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默生和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默生和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默生和中国》是一本由钱满素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默生和中国》读后感(一):当我看到“人是观念的囚徒”

爱默生——“美国的孔子”,他对异文化采取的是“为我所用”的态度:吸取儒学中他同意的部分,扬弃他不同意的部分。爱默生对儒家智慧的选择为中美文化比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个案。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取舍,本书可以提供不小的借鉴。

本书初版于1996年,二十年多后的今天,其学术价值依然璀璨。作者的研究深入浅出,横贯中西,隽语迭出,发人深省。对于人类真理的追求永不过时,也永远在路上,“人是观念的囚徒”,是时候在头脑中完成一次“自我更新”了。

书后的几段话真好:

爱默生尊敬孔子这一杰出的个人,但是对中国却很反感。他对中国的批评与当时西方对中国的一般印象是吻合的:古老的中国自满自足、停滞不前,已经无法走出自己的历史。爱默生对中国最为愤慨的就是它的专制制度和对个人的漠视,在他看来,中国的问题首先在于缺乏关于个人的意识。

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头脑中,没有观念上的革命,社会革命不过像波浪一样——只是水面的振荡,水下却依然如故。在中国这样一个封闭的社会(帝制社会)中,爆发社会革命比产生观念革命要容易得多。一套固定的观念经过千百年的反复灌输,已经成为中国人思想和生活的一部分。

爱默生认为,个人主义是对抗专制的最佳方式。个人从独裁者那里赢回的每一个权利都削弱了后者对权利的垄断,每个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是对犯有自大狂的独裁者的纠正。正因为如此,一切独裁者都反对个人主义,他们从来不喜欢民众把自己看作像他一样的个人。

个人是人类存在的最小单位,但每个个人又是一个小宇宙,代表了整个人类,是社会进步的终极目的。个人身上包含着一切人类的价值:没有个人尊严,就无人类尊严可言;没有个人权利,就无人权可言。个人的贬值就是人的贬值,摧毁个人就是摧毁人类的第一步。

……

《爱默生和中国》读后感(二):阅读摘要与笔记

1一针见血的论述太多,整本书可以看成儒家文化和基督文化的比较研究,第三章直接切入这一主题。

2”命运可以以命运对抗之,因为人的意志就是命运的一部分。才智抵消命运。弱者以接受现实为命运,强者以改变命运为命运,同是服从命运,却存在着奴隶和自由人之分。”这难道不也是尼采的强人意志吗?!

3“中国人崇拜的神灵一直都不同于西方具体的人格神,所以抽象思维之下,中国史学比神话发达,“神话很早便由历史替代了。”

4宿命论给予了亚洲人一种“大气”,给予了欧洲人以“虔诚”。并且当宿命论愚蠢而轻率时是坏的。

5美国人的个人主义精神使他们无法接受社会关系网中一个指派的角色,他们不接受任何体制化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对儒家的人伦关系并不感兴趣。家和国的比附关系并不存在,孝也失去政治意义。

6小团体的集体主义违背了爱默生崇尚的个人主义,集体生活内在的互相平衡作用只能降低个人水准,阻碍个人的,尤其是强者的充分发展。而任何试图把个人拉到一个水平的改革都是不理智的。

7儒家政治改革的纲领是建立在人类有可能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的,毫不夸张,儒家全部改革的方案依赖于这种对于人性的乐观积极评估。性善论乃是儒家道德人本主义的关键。由性善论直接导致了儒家的两大实践:自立和自修。在儒家思想中既没有造物主也不存在基督教意义上的天堂与地狱(也就没有所谓“原罪”、“今生是为来生做准备”)。儒家认为世界就是按其自然原本的方式。人要做的就是顺应。孟子举例为大禹是治水而非堵水。反观基督文化,上帝对人的权威主要通过人的堕落来找到合法性的,上帝的存在与人的堕落暖生存在。没有关于人堕落的观念,那么人祈求上帝拯救和对上帝依赖就毫无必要。在没有万能的上帝的中国,一再肯定人性,肯定人的自我克制自我改造的可能似乎成了一种必然。否则取代的是一个万能的警察政府。

《爱默生和中国》读后感(三):从爱默生的个人主义看中西方历史

我们总是在探讨1840年后的中国,是什么造成的当时那混乱的将近100年。

为什么从开眼看世界的中国第一人林则徐,到李鸿章洋务派等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那停滞不前的状态为何需要日本人的甲午海战和推翻整个清王朝后,中国人民才开始逐渐认真思考个人和国家。

因为“鸦片理所当然在中国人民心中激起强烈的感情,尤其因为中国政治在传统上是道德化的,他们变得十分激愤,完全被爱国情绪所左右,很难透过鸦片的道德层面,像马克思那样去把握问题的本质。他们的思想过分集中在中西关系上,似乎这不过是民族和种族间的又一次冲突。于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错位便被淹没在爱国救国的道德升华中。”所以以“西学为体”这样界定后,“儒家的传统便继续享受着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中国人也就因此重新获得他们的心理平衡。”

