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尺素寸心》读后感100字

《尺素寸心》读后感100字

《尺素寸心》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尺素寸心》读后感(一):余光中的散文

想必大家小时候都读过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因为这首诗使他在内地广为人知,同时也使他和诗绑定过深。提到余光中就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的乡愁。

其实余光中先生是位多栖作家,他不仅写诗,也写散文、评论以及翻译。而我个人比起读诗,更爱读散文,或许是缺少浪漫,总感觉诗离我很远。散文比起诗来则要沉稳的多,比起小说又现实的多,所以我喜欢散文。并且读散文时,会觉得作者与自己距离很近,尤其好的散文,更像是在聆听朋友的声音。

下面具体介绍下本书吧,这本收录了余光中先生的多篇经典散文,作为书名的《尺素寸心》也是其中一篇。编者有意将这些散文分成了四个主题。我也就先挑自己感兴趣的看了。因为我对乡愁这一主题提不起兴趣,如《思台北,念台北》这篇,因为缺少共情吧。于是先读了《尺素寸心》和《娓娓与喋喋》,不得不说,余光中先生在文章起名上够文雅的,要我就直接变成不写回信的那些年、唠嗑二三事。至于内容,当然也是用词文雅,文学性很强,同时又不高人一等,就如《尺素寸心》能够把不写回信的前前后后用充满戏谑的口吻吐槽出来。我觉得以俗讲俗比较符合老百姓的状态,而能以雅讲俗,这就需要很深的文字功力了。这在《娓娓与喋喋》一篇体现的更多,将不得不任旁人唾沫星子横飞的无奈状态描述的淋漓尽致,着实带给我很多欢乐。这类散文可谓是我理想中的散文。不需要有什么高大上的话题,也不需要爱恨恩仇,仅仅是生活,是绝大分人所拥有的生活。看小说或看电视剧时,我们总喜欢意淫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以为自己也能成为大侠或神仙,乃至周围都是帅哥美女开后宫。但这些都是幻想,那些霸道总裁也不是普通人能当或能遇到的。现实就是吃喝拉撒与鸡毛蒜皮,能将生活的小事描述地饶有趣味才是真的写作能力。所以,我总认为散文最能体现文学性。化无趣为有趣,让身在其中的我们发现这些鸡毛蒜皮的乐趣,这多有意思。

《尺素寸心》读后感(二):余光中的诗意散文之美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有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这篇诗意散文中,根据自身人生经历和内心的主观感受,通过语意和自己的意识流动趋势,灵活地运用了形式多样的复叠修辞文本,写就具有诗歌特色的唯美散文。

比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这一组形象鲜明地表达凄婉寂寥情感的同义词,衬托两岸人谛听冷雨的细微差别与细腻感受,从而委婉地传达出有根异乡者的沉郁孤独感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AABB”这类复叠修辞文本,增强了读者阅读该文时的韵律感受和文章的诗意之美,提升整篇散文的音乐感,赋予冷雨唯美的乐曲节奏感和神韵,以及打破了时空限制的神奇活力与魅力。

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诗人敏锐的感性气息、天马行空的文笔、恣意潇洒的文风,以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丰富了冷雨的饱满形象和听雨人的真实体验,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多层面的审美空间:“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诚如朦胧诗人北岛在《雨夜》里所写:“灯光串起雨滴/缀饰在你的肩头”。

冷雨总是能牵动着游子们的乡思离愁,让人惆怅抑郁感伤不已,同时也是人世温情的浪漫写照,譬如,电影《时空恋旅人》里顶着狂风暴雨的独特婚礼场景以及《雨中曲》里在雨中欢快地载歌载舞的男主,皆能触动观众的心弦!

《尺素寸心》读后感(三):游子床头书一本,解我思乡万种愁——余光中《尺素寸心》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首《乡愁》,感动了多少异乡游子。

我们由《乡愁》,知道了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老师出版过诗集21部,散文集11部,评论集5部,翻译集 13部,是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评论家。

但在我们心里,更深的体会还是余光中老师的“乡情”作品。

《尺素寸心》就是溢满了“乡情”的散文作品。

尺素,一小块绢,也是指书信啦。

这寸心,大抵就是乡情吧。

今年春节,若不能返乡,在床头放一本《尺素寸心》吧。

万籁俱寂,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床头昏黄的灯光,陪我们穿越千里的空间阻隔,在时间之河逆流而上,找到最触动我们的那段记忆。

余光中老师在第一章“乡愁绵绵,莫问归期”里,回忆了中学时期在四川的生活,成年后在台北的生活,辗转至美国、欧洲的生活,对长城的深深的情感。

余光中老师爬落基山时对故乡的山的思念,在台湾游山时的思绪,汨罗江边的祭奠屈原的仪式,重游重庆的所感所想,以及西湖、黄山、皖南游记。

这些记录在第二章“故国千里,乡关何处”里。

游山之后玩水,第三章“彼岸风景,诗意远方”里,记录了在美国跟随老师游石城,在澳大利亚五天的访问,第四次旅美,在英国驾车旅行。

每次面朝大海,每次临风望海,都难以排解对大陆的思念。

当然,欧洲之行还包括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的旅记,雪山的冷冽和斗牛的血腥,再加上旧时光的沉淀,可能也难涵盖欧洲的全部。

第四章“万物可期,人间值得”就是和人的交往了,对地图的特殊感情,翻看的信件,友人的交谈,知音的难得,和乡情一样,是无论游历到哪里,都牵着的线。

也许这就是在人间走一遭,最值得的一些事情了吧。

余光中老师的散文,也是诗一样,是可以反复咀嚼的。

初读酣畅,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互联网嘴替”。

觉得自己那一丝一缕,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被余光中老师描述的特别贴切。

读过就会回味,反复的吟诵,好像谱上曲子就能唱出来似的,入骨入髓。

以余大师这一段作为结尾吧。

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

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

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

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