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读后感100字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读后感100字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是一本由樵苏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读后感(一):《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说起十二生肖的故事倒有不少,最感动我的一部影片,当属成龙演的《十二生肖》。

成龙在影片中扮演的是一个国际大盗的角色,他爱财如命,为了赢得文物贩子劳伦斯的一笔巨额奖金,开始四处寻找遗失世界角落的“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最后四个兽首。

寻找途中,他和关教授的女儿产生了感情,并被关氏妇女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在最后关头,他一转往日视财如命的风格,成为一个挽救国宝的大英雄,最终将寻回的兽首归还国家。

说起十二生肖的起源,颇为丰富,古时候,人们的科学水平不发达,把雷叫雷神,把风叫风神,把海叫海神,生肖自然也就被列为神话传说的一种,在山海经里,生肖被列为一种图腾,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诸说等。

还有的人认为十二生肖在风水学、玄学里是十二地支,也有的认为是黄道十二宫的星宿,我觉得他们说的也都对,不管它们以何种形式排列,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灵融入中国人生活,其自然习性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相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生肖动物印象。

古今历史故事、传说、寓言中,涉生肖动物形象的数不胜数,并留下超过2000余条成语。生肖故事大多妙趣横生,寓意深刻,在现代常收录于儿童读物中,其中,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全套系列《小小艺术大师》绘本华夏版,就有一本关于十二生肖的绘本——《与徐悲鸿画十二生肖》,这本小书只是《小小艺术大师》全套书系的其中一本。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是一套6本的艺术启蒙纸板书,专门针对0到4岁的孩子阅读,手掌大小的方形小开本,轻巧精美的硬板书质,特别适合幼儿艺术的早期教育,小手撕不烂更能增加孩子的兴趣,好读撕不烂的纸板书质。由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率领艺术教育团队,专为孩子精心编撰,画家陈丹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和知名原创绘本作家熊亮,诚意推荐。

每本书精选一位中国艺术大家的名画,共6位,分别是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和徐悲鸿,清代画家石涛和任伯年,明代绘画大师仇英和沈周。这6位画家在中国艺术文化领域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画逼真生动、让人过目不忘,画面内容鲜亮活泼,适合孩子欣赏。

每本书都有12幅精选名画,全彩清晰地印在硬纸板上;每幅画配一首朗朗上口的诗,用诗的形式讲解画面内容,自然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和意境。

左边是诗,右边是诗,家长可以一边教孩子念诗,一边让孩子看画, 唯美的画面给孩子一种美的视觉冲突,诗的韵律则可以增强孩子的语感,诗与画的天作之合,乃是艺术的顶峰。

《与徐悲鸿画十二生肖》从鼠、牛、虎、兔……依次排列,画面简洁干净,生肖的神态各异,或是娴静安逸,或是张牙舞爪,或是盘卧枝丫,或是奔腾不歇,每一种生肖都有不同的精神面貌,让孩子在期间体验动物们的喜怒哀乐。

《与齐白石一起抓小虫》里面的蟋蟀栩栩如生,它瞪着一只腿跃跃欲跳的样子给人一种动态之美,孩子也许就想伸手抓它一下,或把它扣在手心。还有蝴蝶艳丽多姿,蜻蜓娇艳如花,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乐趣,或静或动,既可以让孩子认识动物,又能享受其中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与沈周一起去池塘边》里面的画颇有些田园风光,这倒是让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池塘边会有什么景色呢?让孩子与书中的美景一起想象吧.

《与仇英一起划小船》水波上轻轻泛着带帆的小船,来来往往运输游客或货物,完全有着大运河的壮丽风姿,码头上的人们来来回回忙碌着,亦或者卸载货物,亦或者修船起帆,好一派壮丽的景色。

《与任伯年闲时看花鸟》花鸟莫过于孩子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事物了,鸟儿的种类有很多种,羽毛鲜艳,能在天上飞,叫声清脆好似歌儿,孩子们见到鸟儿会与鸟儿来一场心灵的对话,也许他们会问它,你叫什么名字?你来自哪里?天上要下雨了,你们在哪里躲雨呀!孩子们还会指着花儿问妈妈,它们是什么花,会不会是蝴蝶的家?孩子们的想象无穷尽,一旦你启蒙开了这个匣子,里面丰富多姿的神奇故事就会飞出来。

《与石涛探访桃花源》还记得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首诗吗?里面写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石涛大师所画的桃花源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里面会不会有落英缤纷的桃花?有憨厚老实的农夫?

