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的读后感大全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的读后感大全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是一本由[美] 约翰·贝尔顿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读后感(一):这本书让我更好地了解美国电影

电影是梦。灯暗下来,观众席呼吸静谧如黎明前的海,一束光打在银幕上,梦开始启程。人们在欧洲电影里感受人性与厚重,在拉美电影里体会奔放与热情,在美国电影里发现科技与成熟的工业化。美国电影是造梦机,得益于它完备的制作模式,多样的类型体系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提到美国电影,不能不提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依山傍水圣地的好莱坞,是世界闻名的电影中心,是吸引全球影人目光的逐梦之城。美国电影工业的生产体系,以及制作、放映、发行的运作机制在30年代的好莱坞完成了它最初的结构性建设。那时候美国人经济水平提高,娱乐场所匮乏,世界杯超级碗什么的电视节目还没有被广泛关注,看电影成为民众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不同种族、社会及经济阶层的人坐下来看电影,她们就成为同一群体的一部分,都为银幕上类似梦境的电影着迷。”(引自《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人们在影院里实现了“乌托邦”,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同时资本家也嗅到了钞票的味道,让电影工业的“盘子”越来越大,体系越来越完备。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六大电影制片厂也随之诞生。

成熟的工业机制下,好莱坞电影和其他电影相比,不太会出错。它有经典的叙事模式,“一成不变地从打乱原有状态的一个情节开始,并以重建另一个新秩序或者达到新平衡的情节来结尾”,你明明知道是虚构的,可还是会牵动;它类型丰富多样,喜剧爱情恐怖科幻歌舞片b级片,符合各种口味,各年龄层人群,你永不会看腻;它有日臻完善的视觉特效,从声明远扬的星战系列到圈钱无数的《复仇者联盟》,真正让观众离开现实表面,被它吸走到眼花缭乱的“盗梦空间”;它还有一批颜值能打又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她/他们是比弗利圈养的珍宝们,不管是真人还是米老鼠,媒体影评人和粉丝们都会让她/他们一个个走上神坛(书中有详细案例)。

好莱坞电影这席华美的袍也沾满了蚤。制片人韦恩斯坦、老牌影星摩根弗里曼性骚扰事件的败露,不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MeToo, Time’s up等平权运动,也令大众注意到现有好莱坞工业体制对女性及少数群体权利的漠视。个体在工业中总是会忽视,为了性别平等,社会发展更好,期待女性和少数群体在之后的电影之路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电影绝不仅是工业,“它融合了美学、历史、文化和社会机制”。电影提供文本,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这本书提供文本,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影。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读后感(二):作为冰山一角的美国电影

每个学科、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历史,这种科技史、艺术史的作用就是将多年以来人们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用理性的归纳方法编写而成。读一读这样的书,是系统地了解该学科或艺术门类的来龙去脉的捷径。电影作为“第七类艺术”也有自己发展的脉络。而美国作为一个电影制造大国,并在当今世界上具有不可置否的影响力,与电影的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边《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就是一部美国文化和美国电影相辅相成的发展小史。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制作模式”向我们展现了电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现在的呈现形式。将电影的各个方面的组合元素——演员、摄影、声光、叙事技巧、风格、电影制作和电影公司运作的运作机制等等细致地拆解出来,一一解释,再将他们拼成一部电影。读完第一部分,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电影从构思到能在荧幕上看到的一整个流程。而电影搬上荧幕之后,电影行业的运作还没结束,因为还要考虑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电影的受众——观众。电影在当时作为一个稀缺事件,无论在时间还是花费上,都倾向于排除收入较低的人群。而正是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得性,将人们引入了“电影崇拜”。电影通常被视为一种艺术,但其兴起和推广开,却是和工业革命不可分割的。它既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制作有赖于工业技术和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商业模式;又作为一种媒介塑造大众对于工业的需求——它引导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就是这一一步步被电影制作公司“骗”进电影院的。

第二部分介绍了电影类型和类型体系,分别有默片情节剧、歌舞片、美国喜剧、战争和片、黑色电影、恐怖片和科幻电影。这几大主要类型反应了美国在20世纪整体的社会风貌和所关心的问题。即美国从19世纪以乡村和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社团,向当代的、城市的、工业化的集体社会过渡过程中所遭遇的关于个体认同的惨痛变迁。自古艺术一般是贵族的奢侈品,电影第一次将时代特征与对时代的思考与普罗大众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现代性大潮所导致的结果。

