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原上》读后感1000字

《高原上》读后感1000字

《高原上》是一本由茅魏卿 / 姜红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01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原上》读后感(一):光荣和衰落的重叠总是在不断上演

作者以游者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了独特的南美风情,让我们看到风土人情中蕴含的人文气息,美丽风光背后的悠远的历史背景,让历史与现实交织,异域文化与高原美景交融。作者收集了大量鲜活的资料作为佐证,包括读《百年孤独》中的虚拟小镇马贡多,作者看来,书中的马贡多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南美洲,让人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地想到南美洲和那里的历史与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虽然是一本游记,但其中穿插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历史背景,阅读起来趣味性、故事性强,让我在领略异域风情的同时感受到南美文化丰富而独特的魅力,了解到了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历史事件。书中,还有各种有趣的传说、风俗,让人大开眼界,兴致盎然。

让我十分感叹的,是印加人在建筑上的展现的智慧,他们的石头建筑不仅考虑美观,也考虑抗震。“整个印加帝国的石头建筑都不靠灰浆来黏合(所谓“干砌墙”),因为灰浆在强烈地震的撼动中基本起不了多少抵抗作用。有效方法就是把石头进行精密切割,让石头紧密结合,达到连一张纸也插不进的程度。据说当地震发生时,这些石头就会“跳舞”,即它们在震动时跳跃,然后又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尤其是像十二边形这样的切割方法,让石头与石头相互咬合得更牢固。再加上每块石头的上部略有凹槽,石块之间的契合愈加紧密,还有刻意内倾的墙体,这些设计使得印加石头建筑历经无数大小地震而迄今不倒。”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带我们看到了印加古城库斯科的太阳神庙、欧雁台、马丘比丘、武器广场、伊瓜苏大瀑布。在对这些历史古城、美丽风光的探索过程中,作者有着惊奇,有着慨叹,也有着疑惑。他目睹了秘鲁的贫穷,比如高原上的的喀喀湖的水上居民,他们处于一种辛苦劳作却生活物资匮乏的状态,家中没有现代化电器设备,而居住在首都利马的城市底层民众的生活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不禁思忖,在漫长的历史和贫困之间,政治体制和贫困之间,抑或宗教和贫困之间,甚至人口种族分布与构成和贫困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关联和因果关系?

漫长的时间在这些古建筑身上留下了斑驳和沧桑,在世世代代的人们身上传承了文化,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织影响,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文明,让我们得以在今天,窥见历史时光交错间的境遇。

时间以多种形式留下了它独特的痕迹,无论是在高原上,还是在平原上,光荣和衰落的重叠总是在不断上演着。

《高原上》读后感(二):游记应该这样写

我终于找到一本喜欢读的游记了。

一般来说,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自己写点东西。怎么样写游记?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在隐约困惑着我的问题。无论是网上搜来的答案,还是找来的一些教科书,都不能让我从浑浑噩噩的懵懂状态里脱身出来,我还是困惑,还是不知道如何下笔,去写一篇理想的游记美文。

前段时间读了梁文道的一篇推文,是介绍保罗·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的。道长是这么来赞赏索鲁的:“为什么保罗·索鲁会是当代最有名的旅行文学家之一,就在于他为他每一本旅行文学书,搭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框架。他的重点,就在这个火车的旅行上面,而不觊觎其他。经过了什么风景名胜,的的喀喀湖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火车本身。”

我不否认道长的观点,也喜欢阅读索鲁的书。但是我还是觉得好的游记不一定只是道长所推崇的写法,至少不仅仅是那样一种写法。

那么我心理隐约追求的游记的写法究竟是怎样的?我一直没有找打答案,直至读到了这一本刚刚出版的游记——《高原上 从印加古都到诗人之城行记》。

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让我明白了游记就是应该这样写的!

索鲁式的游记固然有其优点,但采取的是一种“走偏门”的方式,也就是说,把难写的东西撇开,写一些相对容易写的东西。道长的潜台词是要说,著名的景点早已被汗牛充栋的游记写烂了,再去写肯定是了无新意味同嚼蜡。所以只能像索鲁去这样探索新路。我觉得探索新路没错,只是游记的重点不能因此而被忽略或者放弃。那么我心目中游记的重点是什么?

