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100字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100字

《漫长的诉讼》是一本由乔纳森.哈尔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一):无聊的漫长,有趣的无聊

作为一个法律人,作为一个整日别人官司缠身的法律人,看这个真的太共鸣了。

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基本不带形容词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非常真实的诉讼马拉松全景图。生活中你可能没有那个官司会打的这么漫长,这么惊心动魄,但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特别是写着联邦的法官斯金纳,和我生活中接触的法官太像了。威不可测,你也不知道他想干嘛,只能从一点一滴里去寻找他的态度。好不容易找个靠谱的证据,法官却很冷漠的这种难过~看得我过于的感同身受了。

很多人都在探讨正义,其实,司法实践在大多数时候,正义只是附带的结果罢了。解决问题才是最实际的,律师的问题是赚钱,公司律师的问题是不赔钱,法官的问题是结案,当事人的问题是补偿,几方的问题搅在一起,然后去比较,去较量。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二):真实和正义也会败下阵来

据说是美国法学院教材,读完会对美国司法制度有一定了解。

1. 从发现白血病患儿增多到美国环保署宣布地下水被污染执行清理计划,本案历时十年。数位原告家属,证人在案件审判中因癌症去世。原告律师团队花费高达250万美金请专家,学者,医生取证,调研,证据证词多达40多箱,但依然以败诉,原告律师破产告终。

2. 戏剧性冲突很强,有原告律师如唐吉坷德般孜孜不倦追求真相,有一种孤独而又壮烈的英雄主义。被告律师狡猾,较真、虽充溢功利心实则有着极高论辩技巧让原告吃尽苦头。而法官却在审判前就已经带有偏见预设,并且懒政,对于复杂案件堆成山的证据视而不见。对于涉及环保,化学如此专业问题,平庸的陪审团毫无作为。

3.司法公正,是人人渴望的,但是在强大的企业资本财团,臃肿而又官僚的司法体系,利益驱动的证人和簧口利舌的律师驱使下,真实和正义也会败下阵来。正如亲历此案哈佛法学院尼森教授在课堂上说:“过去我相信,只要你一心追求正义,真相终将水落石出。我认为如果法官发现眼前有人作恶,他定会有所行动,但是沃本案给了我当头棒喝。”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三):呀!

在看虚构写作里面提到了这部,这个奇怪的译名让我好找。 看到三分之一 关于法律知识和实物有点了解,比如律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如何攻击对手的,的确是个吸血,变相敲诈的行当哈哈哈哈,不过也算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吧,特别是伤人赔偿这一环,可能特别有行侠仗义感 写作方面,我注意到了人物的塑造,有几个人物生动立体,大量的细节生动传神,而且也体会到了场景描写的重要性,场景特写越多,临场感的确很强,那种空间感能带来身临其境的氛围。 对于几位主角,我有一直反问他们分别的动机是什么?_?,主角控方律师是很明确的,我现在看到这个阶段觉得他功利性更强,为名利而去做这件事,而且每次(两次)推动他坚持下去的转机都是别人,他能坚持下去,跟性格中的浮夸和喜欢挑战分不开,大量的其他案件的处理体现了他性格上的一面,合情合理。现在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没法证明某种物质直接导致白血病,这个悬念我估计会贯穿整篇故事。

发现作者用了倒叙,非常典型那种

那个杨牧师的行事动机让我略困惑

目前最精彩的是控辩双方在上法庭前的三次正面battle,大家心机婊婊的样子太棒了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四):努力不一定能赢,公义也不一定会大获全胜

因为沃本市多发的白血病患引发了一本跨越8年的诉讼案。原告律师施利西特曼是一位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人物——成为英雄人物的雄心壮志与赌徒心理助长的自视甚高,以及追求公正的侠肝义胆与希望名利双收的偏执贪婪让他接下此案,执着此案,最终深陷泥潭。 400箱文件资料、近300万美元的调查费用都是施利西特曼尽职尽责、竭尽全力的见证,但是努力不一定能赢,公义也不一定会大获全胜。在偏见、欲望、利益、输赢和时间面前,总有一些良知会败下阵来,法官一次次轻视原告诉求,被告一次次隐瞒证据,就像书里的法学教授尼森所说,“过去我相信,只要你一心追求正义,真相终将水落石出。我认为如果法官发现眼前有人作恶,他定会有所行动,但是沃本案给了我当头棒喝。” 书里大篇幅描写了案件取证和审判的过程,每次的庭审都刻画得扣人心弦,即使开头就说明了施利西特曼的结局,但还是怀抱希望读下去,期待一次又一次出现转机,总觉得作者一定是在前面故弄玄虚,好让读者在结尾处获得惊喜,但是等来的总是失望。 很难说这个案件是公正的较量, 但它可以带你回到现场,在这场漫长的诉讼中检视自己,让你思考,如果是你是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受害家庭?法官?涉事企业?你要怎么选?怎么做?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五):关于阅读这本书的几个小贴士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书中的内容形成一定的预期和设想,在这本书的情况是它很有可能会偏离我们原来的设想。冒着剧透的危险尝试指出以下几点,希望能帮助减少一些偏差。

1.这本书的重心不在原告,而在律师。除了第二章在对污染事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进行着重描写之外,其他章节原告一直都退居二线,成为大诉讼的背景,甚至在庭审现场都不能出庭作证。。。

2.因为是纪实类作品,它的真正魅力便不是来自于影视化的戏剧冲突,而是来自于非常现实的律师团队的博弈,规则与逻辑、事实与论据是他们的武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深入问题、辩驳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是更好的开启线索。

3.这一条是关于律师形象的问题,如果说律师的角色兼具功利化色彩和理想化追求,那在沃本案中出现的律师,很难保证出现的是我们非常喜欢亦或非常讨厌的律师。律师在接案子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在利益和难度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甚至很难想象像沃本案这么复杂的案子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真正能为它代言的律师,起步阶段就困难重重,更别说后续的还要不断寻找突破口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

4.我本来以为证人只要说真话就行了,但是在沃本案这里我发现,不够,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专家证人。他们的尊严和权威现在都被放在了天平上论斤称两,面对重重逼问,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驳斥的颜面无存,这本书可以切切实实让我明白,原来证人也是没那么好当的。

5.我们面对的也许不是恶,而是劣。环境问题很难说是由主观的恶造成的,更可能的原因是漠视,是为规避成本而不择手段,是极度的自私和贪婪。因为环境污染的广泛性、长期性和滞后性,有时候可能没有速效的办法去找到坏人恶人、始作俑者、肇事者及主要责任者。也正因为此,公众对他们的道德谴责远远不够,法律的处罚也远远不够。在沃本案也很难去找到一个明确的坏人和恶人,更可能是做出过错误决定的普通人。

6.因为沃本案发生在美国,诉讼就只是诉讼,没有那么多其他社会势力的掺和与扰乱。比如政府方面要顾及社会影响问题而对原告家属做各种维稳工作,比如因为对方是实力雄厚的大集团而可能有各种裙带关系支使黑社会势力对原告家属进行威胁恐吓等等这些都看不到,沃本案的漫长不是因为社会势力的干扰而变得漫长的,这点也许需要解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