所有的艺术都在于幼年的启蒙,启蒙的越早,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个大师说过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在娘胎里。还有句话说最早的艺术启蒙是孩子的0-3岁,也就是说3岁以前孩子的吸收能力和接纳能力是百分之二百,都说贝多芬是音乐天才,可谁又知道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这和他成为音乐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幼年启蒙的重要性。

这套《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丛书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读后感(二):为什么要引导孩子赏画读诗?成为名家不是目的,美感教育才是要义

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朱光潜《谈美感教育》一、当大师画作与孩童好奇心相遇

因自小学画,加之我又喜爱艺术,所以家里面经常堆叠着画册、调色盘以及瓶瓶罐罐的颜料。

上二年级的侄子来我家做客,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画作跟闪闪发光的工具,瞪着大眼睛格外喜欢。书桌上放了一本《与任伯年闲时看花鸟》,他指着封面笑嘻嘻地问我:“姑姑,这是谁画的鹦鹉啊,真好玩儿。”我耐心回复他:“这是任伯年画的,他是个艺术大师,专门画这些花花鸟鸟。”

你看,艺术熏陶无处不在,孩子单纯天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大大的人间,小小的人儿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当大师画作与孩童好奇心相遇,作为家长要呵护童心,因势利导,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

《与任伯年闲时看花鸟》就是一本非常适合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的美育教材。这本手掌大小的方形小开本,既轻巧好拿不易被撕烂,又通俗易懂耐读好看。

它从属于《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系列,由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带领团队精选了几位艺术大师的名画,再配以樵苏的小诗,诗情画意相交融,活泼鲜妍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让孩子在感受名作的同时亦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作为“海上画派”蜚声画坛的“三任”之一,任伯年在绘画方面造诣极高,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评价他为“一代明星”“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

任伯年的花鸟画多取材于生活,画人们素日常见的动物植物——燕子、锦鸡、八哥、翠鸟、水仙、牡丹、绣球、茶花……所以即便是给年纪小的孩童看,也绝不晦涩高深,反而熟悉亲切、妙趣横生。

侄子翻到《没骨花卉册十二开·桃花》,我给他念左边的小诗:“春暖日融融,晴云缀长空。灼灼桃花艳,摇荡醉东风。”他跟着朗读,不一会儿就背过了。右边的画作里桃花清新明丽,造型逼真生动,让人感受到了活泼愉快的美感。

我指着其中一朵趁热打铁,跟侄子说:“《诗经》当中也有一首描写桃花的诗,是贺新娘的,里面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你以后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的。”侄子点了点头,继续爱不释手地翻阅画本。

电视剧《小欢喜》中,临近高考,成绩不佳的方一凡觉得自己单凭文化课成绩考不上好的大学,他发现了自己的舞蹈才能,想走艺考这条路。可艺考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妈妈童文洁起初是反对的。

其实,现在很多家庭对美育都抱有偏见。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之下,追求各学科高分数成为主抓重点,大家把智育排在首位,其次是德育,而美育往往是被忽略的。

1、为什么强调美感教育?

《礼记·乐记》云:“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人类有别于动物,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懂得实施美育。

1795年,德国诗人与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这一概念。20世纪初期,现代美育理论传入我国,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交互渗透,共同发展。

何为美育?美育即通过各种欣赏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民众的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中国美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曾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所以为什么一个劲儿地强调美感教育,就是因为它重要,因为它可以填补人文精神的缺失。

2、美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①美育可以促进大脑发展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明,美育对右脑开发、调节大脑边缘系统以及脑内吗啡肽的分泌均有正向良好影响。

基于人类对左右半脑的初步认识——大脑左半球功能侧重于时间、概念、语言,大脑右半球功能侧重于空间、视觉、形象——人们研究发现:当对人进行美感教育(听旋律优美的音乐、欣赏线条流畅的画作、观肢体优雅的舞蹈)时,右脑的功能能得到刺激与强化。通过美育,可以开发右脑,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

再来说说人类的潜意识与情商。20世纪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首先发现了杏仁核对情绪中枢的关键作用以及对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人类早期所处的生活环境恶劣残酷,为了抵抗侵害,人们经常凭借边缘系统作出应激反应,即潜意识做出的本能反应。然而现代社会,人不可能还像茹毛饮血时期一样反应判断。在文明社会,情商就变成了影响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证明,美育有压制与提升原始情绪的作用。即使人变得更文明、更理性,精神更加崇高与纯洁。

最后,美育可以影响脑内吗啡肽的分泌。《自然》科学杂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脑内吗啡肽能够帮助细胞保持年轻活力、激活大脑能量。通俗一点讲,就是吗啡肽的分泌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而当人处于美育活动之中,在欣赏美的过程之时,大脑便会分泌产生吗啡肽,人们心理上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②美育可以改变人生,发现潜能

艺术学博士罗贯庭曾说:“艺术的力量,改变孩子的一生。透过创意美术教学,看见小的改变,这可能是最让我感动的。”

