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敦刻尔克》读后感1000字

《敦刻尔克》读后感1000字

《敦刻尔克》是一本由[英] 约书亚·莱文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5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刻尔克》读后感(一):《敦刻尔克》: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故事

图书《敦刻尔克》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亲历者讲述的大撤退中的珍贵历史细节,用一种主观的、体验式的、心理的方式,描述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人们的状态,去刻画人身处战争中的体验,展现了在德军包围下30多万人成功转移撤退的奇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了这个充满谜题的历史事件。此外,全书不局限于战争和军事,同时也展现政治和社会的局势,书中体现了导致撤退的战事,探索大撤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敦刻尔克》读后感(二):美国此前咋很少提起敦刻尔克大撤退,现在拍大片了

美国看来向来是坐收渔翁之利,开始时面对德国的攻击不出手。开始卖军火,待作战方打累了,再出手,这一次美国也是如此。只不过罗斯福远远超出了那些短视的商人,及时给予邱吉尔很大帮助。要不然,德国占领欧洲后,世界此后也难说是另一种格局。

诺兰是生活在美国的英国人,从小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他这次写剧本搞拍摄,是用了大力气的了。

抗战时期,中国内地工业迁重庆,经历宜昌大撤退,中国也应该拍部大片。

《敦刻尔克》读后感(三):撤退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敦刻尔克》这本书,会让人忍不住思考生存与正义这一永不磨灭的历史命题。四十万英法盟军被困于敦刻尔克,在人多船少、上有轰炸机、下有鱼雷偷袭的情况下,历时九天,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奇迹。每一位军人,都不是生来就是为战争而存在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一次离家,都有可能是最后的别离。带着求生的原始渴望,他们看着家的方向,望穿秋水却归国无门。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都不是正义注定就能够打败邪恶,往往会经过百转千回、历经磨难,就像敦刻尔克大撤退,它从来都不是一场胜利,只是一次体面的失败,一次成功的逃亡。 敦刻尔克最重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客服逆境的能力,简而言之,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身上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敦刻尔克》读后感(四):Anne's《敦刻尔克》

于2018年8月12日读完《敦刻尔克》 by约书亚·莱文(Joshua Levine),6.18开始读。一本战争题材的书,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的事情,该书并非以宏观战争的视角,而是以战争中每个平淡成员的视角讲述普通人严重的战争。这也构成了我想读本书的原因:1.接触战争题材,之前确实没有接触过;2.个人眼中的战争的角度可能更易于我接受这类作品,同时可以缩小跟我以往的阅读风格差距。阅读过程中本想着自己是一个对生活细节体会不够深入的人,刚好想借着作品看一下别人眼中的视角,以及生活中需要考虑的一些琐事。书中的一些细节确实也带给我一些震撼,比如战斗中的人员、海滩上及船上每个个体的生存、生活和心理状态,人性的体现,这种状态真的是非深入不可知。读毕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然而总是觉得没有更多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另外,书中虽然讲述了同名电影拍摄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导演团队的独特视角、技术等,我反而不是特别想要去看该电影。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太喜欢这种书中讲述同名电影的这种风格,我只想看到到作者在电影出来之前只是针对本书的一些内容,所以对本书评价不是特别高。也是因为不想看到书和电影同时出现在书的内容中,所以期间穿插看《无人生还》的时候特别想买电影出来之前的书的版本,奈何翻译书这种版本并不好找,好在《无人生还》并未出现同时讲电影的章节,所以对它还是比较满意的。

读该书过程中会有怀疑作者对真实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想过该作者和沃尔特·劳德的一些比较,然而并未深入。书中一些事件真的是只有经历战争才可以讲述出来的,同时一些访谈,若真实,确是十分宝贵的资源。现在并不怀疑作者的能力了,不过读书试图了解作者是一个好习惯。

《敦刻尔克》读后感(五):无关伟大,无关英雄,只关乎生存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从宏大的角度去叙述和诠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书籍。比如撤退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英法与第三帝国的政治博弈,战略决策;双方的兵力对比,战术安排;战斗与撤退的全部经过;以及整个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影响及对世界格局的塑造;等等。结果并不是。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不同于那些罗列资料,阐述观点的社科型历史读物,这本书以敦刻尔克幸存者的访谈为基础,去试图重现个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的生活状态及战争之中的心理状态。

战争的主体是人,而其中又以青年为主要战斗力。在英国、法国和第三帝国,青年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在战争中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本书并未从意识形态上对三个国家的青年的行为有所批判,而是用一种冷静的口吻去描述。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坏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去做对的事情。然而冲突由此产生。

同样,本书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本身的叙述,也采用的同样方式。一场仅仅持续一周左右,却成功将三十多万人转移到英国的大撤退,在事件后的语境之中,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是合适的。于是当然,顺利成章地,所有在撤退中起了作用的人,都配得上“英雄”二字。然而这只存在于事件之后的世界。而事件当时的一切,都与伟大无关,与英雄无关。书中的受访者,按他们个人的回忆,当时的主题只有生存和死亡。他们看到了同伴的死亡,而他们是生存下来的这一部分。

本书没有社科读物的宏大视角,也没有通常的文学关于情感的描写与煽动。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写作方式,去试图表现和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后的,那些处于那个时代、那些事件中的个体。也许正是这是这个原因,诺兰才将本书作者聘为历史顾问,用同样冷静而克制的方式,用同样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同名的电影,《敦刻尔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