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大全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大全

《四世同堂》是一本由老舍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10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读后感(一):喘不过气,难过。

这本书,我是买了实体版的,我爱留在纸质书的痕迹,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不便捷的生活的人来说,大抵手机是唯一可用的阅读工具了,比Kindle好。 说了这些没意义的,还是应当回到书籍本身,老舍先生用瑞宣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小羊圈胡同里面的故事,从这个小小的胡同,窥见抗战下的北平。文字里满是对北平人的绝望,好几次我都读的难受无法继续下去,看着瑞丰一步步沉沦,看着周围的邻居好好生活的人,相继死去,谄媚的却活的风生水起,每每读到,都让我无法释怀。但是冷静看来,好像老舍先生又说的很对,一点夸大也是没有的,我们现在这个和平年代,多是这样的人,才能生活下去,甚至生活的更好,又何况是战争年代,他们仅是为了活下去呢? 中国人的窝囊,大概是刻在骨子里的了。

《四世同堂》读后感(二):读后感

1.作为一个中国人,永世不跟日本人和解。 2.祁老太爷就是那种外国列强最看不起的、鲁迅笔下最让人讨厌的那种中国男人代表:苟且偷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对外唯唯诺诺,对内倚老卖老;媳妇和孙媳妇在他眼里只是对这个家里有用的外姓人(生育和照顾家庭),在长孙被抓的时候自己摆烂而把压力都推给两个女人;全家面临饿死的时候只想着自己心里舒服不顾孙媳妇的压力;重孙女死了第一时间只想着带着尸体发泄对日本人的怒气,而后立马想到孙媳妇还可以再生。 3.对祁瑞宣重复的心里描写太多了,本来这个人物就很拧巴,过多重复和类似的心里斗争描写更让我厌烦他。 4.这是父权社会里祁家男人的四世同堂,女人只是被吸干血的免费生育工具和保姆。 5.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是爱好和平的,但是不是你反对战争就不会有战争。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战争,无论任何生物,细菌也好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只要是生命,在有限的生存资源下为了繁衍生存,就必须争夺资源,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最后都会出现战争。没有意识的生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有欲望的人类。最终能够结束战争、开启和平的也必然是战争。

《四世同堂》读后感(三):没有安定的国家,哪来的四世同堂

背景:抗战期间被骗沦陷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

老舍在书里为我们呈现了各色各样的人,有为了利益去巴结日本人的大赤包,有一心沉迷于自己书画的钱诗人,有为了生计不敢得罪日本人也不愿服务日本人的小崔和孙七,怀有一颗爱国心却无法参加战争的祁瑞闻,有只知吃喝玩乐毫无廉耻之心的祁瑞丰,有为了一颗赤诚之心上战场的祁瑞全,以及一心只想守着自己四世同堂生活的祁老人。

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大家的愿景不一样,大家对北平沦陷的态度也不一样,但是到最后呢。一心巴结日本人的大赤包被日本人关在监狱逼疯了死掉了,不谙世事的钱诗人被弄得与妻子天人两隔,只求生存的小崔被无端处以极刑,只知吃喝玩乐的瑞丰被暗中处死,失去孙子和重孙的祁老人再也无法享受幸福的四世同堂生活。

当个人所处的国家环境动荡的时候,不管个人是什么想法,生活都会被这个时代深深地影响,人是没有办法单独脱离环境而生存的,就算你不想,也会有人拖你下水。

真的感谢现世的安稳,才能让我们能够有这么大的自由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四世同堂》读后感(四):《四世同堂》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四世同堂》读后感(五):《四世同堂》书评

不愧是人民艺术家,仅用几页纸就将小羊圈里的邻里关系叙述得条理分明,又将主要人物的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

用八十几万字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北平人民的创伤史,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

看过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生活,但四世同堂给我的震撼是最深的。

乱世之中,好人会变坏,坏人会变得更坏,然而用好坏来形容一个人过于简单了。祁瑞宣在忠孝之间苦苦挣扎,他是矛盾的,中庸的。他渴望像三弟那样,勇敢出逃,可又不能卸下家庭放置在他肩上的责任;他憎恶二弟的叛国,却又时常觉得自己的不作为反倒与三弟并无二致。三兄弟是最为明显的对比写照。

我时常会思考,亡国之于中国最大的损害是什么。不是物质上的掠夺,而是精神上的同化。他们会侵入你的衣食住行、教育、语言,乃至完完全全将你变成“日本人”。亡国之时的卑鄙之人,如瑞丰、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等人,显然对此种同化喜闻乐见,甚至助纣为虐,抓住任何可以钻的空子为自己牟利。

大部分北平人的不反抗,恰恰体现了中国大多数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只要自己的生活不受到影响就万事大吉。然而何其困难,因此渐渐有了一小批人走出北平,汇入全国的抗战洪流。钱默吟便是受到影响的那一个,原先他也只是一位只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诗人,然而当日本侵略的爪牙伸向他时,当家人们遭受灭顶之灾时,他决意放弃精神生活,虽已风烛残年,却仍呼吁号召内心留存抗争精神的人,走出北平。

此外,这部作品还通过几个外国人的视角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中日战争的看法。富善先生代表英国,作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英国人,他爱北平,但他爱的是软弱的北平,因此对北平被日本侵略的态势有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再观当时英国二战时的态度,似乎也不难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