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从小坚持去上罗老师的创意美术课,因为平时的学习压力很大,所以孩子们经常压抑焦虑、满脸愁容。而妈妈发现孩子们在周五的晚上格外不同,会开心地笑而且特别自信,原来每到周五就会有画画课。

近年来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想不开的案例屡见不鲜。成长中的花朵们,没有任何人有理由剥夺他们快乐的权利。竞争的逆流里,若能有一两个爱好暂作可喘息的港湾也是好的呀。

除了改变孩子的焦虑情绪,美育还能不经意间发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麦克斯韦小时候学画画,有一次静物写生,他画一个插满鲜花的花瓶。细心的父亲发现小麦克斯韦的画作上,花瓶呈梯形,花朵呈不同面积的圆形。既然对数学如此敏感,何不加以栽培呢?于是,父亲开始教他几何与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枝繁叶茂,小树长大,麦克斯韦终成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

③美育可以培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美学奠基人、著名教育学家朱光潜提倡德智美三育并举。他说:“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他认为理想的教育并非通过打压一方来培植另一方,而是每个天性均能协调发展。

朱光潜先生倡导造就“全人”——除了身体健康以外,心灵上的真善美也均能长足发展。而美育,通过艺术的升华、人文的关照,仿若一道光直抵人最荒凉、最贫瘠的精神世界,在那里播撒种子。

朱先生将人比喻成一株花草,只有根茎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发展,才能长得繁茂有生机。若遇上胡乱修剪的园丁,只得被摧残压抑,畸形发展,毫无健康可言。

④美育可以充实人生,以诗意来面对生活的苦

著名艺术家、教育学家丰子恺在阐述美育的作用时,以绘画教育为例说过:“例如图画,教儿童鉴赏静物、鉴赏自然,不念其实用的、功利的方面,而专事吟味其美的方面,以养成其发见‘美的世界’的能力;教儿童描写这美,以养成其美的创作的能力。希望这能力能受用于其生活上:即希望其能用鉴赏自然、鉴赏绘画的眼光来鉴赏人生、世界,希望其能用像美的和平与爱的情感来对付人类,希望其能用像创造绘画的态度来创造其生活。”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的责任,生活有时候很苦,而如果没有内在的精气神儿挺立着,人就会变得弓腰塌肩、毫无生机。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而美育,便是教人用诗意的眼光来应对眼前的苦。

风雨之中,当学习东坡,不畏艰辛,不愁无路,草鞋蓑衣又怎样,拄着竹杖,依然潇洒自在、镇定自若。以鉴赏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这骤降急雨,竟有几分磅礴大气之姿,也发现了不同风采的美。

3、实施美育过程中所要注意的

①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演员孙俪因其出色的演技以及低调和善的为人而广受观众所喜爱,一双儿女更是羡煞旁人。她跟邓超经常与孩子们搞怪玩耍,用心呵护着孩子的想象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

有一次,孙俪给孩子们买了颜料,期待他们能安安静静画画,谁曾想孩子们把颜料弄得手上、身上、地板上全是。换成严苛的妈早就大呼小叫,批评教育了。孙俪只是发发无奈感慨,但绝不会因此而浇灭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②要与孩子形成互动

诗词才女武亦姝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她的文化素养,而且喜欢与孩子互动,经常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谁就去做家务。

人们总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居高临下,知识灌输。其实美育不是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用平等的姿态来完成关于美的交流。所以家长一定要与孩子互动,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不枯燥、易消化。

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审美与创新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未来的世界一定不是简单地凭学历,凭经验就可获得成功。趋向多元化的未来,需要的是能够终身学习、抱持良好态度、情商财商逆商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

而浮躁功利的当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诚信缺失越来越多,人们心理负担急剧加重……种种城市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急切呼唤人民素质的提高。

而美育便是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之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力与创新力,将这种人文精神刻到骨子里,形成习惯。并不是刻意地企盼孩子日后成为艺术大师,只是为了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活得更精彩,人生更充实。

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愿我们每一个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不忘仰望星空。

《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读后感(三):“救救孩子”:身处荼毒眼球的低美感社会,如何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

对于中国人来说,什么是美?

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春水流转?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暗香?还是“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衣渐浓?抑或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冬日暖景?

是与齐白石笔下的瓜果小虫?还是沈周笔下的竹林池塘?还是徐悲鸿笔下的骏马奔腾?抑或是任伯年笔下的栩栩花鸟?

但是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美学教育,却在退步呢?

