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的味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的味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的味道》是一本由[德] 韩炳哲 (Byung-Chul Han)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一):(待续)

生命可短,你要追寻什么?

NNT写过这样的内容:在当下社会想要把一个人变成你的奴隶,你只需要给他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报酬。

时间怎么会有味道?

当今世界的事件不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工作相关), 而更多的被原子化,碎片化。书中的一个主题是关于工作,休闲,和娱乐。

工作是否是给生命带来意义的终极奥义?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通过不停的工作,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永不停息的机器,一个company man/ woman。说难听点,公司的一条狗。中产追求的安稳祥和的生活有错吗?家庭角度看来未必。娱乐的生活,度假村,宴席... 一个人的一生被这安稳延长了。最后说必定还能在ICU里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它漫长的一生,把工作,家庭,娱乐,放松捆在了一起。但是唯一缺少的是休闲。这里的休闲包括且只包括具有深刻意义,深度思考的时间。 根据作者的理解,人自从生下来,作为一个新诞生的人类,就具有至高无上的能力——思考, 但是每个人利用的程度却不相同。消费主义的社会的矛盾存在于,我们利用外在事物来肯定自我和他人的价值,但是这个判断的标准只有一定的准确性。赚最多钱的人不一定是对所有人贡献最大的,最具结果的。在这个人不停的努力中,或许他漏掉了什么?

几周前的数学课后,我的同学和我说了一个他的观察。“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教授都快80岁了,却还在和别人念叨本科生时期在数学系没拿到数学金牌,而只拿到了数学银牌的事。”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定义为外在时,via activa, 才会去不断地参与。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内在价值逐渐被外化。反思没有追上时间(重力没有赶上离心力),自我没有追上影子。他被“生存的危机”的幻觉拽着前进。

一个意外的想法:世界是否是在工业化,电子化,自动化的过程中创造着人力替代性工具。而这一创造的结果是否会带来物资富裕进而把人类从binded intellectual work中解放。工作变为爱好——对先天优势和倾向所带来的目标和梦想的追求?思考是否是所有人类内在的倾向?当他被从工作解放,他是否会选择思考,还是别有所求?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二):韩炳哲的四种时间

在这本书里,韩炳哲论及了四种时间,每一种都是感受性的。

一是诸神的时间。它并没有得到丰富的阐释,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混沌。

二是历史的时间。这是线性的时间,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是循环的时间,也是连续不断的时间,它将诸事件联结、排序并赋予意义。

三是现代的时间。它在线性的轴上,添加了进步的色彩和对未来的虚假许诺,然而这暗示着失去自由的劳动,从而带来深层的无聊。它的特征是:原子化的、点状的、不连续的、去叙事的、蒙太奇式的、忙乱飞奔的、贫乏的、劳动的。因此,它是无序的和不良的时间。

四是凝思的时间,即凝思生命。就像海德格尔的《田间路》所描绘的,是一种“逗留”——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叫做“关于逗留艺术的哲学散论”。它通过缓慢、绕行和长久的凝视,来通达世界的存在。

韩炳哲对相关的哲学思考做了批判的回应。对于Hartmut Rosa的《加速》(Accélération),他认为实际发生的不是加速,而是无向和无序,加速只是人们感受到的一种症候。对于阿伦特的《积极生命》,他认为“作为”不是一种解决之路,恰恰相反,它与“劳动”(尤其是马克思所说异化的压迫性劳动)互相应和,无助于复原——只有凝思和作为配合,才能有所作为。“无作为的凝思生命是盲目的。无凝思的积极生命是空洞的。”(p.227)当然,在劳动问题上,韩炳哲暴露了他对阶级问题的回避。主奴辩证法,难道不首先是阶级问题吗?在劳动和清闲(凝思)背后,不应该有阶级的批判吗?

我最喜爱的是他关于中国古代时间的那一篇:《散发芳香的时钟:简短插叙古老的中国》。他通过对“香篆”这一古老时间测量工具的体会(虽然主要是二手材料),阐发了本书的主题——“时间的味道”。“作为时间测量媒介的熏香与水或者沙子相比,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散发芳香的时间既不是在飞逝也不是在流逝。并且没有什么将自身掏空。更多的是熏香的香气填充着空间。的确,它使时间空间化,由此给予时间一种持续的外表。”(p.121)

说到这里,《红楼梦》里有很多关于味道和熏香的描绘,与时间的节奏也相关联。在热热闹闹的元妃省亲之后,就是一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无论是袭人在宝玉怀里放的“自己的手炉”里的“两个梅花香饼儿”,还是黛玉袖中幽香引发的小儿女笑谈,都令这一个时间充满了意义。那一刻,时间是静止的,也是无比令人怀恋的。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三):凝思驻留在生命中的《时间的味道》

韩炳哲的《时间的味道》是现象上的意识流,同时他也赋予了时间上的诗意流动性。

时间的遗忘与遗忘的时间 ,主体的外在时间与内在时间的断裂,组成了现代技术下的群体性遗忘时间,这种遗忘根源就在于技术下的主体生存意识下的劳动阻碍。技术之下的时间遗忘在劳作的束缚下被遗忘,因此时间被劳动所中断,但时间本身却依然被持续的遮蔽,时间被劳作所加速进而加快了时间的遗忘进程,时间被劳作表象为一件件事物,是去事实性的,没有生机的。每一个体精神必须从这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精神必须在时间的缓慢进程中才能得到静谧的闲暇,也才能得到空间的时间支撑。这才是一种不同于消极消遣的升格精神劳作,一种停留着的精神的劳作。因此:被中断的现代性处于技术下的有限时间性的非持续如何才能归复精神之大地是韩炳哲所关心的关于时间持续性一个首要问题。

