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一个捕风者的读后感大全

最后一个捕风者的读后感大全

《最后一个捕风者》是一本由蒲末释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一):感觉上看到了自己

生于80年代的人,大多数都经历过小镇生活。一排排灰色红色的房子,冒着热气的烟囱,渐渐颓败的街道,老人老去,年轻人出走再不归来,与其说在读一个个故事,不如说在一个一个故事中寻找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影子。

读作者的故事,能看故事背后走慢的时光。读这些故事时候,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少年的影子,素色,消瘦,在荒凉的道路上变成一根纤细的针。心中难免若有所失起来。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二):最后一个捕风者,一个小镇青年对小镇青年作家的看法

睡前读物打个卡。作者是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里有点青春文学的伤感和忧愁。当然,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与忧愁里无法自拔。这得益于作者对人性和岁月的流逝有着清醒地认知。总得来说,对于世事沧桑人情冷暖采用青涩的写法,的确让人耳目一新。颇有些青涩少年初长成的美好青春感。同时笔力不错,在故事衔接不太连贯,叙述事件跳跃大,松散的情况下,能用一个模糊而又清晰的极具象征的事件贯穿全文,让读者不觉得散,反而觉得真实,这是讲故事的技巧和功力所在。与此同时,这种风格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了。首先,毫无疑问,这本书比普通青春文学的文学性要高很多,但对往事的过度怀念,字里行间时常有和青春文学一样,过度沉溺于伤感的通病。 再者就是讲故事时,有些段落出现了失控,有种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的牵强感。有着句子也一样,比如牵牵手就能怀孕这种认知,在偶像剧里出现也就算了。本书一篇文章里的主人公也有这种认知。实在让我大跌眼镜。我知道作者年龄不大,实在觉得这种认知是为了故事而故事所以才会出现的桥段。不管怎么说,这部书值得一读。比较赞成豆瓣上一个叫远子的用户的评价。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三):最后一个捕风者书评

漕阳镇狭小,混乱,邻居、同学的关系看似紧密却又疏远得很,就像书中的叶生和他的父母。他们争吵,离异,全然不顾少年灵魂中被拉扯着的伤痕,那些伤痕让少年受伤,并强迫着让他成长。几乎所有的短篇里,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所谓幸福的家庭存在,组成家庭的重要因素总是缺失,但这是一种现实真相,是不加渲染的如水泥墙般坚硬的真相。阿释既站在这种真相其中又能脱离出一段距离去冷静描述,不会一味的煽情,又不会冷漠不尽情,这是他的小说拉近你裹着你,让你感叹又难过的原因。 《最后一个捕风者》短篇集同名小说,当读到他们三人被困芦苇荡,叶生和贾亮为了出去而奋力跳起喊叫时,而就在那一刻他们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

《远行的十七岁》阿涛和小美离开了小镇上去了北京,两个人都因生活困难所困,后来阿涛遇事进了监狱。

《壁花少年》中的那对双胞胎活着,却一直要活在那些死去了的愧疚中。这些人都生活在那漕阳镇上,但他们有渴望离开那里。这里面讲述的小镇生活和现实中大部分人的遭遇都很相似,每个人都想飞出小镇,飞出家乡。可出来了看着城市里的繁华热闹却又感到自己一片迷茫。在小镇里想着出去闯荡,在外面又想着家乡,他们如浮萍没有根,飘飘荡荡。

这里面虽然他们每个人所经历的事不一样但他们都抱着同一个渴望,渴望自己闯出一片天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四):那些说谎的孩子长大了

