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邮差读后感精选

孤独邮差读后感精选

《孤独邮差》是一本由(加) 丹尼斯·特里奥特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邮差》读后感(一):Enso

你是对的,变体字其实是邮差与塞格琳两人在俳句接龙。俳句:涉及自然元素或是包含非人类独有的特征,传递理智,言简意赅兼具复杂、精妙,同时达到一种刹那永恒的意境。短歌:俳句的前身,旨在描述复杂的情感,如爱、孤独和死亡。

Some flowers,it seems

take seven years to open

For a long,long time

I have wanted to tell you

how intensely I love you

《孤独邮差》读后感(二):时光若水,重蹈命运

这是一个绝妙的中篇小说,无论是构思,穿插的诗文,情节的安排以及可圈可点恰到好处的悬疑和残局收尾,作者用他充满魔力的笔,书写了一段神秘的信件之情。

一个孤独而古怪的邮差,日以继日,风雨无阻的担任小区的邮寄工作。他很满足,满足于社区需要他的充实,满足于他每日工作后在他的小屋蜗居,偷看私人信件,甚至复印了他所爱恋的赛格琳的诗句。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变态而不道德的行为,邮差的孤独和寂寞让他开始产生了一种病态的癖好,他不能看到那些优美的日本俳句,仿佛生活把他身体的某些东西抽离出去,而这个“神秘的东西”,其实就是满足感。

从小说的开篇开始,他就不愿与朋友为伍,不愿在下班后酒吧休憩,他可以找到自己的乐趣,以社区的邮递员为荣,这便是他多年来坚持工作的首要原因。直到他再次看到了那些诗句,那些来往的信件和遥远的故事,他的满足感渐渐的被损耗,而那些新鲜的日本俳句恰好充当了他吸取自我养分的内容。直到某一天的意外,收信的格朗普雷出车祸意外死了,从此没有人给塞格琳回信,塞格琳也没有寄信回来。那种抽离感再次而来……

邮差开始着手以格朗普雷的名义回信,模仿日本俳句,学习俳句知识,甚至最后住进了过世的格朗普雷的家里,穿上了那个神秘的日本和服,开始了不受控制的书写俳句。直到他的秘密被发现,整个邮局都知道了这件事,邮差彻底从原有的身份满足感抽出,他所有情感的倾诉和生活的乐趣都转变成了与赛格琳来往的欲望和充满色情的暗示。

其实到此的话,俩人的故事已经没什么可以写的东西了,在经历了多次转折后,看似顺理成章的邮差完全可以用他的“新身份”继续下去。小说如何的结尾其实就决定了这本小说的整体素质,还好没有落入俗套。作者用另外一个雨天,断送了邮差生命最后的一封信。这与一开始的意外如同一辙,也许下一个邮差还会继续重蹈覆辙,也许下一个邮差继续与赛格琳往来。

事件在重复,时光不停摆。

《孤独邮差》读后感(三):触不到的月亮

比多洛是个平凡的邮差。

他每天穿过种满枫树的山毛榉大街,走过1495级台阶,他的身影无时无刻不与人群相融。

但你知道,作为主人公,如果他在身份上没什么特别,那么就一定是个精神上的疯子。

比多洛为自己的精神建筑了堡垒,在这里,他与世隔绝,在孤独中狂热地爱上了文字。

他偷取所有经他手传递的信件来阅读,以此作为单调生活的唯一乐趣。他贪婪汲取文字带来的慰藉,没有道德观,也没有罪恶感。

有时候比多洛让我想起思特里克兰德。

他没有思特里克兰德的天才,却有他的疯狂。这疯狂如静水不动声色,却在深渊处涌动潜伏。

塞格琳释放了静水。或者说,塞琳格给了静水涌流的契机。

赛琳格在小说里更像是一个符号,她是比多洛的幻想、一个美好的梦、一个纸上的影子,与其说比多洛爱赛琳格,不如说他爱的是她笔下的文字。

是的,我认为比多洛的疯狂自始至终源于一场与文字的悲剧之恋,而不是某个女人。

我们看到比多洛对美丽的女侍者不假辞色,并不是因为她不如赛琳格美,而是她无法和他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比多洛冒充格朗普雷与赛琳格通信,他在这种信件往来中获得了恋爱所能带来的极致的快乐,他与她在信中调情,以此获得性的快感。直到赛琳格提出来看他,他才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谎言戳破的危险——他根本没有想和塞琳格见面。

所以他在拒绝女侍者时怅然若失。他是因为赛琳格拒绝塔尼亚吗?不,他是为精神之爱拒绝肉体之爱。

他穿上格朗普雷的红睡袍,写下灵性的文字,与其说是为冒充格朗普雷与赛琳格通信,不如说是为保留这一点不属于自己的才华,在短暂的时光里以文字享乐。

结局的反转令人震惊,那即将出版的诗集名“禅圆”印证着这个结局。“蛇咬着尾巴,在吞噬自己。”比多洛疯狂的一生就是一个怪圈,他追逐的东西,最终将他吞噬。

这是一个寂寞又悲伤的寓言。我想起刘瑜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很美,可是,

你可以随意捡拾六便士,但你能触碰到月亮吗?

