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1000字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1000字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是一本由平装著作,158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7-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一):轻松又实用的书

这是一本轻松有趣又让人受益匪浅的书,里面讲到了有趣的文字,容易错的文字,读起来十分顺畅又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适合孩子、家长和语文老师。当然,成年人花上几个小时了解一下,查漏补缺也是一件好事。看完自我评分,很不好意思的是,里面提到的一半的字我都错过,我也是醉了。要是小时候先看了这本书,估计语文考试还能多十来分的平均分。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二):翻身直入千峰里,坐看闲云白昼飞 ——读《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肖峰旭

中国字里有乾坤,乾坤大小,恐怕因人而异:坐井观天是乾坤,坐拥书城是乾坤,有板凳敢坐十年冷的淡漠平和, “乾坤”方能真正舒展筋骨,大大方方。程玉合老师举重若轻地显露出他的乾坤,于是我们读到《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

程老师很会“骗人”,禅宗参禅三境界的“见山见水”可勉为例举。初看其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好玩啊,风趣啊,轻松啊,噱头啊,每一篇小文都像一块“肉”(其中有文曰:天上挂着一块肉),每一篇内容都如一首歌(其中有文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也无妨,写书者本为自在,读书人何求沉重。二者在性情的随意上契合不难,但二者在境界的融合上就勉为其难。外在的表象很容易迷惑一片粗浅的生命,有质地的内涵沉静地等待知己致敬。

真正地读,挤出“花哨”这一水分,还有多少干货?就有很多干货!其纵横之姿,仪态万方。纵者,基于汉字演变,形体特征等,把汉字的历史底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横者,旁及文学、民俗、艺术等,把汉字的价值背景渲染得惟妙惟肖。看官至此以为其庄重肃穆,那又未臻至境,作者何尝要给你讲道理,摆门面,就是想哈哈一笑中有小得小收获,一拍两散,清风明月。其中超脱飘逸之韵味,才是此书的精髓。

文章不长,但厚重。《女部字里的性别歧视》,原来“丑”和我们男性的关联不大,松气之余,又感慨女性的担负和委屈,非说其中有女权主义在熠熠生辉,我想那类似于语文的考试题,出题者越俎代庖,给原作者添麻烦,程老师不会想那么多,但程老师会让读的人多想。

文章不长,但睿智。《骗子与马》,厘清马和骗的关联,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怎么能凑到一处,不是姻缘翩跹,而是思维与动作的因缘关联。骗子就骗了,马也被骗了,我们不至于被骗了,万事大吉,多么聪明。

文章不长,但诙谐。《饿是我的饭吗?》,有横槊击水的感觉,针对当前附庸风雅的提法,程老师没有棒喝,而是游戏三昧,如果“饿”望文生义为我的饭,我蓦然想,“鸡”岂非又一个鸟吗?滑稽又不入流。文章一语中的,不敬畏汉字,就近于让自己“下流”了。

程老师的书不长,亏得短,让我们随时都能“拈花一笑”,偶读即得,但我们也抱怨他的书“长”,因为只要开卷,其“婀娜”之文风让人爱不释手。我不推荐诸君读此书,私念里想独享这美好!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三):老程还是原来的味道

张佳婧

老程出了本书,字里行间还是以前的味道。

书叫《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标题几个字用得是极其幼稚的字体,乍看真的很老程。然后翻开只是随便看了几篇,就真的很想笑,十年前我们那个不太正经的语文老师怎么这么些年一点都没变?

