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读后感摘抄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读后感摘抄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是一本由胡鸿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读后感(一):143页注⑤献疑

原文:类书所引篇目有时也不可尽信。如…《太平御览》卷901引《南史·四夷传》“滑国条”,又引《后周书·四夷传》…,而今本《南史》无“四夷传”篇名,滑国在《夷貊传下·西域诸国》中。《周书》亦无《四夷传》,而称为《异域传》。

读者按:疑本书作者对引文理解有偏差,故而标点或有问题。鄙意以为,《太平御览》所引书名,“四夷传”一词不应并入书名号,应作《南史》“四夷传”、《后周书》“四夷传”。乃宋人对《夷貊传》《异域传》等篇概述之词也。

研读古史,必以文献学为基础。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读后感(二):华夏指一种符号

本来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华夏的缘由以及到底什么是华夏。实在没想到太专业了。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后面2章直接跳过了。

该书本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借用书中的观点:"在政治体论的思路下,华夏可以看成是秦汉式帝国政治体的自称符号。"

就我自己的理解:华夏不等同于汉族。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

“楚在春秋时被诸夏视为“非我族类”的大敌,到战国时也跻身冠带七国之一,不能自外于诸夏的政治体系。因为七国皆为诸夏,战国时的争战从未打出“攘夷”的旗号,所争的是谁能兼并诸侯统一诸夏,不管秦帝还是楚王,天下都已是诸夏的天下。”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读后感(三):隋唐以前的华夏化历程

华夏最初被称为“有夏”,是灭商占据中原之前周人及其军事联盟的自称。周人没有自居夏后氏后裔的意识,“有夏”等同于“西土之人”,很可能来源于殷商对周人的他称。西周“有夏”一度被淡化,以周人为认同符号;春秋诸侯王以更具开放性的“有夏”团结诸侯王,首倡者齐桓公;一些尚在夷夏边缘的诸侯国设法加入诸夏,诸夏成为一个最强势的政治集团,尊夏卑夷的观念也于此时定型。战国时已是诸夏的天下。秦汉时以交通信息网为基础对外扩张并达到极限(定型),唯南方山地为突破口。此后一方面已被华夏网络分割的政治分散、经济不自足的南方山地逐渐加入华夏网络;另一方面两汉时期华夏知识精英建构符号化的帝国秩序,将非华夏人群冠以“蛮夷戎狄”等名称整齐地纳入其中,并以经学、史学两种路径,进行有关异族群的知识建构。西晋以后,南方山地逐渐华夏化,局部地区出现华夷逆转现象;北方保留着游牧世界的部族政治传统的非华夏政治集团通过史学撰著与建立爵本位体制走向华夏化。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读后感(四):华夏认同的建立

在《现代中国的形成》中,作者认为,现代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如今既“大”且“强”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家的主要地区保持了一个单一的、具有强大统一性和自我认同的族群。那么,这个族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本书其实就是从政治体的角度探讨了这一个问题。 在上古时期,其实并没有什么华夏文明,以后被视为华夏祖先的夏商周,只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大的政治体。在它们的周围,存在无数的不同的族群。只是到了春秋时期,随着政治的需要,华夏的概念逐渐形成并被认可。直到秦汉帝国建立后,高级政治体的形成和长期存在,加上一套与之配合的符号体系的构建,才使得以华夏等符号表示的政治文化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其扩张所及,使周边的其他非华夏族群都深受影响,也不可能再产生别种形式的高级政治体。因此,从此以后,处于华夏文明影响下的族群,或者“渐慕华风”,通过接触,逐渐被华夏帝国吸纳;或者“能夏则大”,将自己的高级政治体通过承认华夏文明的符号系统和政治文化,从而宣称自己就是华夏帝国,确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并慢慢地华夏化。 因此,虽然各地华侨居住地常常被称为“唐人街”,但华夏民族却一致自称“汉人”,因为两汉是华夏认同建立最关键的时期。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读后感(五):小记

1、很多秦汉魏晋的书讨论问题都喜欢从先秦说起,不过先秦的内容很多人浸淫多年都把握不住,仅仅是带着一个问题和观点去编写材料,更是把握不住,想当然的叙述读着贼难受。

2、导论或者绪论写得很讨巧,学术史的部分基本只有作者自己总结的视角,具体的问题则是空洞的,只说有怎么样的研究,没有说研究出了什么,到头来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的丰富性以及时间上的进展都没有真正呈现出来,实际偷懒了。

3、第二章根本没写华夏,强行改换概念进行写作,打了擦边球。

4、实在太散了,内容和题目几乎没啥关系,不如改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化诸问题研究》。而且研究A问题,先置换为B问题,再从B 问题中选一个小的切入点,看下来与A问题关系已经没有那么直接了。

5、在写法上基本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走,史料的解读也都是无理由地顺着自己的逻辑进行,一股浓浓的知乎味儿。只能说适合本科生或者外行吧。另外,书背罗新写的话挺有意思,另辟蹊径、截断众流、相映成趣……我想大概懂得都懂……博士论文这么呈现确实太取巧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