《最后一个捕风者》,初次拿到这本书,以为是一篇长篇小说。直到读完第一个故事,读到第二个故事,才发现这不是长篇小说。原来每一篇都不相连。 10个故事,看似不相连,其实无形中有一种关联,因为每一篇都是说的漕阳镇的故事,而是里面都有一个人物叫“叶生”。我想“叶生”应该就是作者吧。 作者蒲末释,是故事里的人,但是他却能把故事不动声色的写出来。每一个故事,仿佛都是凄凉的。 《壁花少年》中的那一对双胞胎,他们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人,但是他们却不那么和睦,直到其中一个永远的离开,活着的那个人心里永远都是愧疚的。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孪生兄弟会这样,因为我自己就是双胞胎,我和我的姐姐是最亲密的,无话不说无话不谈,觉得两个人是一体,从来没有觉得谁是谁的陪衬。或许吧,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当然也没有可比性。 《远行的十七岁》阿涛和小美在车厢认识,他们一起打工一起吃苦,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苦,俩人在一起就是幸福,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们终于还是被现实打败,最后小美离开了阿涛,他们终于也没有在一起。 《最后一个捕风者》,当作者后来一个人回到曾经被困的那片芦苇荡,他发现他那里并不是那么大。只是当时他们还太小,困住的并不是芦苇荡,而是他们年少的思想。作者最后回来这里成了最后的捕风者。 作者就是以这种方式来纪念自己的故乡,和故乡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最后作者说,无论是少年,还是中年人,他们最终都没能离开这片土地。而作者最后再次提到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张清简,清澈的清,简单的简。她是作者小学四年级认识的插班生,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女孩。我想年少时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张清简”。张清简最后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漕阳镇,谁都不知道,但是她在故乡已经没有归宿。故乡分两种,一种是回得去的,一种是回不去的。但是漕阳镇就在那里,虽然它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在被同化,以一种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 那些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爱说谎的孩子。

《最后一个捕风者》读后感(五):隔壁少年

记忆深处一直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四方方的院墙里左边种满了茄子、辣椒、果树等农作物,而右边则是在秋天里开的最艳的花,菊花、鸡冠花、凤仙花。。。它们不仅仅是妈妈炒锅里的美味佳肴,更是儿时最珍贵的回忆,这些回忆就像天空中的云朵一样挥之不去却又遥不可及。

这就是度过我整个童年的地方,那几年也是在我这20几年的人生里最开心的时光。那个时候只知道和邻家的哥哥姐姐到处跑,爬遍了附近的山头,摘不完的野果子,雨后和许多小伙伴在河里玩水弄属于自己的河道,看着大人在旁边洗衣服,夕阳布满余辉的时候牵着妈妈的手,带着玩具和衣服一起回家生火做饭;春天的蝉、夏天的杏、秋天的枫叶和冬天的天然冰床,唯一需要照顾的就是比自己小一岁的妹妹,而那时心里也是充满了自豪和担当,这些都是我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是故乡留给我的最美好的记忆。

直到后来,不知是否应该庆幸有后来,还是怨恨有后来,亦或是成长总是不可避免的爱开玩笑。总之后来我离开了这个带给我许多快乐的地方,就像收音机里的故事永远等不到妈妈回来听,就像被生活捉弄离开家乡的叶生,可叶生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村庄,而我在今年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回去!

小时候家里虽说没有贫穷到揭不开锅,但也是那种在过年才能吃上肉的家庭。不像阿涛家里那样艰苦,有点吃的只能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因此阿涛长得很是瘦小,大家都叫他小~阿涛。阿涛没有念过几年书,就跟着工友来到工地干活,就这样阿涛学会了抽烟,学会了骂人,也学会了说谎。可阿涛还是善良的,还是有底线的,因此认识了小美,让他在这个寒冷的北京有了温暖的依靠。

今年有机会回到我出生并且成长的地方,才知道物是人非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和体验。原来当初印象里的宽马路其实并不宽,记得儿时因为喜欢自行车还在很陡的坡上偷偷的学骑行,可长大后才知道,那个所谓的“陡”其实并不陡。一切都变了模样,不似从前那样“光鲜亮丽”,看着还有些心痛,于是悄悄的走掉了。

就是书的封条上写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它总是引你离开,却又唤你归来,可当初的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