程玉合同志大约十年前转来我当时的学校,他自称“老程”,但是印象中十岁出头的我们在学校还是叫着他“程老师”。男语文老师一向不多,小姑娘们但凡对男语文老师的出现有过些许憧憬的,也基本都在程老师第一次出现在班里的那一刻幻想破灭。总而言之,程老师是那种满腹经纶但是外表上完全深藏不露的人。但也就是这个人,让我一个纯粹的理科女爱上语文课,爱上文字。

印象中他这人不太走寻常路。他不喜欢让我们背课文,不喜欢给我们听写,不喜欢按照上面规定的教学大纲给我们上课(尽管很多时候考试压力下不得不那样)。他会在本来就紧张到死的课程进度胁迫下,还每周留出一节课作课外诗词鉴赏,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陶冶一下我们的文学情操。他会在其他老师培训学生如何写高分作文的时候,让我们每周写“随笔”,没有题目限制,没有文体限制,没有字数限制,写我们想写的给他看。

比起“语文老师”,也许程老师对我们来说更像“文学老师”,让我们在无法改变的应试教育下看到文字可以是单纯的美的,文章可以不是定要句句扣题的,让我们觉得原来考试之外的语文可以是有趣的。

印象中程老师没有负面评价过哪位同学写过的任何东西。他还开了个“茶馆”,最早在新浪博客上,就叫“老程语文茶馆”。他把我们的随笔放到那上面,自豪的欢迎所有人来品鉴。那时候每当自己的文章被放在茶馆上就无比兴奋,然后越来越喜欢写东西,哪怕初中小小年纪写出来的没有人生感悟,没有深刻哲理,只有为了讲故事而细致得刻画,只有单纯的喜怒哀乐。

我最喜欢茶馆的地方,就是那里没有千篇一律,而是隐隐约约能看出来不同孩子不同“文风”的苗头。这么多年过去,熬过了要在45分钟编出800字有逻辑又扣题的文章的时期,最终也还是回到了当年为自己写作的单纯,而这些不为考试题所容纳的单纯,被小心翼翼得收藏在茶馆里。后来新浪博客没那么流行了,程老师把茶馆开在微信里,依旧分享着学生的文章。

别人怎样我不敢说,但就我自己而言,老程给了我很多勇气。有时候觉得自己后来敢在议论文占主流的高考作文里写小说、写散文,是受了老程影响的。也许是那时染上了一点老程不循规蹈矩教课的叛逆,也许是脱缰的野马在老程给的一片旷野自在得跑惯了,至少久经考试洗礼的我最后还是敢写属于我的文字。

初中毕业那么多年后再读老程写的这本书,从头至尾也还是保留着老程的风格。弹你一个脑瓜崩告诉你:傻了吧,你以为你认识的字其实你不认识!你以为你会写的字其实你写的是错的!然后又一把抓住你的手,告诉你:别怕语文,我给你讲个故事你就知道语文远比九年义务教育里的语文好玩得多。老程替你翻辞典翻史书,老程给你讲文字背后的故事,从甲骨文的演变到从繁化简,别的语文老师不给你讲的故事,老程给你讲,你静静得听就好。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四):认真纠错真不错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读错字写错字的经历,毕竟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纷繁复杂,即便是专家之间都会有争论,一般人出个错,都很正常。尤其是现代人不拘小节,宽容大度,有些错误又无关宏旨,像听个相声包袱一样一笑了之,也就过去了。但公众人物或者是在公众场合出错往往没那么容易过关,比如,几位内地著名大学校长接待台湾客人的仪式上接连读错字,影视明星们在对白和综艺节目中错字连篇,某著名主持人给职业台球选手潘晓婷题“九球天后”四个字错俩字看起来像“环球大嫂”等等等等,他们可能不会因此而丢官、丢名、丢利,但肯定是丢人丢丑了,甚至还会关系到一个群体一种行业的整体形象问题,这事儿就大了。

“小节”其实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或处事的态度。没文化的无知无畏或许无药可救,但在公众场合的仪式化表达只要事先做做功课完全能够避免,可惜很多人因为盲目自信或者不知深浅而忽略了这一环节。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的语言文化保持一种敬畏,平日里多加注意,也就不至于在关键时刻露出破绽,闹出笑话了。

