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锦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锦集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是一本由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一):一本很好的设计工具书

这是一本挺好的工具书,就是翻译的有的地方看起来有点深奥。书里面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提现了对基本问题的理解,结合GRASPS以后更加真实和全面,它可以和一般的学习任务分开来看,重点作为引导“学”的指向标,并且它更能体现理解。建议在操作的时候参考课标内容的六模块和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整理,然后再来操作更方便一些。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二):一本特别接近本质的教学设计的书

这本书是安妮何推荐的,如果是一句话总结我的心得,那就是相见恨晚!

这是一本特别接近本质的教学设计的书,立足于学习科学、习得理论、认知科学、教学法等等的靠谱结果,真正从教育的目的、学习者的接收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设计,并提出了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框架和详细的设计步骤,是特别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论。

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属于我一见倾心的教学设计理念,真的是把教学的脚手架作用用到了极致,不做零散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在整个设计、实施、评估的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理解,真正能够一步一步地实现从知识到学习者的理解和应用。

但难点恰恰也在于,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有很多宏观的思维和思路,本身就要保持洞察和开放的心态,需要自己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的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本身,才是真正能看到效果的。

好的理论和方法其实多得是,能把它们用好的教师才是稀缺资源,这也是教育真正昂贵的地方,人本身是最难复制的。

希望未来我们能借助技术,让大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依托于教育产品,实现比现在好一点点的到达吧。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三):什么才叫理解?

今年看的第七本书是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本书研究的是在做单元设计时如何以“终”为“始”,作出让学生真正能理解的教学设计。本书作者一个是哈佛教育学博士,一个是拥有多远教育工作经历的马里兰州评估委员会主任,奠定了此书基调既有丰厚的理论依据,又有丰富的教学实例帮助教师理解这些方法论的有效性。

本书除了有将单元学习的每一步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以及怎么设计,还有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作为一个教师怎么样通过学生的行为知道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教学目标:

“(1) making meaning—drawing valid inferences using content and about content, and explaining the inferences in their own words; and (2) transfer—applying the content learned with increasing independence and effectiveness, in increasingly messy real-world contexts. ”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四):让人茅塞顿开、连呼过瘾的好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新年被疫情所阻,正好利用这个史无前例漫长的寒假读书。从《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到《(马扎诺)新教育目标分类学》再到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前两天开始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这次读书,我采用了新方法。不一章一节按照次序来读,而是优先阅读其序言中的核心概念的相关章节——第四章《理解的六个侧面》,第三章《明确目标》究竟什么是大概念和核心任务,第五章《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

什么是理解?学习者能够理解相关知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能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批判性思考,更加理性思考)、神入(换位思考、根据情境改变结论,更加具有人文关怀)、自知(对自我的理解更加深入)。

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过程的大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建构和聚焦教学目标和过程,使得离散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结构化和迁移。

确定大概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够始终瞄准关键目标,架构教学中的优先框架,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大概念?是可聚焦的概念透镜,是理解学科的关键,是学科专家的核心概念,是推动学生深度理解的钥匙,是极具迁移价值的工具……

本书不仅仅概念清晰,条理分明,而且结合大量的例证,让阅读变得更加容易。随着阅读的展开,那些启发心灵的理念和恰到好处的引文,让人大呼过瘾。

是什么使得一个问题成长基本问题?那些直指学科核心(大概念),高度聚焦和组织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打通单元的,超越主题、甚至超越学科的,促进学生系统而又深度理解的问题,就是基本问题。

以前,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打通读写,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持续发展,王尚文先生说要培养“语感”,潘新和先生用了一个大概念——“言语生命动力学”。推动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启发学生主体自觉,获得自己的话语自觉。

看来这本书激回答了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激活了以前的阅读。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五):做理解的训练者

做理解的训练者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当我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看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种授业、备课的方向和方式,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之中,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为教育设计者提供了诸多确保学生获得更多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的方针和路线。

这本书通过诸多方面来阐释教育设计者如何设计出令学生可以理解的课程。其中包括了:逆向设计、理解“理解”、 明确目标、理解六侧面、思考方式、指标和效度六个方向。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对第九章“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的理解。所谓“WHERETO”要素指的是W——学习方向(Where)和原因(Why)、H——吸引(Hook)和保持(Hold)、E——探索(Explore)和体验(Experience),准备(Equip)和使能(Enable)、R——反思(Reflect),重新考虑(Rethink)与修改(Revise)、E——评价(Evaluate)工作及进展、T——量身定制(Tailor)、O——为最佳效果而组织(Organize)。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在教学中为什么而教,你期望在这个课堂做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老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而其它的问题都是教学方向设置中的修改和完善。在这里我要引进作者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清楚的授业方针:“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这句话的像我们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知识比智慧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已经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是储存在我们脑子里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把知识变成传授给学生们的“智慧”,这里的智慧包括了学生们掌握在脑子里的知识,也包括了我们在如何把知识传播给他们的方法上。真实的教育是由思维习惯和高级思维技能组成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让学生怎么样把知识记在脑子里,这就属于记忆了,真实的教育是要在传授知识,通过合理的设计与技巧同时传授给学生们思维习惯。我们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偏思维技巧的课堂上,我们往往知道了知识,但是不会去用他。这就是很明显的思维技巧教学上的缺失状况。我们在物理、化学等理科课堂上,知道公式的情况下,解题的关键是用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用。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们学会找到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学习被设置与有意义的求解环境中,在此时学生就可以作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者来进行思考,在问题的求解中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此我们就需要进行对学生的量身定制。并且通过实际情况,评价工作及进展,及时的发现教学瓶颈并作出适当的教学方向的更改。我们是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这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树立指导者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对于理解的指标和效度,我也有深刻的了解。了解教学的指标和效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们就加入了测试这一概念。我认为测验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参考数据。教学测验的指标有四个,他们分别是: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效度在于真实测量出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放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学生学到了多少、学到了多深。这对于我们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的设定有非常大的意义。这可以在清晰的知道学生学习到了多少的同时清楚自己上一阶段的教学被学生吸收了多少。我觉得测验是一个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有益处的事情,但是在这其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收获到更多,相反,学生只是交了一份答卷,得到了相应的分数,教师可以用分数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不能过多的用分数来体现一个学生的好坏,我见过不怎么学习但是分数很高的所谓“天赋型学生”,我也见过学习很认真但是测验的情况不尽人意的“用功型学生”。我们都应该知道,测验的分数只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一方面,不能对其过于注重。这两种学生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的区别,有良好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很好的运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反之就不尽人意,这就像武器和用武器的人一样,武器就算非常锋利,但是如果运用这个武器的人拿不动它的话,学到的知识就像一个观赏品一样,你知道它但是不会去用,我们要时刻记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落脚点。我们对于理解指标和效度的考量,是对学生理解程度的了解,也是一面可以了解自己阶段性教学方式优质程度的镜子,我们应该知道,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迁移,也是一个教育设计者不断完善教育方向,优化理解细节的过程。

总而言之,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学的是什么,这种意识是在知识运用层面的理解、并思考其中的意义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研究使知识更加具有意义和实用性。再者,教育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活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我们应该适当的做出合理的调整,统筹兼顾,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