我酷爱旅行,知道一个酷爱旅行的人为什么要去读一本游记。至少我读游记的目的是要获得对一些著名景点的了解,我要去那里,或者我已经去过那里,我都想通过别人的体验和别人的叙述,而对这些地方有进一步的了解。如果一本游记完全绕开了它们,不去直接叙述它们,我就会觉得这本游记不符合我的需求。

可能有人会说,阿,那谁,你不知道《孤独星球》么?你不知道《走遍全球》么?你不知道《目击者旅游指南》么?你不知道穷游、马蜂窝、携程么?我的回答是我知道。我都知道。可是它们并不是我心目中所要去阅读的那种游记。它们是旅游指南,也就是说,它们是与游记全然不同的旅游攻略。攻略与游记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前者是关于如何去做的步骤介绍、注意事项和详细贴士等,而后者则是攻略之外东西,是关于旅行本身的记录。那么什么是“旅行本身”?

大略说来,这个旅行本身可以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道长推崇的索鲁式写法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另一种则是《高原上》展示的东西。我个人更推崇后者,因为它并没有因为难写而去刻意绕开对于旅行途中那些重要景点的直接描写和叙述,但更可贵的是,它的作者似乎明白了如何以一种有趣和生动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本来是相对困难的任务——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惑我的问题的本质所在。

我真诚地推荐这本书,它一定能让读者对“怎么样写游记?”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高原上》读后感(三):第一次读这样特别的游记

作为一个没怎么接触过正经游记的人,最初读这本关于南美旅游的《高原上》时,会觉得不适应,因为它不像那些手机软件里的旅游攻略那样有很多相应的配图,更多的是文字描写,不认真看很容易浮躁。但是,一旦你能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就会发现这类文字游记的迷人之处了。普通的旅游攻略有太多的配图,看多了甚至有看“饱”了的感觉,反而容易会失去旅游的兴趣,而这种文字生动,图片适量的游记,看过之后只会增加你想出去看一看的欲望。

但是《高原上》不同,文字居多,作者用灵活生动的笔调,描绘了南美洲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风景。静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步伐,我们将领略秘鲁高原上印加人的风俗传统,感受乌诺斯妇女自然纯朴的审美观,见识托托拉浮岛是如何被编造的,游览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唐人街,参观恐怖神奇的地下墓穴,聆听华人小伙讲述秘鲁华人史,认清羊驼和浣熊这样的萌物也有暴躁的一面……总之,有太多太多有趣好玩儿的地方,需要你主动积极的去思考,去参与其中,甚至动手搜索一下地图,才能更好的跟上作者的步伐。

本书按照作者的行迹,大致分了三个部分,第一段是智利和阿根廷的主要城市和景点,第二段是秘鲁高原周边,第三段是秘鲁的首都利马,总之就是大半个南美洲。作者在每一部分开头都有一些“旅行小贴士”,讲的是旅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很有趣,也很实用,比如如何订机票、如何给行李标记、如何注射疫苗、如何防偷防盗,以及如何保存和利用入境的文件,等及其微小的事,但也是旅途中很容易忽视的重要的细节。

另外,作者在出发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功课,所以这部游记里有许多人文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虽然作者笔下的景观不如图片那么直观,但是通过作者生动的描写,再加上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反而使得这些笔下的风景比图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智利时,作者就多次提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诗人聂鲁达的事迹;在阿根廷时就提到了著名的贝隆夫人,以及革命者切·格瓦拉的故事(作者戏称切·格瓦拉是穷游的先驱);在秘鲁时,插入一段儿关于凡尔加拉上尉的爱情传说故事。此外,还有大量的其他与景点相关的奇闻趣事,使人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许多人文历史,知识与审美双重体验。

本书还有一点有趣的地方是,作者一家三口之间,以及作者和当地人之间的互动。作者携妻女共游南美洲,一路上家人之间也有许多温馨欢乐的地方。比如,在购物方面男女思维的不懂,作者甚至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男女分工不同;再比如,作者常忍不住感慨“一家三口在一起,到哪里都是家”;又比如,在广场遇到女孩做调查,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婚前忠告。总之,在路途过程中的一些温馨的事儿,和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全都融汇在这部游记里,给单纯的风景介绍增添了许多温情活泼的元素。

总之,这是一本内容丰富,饱含诚意的游记,既有基本的风景介绍,又有贴心的旅游注意事项,还有大量的人文历史介绍,以及温馨有趣旅行故事,再加上点滴旅途中的人生感悟,实在是一本丰富有趣、又轻松可爱的书。看多了“快餐式”旅游攻略,不如尝试一下静下心来感受这样一本别样的游记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