生行文平淡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是娓娓道来,如和友人述说家常。令人如春风拂面。更象极了他笔下的一道道家常小菜:虽然很是寻常,但却格外诱人,给人以别样风味。 第三部分——吃食与文学。葵·薤一文中,作者提到南方人很少知道常吃的“藠头”就是“薤”,而北方人则根本不认识了。作者偶尔请北方同事尝尝,都闭眼摇头拒绝。汪老先生因此感慨: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这语重心长的一段,其实是有言外之意。老先生岂止是在担心这一蔬菜的命运,他只是在给后来人一些建议与忠告。 但《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这本书毕竟不是一部食谱,汪曾祺老先生也并不是一位大厨,充其量,老先生也只是一位美食爱好者。老先生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饮食之事,于平淡从容间,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却又润物无声。 人生在世,我认为食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要真正的细细的去体味人生,我觉得食物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汪老先生体味人生百味通过食物,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由此最后汪老先生感叹一句:‘活着真好!’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三):各地特色小吃,一网扫尽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玩乐。四个基本项,唯吃排在第一,可见吃的重要性。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之前的《随园食单》,到这本《寻常滋味,欢喜人间》,都在介绍吃。如果对美食感兴趣,那就一起进入汪曾祺老先生的这本《寻常滋味,欢喜人间》吧。

既然是寻常滋味,介绍的就是各地风味小吃。寻寻常常,到处可见,随处可寻。从老北京的豆汁儿制作材料讲,到口味口感。还讲到豆汁摊上的咸菜是免费的,就跟现在许多大饭店总备几款免费小咸菜一样。不过那个年代,穷啊,常常会有人带着馒头,来问豆汁价钱,再问咸钱价钱,然后点了一碟免费咸菜。

对于昆明,在作者眼中是个有好吃的地方。比如木瓜是一款很不错的水果。作者讲他从小就认识,不过在他的家乡,木瓜是用来闻的,闻过就完事。直到后来到了昆明,才知道木瓜是可以吃的:切片,浸泡在水里,用玻璃罐装着。再如作者指出昆明糖炒栗子天下第一:栗子大,炒得透,真是倒糖水。吃完了,可得好好洗手,要不然粘在一起。

中国地大物博,吃的东西,东西南北各不相同。在每一处,作者都能发现寻常的好滋味。食材很普通,从马铃蓍,韭菜花,到蚕到,豆腐,甚至是故乡的野菜,却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精致美味起来,有各地美食,也有风味小吃。在曾经的那个年代,物质缺少,吃的种类也少。比如女学生们吃胡萝卜,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当水果,还能减肥。在作者的描述下,想象一群女学生,啃着胡萝卜,然后写着作业。画面变得特别有趣,又让人感觉酸酸的。

这本《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是汪曾祺珍藏文集,一本关于生命有限,吃一顿少一顿,所以每一餐都不能辜负。所以作者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便记录到哪里。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家乡美食,看到北京的小吃,看到昆明的小吃,看到福州小吃等等,几乎是走过的路,吃过的地方,值得记录的,作者都记下来,毕竟每一处的餐都不同,都有一种令人欢喜的感觉在其中。比如广东人爱吃甜,北方人不是不喜欢甜的,而是那个年代糖难得;北京人过去不吃木耳菜,现在也爱吃了;山西人能吃醋,还爱吃酸菜等等,还能看出时代的变化,无形之中,让人产生向往,想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作者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品尝过的美食。

说是关于美食的散文,除却了却对美食的介绍,更多是穿插着对发现美食当地的介绍,以及关于小吃的趣事。比如曾经去过沽源,作者说那里的城墙太矮了,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墙顶;,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作者曾在昆明见过的波斯菊,在这里竟然也有;这里盛产莜麦;比如作者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昆明人认为小锅煮的米线才好吃;闷鸡米线,闷鸡是瘦肉,不是鸡;青云云街有卖羊血米线的,正义路有卖凉米线的等等。比如作者说在伊梨,那唐巴拉很美,草真好;花很多,多是药材;风俗近似阿拉伯土耳其。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同是还是戏剧家。他一生出版了很多小说集散文集,他的文中有一股挚热之情,无论是笔下的花草树木,还是人文美食,都显得别样的美好。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四):生活中的美

汪老是我一直仰慕已久的作家,与其说是作家,我更愿意称他为美食家、生活家。他极擅长在平淡的生活中发掘美,发现快乐。我想在他心中一定存在着一个顽童,对世界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热情。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没有食欲,生活苦闷,不妨可以打开这本书看一看,一定会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美食。我是一个极不爱吃咸鸭蛋的人,但是看了汪先生的高邮咸鸭蛋,我还是忍不住取了一枚尝试,淡青色的壳取空头一端敲碎剥去碎壳,用筷子猛地扎下去,会吱的冒出红油。

民以食为天,想必如果办一个作家大赛,汪老必定能拔得头筹。生活总是离不开吃,以前是吃的饱就行,管他好吃不好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饭桌也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菜天天都不带重样。尤其现在外卖平台如此便捷,想吃的想喝的随时可以点单,真正实现了人在家中坐,饭从“天边”来。不过,吃多了外面的美食,我最想念的还是那几道家常小菜,或许那就是家的味道吧。

