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烦世事,满心欢喜》读后感精选

《不烦世事,满心欢喜》读后感精选

《不烦世事,满心欢喜》是一本由天地出版社著作,52.00元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烦世事,满心欢喜》读后感(一):不烦世事,满心欢喜

初看到这本书名《不烦世事,满心欢喜》的时候,就十分喜欢!“不烦世事,满心欢喜”,这不是自己内心一直以来所期待的吗?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原来这是将老舍先生部分散文编选成集的一本书。老舍先生啊,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一看到他的名字,就觉得十分亲切!

从书中来看,能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文艺的热爱!虽然作品不是特别特别多,虽然收入很少,但老舍先生写这些习作出来,是因为自己对文艺的一腔热血,而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和金钱。

喜欢老舍先生的真性情!没有端什么大作家的架子,反而是非常接地气的和我们通过文字,穿越时空来交流分享。

在《读书》的那篇散文中,我快被老舍先生的幽默逗死了,哈哈。本以为说读书,会是文绉绉的官方语言,但我错了,老舍先生就是用了一看就懂的大白话来写,而且,需要真的太真实了!真实之余又充满幽默,让人看后不由自主为之一笑。

第一次看人分析说,《三字经》这一类书“顶好在判了无期徒刑以后去念,反正活着也没多大味儿”。老舍先生真敢写,写出了我的心里话。我从小到大就觉得《三字经》好枯燥,为什么要背《三字经》?为啥书店那么多《三字经》?为什么早教点读笔里面也有《三字经》?为什么买的木尺上面也印有《三字经》?

老舍谈到第二类书与之无缘的是满是公式的书,根本看不懂,与之“相对”,简直无法活了。看着这类书,只能说瞪着它,还是不懂。“把它好好放在书架上,好打好散,别太伤了和气”,哈哈,这道出了我这种对理科简直弱智的人的真实现状。

老舍先生也分享了他的一些读的方法,太真实了!遇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想看就看,看得懂就看,没趣味的、看不懂的就不看。读书很快,但很少刻意去记住什么。适当的时候跳页读。书是别人的好,虽然未必都好,但至少给我们一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哈哈,老舍先生都这么说,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向老舍先生学习一下呢?

后面看到《我的理想家庭》、《有了小孩以后》,不由笑了。前面是理想,很丰满!但后面是现实,很骨感!有了孩子以后,鸡飞狗走的生活,很正常!不管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家,还是大作家的家庭。所以,我们也看开一点,放宽心态。孩子该发挥天性撒欢的时候,整个家都是他们的,大人就跟着吧。虽然孩子有时候很让人头疼和无奈,但是家里有孩子,意义重大。有孩子,总比没有孩子好,因为可以体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期间或许会尝遍酸甜苦辣,但到了年老,也会有很多珍贵的回忆。

世事或许很烦杂,但不必过于被世事困扰。满心欢喜地去活着,好好地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

《不烦世事,满心欢喜》读后感(二):人生不易,幽默才是生活最大的调味剂

文|程小亦 来源|程小亦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有一位老奶奶在街上卖亲自绘制的字画扇,每一面扇子画得栩栩如生,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欣赏。 老奶奶笑着对镜头说,自己出来画画就是图个开心,可以和游客说说话,卖完的钱还能给孙子发红包。 生活的律动不就是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带给别人欢乐的同时,亦温暖自己的心。 最近读到老舍先生的散文集《不烦世事,满心欢喜》,平淡的日常琐事和生活的每个细节在先生的笔下描写得竟如此出彩和幽默,谈笑风声中不禁习得一份内心的喜乐和豁达的生活观。

01人生终有梦,心坚何惧路途远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个大大的愿望,小小的梦,有的人一直坚守着,有的人在生活的百般洗礼下,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最初的愿望和梦想。 老舍的生活一直都很困顿,但对于梦想,先生却有不一般的执拗。 在这本书中老舍先生谈到自己写了17.8年,出了二十本小说,版税收入特别可观,但老舍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慢慢地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穷相。 在流亡的四年里,《二马》等三本的版税要扣百分之十给文学会的负责人,最后才到作者手里,可老舍竟不知道近四年版税都到哪儿了。