最近,同学老程出版了一本名为《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的书,列举了种种读错、写错汉字的事例,其中有些是许多人经常用错的汉字,可能有人一直在错用而不自知。这本书虽然不可能涵盖所有容易用错的汉字,但其所选的内容带有相当强的代表性,起码可以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告诉你哪些地方容易有坑儿,千万别一不小心陷进去……

这本书分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怕你写不错》,说得是容易些错的常用字和一些生僻字,像感冒的“冒”,估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上面是一个“曰”字,其实里面的两横是不与其它笔画相连的;第二部分是容易念错的字,如瞠目结舌、刚愎自用、媒妁之言、发酵、混淆及一些不常见的姓氏等等;第三部分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运用,如前面所说的老毕把“九球天后”错写为“玖球天後”,云与雲、里与裏、千秋与鞦韆等等;第四部分则是《那些坑人的汉字》,《有一不说“一”》、《到处都是 “人”》、《“打”是什么意思》等篇章,让我们真正见识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后面几部分分别是容易混淆的汉字、好玩的拆字游戏和附录的容易用错的汉字……平易实在,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正所谓“文如其人”,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老程本人的一些品性。

率真。从同学时的青年小程到如今的中年老程,一直都是一个朴实率真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从来不端不装,他也因此而与同学中的各色人等相处和谐,充当着同学相聚时的秘书长角色。他的文字也是一样,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装模作样,有错说错,有理讲理,即便是引经据典,那也平实淡然,让人读起来轻松自在,相当舒服。

认真。老程是中学语文老师,在我的感觉中他对自己的职业持有一种近乎虔诚的认真态度。他建立了一个名为“我们一起读诗”的微信群,号召学生们诵读上传,并让我邀请潍坊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的专家们给予指导。而在他的公众号里,也常常看到他的学生们写的创意作文。这些都应当是额外的工作,可以想见老程对自己从事职业的投入。而这本书,同样也是认真态度的体现。他很勤奋,博客里几乎每天一篇文章,大都是与自己的职业有关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他认真地发现,认真地思考,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成文。书中的这些篇章,便是从这些积累当中选取的文字纠错的部分。

风趣。老程还有一手写打油诗的绝活儿,一套一套的张嘴就来,其韵味和包袱完全不亚于红得发紫的老树,可惜没赶上老树的机遇,要不然最先出版的可能就是另外的一本书了。在这本书里,老程也充分发挥了他幽默风趣的天赋,饶有趣味地讲着汉字的故事,什么《天上挂着一块肉》、《竖起你的耳朵来》、《驴是有户口的马?》、《别怪我们长得像》之类,只看题目就颇有吸引力,正文里更是笑话传说与考据义理杂陈,常常读得人忍俊不禁。硬生生地将本该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书弄成一本段子集,不由得你不乐呵呵地读下去。

总的说来,《那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是一本与老程一样率真、认真但又不乏趣味的书,对我们这些熟悉其人的读者来说,会多一层读人的乐趣,而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看看别人的笑话是为了自己少出笑话,不止有趣,还相当有用,即便只是认真纠错,那也相当不错。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后感(五):小汉字大智慧——读老程的新书有感

李元贞

出身于书香门第,我的童年都是伴随着汉字长大的。由于家父家母都是高中语文老师的原因,有很长一段时间,谈论文字成了我们家特殊的“饭桌文化”。常常是父母下班回家,我放学归来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吃着晚饭,看着电视,然后揪着电视主持人读音的错误或者词语用法的错误。有时候,也会对同个字的读音或用法而产生分歧,然后饭桌上免不了一轮“腥风血雨”。通常,都以一方翻出字典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而结束“战争”。我想,对文字的探究与执着大概是深藏在每个文人墨客骨子里的东西。从古至今,人们对文字的解读与研究从来都没有停过。若是你仔细研究起来,会发现每个小小的汉字里都包含着大智慧。有的藏着文字的起源,有的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藏着社会的转变……正因为如此,汉语才被誉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使很多外国人摸不到头脑。

