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街头巷尾》读后感摘抄

《街头巷尾》读后感摘抄

《街头巷尾》是一本由九州出版社著作,68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头巷尾》读后感(一):用心的书

好书,图很精致,带着那个时代的味道,像过去的年画,配字也很舒服,既美观又不影响阅读。2017.9.21又看一遍,原来是曾经的外销画,书设计最用心的是,先原样复制原来图片上的字(手写体),再对图片上的字翻译为印刷体,再对印刷体进行对应的翻译,翻译极妙,尽可能两边对应,易懂又带有文言文的美感,有的对原文中内容还加一栏以注音和解释。

《街头巷尾》读后感(二):升起的炊烟——读《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升起的炊烟——读《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慢慢翻阅,一字一画,一页一页,一年一年。这片土地,太过广袤,太过博大,太过深厚。恍惚中,有种时光穿越的感觉,去往的那个世界,相知却又不相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那些过往的生活方式和形态,一行一事,一物一人,街头巷尾,市井气息,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却又总有些时代也荡涤不了的情怀存在,蛛丝马迹,雪泥鸿爪,仍旧缠绵于心,像那根最敏锐的血管。

图中所绘,不外乎小市民阶层的市井生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以及玩物、杂耍、民风、民俗,还有小手艺人、小商小贩,为温饱而逞一时之技。当很多现代新人丧失了生活感与市井气,内心抽离,恐惧荒芜时,无家可归的我们便把目光投向缥缈的过往,古老而亲切,遥远而美好,那一幅幅再平凡不过的画面,成为了富足而充实的精神家园。

看一缕炊烟,袅袅升起。

《街头巷尾》读后感(三):街头巷尾:回味那些有趣的慢生活

街头巷尾,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嗅到了一股市井里的烟火味,是旧时风景的感觉,想到了别人说的老北京的古胡同,老上海那又窄又拥挤的街道,全都是老房子。各家各户都是认识的人,街里街坊没事就坐在哪家门口唠叨、嬉戏。

想象一下那时候,感觉是好久之前,并没有建起高楼大厦自然也不是住的商品房连格子间工作区也少……高级一点的地方很少有普通人会去,日常的生活烟火气通常都发生在窄长的平民街道里,小贩商家更是在这里找到谋生的机会,可能一连串的排边都是都是买菜的买吃的买好玩的,大家都在吆喝着自己的东西,大部分白日里的“街头巷尾”总是充满了喧闹,也会一些不错的门面店在街上,比如茶馆,小吃店,打磨首饰的,还有常年驻足的杂货店……在这里,可能只是两三条街道连接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亲密的,矛盾也是随时摩擦出来的,总之,会感受到真切切的生活气息。

《街头巷尾》读后感(四):一本由外销画建构起来的老北京记忆中那些街头巷尾

新到一处,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从大街串进小巷。也许,巷子里的门脸都略显寒酸,但没有点真本事或者独到之处是存活不下去的,这里都是街里街坊,谁都骗不过谁。

街头巷尾有着一方水土真正的生活景象。就像巷子的墙围,是红砖,还是青石,是水泥,还是土坯,每一处都是清晰的注解。

那些本地小贩,味道就更浓烈了。这让我想起,某年陪伴魏先生在成都度过的那些日子——魏先生的早晨从早晨开始,而我们的早晨则是从中午开始的,寻一家小店觅食,肥肠粉、小面、老妈抄手、蹄花汤、夫妻肺片……一口气难以举尽所爱。饭闭,就该喝茶了,街头巷尾所到之处最不缺的就是茶馆,不必讲些什么,就把时光随着那一杯杯盖碗茶泡进岁月里。一日,在人民公园喝茶,挨着河边落坐,魏先生非得找一位师傅给我掏耳朵,我是抵触的,害怕致残,又碍于他的执着,硬着头皮给师傅掏,没想这一幕倒是被镜头记录了下来,每每看到,那时那人那景就向我奔跑而来。