走入城市,瞬间被高饱和度低设计感的商铺招牌包围;来到景区,迎接你的多半是前篇一律的商品一条街;翻看手机,最火的短视频app上都是网红脸直播“老铁单击666”。

引起争论的上海店铺招牌

2018年金鸡奖海报引发“全民吐槽”

《新周刊》更是犀利,把中国人患上的审美匮乏症概括为十大病征:

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普遍匮乏有关。

中国人,真的是太“实用主义”了。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好看又不能当饭吃。”人们只看重事物的实用价值,而从来不考虑“无用的美感”其实也是一种价值。

就像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烟火》中的嘲讽:“对美的仇恨……对诗歌的仇恨,教育只为了培养工程师和银行家。”

我们,都需要美学教育。

就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家张世英都说说:

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会经历多个关乎一生命运发展重要时刻。而孩子0-6岁的敏感期,是儿童心智水平飞跃到全新层面的重要契机。

提起儿童敏感期,我们就不得不引出一位20世纪初最伟大的女性幼儿教育家,“蒙氏教育”的创始人,玛利亚·蒙台梭利女士。

1951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伦敦史密斯菲尔德学校和孩子们在一起

一般从3岁开始,幼儿就会进入到审美和色彩的敏感期。蒙台梭利非常重视艺术、美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幼儿自我表达、交流感情的方式。

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也提到:“3-4岁的孩子,眼球发育完善,对美也有了执着的追求,这时候让孩子练习涂色,能训练孩子的审美,同时还能让孩子练习拿笔,为以后学习写字打下基础。”

美学教育,真可一举多得!

也许你会犯难: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如此发愁。

美感的启蒙,和其他音乐、语言的启蒙不同,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强调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我们教宝宝认识水果、形状,可能一下子就学会了。但是艺术启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灌溉的过程。也许你今天播种的艺术种子,到了10、20年、甚至30年年之后才能萌发。但是心中的点点温暖绿色,是会贯穿孩子的一生的。

学会感受美,是我们的必修课,因为这关乎幸福。

如果父母能在引导孩子感受传世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引入亲子阅读,也必定是一件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幸运之事。

这就是我喜欢《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系列丛书的理由。这是一套给0-4岁宝宝看的艺术启蒙书,一共6册,每册是一个绘画大师、一个主题、12副名画。最妙的是,每副彩色中国画的旁边,都配上一首韵律诗,可以给孩子美感和语言的双重启蒙,同时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好。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大师,都擅长用 “用艺术观察生活,用生活成就艺术”。

达·芬奇曾说:“如果你不立足于大自然这个很好的基础,你的劳动将无裨于人,无益于己。”这句话也是《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选取大师以及作品的原则。

系列丛书一共选取了6位中国画大师,分别是:

绘画大师齐白石、一代名家徐悲鸿、“身家上亿”的石涛、五百年才有一个的仇英、明四家沈周、全才画家任伯年。

每一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更何况是选取的都是他们的代表作品。

针对6名大师,又选取了6大主题,每个主题,既突出了大师的关键特点,又刻画了孩子周围随处可见的生活;每幅画作,既是大师的扛鼎之作,又是孩子喜欢、熟悉的事物;每首韵律诗,既配合画面的内容,又在描述画中的故事;每本小书,既是主题式名画集,又是跟亲子共读最美好的时光。

以我个人最喜欢的《与沈周一起去池塘边》为例,书中描绘得是风景迤逦、风光秀美的江南景色。

沈周,是明朝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也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他虽出身豪门大户,饱读诗书,性情淡泊,但是拒绝入仕,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的弟子最著名的是唐伯虎,沈周的功力可见一斑。

和一般国画大师不同,沈周擅长日常所见物象的生趣,以独特的方式加以记录。别出心裁,饶有心意。

《与沈周一起去池塘边》的开篇,就是他的代表作《东庄画册》的一部分。《东庄画册》是他为朋友庄园画的写生,连人家祖先堂供奉的祖宗肖像,也“傻乎乎地”临摹进画面,甚为可爱。

一起来欣赏下吧:

远山如黛、烟波耸翠的竹田:

实物拍摄

“清风作伴好读书”的小园子:

实物拍摄

恬静淡然的小池荷花:

实物拍摄

悠闲情致的古人泛舟:

实物拍摄

晚饭后、入睡前的亲子共读,不仅会让孩子收获自然之美,而且连大人都能一同感受到画面的美感和意境。

一副真正的画作,一首真正的好诗,不能只有颜色和韵律,更重要的是有引发共鸣的情感。《小小艺术大师·华夏版》做到了。

夏目漱石说:“我们生逢这自由、独立、充满自信的现代社会,却不得不去忍受孤独之痛苦。”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永远无法连成一片陆地。你让孩子学好奥数、英语,并不会让他们在长大后,抵御现代社会的孤独。但是如果他们的眼睛,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那也许才是孩子能够依靠的唯一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请你始终相信:

一个习惯于欣赏沈周等大师作品的孩子长大后,人生未来的发展和一个只刷手机短视频长大的宝宝会有一些细微不同。

你今天的每一分用心付出,都是给你的宝宝一份来自未来的馈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