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非洲》读后感1000字

《走出非洲》读后感1000字

《走出非洲》是一本由[丹麦]凯伦·布里克森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非洲》读后感(一):评《走出非洲》

平淡的叙述,偶尔也会有一些奇妙的比喻。书中最珍贵的,不是作者在非洲经营的起落,而是一个丹麦人和一群基库尤人相互依赖生活的故事。虽然有时语言中也透露出某种殖民者的语气,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凯伦作为外国人对当地人的关心。比起外地人,其实真正冷漠的是政府,在她离开非洲之前园里的非法棚户就被要求搬迁,而政府却并没有一个体贴的方案。了解非洲很好的书籍,但时过境迁,如今的非洲已经大不相同。尽管如此,我相信非洲人骨子里的性格和思考方式不会改变太多。

《走出非洲》读后感(二):走不出的非洲

这几天,很随性地在微信读书上找书看。然后,就看到了这本书。之前,曾在电视上看过电影的片段,但是没有看完,唯有清晰的记得主题音乐,极为磅礴深沉,就像是广袤的非洲大陆。

打开电子书,凯伦布里克森给我们打开的,是肯尼亚恩贡山缥缈又神秘的风姿。这种高高的,视野如此开阔的下笔,给人一种在非洲大陆翱翔的俯视感,恩恭山淡淡的影子漂浮在暮霭里,缭绕着淡淡的哀愁与思恋。

整部书是散文式结构,一篇篇或人,或事,或风俗,长短不一,有种走走停停的自由感。而最妙的是作者的文字,初读觉得平淡,但平淡

《走出非洲》读后感(三):再读《走出非洲》

第一次读是大学时,没什么太深印象,只是对唤起从小就有的对非洲的向往。今年八月去肯尼亚短暂旅行,回来前一天在网上买下这本书。这次阅读体验不错,距书的年代已经近百年,但那些非洲的青山依旧。最后一章有些伤感,我想去在非洲的最后一个早晨,马赛马拉的AA营地,我拍下最满意的一张照片:透过玻璃窗,墙上是一幅剪影画,马赛武士欣长的身影,两只狗。顶部是树冠隐隐约约的倒影。画面正中有一棵剪影树,树的左边有一台电视,放的是一场球赛。一个背着旅行包的人正看着电视。整个色调是温暖的黄色系,那是在非洲见到的第一次日出。

《走出非洲》读后感(四):到不了的风景书上看之2

层叠云朵,茜色夕阳,夜幕繁星,雨季草原的呼吸,旱季生灵的呐喊,动物迁徙,人类劳作,一幕幕都跃然纸上。最初吸引我的是一帧帧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最后打动我的却是文明的可笑与命运的嘲弄和一次次的离别。命运之手推动爵士夫人与非洲相遇,明文与原始的碰撞,发现平凡表象下的灵魂美丽与裹挟的丑陋,时间流逝心生羁绊,命运之手却未停止,故事的最后都是离别与退场,再完美的告别都难免遗憾,遗憾是小马的迷茫的亲昵,是猎犬懵懂的无知,是基库尤女人大颗低落的泪珠,是被文明终止的恩戈麦鼓舞,是穿过空屋的风,是小孩追赶的脚步蹒跚,是姆萨布以为会永远留下的初心和眼眸中不断倒退的群山,但一切都无法停滞离场的步伐。离别之后,时间之手终将抚平一切山峦叠嶂!

《走出非洲》读后感(五):我不是归人,也不是过客

凯伦·布里克森的文笔就像暗夜流淌的溪水,静谧而不失活力。是看过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以后才看的《走出非洲》,不得不说,凯伦的文笔更好,但我依然更喜欢马卡姆。当然将她们做比较是不公平的,但总觉得她们就像非洲的两首赞歌,彼此应和。 凯伦来到非洲,经营农场,最后又离开了非洲。她是热爱非洲并且会其他的人也爱上非洲的,就像她爱丹尼斯,她的书让大家对非洲有无限畅想,但她终不是属于非洲的,哪怕她爱它,就像对丹尼斯的爱。 而马卡姆是属于非洲的,毕竟她在非洲长大,在父亲要离开时依然选择在非洲生活,只是飞行让她和非洲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 而真正属于非洲的,也许只有丹尼斯·芬奇,这个在这里自由,也在这里死去,在恩贡山埋葬的人。 看《夜航西飞》和《走出非洲》而爱上的非洲,其实是一种不真实,因为这爱上的非洲,只存在于那个刚刚被开拓的年代,自己开拓者的笔下,那是一个一开始爱上,就无法抵达的非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