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不知道的自己的读后感大全

你不知道的自己的读后感大全

《你不知道的自己》是一本由曾奇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后感(一):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

《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老师曾经在文中说: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的中期,二十岁左右的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的社会化,没有自己固定的交际圈,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空在空中的啤酒,既不在原地,又没有落在他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变弱,或者被其他原因引起的孤独感代替。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后感(二):淡然洒脱体现在琐碎事情上

这本书是曾老师的一些文章合集,包含了自我认识,夫妻关系,孩子教育以及对心理医生职业的思考。

有几个篇章还是很精彩的。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他问一个大家公认“德高望重”,精神上的超然淡定,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自由的心灵,跟他在一起,再神经质的人都会被感染一些静气的人秘密在哪?这位朋友就拿出了他记录的应对生活琐碎事情的纸条:

一、宿舍里有两个人没有买开水瓶,用完了我水瓶中的水又不去打水。我决定把我的水瓶和他们共用两年,还给他们打两年的开水。如果水用完了没水喝,我就喝自来水;没有热水洗,我就用冷水洗。我不愿意变成他们的行为监督员,更不愿意因为他们的不拘小节而生气。

二、买小东西、买菜时,决不还价。平均一天损失3角,一年损失约100元,这个损失我认了。

...

这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以前总是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顿悟,从而可以笑看风云。可能看影视作品导致的,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一瞬间的顿悟可能不存在,而是从生活中每个具体的琐碎小事做起(比较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体现了自己的风格),不太过计较,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那种超然的淡定和人格魅力,自下而上。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后感(三):可以引发你思考:我是谁?的一本书

如果让我给这本书打一个推荐分,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给她五颗星。

近期我为自己添置了很多新书,也收到了很多新的推荐书。

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我过多的青睐,虽然她的书名:《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很吸引我的。但是一开始我一直把她定义为书名听上去不错的鸡汤类的书籍。所以迟迟没有开封。

但直到1.24日开启本书,简单阅读了几页之后,作者的文字就深深的吸引了我。

与我之前阅读的实践性很强的心理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没有太多指导性的实战方式。本书更多的是一个个主题加小型案例的方式推进的。

书的表达方式很有看散文笔记的轻松感,阅读形式上的轻松可能很容易让你忽略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如果用心去体会,你能感受到的东西却是很深沉的。

轻松幽默的笔锋,却又处处渗透着深情和深刻的感受。

让人欲罢不能

也许她不会像21天计划那样,清晰明确

但是却可以帮助你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关于自己内在自我的问题。

甚至从那些轻描淡写的故事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有时候书中的内容又犹如一个巴掌直呼过来

顿时脸上一股热辣辣的痛感不可逃避

一阵晕眩之后就是透彻的清醒感

读下来就像是一个慈祥的长辈在向你娓娓道来她的所见所闻,人生感悟。虽然文中并没有太多“我”的表述,但是就是给了我一种这样的亲切感。

让人如沐春风又透彻清冷。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后感(四):一本心理学的书敲开了我高中时期学习外语的大门

越看越觉得熟悉,打开自己的借书记录,吓我一跳,我十多年就看过这本书,还在摘抄本上写过经典例句,真的是好感慨啊,就像遇到一位老朋友。

今天我的老日记被回复了一条,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可真好,羡慕你。

然后当时和我一起聊天的网友也说对想跟我一起进步,我就推荐了一本锻炼口才的书给她,并且对她说,看书,是自我提升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

小说是通过人物故事来讲述人生道理,而一些干货小知识,则更是有条不紊的把知识点娓娓道来,我小时候很排斥看长篇故事,觉得浪费时间,看的最多的都是那种列举出人生道理搭配小故事的,这样一来有效率,二来印象深刻,本身情节就少,记住梗概就差不多了。

《你不知道的自己》我翻开目录先是窃喜了一番,感觉很多道理我已经明白了啊,这书随便翻翻即可,看着看着,感觉不对劲儿,然后登陆图书馆的个人借阅信息一看,啊,我十几岁的时候就看过!

高中时期的我就对心理学很有兴趣了,当时还不成体系,现在我会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内心反应找相应的书籍来排解内忧。

这本书对于当时的我就产生了一些影响:

1.让我知道,【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

我们在痛苦的时候,何不转移一下注意力,当我们骄傲得意的时候,把自己当别人会不会能中和一下这狂喜之情。

2.关于本能,关于学习的本质和目的。

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课题却又经常被家长和老师忽略。

分数?技能?人生真谛?再回头看,我作为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觉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习惯,作者则提出一个观点——越是本能的越可靠,活着实际上是一门专业。

而其中关于学习外语的那几篇让我当时受益匪浅,我高中真的很烦外语,偏科到不行。

作者的三言两语让我茅塞顿开,我不把它当作是一门功课,而是一个技能,讲脏话的人之所以擅长是常说,不会讲外语的人如果常说,学会它这又有何难呢?

