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是一本由贾冬婷 / 杨璐著作,中信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精选点评:

●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有宋一代,社会氛围是奢侈富足,却不是淫靡颓丧,而是绚烂辉煌。但商业资本无法在一个以自耕农为基础,其官僚机构无法保障财产权,又缺乏弹性和现代功能的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最先进的部门如果无法与农业基础和衷共济,则只能成为拖累。

●假期看完了这本书,可以管中窥豹了解一下宋朝的美学生活。推荐!

●杂志合辑这个形式的确让我有点小失望,主题内容还算贴切、有料,姑且原谅了些许

●三联生活周刊的杂文。吃惊宋朝竟然有自己一套焚香文化,关键不管价格是否高昂,味道都不低俗

●很喜欢的一本书,从各个方面介绍宋朝,最后一篇看得很是心痛,兴文抑武带来了文化,商业的繁荣和有品味的审美,却也是最终导致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种书应该高中看

●论文参考 祝 毕业顺利 。ଘ(੭ˊ꒳ˋ)੭✧

●杂志合辑,兴趣读物,还不错。

●杂志文风的书,趣味性比较低

●没认真理解宋朝以前,基于对程朱理学的偏见,总认为宋朝是个极弱又无趣的朝代。看完才发现宋朝实在是个有审美有情趣的朝代,唯一的缺陷就是军事太弱。可能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自己没想到,自己打下的江山最后如此孱弱,几次屈辱地向游牧民族俯首称臣。另外,对宋徽宗有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最有审美趣味的文人,却做了最不应该做的皇帝。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一):给小白们看的

一本扫盲式的普及书本,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讲了宋朝--一个我们印象中积贫积弱的朝代,是何等的富足繁华。如能穿越,我也想去看下市井勾栏之中,听听这个宋词是如何浅斟低唱的。 宋朝的皇帝都是贵族和艺术家,所以这个朝代整体审美还是颇高的,徽宗的天青色汝窑,还有瑞鹤图,这个配色,无与伦比,真真像个沉静而又绚烂的绮梦。

我尤其喜欢徽宗的画,准备淘宝买一个,那个颜色太美了。上次去北京,特意去了观复博物馆,看了里面的宋瓷,也能看出点好赖了。小时候很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喜欢的是唱出来的那个版本,因为喜欢这个,我也找了其他的唐诗宋词谱曲的歌,觉得很美。后面觉得戏曲也是很美的。上次去北京,我跟朋友说喜欢各种博物馆,喜欢古物件,她说我老了,我没好意思跟她说,其实这些个物件,我从小就爱,她要是看到我家线装版的书,估计就能理解了。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二):怎样的造极之世

书写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正史、稗史、风闻等种种文字拼合出了色彩斑斓的过往,哪怕已是千年之后的追溯。

本书是以大众化方式书写历史的大胆尝试,经由陈寅恪先生“宋朝文化为中华造极之世”的论断出发,尝试用文字勾勒出生活多彩、精神丰富的宋朝生活,以期再现张择端和孟元老笔下的京华盛世。

本书文章大多源自三联生活周刊的两个宋朝历史专题,文章作者大多也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因此观察和记述宋朝历史的视角更多是从普通人的生活认知出发,读起来有种扑面而来的亲切。

作者们毫不讳言两宋孱弱的国家能力,但更多的笔触落在了文化的繁盛和社会的繁荣上,诗词、绘画、歌赋、茶道、饮食、娱乐,凡此种种都演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最终凝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

本周恰逢三联生活周刊出刊第1000期,是以读此书表达忠实读者对于周刊的敬意,期待读到更多以“真相、知识、成长、生活”为态度的好文章。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三):全面介绍宋朝的雅致和情趣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年初的时候看完了,年底研究宋朝文化,又翻一遍。

从目录上看,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当前宋朝热的思考,第二部分比较多,是书的重点,从十个方面审视宋朝文化,第三部分是对宋文化没落的反思。

宋文化中,大家可能对宋词比较熟悉,其实除了宋词,宋文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说雅集,宋朝著名的西园雅集,对后世的士人风气影响很大。比如说书院,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都在宋代发扬光大。再比如宋茶,众所周知,日本的抹茶源于宋代茶艺,书中详细介绍了宋代特有的斗茶和点茶,以及相关的茶具知识。