第三部分从战后的美国社会讲起,这部分的电影基本上接近了现在电影的形式与作用。电影业不断适应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需求的变化,逐渐成为另一种电影。好莱坞的经典模式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转变。

全书大体上虽然是以时间轴来介绍美国电影和美国文化的发展,但其中填充了大量的影评赏析,联系美国当下的历史事件,还有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所以,美国电影艺术是一座冰山,它仅仅露出一角,但水平面之下,才是它的整体和全貌。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读后感(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美国电影文化史

不同于许多电影史书籍对技术与形式事无巨细的陈列,也不同于许多电影类书籍的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在内容选择上的简明扼要与思想深度上的不懈开掘都令我刮目相看。可以说,无论对于初级还是高级影迷,这本书都是特别值得一读的电影文化史著作,因为它不仅从经济与技术史的角度介绍了美国电影的演进与变革,还透过美国电影光怪陆离的绚丽表象,剖露了潜藏其后的思想核心与文化逻辑。

约翰·贝尔顿在书中先是追根溯源地概括了电影的史前史及诞生后不久的观影模式,及至好莱坞大制片厂陆续建立,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法与风格样式渐趋成熟。制片厂体制与明星制作为美国电影的支柱,影响至今。这一部分对好莱坞黄金时期八大制片厂各自的风格都做了清晰明了的界定,可以说对入门级影迷非常友好了。

好莱坞电影体制的第三大支柱——类型片则在本书的第二部分详细展开。这也是信息量与深度兼具的干货部分。我想,每位影迷应该都对这些类型片“眼熟能详”甚或了然于胸了。但即便你的段位足够高,也仍能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或思考角度。例如,你也许能轻易地辨识出情节剧的元素,但却未必了解Melodrama这个概念的源起及在默片中的代表性;你或许对黄金时期歌舞片的段落如数家珍,但却不一定清楚歌舞片的核心二元对立——歌舞与叙事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取得平衡;你可能很熟悉黑色电影的视觉风格与常见母题,但却不知道黑色电影与新黑色电影间的本质区别;你没准已反复观赏过卓别林、基顿与劳埃德的喜剧片,但却没有思考过喜剧片充当文化安全阀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美国类型片的渊源、演化与深层结构,都以简练而精当的文字娓娓道来。

最后一大部分是战后的美国电影发展史。这一部分将美国二战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史和电影的变迁紧密结合,揭示了电影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从冷战的麦卡锡主义在科幻恐怖片中的投射,到反文化运动及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的影响,从八十年代的怀旧狂潮再到二十一世纪的奇幻电影热,等等。半个多世纪纷繁复杂风起云涌的美国电影史都囊括其中。

此外,该部分还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论述。例如大部分电影史教材都将电视的冲击看作二战后美国民众观影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导致美国电影相较于黄金时代迅速衰落的深层原因并不在此,这个在书中有令人信服的解析。而美国独立电影的本质在新世纪发生的反转及奇幻电影霸占票房榜的心理动因,也都是踩着近年来的电影研究热点的。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还有两大特色。首先是书中大量引用了现当代或热门或经典的影片作为论据。比如歌舞片部分,在论及当代歌舞片的回归及其特征时,作者分析了《红磨坊》与《芝加哥》这两部奥斯卡影片。而在介绍浪漫性喜剧的新世纪变种——极客喜剧时,《朱诺》《宿醉》等21世纪的流行作品亦成为了例证。在阐述明星制给好莱坞带来的力量时,汤姆·汉克斯专门被用作个案研究。

另一个特色,就是本书汇集了不少电影与文化研究者的真知灼见,并且侧重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理论、性别研究与文化研究等文艺理论的应用。在此,美国电影背后的各类深层结构昭彰可见。如喜剧片对社会融合与整合的作用、西部片作为国家神话所揭示出的暗藏于美国精神核心的基本矛盾、女性给男权社会带来的“阉割威胁”如何(在精神分析视域中)在黑色电影中被消解、恐怖片及科幻片怎样应对潜伏于现代文明内部的文化焦虑,等等。

