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隐匿的国度读后感100字

隐匿的国度读后感100字

《隐匿的国度》是一本由[法] 伊夫·博纳富瓦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匿的国度》读后感(一):数字黑夜

你是城堡,我要把它称为荒漠,夜里只有这声音,看不见你的面目,当你倒在贫瘠的大地,我要把承受过你的闪光叫做虚无,死亡是你喜爱的一个国度。 —— 博纳富瓦 《真正的名字》

《隐匿的国度》读后感(二):梦、光明、孤独时光的艰辛

发现这本《隐匿的国度》是很偶然的事情。春节期间,我的家乡只有新华书店可以逛,沿着外国文学的书架走,诗集、随笔、小说混杂在一起,很多书都读过了,意外看到这一本,熟悉的作者,陌生的书,决定买走一读。

博纳富瓦生于1923年,一开始学哲学和数学,后来又研究考古学,浸泡在古希腊、罗马文化里。诗集《杜弗的动与静》让他一举成名,《弯曲的船板》是我2020年最喜欢的诗集。

诗人的随笔,自然不讲求章法,更注重外界在内心的投射。以前学修辞的时候,隐喻有本体和喻体,但大多发生在词汇范围,诗人写建筑、写艺术,很多句子变成了隐喻,幻化成象征。放一些打动我的句子,以及它们让我想到的事:

心灵和欲望所精准定位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国度,行动的移动准则,是经过历史沉淀出的固态物质。

所有语言都是宇宙观,我们描述一件事物的方式,是我们思维的起始点。

这世界已经快要被累赘占领,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这些泡沫里,没有重量、没有质感,只是一些越堆越多、逐渐习以为常的灰尘与负荷。

爱起始于感动,无论是多细小的物体、多普通的人,只要曾经打动过我,就会在我心里留下一个个船锚。当我停泊靠岸,它们固定我;当我扬帆出海,它们变成海盗,在我的梦境里进进出出。

我想到布达佩斯的流浪汉,他们在广场的长椅上铺上衣物当作床铺,他们没有入睡困难,他们是一无所有但毫不愁苦的人,弯曲的臂膀就是枕头,夜空是屋檐和房梁。是站在一旁的我无法入睡,看着他们,我无法入睡。

尽可能多地记录下这些日子,描摹那些细节,争分夺秒地写。试着从碎片里找到宏观真理,试着给边缘生活一种合理性。

数字,美丽的抽象艺术,梦里的数字都是象征,是我们潜意识的变形。那些建筑吸引人们驻足凝视,它们挑战我们的神经末梢,然后又立刻给予抚慰。伟大的画作精准呈现了混沌世界里的微妙和谐,让人忍不住思索,此处是否已然足够,我们的极限又在何方。

《隐匿的国度》读后感(三):博纳富瓦的元神散开:“小册子”《隐匿的国度》

为何说博纳富瓦的这本随笔是一个小册子呢?因为它确实短小精悍,它像是被一个放大镜放大之后,诗的风格以散文的形式呈现,这不是一部寻常意义上的“游记”,看似呓语亦含沉思的碎片散落在每一篇章节中,博纳富瓦的元神被打散在字里行间,他矛盾着,又被诱惑着哲思带来的“纷扰”,它们似乎侵扰到“诗”的想象——在全书最末的后记中,博纳富瓦为“诗”正名:我知道,诗歌就是从作品的自我构筑中挣脱出来,把作品变为燃烧它们的火焰,首先要去爱,尤其爱火焰的光辉:但这种确信只是一条我永远停留在起点的路,而眼睛看着左边延伸出来的这条道,已然有夜魅的暗影:这条我沿着它穿越数千平庸地方的路,似乎通往某个远方的国度。

有两条线索,在这本随笔集中穿梭,它的轻盈与多重,它诱惑不了你去深入的、一口气读完它,但当你恰好随意地翻起,就像读一本诗集,也许在某一页里会有出其不意的收获。

线索1:作为作者的诗人博纳富瓦

法国诗人 伊夫·伯纳富瓦 的随笔集《隐匿的国度》与他的诗歌无缝对接在一起,他早年学习数学与哲学,数字的抽象功能赋予诗歌一种框架,这种框架是古典结构式的,读诗时彷佛有教堂管风琴的圣乐在你的耳旁响起。而“国度”是诗人理想中的一个写作空间,在这部随笔集《隐匿的国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诗人即使身处一个真正的异国(真实地理空间中的意大利),他也依然在构建着自己的数字诗歌国度,一个多重立体的想象时空被置于建筑物、平面绘画、行走的路途,时间的记忆之中。诗人,在博物馆面前的一幅幅名画前面驻足流连,他观察和欣赏这些画作,对它们有了解也有未知,他说:“要放飞我的想象需要几个条件,这样我才会有非理性却又深刻的感受。”是的,哲思,有时会禁锢想象。诗人把自己的游历和画作结合起来,他凝望它们的时候,即在自己以前游历的记忆之中,也在面前的这幅画里面。