捧读《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不禁让我忆起与我相关的那些街头巷尾,而遗憾之感又重生——如今我已驻扎北京多年,却对老北京的那些街头巷尾陌生得很。于是,这样一本由外销画建构起来的书籍,也让我沉迷其中。

外销画,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明信片,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重要媒介。大概出现在今天的广州一带,当时中国连接世界唯一的通商口岸。画面既不是当时的清代宫廷绘画,也不是中国一脉相承的文人山水画,而是没有留下名字的一些民间花匠采用西方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的当时的中国的街头巷尾。

比如,这幅“取字纸之图”,记录着十九世纪的中国人对文字的敬意,说当时京城富裕的人家会捐钱来“敬惜字纸”,怎么表达这种敬仰呢,专门花钱雇人来收集写过字的纸,这些写过字的纸不提倡甚至反对被重复用作卷烟、盒子等,而是要被郑重地收集起来,然后选一处干净的地方焚烧成灰末,这些灰末将被撒进江流湖泊,顺流而去。

正好最近在重读余华的作品,他冷静的笔锋非常适合准确传达“当下人”的生活状态,就是各种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作者声誉世界,也说明这种表达是通行于世界的。这与这些外销画的经历何其相似,真实向来是容易感染人的、吸引人的。

《街头巷尾》读后感(五):【书摘】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

明万历年间,中国宫廷里出现了以郎世宁为首的欧洲画师,创造出艺术性极强的清代宫廷绘画。在草野之中,中国士大夫推崇的仍是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文人山水画。而从世纪开始,在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出现了一帮默默无名的民间画匠,因采用西方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又反流到国外市场,这些画被后人称为“外销画”。这些外销画如同今天的明信片一样,成为了西方人了解这个神秘东方国度的重要媒介之一。

此系能写大字之人,年底无事,用桌一张,备下纸笔墨砚,沿街摆滩(摊),书写对联卖之。

其人自幼学习画法,能见面传神。凡人亡故者必请画师,故者停在床上,画师对亡人之面传画,其容如真容生时,名曰喜容,或言小照,故后名曰影像。

京中有富户损(捐)资字纸惜字,会雇人各铺户、居民人家,散一纸糊竹篓,预备人家有不用字纸,装在娄内,每月按户走去,归在会馆焚化,其灰代(带)至海内,顺水流去,干净而已。

京城中有富裕的人家捐资,敬惜字纸,雇人在各个商铺、居民人家里,放一个纸糊的竹篓,人们有不用的字纸可以装在竹篓里,这些人会按月去每家每户收走字纸,拿去会馆焚烧,将纸灰带到江河湖海,使其顺水流去,非常干净。

京师人家每于夏今,院中多有搭席棚,谓之凉棚。嫁娶曰喜棚,丧事曰白棚。以杉槁木竖架,上搭竹竿,用芦席罩之,高许数丈,其艺京师独一行也。

多系妇女所为,如遇幼儿多病,必许愿,在城隍庙、东岳庙、吕祖祠等处还替身,是日用纸做如小儿一对,虔诚顶礼至庙中,在神前焚香了愿也。

住户小儿有病者,许愿施米,庙中僧人着人挑二桶,向许愿之家每月取米数碗,僧人食之免灾也。

其人用苇子或用竹子,也可用麻绳拫住。住户有玩花赫(和)养鸽子之用也。 其人用芦苇或竹子,也可以用麻绳扎住。家里有种花或养鸽子的用的上。

其人用香油、白面合做,其式方圈二个,奈上,入油锅炸之,名曰油炸鬼。 其人用香油、白面做成两个方圈,叠在一起,放入油锅炸,叫做油炸鬼。

中国在冬天和夏天都有蝈蝈,冬天有三种,黑色和紫色的是山蝈蝈,是生长在山中向阳的地方的;青色蝈蝈是嫩的;绿色的最为难得,是专门有人在温暖的地方养成的,价值昂贵。

其人用一只碗,在棍头上耍转。又用木架子摆在棍头上,再放上碗,飞快地转动,碗不会掉下来,也可以衔在嘴里耍,也有的耍小刀枪、叉子鱼等物件,叫做什锦杂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