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懂一粒沙读后感锦集

读懂一粒沙读后感锦集

《读懂一粒沙》是一本由[美] 加里·格林伯格 / 卡罗尔·凯利 / 凯特·克洛弗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懂一粒沙》读后感(一):沙里有个非常奇妙的世界

沙子微小,数量众多,倘若不是看了这本由三位美国人合著的《读懂一粒沙——沙中的奇妙微观世界》的科普普及书,不会领略到渺小的沙子所蕴含的神奇,看似没有生命力的沙子,在加里·格林伯格、卡罗尔·凯利、凯特·克洛弗的笔触及解析下展现出绚丽的色彩、图案、形态。这本书激起了读者对于自然界司空见惯的事物的探索欲,让视角变得更广阔,让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这本深度聚焦技术、X射线、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相技术、裸眼3D场技术这些创新科技的运用使得沙子焕发出奇异之美。

在高分辨率的三维光学显微镜下,物质如此让观者爱不释手,不由得惊异于世界的玄妙。

在微观的世界里每一粒沙子都有其奇特的故事,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沙子。。海滩上的沙子聚在一起,有5*10的21次方,那么多粒,多么庞大的天文数字,而组成它们的却是小而又小的沙粒。地球的演变历史也在这微未的沙粒中体现。

童年时,总爱在沙堆中玩耍,感受着那些粗糙而细腻的触感。学用显微镜来观察沙粒时,那缤纷剔透的观感会让人沉迷其中。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纳米世界,借着加里·格林的三维显微镜,沙粒的世界才得以完美呈现于读者面前。

看到这本书中的各类图片,会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博大,有很多知识是人类尚不知晓的。一副未知的海洋生物照片,由12幅不同的对焦平面叠加而成,呈现出复杂的多维结构,微小的微生物无处不在,却是世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形态各异,色泽不同的沙粒在各类照明光及射光之下,呈现出异于常态的视角。当用双眼凝视着月尘颗粒时,会深深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宇宙的无垠。

从书中体会到大千世界的多样性,人类虽顿生渺小之感,却反而更能如本书三位作者所愿,敬畏生命,与万物和谐相处,发现美好所在,保有纯真探索的执行力。人类的兴趣会促使其向着感兴趣的领域钻研,由此而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正如本书的作者加里·格林,卡罗尔·凯利、凯特·克洛弗的经历一般,运用扎实的素养带给读者美的震憾和启迪。

《读懂一粒沙》读后感(二):一粒沙,便是一部无声的地球史

我被书中显微镜下沙子们的美惊艳到了。显微镜下的沙子们在放大80倍率下看起来就如同珍宝!每一粒沙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岁月的痕迹,他们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们是来自上苍的礼物,他们是时光的凝驻,他们是宇宙的浓缩,他们是微言大义,他们是宏观世界里的微观表现。

一粒沙中一世界,这张图就像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终于让我明白这句话的真实内涵。也让我看到渺小如沙如尘中的奇异世界!世界真奇妙啊!《读懂一粒沙——沙中的奇妙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这个奇妙的沙中世界,也看到沙之前世今生,看到沙之蜜语。

海边的巨石直径尺寸达1米(宏观世界),沙粒则为0.5毫米(微观世界),是岩石的两千分之一,与之相对比的纳米世界里的硅原子,大约是一粒沙子的十亿分之一。在显微镜下,用不同的照明方法,用不同的透射光照亮沙粒,沙地渲染出不一样的影象。沙子并不是棕色的小石头,是沙中的矿物颗粒赋予了沙粒特有的色彩。沙粒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橄榄色,有的是石榴色,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不透明的,有的里面有气泡,有的还有其他的纹理,他们大多是有棱角的......在显微镜下,沙粒的颜色形状如此出众,沙粒们的造型如此多样,这个世界简直就是奇迹。

一直以为天外来石,那些来自太空的陨石,才是难得一遇的石中贵族,但是看过显微镜下的沙粒,特别是那些沙粒的三维形象,小小的沙粒颗颗都有不输于陨石的颜值,件件都是艺术品!