另一本《猫城记》的书店已倒闭,版税自然也要不到,《牛天赐传》等四本书家中每个月得五十元,二年多共付一千七百元,从此再也不付。 像《小坡生日》《蛤藻集》《残雾》等每一本的版税也不过在四十到五十元之间。这笔帐一算,其实也不算可观。老舍先生却依然坚守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自己能一直写下去,实现心中的文艺梦。 “你以为我会灰心吧!并不,让没良心的去发财吧!至于我,只要我还有口气,我就不放弃文艺,尽管成绩欠佳,收入更欠佳。”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不是井里没水,是挖得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是放弃得快。所以成功不是靠奇迹,而是靠轨迹。失败的人习惯了放弃,而成功的人永远选择坚持。 所有坚持背后一定是心有所爱,在热爱中坚持,努力的痕迹也终会变成人生的轨迹,就像老舍先生一样,循着自己的脚步一直走,最终也在文艺路上成就了自己。 心有欢喜何惧穷也,不烦世事,人生也就多了一份惊喜。 02身处平凡的俗世里,但也要活得有烟火气 有一位作家曾说,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 深以为然。生活的律动常常会让我们觉得悲喜交加,但一个人对万事万物的内心世界也往往决定了面对生活的态度。 比如在吃的面前,有的人觉得有一样自己喜欢的食物实为人生之大幸事也。 老舍先生有一个特别骄傲的习惯,常常口袋里装着一把花生,边走边吃,写文章时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还列举了花生和瓜子的名气。 瓜子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啐,不过小小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 而花生,大大方方的,细腰曲线美,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地抱着,上边儿还结着吻,光滑且香喷喷,碰到牙上立马酥软。 你瞧,老舍先生就是如此的幽默且富有哲学,在喜好中也能挖掘出这么多有趣且生动的感知。除此之外还谈到花生——“猴豆”的英国故事。 保持独有的喜好,让心不哪怕是一颗不起眼的花生,却也能在平凡的生活里击打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浪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用心品,都可以诠释出不一样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 好比有一碗看似平常的白粥,有的人觉得索然无味,但当你吃惯了油腻的食物或是身体长期劳累后,你会觉得世间任何美味都抵不过一碗清爽甘甜的白粥,轻轻抿上一口,全身瞬间轻松自如。 生活的寡淡是生活赋予其本身的意义,你若觉得很糟糕,那便是万丈深渊,你如觉得鹏程万里,那一件小事就可以让你的内心感到丰盈且富足。 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是在俗世里有一颗滚烫的心,还有一份烟火气的生活罢了。 03人生不易,幽默才是生活最大的调味剂 老舍先生在四十岁时,就自嘲自己想要个理想家庭,就是七间小平房,最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是青岛,最坏也得在苏州。 虽然很难实现这个理想,却也觉得即使前后判若两样,也足够自己笑半天。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件件不容易。可日子不就是每天一过,天天必过,唯有保持一颗幽默的心去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多少也都得经验一番,领略了人情世故,人生也就自然多了一份笃定。

就像老舍所说的,幽默是能给人以微妙感的调剂生活的佐料。 生活百态,世间万象皆在你我奔赴的岁月里,你要学会自我开导,进而释放自我,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用一颗幽默的心去解开生活的难题,方能迎刃向上,满心欢喜。 如此,甚好! 我是@程小亦,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下方给留言哦!

《不烦世事,满心欢喜》读后感(三):老舍:最有文化的吐槽是“一半恨一半笑”的生活智慧

如果老舍当世,吐槽大会冠军定是舒庆春的。

《骆驼祥子》是小学必读书目,80万字名著《四世同堂》更是京城市民文化小说的鼻祖,我们难免把老舍当作义务教育课本上的“神”供奉起来,自从我看了老舍先生散文集《不烦世事,满心欢喜》,想说:神不如人真实有趣。

要更多了解作者本人,还是得读其散文,我本是怀揣着虔诚膜拜之心阅读的,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还没读几篇,肾上腺素分泌过高,抱歉,那是浏览“爽文”才有的状态。