触不到,今生都无法触到。

《孤独邮差》读后感(四):诗歌中的古怪人生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书。

中文名字《孤独邮差》。邮差这个职业,在信息化的今天,的确是越来越孤独:被各种即时通信方式所取代,逐渐沦为各种广告的载体。连我们这些过来人,怀念起小时候写信和收信的时代,都会觉得莫名孤独,何况邮差从业者本人?

但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he Peculiar Life of a Lonely Postman”,——一个孤独邮差的古怪人生。一个孤独邮差的人生为什么会古怪?因为本书主角一个孤独的邮差比洛多有一个古怪的嗜好——窥探他人信件。即使现在真正的信件很少了,依然偶尔有人会利用这种传统的方式通信。而比洛多的怪癖就是盗读这些人的信件,如同窥探他人的人生。而在这些信件中,他挚爱一个住在瓜德罗普岛的女人塞格琳写给一位名叫格朗普雷的男子的信件。这些信是用日本俳句写成,优美浪漫。一天下大雨,格朗普雷为了追赶邮递员,被车撞死。而比洛多决心扮演格朗普雷继续与塞格琳通信。于是,比洛多的人生越来越古怪疯狂:他搬入逝者的公寓,听逝者的音乐,读逝者的书,穿逝者的衣服,他终于从精神上成为格朗普雷。他与塞格琳的通信越来越密切,越来越亲密。到了后来,究竟谁是邮差比洛多,谁是诗人格朗普雷?已经难辨彼此了。而最后,比洛多终于领悟到逝者临终时含糊的呻吟“禅圆”(enso)。而这也暗合了原著的副标题——“the Postman’s Round”。而这是故事的终结吗?书到此完毕,这是作者的结局。但禅圆,同时也是循环,round and round,结局并不一定是结局,也许只是下一个round的开始。

本书是一本有哲学意味的小说。但让人惊艳的是书中的俳句。俳句是日本从中国绝句借鉴形成的诗歌形式,全诗三行十七个字。不过,鉴于原著是英文,俳句的写作是全诗十七个音节三行。于是本书的翻译尤其不易。诗歌的翻译一直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大家如林语堂,也只能翻译成散文诗的形式。而英文诗翻译成中文,翻译之后还能符合中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本书中有大量俳句,我对照着中英文看的,就我个人的观点,可能也是更熟悉母语背后的文化底蕴,我觉得中文翻译得非常美,完全不逊于原著。不管是开始的小清新和小可爱,还是后面看得人脸红心跳的情欲诗,都翻译得很好。可以说,读这些小诗是本书最大的乐趣。

《孤独邮差》读后感(五):比孤独更孤独的,是无限循环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比洛多是一个27岁的邮差,没什么亲朋好友,过着孤独的生活。当然,在他自己眼里,他并不孤独。

他每天爬1495级台阶,分送信件,像扔飞刀一样把信扔进分拣箱里;早上一个人漫步在街头,呼吸新鲜芬芳的空气;他会花时间练书法,沉浸于那些字跃然纸上的感觉;他与他的金鱼比尔一同共享17层的粘满电影海报的单居室公寓。他不觉得他孤独,他不喜欢外面的乌烟瘴气。

更何况,他有巨大的成就感,在他看来,投递信件是他必须兢兢业业完成的使命,他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维持世界的运转做出贡献。

直到塞格琳、塞格琳的信件、塞格琳的写信对象格朗普进入他的视线。

他爱上了只在照片上见过的塞格琳,喜欢上她写的诗。本来这只是他一个微不足道的秘密,虽然偷看信件是不道德的,但他偷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意外起源于格朗普发生交通意外,死在了他的面前。他害怕再也得不到塞格琳的消息,想尽了办法,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自己扮成格朗普与塞格琳继续通信。

他住进格朗普租住的公寓,穿他的衣服,用他的家具,把自己想像成他的样子。他疯狂学习写俳句,模仿格朗普的风格。他把自己化成了两半,一半是小邮差比洛多,一个是与塞格琳以诗交流的格朗普。

被人发现、被排斥、被嘲笑、被孤立,其实都不算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以为故事会结束在塞格琳的来访,结束在他的自认善意的骗局被揭穿,结束在他彻底成为一个孤独的人,失去邮局那些不算朋友的朋友,失去一直对他另眼相待而他没发现的玛德琳诺餐厅的女招待塔尼娅。

万万没想到,真正的孤独,不是这一世,而是永生永世的无限循环。

比洛多出了交通意外。与格朗普一样,在一个大雨磅礴的早上,在邮车即将开走的时候,在卡车司机连串的喇叭声下。他发现自己成了格朗普,他看到邮车的那一边走一路一个跟比洛比长得一模一样的人,那个人就像当初的他看着格朗普一样地看着他。他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轮回。那个和他长得一样的人,将继续他的命运,以格朗普的名义与塞格琳通信,直到未来的某一天死在这条街上的这个路口。

一直在当一个清新的小故事在看,在看到最后一段的时候甚至都怀疑是不是看错了。这转折,这转折之后的悲哀,一时间都难以接受。

但是转念一想,无限的循环,大概比一时的孤独,更加符合孤独这个词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