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1000字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1000字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是一本由[日]内田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一):很私人的读后感

日本设计60年里说设计是连接工业与消费者的渠道,也是人们脱离日常恢复精神的时间的形状的塑造者。虽然可能说的是商品设计、室内设计等等,但如今的建筑设计到处都是很类似的方盒子楼,这当然是因为一个城市里大部分都应该是办公/住宅,但那些脱离日常的时间又该如何塑造如何体现在建筑上呢?(如音乐厅、美术馆、电影院)

虽然也说了脱离日常的时间,是创造在一个接受了普遍认知的场所加入变化,以便人们发现新的时间,这意味着新的场所、新的公共活动、新的公共记忆、新的文化传承。可是这真的意味着可以随意去创造新奇的博人眼球的建筑么。一如那些曲面的建筑(尤其是扎哈),三维曲面的建筑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面积浪费,但是最终的效果可能是只是创作了一个神觉审美的盛宴。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这样可能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是我们的公共空间所需要的么?它对人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可能本身建筑设计也承载不了这些内容,这些可能更多是当代艺术的范畴。所以在这方面建筑设计只能是商业化的一个工具。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二):设计,社会

有关日本设计的书读过不少,其中大多着力于对“美”本身的探讨,一言以蔽之,是将设计视为一次美学任务,这本则有所不同,每一部分皆以社会背景开场,美军单独占领日本、大阪世博会、平成大萧条…然后再谈回设计发展,仿佛设计变成了一个社会事件,是由无数设计师助推的一场运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有人的主张,设计变成一股特异的力量,由时代孕育,服务于时代却又没有迷失于时代。日本的设计从最初拙劣的模仿到逐渐衍生出独特的美学主义,一路上借鉴了一些,无奈放弃了一些,也坚决放弃了一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坚持。

我个人不太喜欢以表达艺术家感受为唯一目的的创作,仅就设计而言,广告和海报的抽象程度似乎已经是我能理解的上限。这一点想法和作者在书末尾的观点有些许类似,回到日常关照生活,设计的本质是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代表着一种期待,它不单单是一种完全呼应商业需要的产物,反过来它也可能会塑造某种生活态度,比如极简主义,日式做减法的哲学,都有了其追随者,这是不争的事实。

谈到“设计力”,我常常会想,一些看似简单的日用品设计中蕴含的美好,当被使用者切实感受到的那一刻——大概类似于肖恩在《增长黑客》里定义的“啊哈时刻”——是否在设计师和用户之间有什么东西在流动,而这种流动就是那力量的一部分,也是美感的一部分。日本的小物设计常让我有这样的瞬间感受,所以我会选择一些送给他人,希望能传递一些什么;也会选择一些东西留给自己,希望能保留一些什么。生活中诸多不满,这些小小的美好姑且算作一种温柔的反抗吧。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目前从事产品开发也常常面临设计上的选择,“能以设计表达温柔的反抗”,这是我对自己的期待,也许设计真的是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三):一个好的开头

只说阅读体验的话3.5星,多0.5星来赞美出版此书的努力本身。详细介绍日本设计发展历程的书以前不太多,希望以后多出。

作者内田繁是室内设计大师,一生经历了战后日本发展的全过程。他从业内人的角度来讲历史,事无巨细列出很多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言论。不过笔法有点没条理,动不动列出一大串人名、作品名。叙述中不时夹杂主观议论,甚至不免离题,偶尔在侃侃而谈了几段设计哲学之后,回头补充之前落下的一个历史细节……

虽然写法上不够学术,但还是能领略作者深切的热情,这种热情映射的是日本设计行业的自觉性。读作者思考设计的责任,批判时代流行的价值观,就仿佛看到一大群人在思考、在批判。

贯穿全书的是各种各样的展览、会议、组织、奖项,日本人太爱扎堆了。引用作者的一段话:

作者似乎特别重视设计如何不盲从于时代,如何“与看不见的系统和状况不断斗争”(P405)。例如60年代几幅电影海报,成了这段历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P152~P153)。相比之下,标准化、模式化的设计,从功能、技术角度出发的设计,以及对西方的学习、借鉴,就没有着重讲述。不过本书第1章对“驻日美军家属房”的建筑、室内、家具设计过程有生动的论述,是全书为数不多故事性很强的部分(P8~P18)。

这本书的译文总体上可读,不过一涉及比较抽象的、思辨性的论述,遣词造句就总令人似懂非懂,不知是不是翻译上的瑕疵。另外,一些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图片比较小,有些设计作品的图注中只用罗马字拼写创作者名字,不懂日语发音的读者难以与汉字对应。希望出版方有机会的话,在这些方面做点改进。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四):诚聘日本留学生活的设计进修者,可兼职,待遇优。

我得谢谢缘这个东西让阁下从这么多的招聘帖子里点进来。

如果你对自己有要求,对自己的作品有要求,热爱设计,体悟设计;

想用自己的技能与热爱,有份多余的收入,不妨花一点时间看看这份招聘。

负责公司的各类海报【活动、培训、零售、促销、风格,季节】,电商渠道,视频封面。

公司涉及:健身运动,健康食品,运动培训。

与其他公司不同,由于我们并不靠设计这个行业盈利,至少短期来看是的。

所以,我们希望在获得收入的同时,我们的职员能够主动去学习提升自己,

而不是终日困死在低劣的兼职任务中。

不仅能从任务中去学习并解决自己没有接触到的技能,

也希望其余的时间,

你是在不停开拓自己的所见作品范围,多看各种视频,多听音乐,提高自己的审美高度。

【并且每个月固定要有1~3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迸发的灵感在尝试创作融合的作品(读后感,字体,海报,插画或者其他实验作品等都可以)展示给公司。】

时间自由。

月底薪1000+高薪计件、计任务支付。

例如产品海报,几百~1K左右一张不等。

看能力和后续的自我进步,进行薪资调整。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读后感(五):设计之美,心醉神迷

近来在看内田繁的《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心有所感,略述以纪怀... 作为曾经的专职平面设计工作者,翻阅这本日本60年设计史,心下慨叹良久! 日本传统以“侘寂”、“幽玄”为美,从弥生、飞鸟时代,直至平安、镰仓时代,这种“变化之相”、感叹时间流逝的审美心理就一直沉浸入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正如内田繁所言:“虚幻、侘寂、寂寥、不安... 转化为心理上的美感,并从中寻出它的积极价值。”这才是日本设计的内核与精髓所在。 日本由于所处地处四个板块(北美、太平洋、菲律宾、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天灾迭生,故而日本国人一直以来都在寻求“与大自然共生”之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人更懂得追寻生活中的细微、“弱小”、极简之美,而这种日本传统之美学更体现了日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追求与向往。 内田繁在這本《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终章中写道:当我们思考“设计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应该会考虑这个地球上人类健康地生活下去的方法... (设计 design)应该是对在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持续生存下去的“与大自然共生”的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如何带着人类的尊严生存下去,所谓生存究竟为何物的思考... 正基于此,在经历了50年代进驻军影响的西式建筑、家具和日本工业设计之启端,60年代激进浪漫色彩浓郁的设计风潮,至70-80年代的雨后春笋般的室内设计、商业设计、亚文化的流行... 然后到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的多元化、回归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设计潮流。日本设计60年,是令人称羡的时光隧道...

此书中还有对日本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师原研哉等人的绍介,尝试对日本60年的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橱窗设计的细致梳理,图文并茂,值得一看。 掩卷长叹,时光回溯。日本设计以其极简主义、富于“变化之相”的美感,深受各国民众喜爱。反观国内设计界的“借鉴”、缺乏灵魂的浮躁之风,喟叹良久,难以释怀!相信,随着多元化世界设计格局的深入,以及日本设计师追寻、探索“侘寂”、“幽玄”传统美学,日本的设计工业定会有更大的进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