那是京味儿十足,语言夯实可读性极强的老舍先生,文化泰斗无疑没错,但这吐槽能力,幽默风格太接地气儿了,是七八十年后的自媒体大咖们,要膜拜的祖师爷。

无忧无虑的人喜欢悲剧的力量,悲情敏感的人更喜欢喜剧的宽慰,但还有一种如老舍般地幽默吐槽,是批判,是反抗,也是一种乐观自信。

老舍是语言大师,这离不开他对“京味”运用的娴熟和提炼升华。而北京话即使在当代依然挂着“冷幽默”的风格标志,可想而知老舍口语化散文更是京味幽默的盛典。

老舍苦中作乐的性格特点,离不开母亲性格的坚忍、顽强。《我的母亲》是老舍简单而情深地描述了父亲早逝,没有文化的母亲靠帮人家缝补将、洗衣服养活一家子,即便生活重压之下,母亲依旧喜欢花草树木,热情好客的性格。

自己做了父亲,写了《有了小孩以后》、《我的理想家庭》、《文艺副产品——孩子们的事情》等几篇幽默风趣的短文,分享了育儿心经、心得。

老舍写母亲时,充满未能让老人安养天年的悔恨,写自己小家庭时,摇身一变活脱的吐槽老爸,原来育儿苦恼天下想通,瞬间拉近了广大中年老母亲和大师的距离。

大师的风趣幽默的语言功力,现在的自媒体大咖使尽浑身解数也是追赶不上的,看看吐槽大女儿三岁的小济:

这几句看了十几遍,竟然飘飘然来,确认了大师的眼神,同盟父母军,至少育儿路上,我们都是被孩子耽误的莎士比亚。

老舍的文字是禁得起时间打磨的,他老人家曾经的目标是“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这香味果然能打通感官,且有笑看人生百态之功效。

老舍在《论幽默》中说真正有幽默感的人:

老舍的幽默有愤恨的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反语讽刺,有一篇短篇《取钱》,绝对是教科书级反讽文,每100字至少一个笑点,吐槽大会的稿子是批量制造灵光一现,老舍的这短篇,是全篇高能。

文章起头“我告诉你,二哥,中国人是伟大的。”口语化极强的文稿,老舍开启面对面聊天模式,我们都是“二哥”,他讲了一个事儿,某个热天去银行取钱的全过程。

“我”是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去银行取钱,从八点等到十二点,眼观银行职员一上午办一件事干活的“速度”,一会儿喝茶、一会儿鸡丝面,一会儿再抽个小水烟袋,伸懒腰闲谈会儿,出去溜达一圈,好不容易等待开始办公,却因“我”在支票背面忘了签字,让明天再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34年,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民不聊生,苦于无法针尖对麦芒直接批判各界乱世,难不倒老舍,最有力的文字是将幽默讽刺笔法发挥到了极致,令人拍案叫绝!

能把“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地生动有力”恐怕只有老舍先生了。这明里暗里的讥讽嘲弄语言,越通俗越浅白,越彰显出小老百姓的“无知”,话糙理不糙,揭露官僚欺负老实人的蒙骗行径。

这篇小品文虽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那份“谦卑”令人笑中带泪,符合大众困苦中寻求欢乐的需求,而且引起一定的群体共鸣和愤恨。

老舍先生一本正经的自黑,首先是那篇《写字》:

这一般人我还真不接受,但,这是大师,我忍了。看后面我都笑喷了。原来老先生要讲的是如何求人收他的字,这自行脑补画面了。

没人要自己写的字,咋办?

“找他赔纸去!”“算了算了”这种相声脱口秀的经典梗,在80年前的老舍就见报了,这篇不足三千字的稿子里,处处金句,笑点频频,无捧哏,无吐槽对手,老舍的幽默,是认真的,自黑,也是严肃的。

当然,老舍先生肯定是借着自黑的黑暗小心理细节描写,批判一些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思维僵化不关心国民生危,对蝇营狗苟的小事私心兼用。

写在最后

老舍的文字中的幽默有很强的北京人的“打哈哈”性质,不满也以笑代之,愤懑就文化吐槽,不伤和气但暗箭伤人。这是由北京市民文化决定的,也是国难当头,普通百姓被迫苦中作乐的形势所迫使的。

民国时代的吐槽和自黑,不是为了红,而是求生与激奋。知识分子的轻松诙谐,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一语三关,毫无矫情。

文化人要是吐槽起来,还真是没人能比得过。尤其吐槽不是目的,而是一半恨一半笑地看世界的人生态度,令人敬畏。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