特别要提及一下韩炳哲对“凝思生命”那一章精彩的现象流描述,他对“劳动”的批判解构,对马克思的劳动本质、黑格尔主奴意识辩证批判、包括汉娜.阿伦特之间的生命之下的劳作语境下的分别阐述都表现出了他对凝思时间-生命存在现象批判上的言简意赅。因为存在的生命在劳作操劳、操持、操心的在手上的消极下丧失而遮蔽了凝思的生命安息,没有为闲暇留下逗留的空隙,劳作的生命直达并不能让我们的生命凝思在诸神的福报中,只有缓慢、停顿的环绕和绕道中的逗留做暂时的泰然自若才是对劳作下的积极生命的凝思性超出。

韩炳哲写到: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自由人的三种生活方式:追求欲望的生活,在城邦中产生美好、崇高行为的生活以及投身于真理之凝思性观察的生活。

人的生存之本质,若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非是操心,而是清闲。“凝思性安息具有绝对的优先性。所有的职业劳动都是为着这一安息而进行,并再次汇聚于它。”

韩炳哲对积极生命与凝思生命的处理中很不让人不想到海德格尔,也很自然的对海德格尔的“有一种思叫做未思之思”的思索进一步打开了韩炳哲自己对“凝思生命”的另一思域的接续探索。

韩炳哲的思之时间在天-地-神-人之四方遨游,就如韩炳哲对康德那句感性与知性关系至理名言的辩证改写———

无作为的凝思生命是盲目的。无凝思的积极生命是空洞的。

韩炳哲的《时间的味道》让我们在时间的持续生命中追忆似水年华。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四):探寻不良时间的诸多症状与起因

首先作者观察到,现代社会的时间的加速现象。

但是在这里,加速不再是问题的来源(不同于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视加速为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而是问题的症状。

真正的问题在于时间缺乏方向(作者称之为不良时间,指的是一种缺乏方向性、缺乏秩序、缺乏持续性的时间)而非时间变快了。

作者也提到了关于缺乏方向性和持续性时间的症状,比如忙碌与无聊

忙碌与无聊看似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但其实是时间空洞下两种同样的症状。有时,也会在无聊中催生出忙碌,而这忙碌只能是应对时间空洞的权宜之计,尽管表现形式和充实类似,但是远远谈不上充实。

也因此,岁月静好式的刻意放缓速度是无法解决问题。需要解决的是方向性的问题。

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怎样的时间才算是有方向性?也或许是因为现代人们所能依凭的方向已经所剩无几了,是在找不出几个有号召力的了——自“上帝死了”以来,人们生存的意义不断被解构,发现以往认为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无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既非“天理应然”那么就完全可以被怀疑被解构。但在意义不断的被怀疑与消解之后,究竟什么才能让我们能够坚实的踏在土地上?只剩自我——只有自我的健康与快乐才是值得关注的。这也是作者所警惕的,为自我而活并非能达到其原来目的——幸福,自我聚焦的牢笼最终所导致的倦怠、抑郁、爱欲死亡。

至此,作者似乎提出了问题却未给出解决方案(其实也不应要求作者对意义这类终极问题提出唯一标准答案),而是从时间的角度入手,提到了关于香味时间以及凝思的东西。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五):时间病了,如何医治?

时间的碎片化日益严重,

严重到我们都能感觉时间在肆虐地加速,

加速到我们未老先衰。

生存是为了劳动,亦或劳动是为了生存?这个问题事关我们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的质量,但是有多少人曾经驻足思考过呢?庸庸碌碌地随着时间的波流而逝,而时间自己也脱离了节奏,失去了韵律。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没完没了地晃荡着,然而却没有进展,没有到达。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时间已经病了。

“上面,在天上再也寻不见一个永生之物。”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如是说。

我们对不良时间的无感或冷漠,无非说明我们已经习惯这样一种没有韵律的节奏。就如同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手机、网页、无线电波随时扰乱的生活一样。

那么,良好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形状、质地、气味?

《时间的味道》里面,韩炳哲教授提供了一个可能。

良好的时间应该是芳香的,如同古老中国的熏香,记录着时间的缓缓流逝,香气袅袅,弥漫四周。“暖蜕龙团香骨尘,细袅云衣古篆文。宝奁尽余温,小池月明昏。” (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免惊叹于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之深。大家对这颗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明星可能并不陌生,德籍韩裔,对中国的古诗词、古文的引用信手拈来而且恰到好处,很多都是作为我一个中国人都不曾接触过的,比如左圭、乔吉、丁纭的作品等。)

良好的时间应该是凝思的。普遍的生命进程的加速剥夺了人们的凝思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凝思逗留”才能发现的东西,人们看不见了。“凝思”不是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是以一种“清闲”的心态进行思考。与之对应的是漫无目的地劳作。看似在做着什么,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良好的时间应该是日月升落的道路、是姓陈的闪烁光辉,是年岁四季,是一日的破晓与黄昏,是夜晚的沉暗与亮洁,是天气的晴好与遭劣,是苍穹的乌云弥漫和湛蓝幽深,是一种有节律的光辉:

“深林安驻

溪流奔逝

岩石持留

雨水流淌

田野静候

泉水涨出

风儿稳居

福运盘想。”

面对无论如何都留不住的时间,容颜需要“神仙水”的加持,姿态则需要内心的丰盈与安然。我们需要的只是——无关紧要的,如此自由,像飞鸟一样的——时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