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100字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100字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是一本由王磊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一):黑色幽默

一部有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丁樵杜撰的一封两百年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皇帝的信作为事件核心,如同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话:“若岁月是条河,《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就是河上的一条船,一条改变了河道的船。”由这封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信,小说生发出种种人物关系与情节,折射出一群有理想的人对现实社会灰色、荒诞现象的反抗,具有一定的社会深度。

小说借用了一种京腔说书人的叙述语调,时刻提醒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感,京味儿的“贫嘴”“侃大山”与说书人的画外音,让小说充满了活泼洒脱、玩世不恭的阅读快感。而小说的不足与其优点同样明显,有些情节还是显得生硬了,人物的语言风格稍显雷同,都特能贫!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二):真真假假是人生

我们崇尚真善美的世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假恶丑。一个正能量的你,会发出属于自己的一束光,当越来越多充满着正能量的人出现,那么正能量的光束就会汇聚在这个世界上,穿透黑暗,照亮人生。

读罢此书我想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小说,注意是小说不是历史著作,虽然在封面上有模有样地展示了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这封信。当然,故事就是围绕着这封信展开的。作者巧妙地通过这封信把许多真实存在的社会事件放到了一起,并且烹制出来的这道菜味道还真是不错。

同一时代的两个伟大人物,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和西方伟大的科学家莱布尼茨,在当时东学西渐的风潮下,两个人通过一封信联系在了一起完全是有可能的。当然这是推理,不是史实。在本书中,这封信是主人公小丁造的,老丁同志遭人暗算,小丁通过高智商的头脑调查过后,找到了最有可能的幕后黑手周聪。他没有直接和对方较量,而是把握其喜好古玩的爱好,造了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封信竟然通过了鉴定,成了真的。这还不算,通过这封信,周聪和小丁排了话剧,建了酒店图书馆自行车店,得了世界级文学大奖,拍了电影……处处都是让人惊掉下巴的神操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带我们一一见识了文物造假、苍蝇老虎一起打、婚外情、抄袭、网络文学作者水平的参差不齐……看得人哭笑不得,过后却又能讪讪地苦笑一番,因为写的都是大实话。

作者有所讽刺也有所赞扬,像大志,像士兵乙,像所有的主人公,配角,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这丝毫无法掩饰他们的闪光之处。就像二姐,虽然心机,但是当她真心想要创建莱布尼茨大巴学校时,周聪能够说出那么多支持她的话,也能一笑泯恩仇,也正是她的这个闪光点起了作用。人无完人,所以不要强求坏人变好,也别把坏人定义的太绝对。

故事的结局完美吗?我觉得挺完美,因为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儿,这就是最完美的。当然有时候有些事有些人不是看不透,而是看破不说破,留几级台阶,都能快乐地过。真真假假的人生,看清就好,别太计较细节。

虽然作者介绍里说是技校毕业,我觉得作者肯定自己学了太多,不然同样是技校毕业的我为啥还在打工?像古钱币知识,信手拈来的各种哲理名言还能讲出是谁说的,这就很不简单。用一句流行语:为作者打电话!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三):一封你不得不读的“信”

“我好想天下真有场不散的筵席。”

“可惜没有。”

“有的,在我们的记忆和一厢情愿里,只要常常想起它,它就灯火通明起来。”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

去年一档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化类节目成为各种媒体平台的焦点,今年推出的第二季也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在这里,不欲去加入可能的又一场媒体狂欢,而是试图停留在“书信”这里,守住这种书写形式的本真意义。

从表象看来,这档节目让人们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一种看似落伍的交流方式,然而事实上,并非书信落伍了,而是我们遗忘了它,而一旦说到书信,我们的记忆总是呈现一种喷涌状态。那些关于他人的,或关于自己的;那些著名的,或者非著名的;那些直白的,或者深奥的;那些长的,或者短的——各种书信,仿佛一切都以这种书写方式在提交自身。或许,我们承受不了的正是这种一拥而上的负重,我们变得越来越脆弱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牢记,所谓“信”:“……悫也,不疑也,不差爽也……又符契曰信……又古人谓使者曰信……与申同。《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又同身。《周礼·春官》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注》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康熙字典》)在这些释义中,诚实、契合、使者、身体交织在一起,已经远远超出仅仅作为表象的、交流方式的“信”,而道出我们在“信”字中寄托的生存经验。

对书信本质的探讨,可能会唤起我们对各种“故纸”的热情,我们或许会回家翻箱捣柜,或许会重读各类书信集,只为唤回自己对“真”的预感。那么,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对我们的努力会是一场不错的试炼、一封我们不得不读的信。首先,这仿佛是一道历史题,我们需要真正领会“莱布尼茨”和“康熙”这两个命名,然而,一方面,在西方,莱布尼茨全集的编修据说还需要200年;在中国,2017年,山东大学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成立,汉语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研究尚待逐渐展开。另一方面,“康熙”或许早已被各种“私访”、“王朝”、“秘史”弄得面目全非了。所以,这道历史题已然是一个巨大的旋涡。另一方面,“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虚构冒险,它是一本书、也是一部只在书中上演的戏剧,但是它走得是《石头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路子,在真假之间,甚至似乎连这本书本身也连带着涮了一把,但是,它希望说出我们在“信”中所寄托的那些意义。

“若岁月是条河,《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就是河上的一条船,一条改变河道的船。”这或许是真的。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四):抄袭、造价,慌乱丛生~