在《读懂一粒沙——沙中的奇妙微观世界》一书中作者们先以沙之“美”打动人心,然后细致全面介绍了沙粒们的前世今生,这些沙粒让人激情昂扬。有的因地质构造力挤压而形成的,有的是火山沉积物肥到侵蚀后产生的,有的是多样化的海洋生物死去后的破碎物,有的则是风化、冰川、冻融、风力、雨水、河流等等集大自然之力的共同作用下的凝结。作者们仔细对比了各种岛屿海滩的不同沙粒形态,从这些岛屿海滩上的沙粒中看到海岛的不同背景,水里居住的海洋生物的信息。至于河流和湖泊,也有一些诸如“糖果沙”、“重矿沙”、“鲕(er)状石(有个生物碎片或者虾粪粒之类作核心的沙粒)”.....于是作者说,“无论是沿着海滩散步,还是在荒芜的沙漠中爬沙丘,又或者是‘迈出人类的一大步’,你都踩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历史上。”

一粒沙,便是一部无声的地球史。

《读懂一粒沙》读后感(三):一沙一世界 ——《读懂一粒沙》

在我们的生活中,沙子是再寻常不过的了。我们看过,走过,玩过,却从来没有在意过。在我们眼中,它们千篇一律,颜色一样,形状和大小也差不多。孩子们非常喜欢玩沙子。光是沙子从手指缝里出来,或是轻轻挠着他们小脚丫,就够让他们开怀大笑了。更别提还可以拿着玩沙工具,或铲或拍,或挖或拉,随意造型:城堡、坦克、飞机、大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出什么。 然而,谁也不曾仔细观察过这数不清的细小沙子。这是因为我们心境的问题,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或许孩子们观察过,但是收获不多。这是我们身体的限制,毕竟,仅凭肉眼确实很难一看看出它们的细微之处。 记得前不久,小美女晨乔在群里分享了一组照片,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图片上的颗粒形状各异,色彩鲜艳,晶莹剔透,变化无穷。我们纷纷猜测:宝石?水晶?翡翠?珊瑚?钻石?……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不过,我们的答案有个共同点——都很贵重!当答案揭晓时,我们个个瞠目结舌——居然是沙子!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无处不在的普通沙子! 很幸运地参与了喆妈公益阅读群中的阅读分享会,并幸运地得到了《读懂一粒沙》的试读,才亲眼所见了这些“宝石”,才明白了晨乔那组相片的来源。 原来,沙子和沙滩也可以是彩色的;它们并非全都是标准的米黄色。一些几乎是纯白色的,一些是紫色的,还有粉红色或者红色的沙子。甚至有极少数还是绿色的。在许多情况下,这是矿物晶粒给予了沙滩特有的颜色。在显微镜下,沙粒看上去就像微型宝石,很多都有着让人吃惊的美感。在远远超过人类视觉分辨率极限的情况下,这些细小的微粒呈现出细碎的结晶体,海螺的螺旋状碎屑,还有火山岩的碎屑及海绵、珊瑚虫、有孔虫的残骸。 特别感谢这些爱探索、勤思考、敢尝试的科学家!他们为我们打开了不同视角来了解我们所处的多彩世界。 本书的主要作者盖瑞•格林伯格,任职于夏威夷大学,曾经是一名摄影师和电影摄像师。33岁那年,他离开洛杉矶,到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生物医学,并取得博士学位。随后,他在南加州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教授生涯。 13岁生日那年,作者收到了他父亲送的第一台显微镜。他立即就被这个新开辟的世界吸引住了,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X光眼镜。多年以后的2000年,他第一次用显微镜观看沙子,每一粒沙子都如此之美,给加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开始收集世界各地的沙子,把最漂亮的沙子展示在他的作品中。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探险家,探寻着隐藏的珠宝。自此,他带着我们开启了一段神奇的航程,从古老的过去到有活力的未来,从地球到离我们最近的邻居-月球,浏览历时百万年的生物学和地理学史,生态系统的完整纪录。 我们于是了解到每一粒沙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环境在它上面镌刻了岁月的痕迹。进一步,我们随作者了解到环境是如何雕刻这些微小的颗粒的,为什么海滩沙与河流沙、沙漠沙相比起来不一样。甚至我们还看到了月尘颗粒在颜色、形状和质地方面也与它们的陆地对应物一样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更遥远的外太空中,也有许多微小的颗粒——微流星体,它们的运行速度接近9万千米/时。…… 除了这些知识,我们能从中学到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茫茫宇宙和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一个个体确实非常渺小。但是绝对不可以妄自菲薄!一沙一世界,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和美丽! 万事万物都有多面性。科学家们看待一个物体总是多角度的,辅以尽可能多类型的仪器。将所有这些观测组合起来,最终生成的精准模型能够用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就如作家刻画人物形象,一定要从多角度、全面地刻画,才能有血有肉,引起读者共鸣!我们看待问题,切不可以点带面、以一概全!而是要以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力求客观、真实、全面! 处处留心皆学问!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我们的孩子要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感受。不要被思维的定式所蒙蔽,变得麻木、视而不见。会观察会感受才会有发现,有发现还要有勇于探究、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读懂一粒沙》读后感(四):一粒沙的故事