前段时间听闻老程出了本关于汉字的书,我甚是欣喜。一是为老程高兴,高兴于老程多年出书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二是为读者高兴,高兴于有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老程独特的魅力。老程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授课风趣幽默,极具个人特色,在授课之余还不忘开发我们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对自身潜力的挖掘,对我之于文学的热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在当时那个追求分数的年代十分少见了。如今,看到老程还坚持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爱上文学,我感到十分佩服和感动。

书名叫《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很接地气,很有老程的风范。翻开书的第一篇故事,我就会心地笑了,讲的是天下第一错别字“冒”的故事。文中说的要考考老程“冒”字怎么写的姑娘正是我当时的同学。我还记得当时老程特意在上课的时候分享了这个天下第一错别字多容易写错,以及夸奖小姑娘发现这天下第一错别字时,浮现在她脸上腼腆又自豪的笑容。汉字虽小,却能给发现其背后含义的人们带来无尽乐趣。现在想想,或许自打那时起,老程就萌生了要写这本独特的关于汉字的书籍了吧。

关于汉字的形成与用法,听起来是复杂枯燥的内容,其实不然。这本书的内容是由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组成的,每篇文章都介绍了一个或多个汉字,有的引用了汉字的历史典故,有的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变化,同时还伴随着老程自己的感悟。于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品字结构欢乐多这一篇文章。文里介绍了跟饭桌相关的几个字——鱻,羴,皛等。阅读的时候正值饭点儿,作为一个吃货,看到这几个字的第一反应是饿了。这又是鱼,又是羊,又是白饭的,看得我饥肠辘辘。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发现还几个字还真和饭桌有渊源。三鱼是鲜,三羊是膻,三白饭则和苏轼和刘贡父有关。据说苏轼跟刘贡父说自己和弟弟每天都吃三白饭——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后来刘贡父就写贴请苏轼吃皛饭,而苏轼却忘了自己以前说过的话,等到刘贡父家是发现桌上就只有盐、白萝卜和白饭的时候,才想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话。后来苏轼又请刘贡父吃了毳饭以报一箭之仇,这毳饭具体是什么,就要等各位读者自己来一探究竟了。

书中的内容既诙谐又幽默,然而背后也藏着大道理。例如在不妨识繁写简一文,老程探讨了繁体字简化的意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无论汉字,还是其他文字,越来越简单,那是符合发展逻辑的规律。汉字从繁体字到简化字,不过是汉字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在女部字里的性别歧视里,老程介绍了文字的演变和中国历史社会息息相关。“女部字里的性别歧视是一种客观存在,它记载了一段久远的历史。有时,我们面对汉字,就是面对着历史的某些沉重。”诸如此类的评析,让人感同身受。

一本小小的书,却处处可以看出作者以及编辑等投入的心血。从文章的编排到文后的插画,都可以看出创作人的用心。若你仔细看看每篇文章后面的小插图,就会发现这是一本连小细节都做得很精致的小书。插画上内容也极为风趣幽默,和文章的内容相辅相成,让人看完忍俊不禁。我相信,这本凝聚了许多人智慧的书一定会让您爱不释手的。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说的是很多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都湮没在云烟里了,但“文化就是这样,有传承,也有更新和淘汰。”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汉字有所了解,让这些文字中的大智慧一直传承下去。或许我们做不到像研究学者们对汉字的深入了解和剖析,但通过了解一些汉字背后的小故事,我们也可以让这些文化传播下去。这四十多篇文章就是个很好的起点,若是您能在读完这本书后,偶尔在谈话中和别人讲起这些汉字故事,我想老程一定是会乐开花儿的。不管怎样,我是要开始在我们家的“饭桌文化”上讲讲老程的汉字故事了,或许,就从鱻羴皛开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