令我非常满意的还有本书的翻译质量。人名、片名、地名及各类专有名词都是最通行规范的译法,且均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了英文原名。而涉及到各种理论的专业术语,也几乎挑不着错误。每个篇章的文字读来均毫无生涩之感。从这些方面看,本书的确具有教材一般的水准。

总之,《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不仅对美国电影史作了深入浅出的科普介绍,还对各类电影、不同时期的电影的深层结构及其心理运作机制作了多角度的阐释,是一本各段位影迷都值得一看的、干货满满的好书。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读后感(四):学导演?你应该了解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这不是一篇标准的书评,仅为感想录。我想谈谈中国电影的教学,我在某传媒院校教授导演课程,我遥远的记着某个导演老师急功近利的把电影史课程砍掉的那个瞬间,那种感觉就像告诉一个木匠--你将变成且只能变成一个合格的木匠---但一下子否定了你变成艺术家的梦想。为什么要学历史/电影史?这种感觉就像有一天,别人问你,你的家乡所在地,你的童年记忆是什么。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生活的多悲伤,从这个角度,孙悟空获得名字的时候内心多么喜悦。坦率的讲,电影学院的教学一直以美国类型片作为参考文本,这些年导演教学的不懈努力,就是力图让青年导演们可以用影像讲述一个流畅的表意的故事。

我想说明两点:1、文化是政治的产物,是阶级的话语,电影是流动的符号。2、虽然各种新浪潮、先锋电影,但进入现代后,文化环境虽然变得越来越宽容,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美国电影,美国类型片在不同的年代都显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就是这样一本书,我很中意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书写的一点不枯燥,语言平实易懂,事实上,它确实是一本科普性读物。特适合所有学电影的本科同学,它讲到了新好莱坞与经典好莱坞的区别、进入21世纪的美国电影的变化。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许多书,如果你想研究好莱坞电影类型,你可以进一步《好莱坞电影类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新旧好莱坞,你可以阅读《旧好莱坞·新好莱坞》;如果你想了解黑色电影,你可以阅读《黑色电影》一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美国电影史的细节,我建议你阅读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同时推荐他的另一本《建构电影的意义》和《好莱坞的叙事策略》;如果你想要阅读电影文论,我推荐《电影理论读本》和《电影理论解读》……但我觉得,你可能没那么多时间,那么,看一下《美国电影美国文化》,这本书几乎涵盖了这些书的最精要的最朴素的知识。作为一本大众读物,它几乎用最朴素的文字科普了美国电影的发展脉络,我们看到美国电影的缘起、发展、融合等等,我们看到美国电影背后的政治的影响,我们常常看美国电影,却很少真正洞察美国电影的创作秘密。

仔细想一想,我在教学中,几乎用的都是美国电影作为参考样本,这跟爱不爱国完全两回事。想一想,若干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山洞里讲故事,美国电影除了部分独立影像,均致力于讲故事。例如在书中,“构成一部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的目标,通常会限定一个精确的时间范围,即必须在规定的最后期限之前采取行动或者完成某一任务”。每部电影都送一段旅程,观众在黑暗中“进入到电影中”。“就像在电影中,我们将要扮演成别人。 当谈到剪辑时,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一个场景是电影中最小的戏剧单位,它包括许多在连续的时空中展现戏剧动作的镜头,也就是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的戏剧动作。所谓的无缝剪辑就是将600-800个细微镜头组接成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当谈到具体一个场景的剪辑时,它提到了一个有秩序的范本。“它是以一个基调镜头或主镜头开始,随之场景的分割,最后要么切回到远景镜头,要么切回标志着场景结束的其他镜头。远景镜头或主镜头,通常会是一个远景,它要建立起随后发生戏剧发生的空间,偶尔它还要指出年代或者日期。同时,它也指出,近些年以来创作者选择将场景的开始突兀地放在情节中的中间或者运用一个重要细节的特写。这种情况下,情节发生的空间由随后的镜头加以说明,但它不仅用来建立空间,也属于场景分割的一部分。接下来,此书详细的讲解了制片厂的建构,明星制度的产生以及明星的本质,明星和面孔之间的关系,那些曾经的大制片以及后期这些制片厂的命运。在第二章,作者详细的论述了各种电影类型的特征,缘起,发展,以及当创作的的社会背景。每当一个章节结束的时候,他列出一系列的参考影片,如果你觉得太多,或者对影片没兴趣,那你一定要读《伟大的电影》这本书,伟大的影评人写伟大的电影。进入到60年代后,坦率的讲,美国电影渐渐变成了一种主流导向,它日益壮大,不断发展,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电影几乎是美国文化的反光镜,我们从电影中看到更多的社会运动、社会思潮,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放映方式的转变,美国电影进入了数字时代,就像一个永动机,它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同时又从侧面记录着我们的时代。我们从电影中返回童年,我们这代人有幸见证了电影的童年或者婴儿时期,这种感觉就像书中所言:“在当代的科幻片面前,我们都变成了孩童般的观众。”