这次的阅读体验给我带来的收获则又打通了其他我的一些困顿,比如我的求胜欲有时候真的是就像喝酒上了头,轻飘飘的膨胀感再加上混沌之后的低效率。

原来这种过强上进心,不仅对做事的进度有影响,对身体都会有影响,容易患上冠心病,我也准备让自己心态放平和,尤其是规律饮食和作息,今年分给生活和享受一些时间。

像我这种效率党,很容易自负,这一点我心里其实时常提醒自己,不管明面上怎么嘚瑟,私下务必努力。

可我想不到就像这样所谓的自律,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物极必反,我会更详细的调整自己接下来的进度,好好学习心理相关的知识,探索自己的内心。

这辈子,研究别人作甚,我先好好了解一下我自己吧。

心理医生是这样子的咩?

感谢作者在我青春期对我的帮助,虽然我没有看过心理医生,摸索着百度了一下医生形象,常识着画了一下,也希望心里有疙瘩解不开的大家,小事儿看书自我调节,大事儿看病求医问药。

作者简介:曾奇峰,精神科医生,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后感(五):你不知道的自己在你心里

心心念念的曾奇峰老师《你不知道的自己》在周末之前快递到了,拿到书迫不及待的翻看了目录,虽是随笔集,我想通过曾奇峰日常文章能对他精神分析的理念、思想能窥视一二,或许能有启发。

先说曾奇峰老师这个人,第一次知道他是从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书本上见到的,作为全国职业考试的教材,内容正式的如同历史课本一般,把在心理学派史上的各类高人一一罗列,他们的理论,他们的贡献,他们的治疗方法。曾奇峰好似作为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入我国先期的学者,在我印象中大概就是学者般的严谨保守与学术吧!但通读他日常的随笔,看到他大街上抱着女儿的淋雨的视若无人,赞赏朋友妻子因认同男人友谊有时能超越爱情的暗暗自得,又觉得充满了些成年男人的童趣,想来他应该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兼有的有趣之人吧。

再说他的文章,虽说是随笔,但里面有了很多专业分析,包括案例、影评、书评,在他的字里行间,好像把精神分析的一些睿智用到了生活的中去。让我再阅读时场景复制到自己身上,生出许多思考,比如亲子关系中爱的方式、男女关系中花心的思维差异以及普罗众生对食色男女的本性需求。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我们对孩子,为什么比对自己还苛刻》,案例中的孩子涛涛是一个曾经聪明却调皮的男生,小学之前表现优异,但升到了初中后,由于老师学校升学压力,为避免影响其他孩子要强制压住他本性中的顽皮,老师对父母施压,父母对涛涛严厉管理,甚至使用武力,在各方压力重重包围下,涛涛逃避进了网吧。父母通过心理治疗,意识到自身没有成为儿子成长的保护伞,反而又给孩子致命一击。在他们有能力保护孩子适应天性的自由成长面前,他们选择了一种伤害。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们将自己的焦虑埋藏下去,代孩子承担起学校压力,轻松陪伴,让涛涛得到了力量,恢复了正常。

我们不是每个人在学习生涯中会碰上涛涛的情况,但试想我们是否都经历过进入一个新环境不适应不知所措,外界现实压力打压我们,挫败我们时,我们多少人有幸遇到支持鼓励信任我们的父母,遇到用爱滋养我们的勇敢前进的爱人,遇到选择相信并提供帮助的朋友? 如果遇到,那是我们人生之福,如果没有,我们能否反思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提供温暖的人呢?

在书中有许多诸如此类心理治疗的案例,通过阅读,我们很自然的想到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启发,让我们的内心也变得柔然充满温情。

但就像双刃剑,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的各类问题,比如自恋人格,比如家庭塑造,比如封闭内心,让你开始分析自己是否存在各类问题,自己现状的不满是否是心理问题造成的,自己的原生家庭对自己不好的影响导致了自己哪些人格。弱点。在不断进行自我分析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会有一种焦虑。我想这就是一种头脑的陷阱,就像是我们知道人生的各类道理,却依然无法做到完满的人生。

举个例子,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原生家庭都是祸害一种言论,各类声讨,就像前段时间北大硕士生同家庭断绝关系的声明书,自是引起了媒体网民一度轩然大波。但意外的是在网民的观点中,却是很多人支持孩子的做法,因为通过分析发现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伤害,所以我们声讨,我们怨恨,我们甚至把我们生活万般不如意的原因归结给了父母。对,我承认这些分析都是对的,原生家庭对我们伤害巨大,可是当我们知道问题的原因及来龙去脉,我们很能有持续去改进的恒心与毅力吗?我们能有去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吗?而这些改变的方式,其实头脑的分析并没有给我们坚定的行动力。

你头脑里的分析的清楚明了,权衡了各种利弊,你依然难以在挫折面前奋力前行,你依然在爱人面前止不住发怒,你依然难以用耐心的态度面对万分调皮的孩子,我曾经把它怪罪于情绪,实际上,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通过头脑分析可以控制的吗?并没有。

我想是因为我们的心还没有意识,没有看到,没有行动。

实际上是你没有看到你自己,你在你心外。你不知道的自己在你心里,头脑里的万分努力抵不过你心一瞬的觉知。心的觉知才会带来生活的动力,才会带来自我的改变。愿我们每个人心对自己能保持觉知,让我们的心来认识未知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