现在回想,我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自家门前有一块菜地,一年四季都种着各种菜,比如现在这个时节,就是冬瓜、丝瓜、黄瓜们的天下,而韭菜就属于野蛮生长了,割一茬长一茬,永远也割不完。小时候没有零食,干脆就去自己菜地揪两根黄瓜,冲洗一下就啃,消饥解渴。偶尔大人买了西瓜的经过,就是小孩们最兴奋的时候了。把西瓜表皮清洗干净,直接将大西瓜放在打水的水桶中慢慢吊下井,放置一夜,比起如今冰镇的西瓜好吃的多。到了冬天,最舒服的就是坐在灶膛前烤火,顺便扔两个红薯进去,等到大人煮完饭,红薯也差不多熟透了,软糯可口的红心薯肉,一边烫的嗞哇乱叫,一边忍不住继续下嘴。虽然没有很多零食,但是当时真的觉得很快乐,大概是一边动手一边吃的快乐把。

好像偏题了,不过汪先生的文字总是能带给我家乡的感觉。也或许是因为我们算个江苏老乡?比起城市化信息化的便捷生活,随叫随到的外卖,我反而更怀念无忧无虑的乡下生活,怀念乡下的萝卜青菜。现在桑树都难得一见,很难得见到路边有卖桑葚的篮子,小时候我都是拉上小伙伴,拽两个小篮子出门去野食,见到桑树都是一边采一边吃,吃的嘴唇一片紫色仿佛中毒,衣服上也都是桑葚的汁液,回家总是免不了被训斥一顿。如今这些都只存在于记忆之中,仅仅十来年,你很难想象十多年后的今天会是这样。

我感觉如今已经逐渐失去了探索生活的热情,信息太发达的如今,无论什么东西都能依靠网络,事物失去了神秘感和距离感,不再有令人探索的欲望。但是其实这种态度是不对的,社会总是在发展,乡村生活有其野趣,城市生活也有其优点,只要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怀抱生活热情,无论什么都尽量试一试再评价,总能找到乐趣。至少阅读的多种方式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否则我也无缘得见更多汪老的作品了。“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发现生活的美,或许只差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随时都准备好发掘,不要失去好奇心和童心,不要忽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某一个瞬间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读后感(五):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中,知足常乐

无意中浏览网页,在微博上看到这句话:与其拼了命也要鹤立鸡群,不如再努把力让自己离开那群鸡。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暂时的,如果事事顺心,那就好好享受;如果发生意外,不要过于担心,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种超然的心态不是想有就能拥有的,毕竟在如今社会,各种成功学激励着,各种梦想支撑着,如果追求顺其自然,知足常乐似乎总有一堆人在背后鞭笞着。恰如,我先生,最喜欢的莫过于种种花,养养鸡鸭,过这种闲情逸致的生活,虽然我也曾说为何要在本该奋斗的年纪过上如此享受的生活呢? 生活本就有形无形中在激励着我们,所以在奋斗的现实中有点这种心境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我们都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的缘故吧。《寻常滋味,欢喜人间》是汪老经典作品的集合,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生活需要慢慢过,财米油盐酱醋中才能体会出生活的美妙,人生的真谛。 民以食为天,就是这样一个自然而真实的动作,却有很多人不齿,总觉得过于简单,譬如生活中一直以来男子总觉得,回归家庭,洗衣做饭应该是女子做的本分工作,而不应该他们付出一丁点,甚至还会有人骄傲自豪的声称自己这是直男气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于我而言,扪心自问,像汪曾祺老先生这样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看了这本书后,我更觉得我的先生身上有太多的人格魅力了。 《寻常滋味,欢喜人间》集合了汪曾祺老先生有关家常酒菜,四方食事以及吃食与文化的感悟。字里行间无不在感恩生活,也甚是让人感慨这样的生活才叫过得有滋有味,恣意潇洒呢。 汪老祖籍江苏高邮,所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苏人,看了这本书后,还是感触很多的,想起了家乡的味道。唐朝王维曾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看到汪老的文章,更是让我对这首诗体会深刻。 我的家乡在江苏的一个沿海城市,虽然长这么大,没见过海,但是海鲜,鱼虾那真犹如大米饭一样熟悉。所以当我看到咸鸭蛋的制作过程,以及质地时,让我不禁想到在北京吃到的龙虾们,那真是个中滋味不好受,那完全不叫海鲜,只能成为死鲜,虽然北京离最近的海鲜地北戴河不远,但是超市里面见到活的还真是难能可贵呢。 在汪老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家的味道,慈姑,在北方我这么多年还真没有吃过,嫁到河北后,发现真的很多东西即使在如今物欲都如此先进的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东西无法满足的。 我一直都记得,刚到北京的时候,特别想念家乡的藕粉圆的味道,于是从网上买了一袋,可惜需要从南方寄过来,但是那种需要冷冻的食材,即使卖家放了很多冰块,但是到达北京后,还是粘成一团团了,煮了后滋味已经不是家乡的味道了,兴许可能也是我的口味变了。 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很多我们老家的食材,有很多我都不知道普通话如何表达的,譬如塘鳢鱼,还有诸多,我跟汪老的很多经历都很相似,但是从这本文集中,我感受到了,汪老无论身在哪,心都是悠然自得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这是我目前达不到的,是的,我想家,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家乡的人文气息。 如果有来生,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重新更改远嫁异乡的决定,此生我学到了要像汪老一样对生活充满爱意,寻常滋味,才能欢喜人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