如果你此刻在持摄影机拍摄,励志做一名导演或者编剧,那么你应该阅读一下好莱坞创作的规则。如果你励志变成一名伟大的导演,但不妨碍你为大家讲一个普通的故事,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好。事实上,《美人鱼》、《战狼》、《泰囧》在不同程度证明了这一观点。如果你想学好莱坞讲故事,推荐《救猫咪》系列;如果你想考研,却对一些关键词始终不懂,推荐《电影研究关键词》,书越读越明了。当然,电影的核心是用来看的。如果你真心喜欢电影,我希望你永远保持善良,电影就是生活。我引用《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本书试图独辟蹊径,来界定、描述和分析美国电影艺术以及个人电影作品是如何探讨我们与我们身边这个全新的、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关系。观众对大批量制作的娱乐形式的最初需求促使了电影,而且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需求在左右着本书所论述的电影本身以及观赏电影时那种体验的变化。”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插图第4版)》读后感(五):爱电影 爱生活 ——《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

我不知道在你们眼中的电影是什么,在我看来,电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作为这“第七艺术”的起源之国,谈起电影,是绕不开美国的。甚至可以说,世界电影的发展史,从很大程度来看,就是美国电影的发家史。

一直以来,我怀着对电影的热忱,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电影的历史、文化、技术的革新与延续,泛泛而求,摄取的东西大多虚无。时常在互联网上庞大的碎片化信息中迷失,被这娱乐至死的时代牵着鼻子走,看似看了许多所谓“干货”,实际上却是空空如也。互联网上有关电影的知识短片影评,除去信息量的堆砌,大抵都是一些空泛的论述;标题党、庸俗化、编段子、蹭热点等泛娱乐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高尔基说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亲身尝试,获取知识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因为它足够纯粹。

五月下旬,咱们藏书阁组织了这本书的线下赏析活动。开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什么是美国电影?” 扪心自问,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美国电影。从希区柯克到库布里克,从乔治卢卡斯到斯皮尔伯格。从马丁斯科塞斯到大卫林奇再到阿伦诺夫斯基,这些美国著名导演的作品我也就看了大概,但也已经觉得很是丰富。而这第七艺术的起源国,每年近八百部的电影产出,也让我痛并快活。我看过的电影太少了,远远不够,仅仅是九牛一毛,我没法就此对“什么是美国电影”下定义。

六月初,磕磕碰碰,总算是将约翰 贝尔顿的《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看完了。他算是给了“什么是美国电影”的答案,或者说,这本书通篇都在讲,什么是美国电影。

书籍分为三大部分,制作模式、类型与类型体系、战后历史。

【制作模式】下有:电影机制的出现、好莱坞电影叙事、好莱坞电影风格、制片厂体制、明星制度。

基本是以美国电影的诞生发展,电影的叙事手法与风格、幕后制度来解构美国电影的特色体系。基于客观现实中的诸多局限性,阐述在美国电影人在“盲人摸象”阶段,对电影摄制及发行机构的改革与创新。

【类型与类型体系】基于美国电影的范畴,采取电影类型来分类,对不同电影类型基于社会背景、实事政治、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细致客观的阐述。

我很喜欢这一章节,对比于那种基于故事本身的影评,这种将类似的影片归纳到一块儿,以时代背景为底色,进行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的细致阐释,真的是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尽管有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但有一些真的是让我的汗毛都竖起来了!在这儿分享几段。