“想象”和“沉思”都是博纳富瓦最想保留的东西。

站在一幅画的面前,他有时会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在《少女时代的亚历山德拉•大卫•内尔》的这幅画面前,他说,“我把自己当成那个考古学家,故事中的主角。通过他的眼睛,我看到了令人惊异的场景,并最终看到了我已有预感的那种面对生命种种矛盾困惑时的焦灼。”想象力,对于诗人来说,就像要挣脱开文字符号的束缚,只与“爱”和“守望”联系,它让诗人的哲思偶尔成了累赘。所以,博纳富瓦在这本小册子的最后附录之中,才会写上文首的那段——

我知道,诗歌就是从作品的自我构筑中挣脱出来,把作品变为燃烧他们的火焰,首先要去爱,尤其爱火焰的光辉:但这种确信只是一条我永远停留在起点的路,而眼睛看着左边延伸出来的这条道路。已然有夜魄的暗影:这条我沿着它穿越数千平庸地方的路,似乎通往某个遥远的国度。

“沉思”,当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博纳富瓦本身是学数学与哲学出身,这个思维的背景就是他的人格基调,所以在诗歌的创作中,明显感受到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交织、矛盾、和解。它与想像构成一对辩证的孪生体,作者欣赏一幅画的同时,自然地又把阅读过的书籍从脑海的记忆之中牵引出来,某种“分裂”的冲动呼之欲出——

我将撕碎《旅行者》,因为我不愿有想象的文字被密封起来,我想要的是理性分析,这种道德经验的先决条件。

卡尔•荣格曾认为幻觉和内心体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幻觉代表了一种人类情感更深沉难忘的经验……不管理性主义者们怎么说,幻想无疑是一种真正的原始经验。我们通过感观经验到已知的事物,我们的直觉却指向那些未知的隐藏的事物,这些事物本质上是神秘的。在《隐秘的国度》里,我们彷佛跟随着作者跳跃、灵动又深沉的思绪,从文字中感受到诗人在这样“自问自答”的过程中,即理性又幻觉式的提供给我们一种心理原型的样本,文字内容似乎退守到作家人格凸显的充满诗意幻像的面具之后。我们读这篇游思就像在读一个人心灵的断简。

线索1:作为读者的“你”

你,作为一个读者,打开这部轻薄的随笔集,把书壳去掉之后,灰色的布纹质地,银色的封面字体,简单地闪烁着微光:在崭新中流淌出光阴之源,你想探究它,它的文字与诗篇,插图都在里面了。随之而来的“重” 并未让你觉得特别沉重。你探索诗人的随笔,就像诗人本人在探索那个多维之国一样,读者和诗人朔本同源了。

你,这个读者藉由这些文字,进入的是另外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分离地带。我们,作为读者是自由的,不必被作家的身份、地位、特点、写作类型所局限,我们只是阅读,体验真正阅读的乐趣。法国作家布朗肖在其著作《文学空间》里有这样一说:阅读仅仅“造成”:书,即作品,可能成为——作品。超越产生了它的人,超越在其中所表达出来的体验,甚至所有一切传统使其成为可支配的艺术资源。阅读的轻快而单纯的是从文学阅读的意义上讲,读书甚至不是一种纯粹的理解的活动,那种保持含意又将它重新介绍出来的领会。读者把书变成大海和风,把经人加工作成的作品所变成的那种东西:一块更光滑的石头,从天而降的碎片,无过去无未来,看到它时人们不会发问。

这部元神撒开的小册子,恰好可以给我们提供作为“读者也即创作者”的体验,我们尽可能地只把博纳富瓦当做一个“游人”,一个单纯的“旅行者”,我们可以从作家的这种体验中,看见我们自己,或者说,当我们去旅行、参观游历时,我们会能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呢?

笔者和本书译者杜蘅聊过之后,她说——

我有些硬译,但忠实原文,我觉得这是保证原作风味的关键,随意奔逸,翻译的过程不容易,但是仔细译完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讲的其实是艺术的方法,作为诗人来说,“随笔”委屈了一点,我感觉他在滋润十字路口的读者,思想于世有补。

“你是城堡,

我要把它称为荒漠,

夜里只有这声音,

看不见你的面目,

当你倒在贫瘠的大地,

我要把承受过你的闪光叫做虚无,

死亡是你喜爱的一个国度。”

—— 博纳富瓦 诗 《真正的名字》

在这首诗里,我们在幽暗的人类共有的潜意识海面上,窥见灯塔,这就是诗人的贡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