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遥望》读后感100字

《遥望》读后感100字

《遥望》是一本由[加]迈克尔·翁达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望》读后感(一):三个人的回忆录

安娜在法国作家塞古拉的房子里遥望自己的儿童及少女时代 与克莱尔、库伯的往事

库伯在失忆后 重遇克莱尔让他拼凑出年少时关于安娜克莱尔和自己三人的回忆

塞古拉在战地遥望少年时代对邻居生出的异样情愫 这种情愫直到婚后才被发现 并随着在战地的病痛、孤独不断深化、升华

安娜也在塞古拉的手稿中 遥望着他的人生

读时嫌情节太散 人物不够立体

但其实根本不需要结局 因为它是过去 而不是现在 是回忆 而不是故事 就如老人口中讲述的点点滴滴年轻时候的事 这本书用点点滴滴的回忆录拼凑了全部

遥望回忆 遥望回忆中的故人与自己 克服生命路程中必经的孤独感 在新的境遇中继续生活

《遥望》读后感(二):《遥望》—个人小见解

很喜欢这本书。

不过也能料到这本书会是那种“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弃如鸡肋”的书。

喜欢翁达杰的笔下在时间长河中随意流淌的句子,喜欢萦绕整本书的淡淡哀愁,喜欢书中似乎无力但仍试图获得、感受最诚挚之爱并付出努力的人物,喜欢在几个故事间贯穿的相片(最初安娜克莱尔和库珀的合照、多年后失忆的库珀与克莱尔的合照、老作家吕西安和小男孩的合照、安娜和长大后的男孩在前者合照处的再次留念),喜欢文字的镜头感与诗意,喜欢最开始的故事没有结局。

Divisadero,西班牙语里意味“分裂”一词,这个单词也源于Divisar,意思是“从远处眺望”。因为与过往撕裂,才会遥望那永回不到的过去吧。遥望的是自己的过去,亦是许许多多之人的过去。遥望不止过去,也有未来。

书中有很多人的爱憎情欲,不知道老作家吕西安孤零零自沉于湖底的时候会想起什么,是否能放下对玛丽-奈热的眷恋,达到和解。不知道安娜在回顾老作家的生平以及回顾自己过往伤痛的时候,是否做好准备完全去接纳全新的爱与人。我莫名又觉得这本书在试着教我们与自己和解,试着接纳过去的痛楚,但我们(我和作者和书中的人)都知道过往的悲伤还是会丝丝缕缕渗出来,在未来的每分每秒隐隐作痛,纠葛不清,融为骨血。

我不知道自己准没准备好。学会爱。

《遥望》读后感(三):遥望 Ft. 月球旅行者

“从加利福尼亚北部农场到法国南部乡间,他们不断地向前,不断地遇到过去。” 关于过去与现在,充满戏剧性的章节... 选择TripSmith的“月球旅行者”皮尔森与之搭配,名字与寓意贴合。 遥望 Ft. 月球旅行者 #当文学与精酿相遇#

“翁达杰不是一个叙述者,而是一个用故事编织意境与情绪的诗人。《遥望》也许是他写得最像诗歌的一部小说。两个……几乎不相关的故事,缠绕在一条若隐若现的时空链上。” 译者张芸,译后记里有几段,我有同样的感受。在书中,作家吕西安匿名创作了七本历险故事,以他年轻时隔壁夫妇的名字,为主角命名。把他认识和铭记的有关玛丽-奈热的一切,都写进了故事里。她推独轮车的声音,她怎么生火,打哈欠的瞬间,她讲述沟渠里那株野蓟时的语气。她与他合为一体。看完这里真的觉得,陪伴作家,经历了漫长的一生。 安娜,克莱尔,库珀的故事,不太一样,并没有以一个过去视角来看待。感觉仍在继续,他们仍在缠绕、推进。 那么就等待,Gotraskhalana,不期而遇一个名字。 翁达杰 《遥望》 2019.9.8

《遥望》读后感(四):碎裂的镜像,能否反映真实的人生

Divisadero意谓分裂。对于迈克尔·翁达杰的Divisadero,中译新版取《遥望》为名,带出一种惆怅的心绪。在开篇,安娜就说,“一个事件的原貌,永无终结。库珀的故事和我妹妹的人生版图,永远令我魂牵梦萦”,从整部小说的进程看,人物与人物也保持了一种疏离的观望。“遥望”自是题旨,然而,“分裂”终究是“遥望”的前提。

安娜、克莱尔和库珀,“三角”在数学上很稳定,但在人际上,我们知道,隐藏着变化和危险。何况,三人置身其中的家庭,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构成。

加州农场,一位深爱亡妻的鳏夫,安娜是他的亲生女儿,他还收养了克莱尔,一个在他妻子难产之时降生在同一家医院、被抛弃的女婴,以及妻子在世时就收养的、隔壁农场亲眼目睹父母被凶杀、当时还是幼龄的男孩库珀。三个孩子一起长大,库珀比姐妹俩大上几岁,长成了英俊沉默的青年,而女孩子呢,她们总是既亲密又爱较劲,无论衣着打扮,赢得家长的喜爱,抑或,为了同一个暗恋的对象。

开端的这章《孤儿》,有几处埋线的小高潮。第一处,克莱尔在马厩里遭到疯马的踩踏。这场混乱带动了另一场混乱,营救他们的库珀竟然叫错了姐妹俩的名字,青春期萌动,她们意识到,安娜和克莱尔必须分开,以更清晰的各自的形象呈现。第二处,安娜在独自探望库珀的路上,遇雨湿身,在小屋里失身于库珀。情火烈焰,私享欢聚。第三处,父亲发现两人的私情,痛殴库珀,安娜为救情人,仓促中袭击了父亲。