在类型片的【第九章:战争与电影】一章中,贝尔顿提到了《细细的红线》和《拯救大兵瑞恩》,这个论点真的很棒!是我所想不到的。

“名义上来说,《拯救大兵瑞恩》中,’任务就是人’,集体要为营救个人而牺牲,但是瑞恩必须不能辜负救他的战友,或者说,瑞恩欠所有为救他而牺牲的人们一笔账。瑞恩通过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从而使米勒等人的生命获得了同等的价值。影片完美的诠释了理想中的民主互惠制度,个体的存在既要依靠群体,同时也要为群体贡献力量。而《细细的红线》对《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道德体系提出质疑,正如同影片中的一个画外音提到的‘战争’不能使人们高贵,而是把人们变成了狗,使人们变得渺小、卑鄙、残忍。它毒害心灵。”与《拯救大兵瑞恩》不同,马利克的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提出问题“我们的毁灭对地球有何好处?是让草发芽,还是让电影发光?”

而在【第十二章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一章中,贝尔顿在列举了大量的经典电影之后,是这样总结的。

“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这两种类型展现了我们作为人的焦虑,人类与非人类之间潜在的可以渗透的界限,以及后人类的威胁和魅力…人的存在变得日益薄弱,我们越来越依赖这些题材来确定人的中心地位,警告我们那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并对后人类时代的许多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式的景象进行幻想。”

在【战后历史】中,贝尔顿讲述了许多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也论述了废奴战争之后,美籍黑人在美国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在电影中的反映。

“黑人和白人学生于1962-1963年在华盛顿举行游行。他们在1963年和1964年的夏天在南方注册黑人选民,后一事件被称为’自由之夏’。1964年,3名民权工作者迈克尔.书沃纳、安德鲁.古德曼和詹姆斯.切尼在密西西比被谋杀———这次犯罪称为艾伦帕克影片《燃烧的密西西比》(1998)中调查的主题。”

还有反映政府与学生冲突的《草莓之夜》(1970)、讲述媒体与警方冲突的《冷酷媒体》、反映黑白种族矛盾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斯坦利克莱默的《反抗的人》(1958)类似于法国新浪潮中存在主义反英雄的《雌雄大盗》(1967)

“最终,在1968年春天,在电影发行几个月后,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后者被刺杀的情形也被电视摄影机记录下来,并且让观众震惊。”

书中提到了1966年,休伊牛顿和鲍比希尔建立了黑人军事组织“黑豹”,支持用暴力来维护黑人的合法权益。在1968年,法国的新浪潮祖母 阿涅斯瓦尔达,拍摄了同名的纪录片《黑豹党》(1968),

祖母去年上映的纪录片《脸庞 村庄》超级棒!有趣的是,初次在漫威漫画《神奇四侠》中登场的黑豹(1966.07),在三月后称为了黑豹党的代名词,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早为民族和工人阶级解放战斗的组织之一。法国新浪潮祖母两年后就来拍他们的纪录片,而五十年后,当时的漫威漫画成了如今的漫威电影宇宙。《黑豹》也被拍成了电影。这个真的很有趣,有一种逻辑在里面。这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啊!

总的来说,约翰 贝尔顿《美国电影 美国文化》这本书基于大量的夯实而充沛的论据,让许多的美国电影美国影人的名字在我的眼前纷至沓来,有熟悉的,有眼熟的,但更多的是没见过的。约翰 贝尔顿 依据电影的制作流程、国家的意识形态、本国的历史变革多角度多流程的对“美国电影”这一主题,进行了广度与深度兼具的细致诠释。信息量太大,我难以一言蔽之。

那么就用作者在【第九章:战争和电影】中对好莱坞的注解,来给咱这个书评画上句号吧。

“换句话说,所有的当代战争只有两个战场—— 战场上和银幕上。好莱坞的工作并不是确保我们一定会胜利,而是确保我们永远是正确的:我们的胜利伴随着一种内在的和平主义和厌恶战争的精神,把我们从对无耻敌人施加的罪恶中解脱出来;我们唯一的失败(在越南)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良知,而是因为我们高度的良知使得我们同自己作对,这些好莱坞战争影片的各种结尾重新把我们的失利变为为胜利提供了基础。无论我们(在战场上)胜负与否,影片总能使我们‘赢得’战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