除了这些,这本书还介绍了宋酒、宋香、匣琴等,使我们可以多角度地看到宋代人的雅致和情趣。

作为杂志,这样的结构和文字当然没错,但是这样汇集文章成书,失之简单。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四):我为什么爱宋朝

这是一本集合了几个不同作家对宋代文化的分析。来自《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是我大学时在图书馆读的最带劲的一本杂志了。

而读到这个书名,就吸引我了,因为最近看过一个《宋代》纪录片,看了以北宋为背景的《知否》,身在南宋的都城,杭州。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因为这个时代,兼具理想与现实。《清明上河图》之俗,《西园雅集图》之雅。

宋代赵匡胤为以武征得天下,所以他推崇以文治天下。通过科举制度,一大批出身多元化的士大夫阶层逐步占据了贵族留下来的真空。

宋代之风,“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本来宋代可以算近代化早晨,但元朝使其断,并且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回溯。

从这个时代开始,士大夫开始形成一种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

俗语常说的四般宋事,不许戾家,四事指的是“茶香花画”。

焚香,苏轼,“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霆”。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宋代瓷器的价值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家有良田万顷,不及宋瓷一片”。其中定窑属于白瓷类,其他四个属于青瓷。

宋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被称为是《清明上河图》的图文对照说明,其序如下:自出汴京南来,避祸江左,心情孤寂,暗想当年盛时,节物风流,人情和美,终成惆怅,我已老去,偶与亲戚谈论过往,缺被小辈不以为然,故而谨记编辑,让人开卷睹得过去的繁华,黄帝曾经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我今追念故都,回首怅然,难道不是华胥之梦醒吗。故而取其名“梦华录”。

《西园雅集》被称为是东晋兰亭雅集后,又一文雅集之一。

“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之不足,书之绘之”

宋代时,柳永,曾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听到后颇为不悦,特意让他落榜,这个故事和《知否》中主人公的经历有点相似。

宋代的茶很特殊,使用的好的建盏,“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我很喜欢宋代的瘦金体,特点:秩序,精准,记录,极富优雅,风格精美和才能。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因为崖山

我不太喜欢这本书诸多作者的视角与喜好。

对宋朝,我完全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年轻时喜欢大一统的时代、喜欢群星璀璨的历史,自然对积贫积弱、偏安一隅的宋朝是看不上的。后来渐渐明白自己不过是史书上连一笔带过都没有的草芥,慢慢关注所谓宏大叙事与英雄史诗之下的人世,这时候看这本书便依然也不对味。

看这书偶尔会让我想起何多苓谈知青生活。在他眼里知青生活的自在与富足,在别人的体验与历史中却是完全的灾难。不同的立场与心境带来的感受自然不一样。重要的是,所谓的历史记忆,不应该只有一种立场与心境、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宽松的环境让这种上层建筑更加繁荣、繁华。而文化需要载体,所以四般闲事也好,其他的事物也好,都是这种基础与环境的折射——宋朝基于当时历史环境作出的制度改变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引导了经济,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发展,又因此让人文精神有了全面的发展,这是特别好的。

我不喜欢仪式感,始终认为它只是对某种不全的补充,通过繁复的过程来增加事物的意义,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事物本身意义的缺乏。生命的意义需要赋予这种说法,本身是否定了事物自身拥有意义和目的。

我自然是向往某种状态,也向往某种生活、某种场景的。但生活与场景的本质,就是其呈现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并不需要外加的事物来赋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不喜欢,但一来这种不喜欢并不重要,二来追求这种赋予与追求事物自身的目的本身是不冲突的。

这本书一些篇目写得又臭又长,确实地展示了作者的博学与考据癖,但写得枯燥无味也是一种本事。

虽然前面铺垫了那么多,但让我动容的却是最后一篇《金瓯缺》,它尽碎或繁复或极简的美好生活,又存续着某种极可能已经遗失的气节,悲壮又悲伤的余味绵长,让人忍不住悲从心来。

我为什么爱宋朝,因为我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条件下作出的制度转变造成的某种相对平等,以及由此发生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延续,虽然它可能只针对某一部分人群,虽然它终究断裂,但它存在过,也爆发出过一种让人动容的生命力与呐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