化为暴力的生命力,在几处场景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有情热带来的心理上的躁动,也有暴怒掀起的狂风骤浪,看似平静的田园般的家庭生活景象猛然碎裂。这个看上去不算新鲜的故事,可以延伸为更深刻的主题。父亲买下农场的目的是想要淘金,而这时是1950年代,加州淘金热已经退散多时,也就是说,翁达杰暗示了父亲是一个固守旧世界的老派人,爱妻死于落后的医疗或可看作祭品式的暗喻,父亲为了抵挡新文明付出了代价,因而他会沉陷于痛苦,因而他看到年轻人违反伦理的私情才会特别愤怒。这是两个世界的断裂。

就像大战之前的欧洲,美好只是表象,矛盾终于爆发。父亲发动了一场“战争”,家园成了废墟,人们各自离散。

前期铺设之后,小说迅速跳过大段时间,来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安娜成了作家,克莱尔成了律师,库珀成了职业赌徒。他们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情感。安娜与吉普赛音乐家拉斐尔相恋;克莱尔照顾年老的父亲,她似乎对已婚上司维亚有一丝情愫;库珀与黑帮老大的情妇露丝纠缠不清。翁达杰把安娜抽离出三人世界,她没有克莱尔和库珀的任何消息,一直处在“遥望”里,克莱尔与库珀却因为法律和秩序而重逢,库珀再次经历暴打,然后失忆,在混乱的认知里,他把克莱尔叫作安娜。

时间的齿轮在某些情境下意外吻合。《遥望》设置了许多巧合,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是为了探讨“镜像”关系。翁达杰借助克莱尔的想法传达,“安娜、库珀、克莱尔。她一直相信,他们三人组成一扇三节的日式屏风,各自独立,却又相互映照,折射出彼此不同的特质和音调。”安娜和克莱尔又可以单独看作一组镜像,安娜代表了更热烈、更感性的一面,克莱尔则是审慎的、理性的。《遥望》在整体构架上分成三部,第一部就是前述的“安娜、克莱尔与库珀”,第二、三部分别是“马车上的一家人”与“德缪的家”。非常奇异,小说在第一部结束之后,主体情节转向了安娜正在研究的法国作家吕西安·塞吉拉的人生经历。

在围绕吕西安铺展的故事里,我们发现,拉斐尔一家,流浪的吉普赛人,曾经与吕西安共同生活。吕西安几乎把拉斐尔视作养子,向男孩倾吐自己的过去。安娜在档案馆里查找的资料融汇在其中,关于吕西安父母的故事,关于吕西安失败的婚姻与他对女仆玛丽-热奈的痴恋,关于玛丽-热奈对丈夫罗蒙的爱与她对吕西安的献身……几组故事被搓揉在一起。

拉斐尔的父母亲、小偷与狱警突破常规的爱情,也可被当作一面镜子,映照世俗意义的婚姻。吕西安与相亲的妻子没有幸福。罗蒙与玛丽-奈热年龄悬殊的婚姻,既是暴烈的,又掺杂近似父亲的引导,这是吕西安无法达到的境界,他囿制在他所受的教育和他的位置上。后来,当罗蒙因为与他人斗殴入狱,吕西安在玛丽人生中顶替的角色也更像是缺席的亲人,温情胜过热情。

镜像一直存在,在每个故事终端的地点,总有一面镜子,折射另外的光。

翁达杰以《英国病人》等小说闻名,同时是一位诗人,他反对条条框框的形式,他的小说经常给人一种戏剧性的诗性跳跃。《英国病人》就是把两组爱情穿插对映又融合了族属对立与和解的佳作。

比起《英国病人》的浑然,《遥望》是有缺陷的。《遥望》涉及的情感方式更加多样,时间空间更广,人物也更多,这些人物牵绊的纽带有点勉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三部分近乎处于剥离的状态,而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过多而显得模糊不清。翁达杰创造了回环、旋绕,擦身而过,仿佛无声的弦鸣,《遥望》作为文学探索,技巧是可赞扬的,但内容的分离和薄弱,没能紧密地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复调的整体,使得《遥望》的感染力远逊《英国病人》。

每位作家都有野心,每部小说都努力向读者宣告:“作品是复杂的。”但是,为了求得这种复杂性,作家可能会忘记,写小说的初衷是为了让人看见,当形式大于内容大于主题,就可能遮盖内容,拒斥主题。所有的故事开始就很快结束,忙着牵出下一个故事,快速响应的喧哗之声,让人为信息所迷惑而忽略了作品内含的要旨。把文本碎裂是一种方式,可以逃离固有模式的桎梏和单调的讲述,也可以追求不同镜像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但是,“遥望”即使有距离,视线是有聚焦点的。只有当核心的叙述始终保留并且自如运转的时候,最初的感觉才会继续存在,小说本身的逻辑才是自洽的,所有的方向仍然都是向读者开放的。

《遥望》后半部分的能量太大,与前半部分构成了并列,不是作为脚注,而是作为手势,它所吸引的注意力会导致读者遗忘之前的故事。光芒太强容易让人盲目。《遥望》就像一面打碎的镜子,每块碎片都能照出风景并相互折射,但最终,过多的支离,只能制造混沌的幻境。这部作品与其说表现了写作的自由姿态,更体现不安的结构潜藏的“危楼”风险。什么是存在的复杂性?也许,不用太多的陈列,一个好的映鉴,就足够了。

新京报2019.9.28 翁达杰专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