作者通过对爱默生和儒家思想内涵的深度研究与对比,阐释了儒家其相应的积极方面和消极面。探讨出了其“从中国历史一贯的周而复始的周期来看,当一个朝代活力耗尽,走完了他的历程后,往往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农民起义,而是外族征服,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当这一系列深层次的本质挖掘后,其王朝的覆灭与革命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而在最后,作者的研究探讨还没结束,它诠释了向“未来看”。对于个人主义进行了思维辩证,提醒大家“产生局限的根源在于人是有局限的,不完美的个人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理论。问题是如何不去滥用一种理论。”

她提醒“作为一种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个人主义的确立有它精神和物质的基础。当基础变了,它要么随之改变,要么被淘汰。但只要个人主义的基本原则仍被承认,他就继续在起作用。虽然它会随着变化了的形式做某些修正,而这也正是个人主义目前的状态。新的诠释一直在对于个人主义进行重新结构。”这种深度的研究与思维辩证。给我们提供了不仅是美国和爱默生思想的一个窗口,更加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质和其体制内部的关系,给我们当代中国青年和大家一个感悟于思考,让我也更了解了中国。

最后以全文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一个天才的作家需要一个天才的读者来将其闪光的火花延续下去”。钱满素先生做到了,而我也相信爱默生本人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多彩的火光,得到了更广的释放。

(纯属赞叹这本书的优秀,胡乱写的,勿喷)

《爱默生和中国》读后感(四):儒学与个人主义

从汉朝到清朝被推翻时,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学说。直到今日,尽管封建制度以早已颠覆,新中国也在世界站稳了自己的脚步,中国仍受到儒学强烈的影响,社会很大程度上还是按照儒学所教的理念来运行。因此,儒家思想可以被认定为中国社会的基石。儒学在中国有着如此的影响力,外国人必然也会对此引发兴趣,并作评论。在所有认识与评价儒学与中国的外国学者中,最为重要之一的便是被美国总统林肯称之为“美国的孔子”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森。钱满素写的《爱默森和中国》便是一本探讨爱默森提倡的个人主义与儒学的联系和对比。

爱默森认为人们不应该受到传统的拘束和限制,认为传统只会抹杀人们自立的能力,让自己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传达的全是别人的意志。他提倡的个人主义,推广人们把人们把自己与物质世界脱离掉,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意志,认识到自己想要的,并找到个人的真理。当然,在19世纪初期,绝大部分西方人的哲学还是建立在宗教上,因此,爱默森让我们探讨的内心在他的口中也是上帝的一部分。虽然他的哲学还保存着强烈的宗教背景,但在当时已经算是颠覆性的思想,人们开始违反教会的教诲,而开始从自己身上寻找做人的方式。对比之下,儒学注重的是群体的利益,也就是国家的富强。它告诉世人“人之初,性本善”,而我们也该不停地找出自己的缺点,并通过自我改善而成为一个“君子”。儒学更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提倡着君臣主义。统治者应该努力成为最杰出的“君子”,并实行最能帮助人民的政策,而被统治者应该一直服从着统治着的意志,使得社会稳定,营造国富民强的现象。爱默森必然讨厌这种治国理念,但他又不完全否认儒学。他认同“人之初,性本善”,并认为人们的自我提升是探索自己通往真理的唯一方式。

钱满素也在两种思想上进行了反思。她认识到个人主义是对抗专制独裁的唯一方式,也使得人们思想上得到解放。她也认识到了无限制的个人主义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所以也提出了政府与制度与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儒学本质上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学说。它既告诉人们我们的本性是善意的,我们也该靠自我提升来成为更好的人,但它又教导人们服从的重要性,让我们一个劲地相信统治者的善意,并在统治者个人意志下所成的社会进行进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思想会逐渐麻痹,当我们受到统治者迫害时也不会意识到所强加在自己的悲剧。如果人的本性真的是善意的,社会根本不用靠一个“君子”的思想才能兴旺发达,社会也会按照人们不一样的理念多元化,并从此满足所有人。所以,在我眼中,“性本善”应该是个人主义最强力的支柱。但是,就像钱满素写道,无限制的个人主义会使得人与人利益冲突,难免会有大部分人成为小部分的牺牲品。因此,如果人们认为社会稳定是最为重要的,那么一定要有能够保护大众的理念,并在理念营造的社会中实行自己的个人主义。

《爱默森和中国》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它既会让你反省自己最深处的想法,也会使你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充当的角色。通过这本书对爱默森的个人主义与儒学的介绍与分析,我探讨了自己的哲学观念,也刷新了对个人主义与儒学的见解。如果读者在读书同时也研究书中的内容,那么他们一定会饱受启发。总体来说,《爱默森和中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