近年来有一个现象就是每每有一个IP大剧产生的时候,其同名小说就又会进入抄袭门了,不仅是影视剧,任何的一个行业都在抄袭和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原创“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关键在于被抄袭者想不想追究你的责任,否则好像大家都心知肚明,看破但是不说破,因为对版权的意识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我曾经问过一个设计师,我说我买了某网站的会员,网站里面的作品会员可以免费下载,那我可以用在公司的商业用途上吗?会有人来追究我的责任吗?追究的话是我负主要责任,与公司无关吗?我买了我可以转赠他人使用吗?结果他只说了一句话:全中国都在抄,有谁会在乎你吗?虽然我知道他没有恶意,但是……我也无言以对,因为好像确实是这个理,虽然这不是个真理。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这是揭示了社会隐藏下的这个虚假面纱,这本小说是是青年小说家王磊最新创作的一部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刚开始看到介绍的时候,其实略微有点羡慕,因为从介绍中看到说他是技校毕业,进过厂等,你很容易会带有色眼镜看人,虽然自己并不是很出色,可是就像某大神说的,人生这么短,不要浪费时间去看那些不成熟的小说,所以我们在选择一本书的时候,往往会看作者,知名度等。可是等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错了,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他的这本书给我很大的惊喜,完全不亚于我看过的一些外文小说,这其实也确实有点儿崇洋媚外了,除了一些名家,总感觉外文的小说会比本土的好。小说里描写的是亿万富翁丁老泉的指骨被人打断了,丁老泉儿子丁樵怀疑是官二代的周聪所为,他便杜撰了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并通过一个法国文物贩子卖给了周聪。周聪如获至宝,回国后大肆宣扬,还召开了鉴定会,专家团鉴定为真迹。但其实周聪早知这是假的,一来他只是钦佩于丁樵的这份造假的能力,二来,身为一个商人,他自然能看出这里边可以大赚的门道。所以通过他俩的合伙,有关莱布尼茨的各种商业都开得如火如荼。

整部小说充满了讽刺荒诞意味,书中人物围绕一封"假"信做出种种行状的表演,揭露了中国文化娱乐界的种种乱象,具有极强的喜剧效果和对现实的关照意识。为什么明知这样不对,大家都对造假和抄袭趋之若鹜呢,我想无外乎是名和利两大毒瘤了,包括我自己也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有句话叫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想说的是很多的作品是来源于其他的作品,更高于其他的作品,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很不可思议的问题是,抄袭者通产都是比被抄袭者出名。当然,凡事也有例外。

安利一部电影:完美男人,这是一部法国电影,讲的是一个小说家抄袭别人作品后获得了很大的名声,但是,骡子永远不会变成马,所以为了不败露,最后甚至牺牲了生命,不剧透太多,反正还蛮好看的。

《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读后感(五):莱布尼茨真给康熙写信了吗?

在好事者书写的历史中,莱布尼茨——这个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德国天才,曾写了两封至关重要的信:一封呈给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直接促成沙俄科学院的诞生;而另一封写给康熙的信却没被鄙薄夷人的满清皇帝听取。由于这封信在考古意义上久未出席,是否确有其事,学界基本持保留意见。那么,莱布尼茨真的给康熙写信了吗?

至此,书名的大背景阐述完毕。被卖了关子的读者翻开书,假想中的考古术语、历史渊薮不曾登场,倒是老丁的家事扯了小半章。

“历史不过是我挂小说的钉子”乃大仲马人尽皆知的名言,而擅以历史为瓶装其自家新酿的马伯庸俨然同为个中老手。与东西二马大相径庭,王磊开篇不吝笔墨,插科打诨调笑一番丁樵,待到这皇城根下与众不同的二代决意为他被人打断两根指骨的老子丁老泉报仇时,方才施施然点题,丁樵计划造假一封莱布尼茨写给康熙的信,骗官二代仇家韩正一笔钱。先前的丁老泉发迹史、留学德国汉诺威、与女演员孟溪的爱情……看似纷杂的闲笔由精心设计的主线横空串起,引出一番后现代荒诞剧。

与故作严肃的书名不同,“那封信”在书中可不是《古董局中局》引经据典,它在某种意义上近似于犀牛,《恋爱的犀牛》里那只。信被抽离出来,高度浓缩成一个意象,又因之展开后续一系列诸如“莱布尼茨电影”、“莱布尼茨小说”、“莱布尼茨网游”等等。到这一步,莱布尼茨真的给康熙爷写了封信吗?早已不是探讨的对象。而丁樵的报复也被如潮的难料发展不得不越推越远。读者对这水到渠成的转折也能欣然接受,甚至一旦接受了它这种看似“挂羊头卖狗肉”的设定,生活与艺术的虚实感也进一步体现。郑宰潮、安意、金老师这些人物,与韦小宝称呼“猪猡懦夫”们异曲同工,会意者自当会意。而剧中剧的设置也相当程度上丰富了故事的深度,真实生活、文本与文中话剧三相辉映,构成了德罗斯特效应,大有妙趣。

每个人物都贫得跟胡同串子长大似的这种语言风格或许不招某些人待见,但这本书西皮流水般的行文足够以飨读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钻石牌钻石型钻石牙刷”这样廖式台词的阅读者。

话又绕回来。荒诞现实主义,听着略空略大,没必要去《等待戈多》、《秃头歌女》处去刨根问底认祖归宗。只消省得它不是无根之萍,与生活交错有致,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假亦真,真亦假,坦然接受书中的逻辑发展,任作者化身敏希豪森男爵,肆意挥洒,便可得其中趣味。

非要捏着鼻子否定假扒手真雷锋大志、一门心思客串康熙的官二代、扎根山区的电影演员等人存在,未免太过较真。

就我个人来说,并非全盘接受它是讽刺这个浮躁时代、是理想主义在反抗这样的解读。就像“那封信”一样,有人借此对比满清沙俄,借古讽今;有人乐于名人轶事,茶余闲谈足以,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不再是问题的核心关注点。

莱布尼茨真给康熙写信了吗?不如看看王磊这本新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