《读懂一粒沙》插图

出生在海边,却从未去想过沙滩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只知海沙从指缝间散落的细腻感,以及被海水冲刷后海岸线上空弥漫的海水味道,一种湿湿咸咸的感觉。

在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会认为最净澈的世界大概都会与水有关,水清而凉爽、荡澈心底的程亮令人难忘,这一次同样与水也多少有些关系,只是这里的晶莹比水的世界更多了许多的炫彩,却不失净透之质。《读懂一粒沙》打开的便是这样一个暂且忘掉世事烦扰的世界,那里没有生命,但记录着生命的痕迹;那里没有声响,但载着曾经的热闹;那里没有金钱,但拥着不可思议的价值。

沙的生命

沙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二氧化硅 SiO₂ ,记得早先化学老师说到二氧化硅时说过,这个家族可是贫富差距很大的,从价格低廉的沙土到价格不菲的各类宝石,其实质都是二氧化硅。而我们多半注意到的是那些放置于玻璃展柜下耀眼的宝石,而忽略了身边几乎随处可见的沙粒。

《读懂一粒沙》书中插图

沙粒的诞生有多种方式,《读懂一粒沙》中介绍了海洋、河流、沙漠、太空这些地方的沙粒。有风化而成的,有水体冲刷形成的,有死亡的贝类、鱼骨碎组成的沙,有鹦嘴鱼啃食珊瑚虫所碾碎的微粒,还有外太空的球形沙粒。

当曾经的生命随着岁月和不幸而消逝,当一切只剩下破损的躯壳时,你会深深感受到,这里的每一粒沙都是过去生命的延续,是唯一留存在地球上的实物,虽小到只能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也绝对称得上自然界对生命的一大恩典,又一段神奇。

《读懂一粒沙》书中插图

沙的喧嚣

在水流和风力的推动下,沙粒唯一风发出的些微声响恐怕也要被掩藏在哗哗的水声与呼啸的风中了。然而当看到那些孔虫打洞的沙粒,看到散落的彩贝一角,看到圆滚滚的月粒,看到净透规则的三叉海棉骨……眼前仿佛可以看到千百万亿的孔虫聚落随着海水的水流自如摆动,捕食着洋流带来的浮游养分,耳畔听到那些贝蛤开合、鹦嘴鱼游动的声响,推测一颗超小宇宙陨石坠落后融化瞬间凝成的球体沙粒。

为了读懂一粒沙,几位痴迷沙世界的人聚在一起,通过一本书将这一一个不平凡的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些由橄榄石组成的橄榄绿海滩,那片如琥珀般透明的沙粒组成的沙丘,那些鲕状石为主的白色沙滩,还有粉、橙、红各色石榴石堆起的彩色海岸风景,令人在打开眼界的同时,不由得感叹世界的奇妙。

《读懂一粒沙》鲕状石

它们以不被大众所能看见的方式,在默默地创造另一种喧嚣,不失壮观、不失色彩、不失浪漫。

沙的价值

《读懂一粒沙》的同时,就是在读懂整个生态环境的演变,分析各色沙的化学成分,可以得知此地的矿物质构成,以及曾经地质变迁的经过。通过一些不同的月粒和陨石微粒的观察,不禁会问,难道外太空来的微粒都喜欢浑圆浑圆的外形吗?

《读懂一粒沙》月岩石

书里提到了太多的沙,唯独有一种最令我深刻,也最令人害怕——塑料沙。《读懂一粒沙》中的所有图片均是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成像的,而如果一粒塑料可以混入沙中,其实际大小必然也是微乎其微的。如此这样庞大的塑料微粒存在于海洋或水体或土壤中,混入我们生活的周围,真的是防不胜防。

这些塑料微粒并非风化所致,恰恰相反它们是人力所为,是由人类自主制造的塑料微粒,用于各种护肤品磨砂效果,用于清洁洗涤增大搓洗效果而生。为了降低成本,塑料微粒自然就成了首选,然而随着食物链的富集,那些被人吸入肺部的塑料微粒、被鱼类鸟类吃掉进而被供上餐桌的肉品,当真令人惊颤。

于是世界各国开始呼吁使用不含磨砂珠(也就是塑料球)的洗护用品,保护洗面奶,磨砂香皂,有磨砂颗粒的美白牙膏等等。那些混杂在沙粒中的塑料粒再圆润,也依然会因为其对生态的恶意而令人越发觉得格格不入。

沙有沙的故事,有沙的晶莹,有沙的魅力,在这片沙的世界,它有水般的柔性,也有冰样的绚烂,更有石一般亘久不变的坚持。

《读懂一粒沙》,读懂一片神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