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重生读后感摘抄

时间重生读后感摘抄

《时间重生》是一本由李·斯莫林 (Lee Smoli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90,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重生》读后感(一):为时间辩护

这本脑洞大开的书让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作者用非常激进的理论为时间的真实性进行“辩护”,特别是提出“形状动力学”理论,该理论为“广义相对论”的对偶理论,他假设宇宙中存在“全局最佳时间”,在时间重新变为刚体后,空间和距离变为了相对的概念。书里还有很多其他大胆的地方,比如为什么不是人择原理而是演化的宇宙,为什么我们现有的理论包括量子力学不完备等等等等

《时间重生》读后感(二):大宇宙观

存在一个最基本的规律,而时间只是它的一个衍生规律,而空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衍生规律,而空间中的一切自然规律只是在时间和空间基础上的众多衍生规律,并非亘古不变、创世之前已经存在。该书某种意义上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宇宙观,为我们认知宇宙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而我直觉认为,这个理论是已知宇宙理论中最贴近真实答案的。我们的宇宙只是宇宙妈妈的其中一个宝宝,宇宙宝宝携带着妈妈的基因,而这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后天环境(即书中的内部事物的关系)的影响。表达出来的性状就是我们科学上的自然规律。但是和其他的宇宙(或者重来一次产生的宇宙)相比,有些自然规律是共同的,比如时间;有些自然规律却是不同宇宙在演变过程中所特有的,如物质基态,温度等等。所以说自然规律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多么人性化的理论。宇宙就像一个人一样,这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理论不谋而合。而且我还认为,宇宙存在的目的就是造就一个新的宇宙宝宝,在自身陨落在时间之中之前。

《时间重生》读后感(三):在追求无穷真理的路上,人好像越来越少

半个月来读了两遍,做了十几大页笔记,画了一堆逻辑图,才好像是读懂了这本《时间重生》。与《时间简史》不同的是,《时间重生》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规律而不仅仅是宇宙,由于不包含公式且语言优美,实在是比《时间简史》好看太多且深刻太多。作者从牛顿范式、相对论、量子力学入手,逐一排查各自解释网络的漏洞,最后建立一个更加合理自洽的大网,这一破一立也刚好是帮人们重新认识物理学的过程。书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圈量子物理的量子结构空间。该理论将量子纠缠和非定域性解释为空间量子间定域性紊乱的表现,于是可以推论,早起炙热的宇宙有足够能量打开几乎所有的链接,万事万物紧紧相连,随着宇宙的冷却,链接开始不断中断,直至能量降到维持三维格点所需的极小能量,这便是空间衍生的过程。这一假设简直太精彩了,让我流连忘返。这是需要击穿地心的脑洞深度才能做出的浪漫假设啊。我们的未来其实就蕴含在过去之中,引力让万物捆绑在一起,链接是一种本能。如今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发明其实就是我们模仿着地球大冷冻之前的状态,我们用技术克服着维度的局限,那种万物链接的梦想也许就是宇宙早已存留的基因在今天的一个映射。

二是推翻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统治力量,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我们的思维定式基本都是以数学公式置换发展过程,物理定律由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才是优美的。而正是将永恒的公式置于演变的宇宙之上,使得物理学发展变成了搜寻宇宙的数学镜像,才封住了真实的时间。数学应该是科学的女仆,而不是科学的女王。牺牲科学女王之后,换得的回报是一个更为民主的科学理论,我们不用再看到永恒的、绝对的物理定律住在受时间约束、随时间演化的世界里了。

还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物理学家们怎么都有一种大一统理论情结呢?本来几大理论各自运行得好好的,却非要整一个统一版本,就跟我们搞媒体融合似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就像量子物理和相对论,一新一旧,在动态空间、相对时间这些点上死活不融,害得科学家们去发明圈量子物理、形状动力学这些补丁,搞曲线救国。你看艺术领域就不这样,各种流派百花齐放,咱号召的是“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嘛。而科学就是另一番故事了,追求唯一的终极真理就是追求科学的意义,但其实我很怀疑终极真理不止一个呢。宇宙这个观察对象,我们置身其中,不能像神一样跳出来把玩它,永远只能看到它内侧的一部分,这样的我们真的能探索出终极真理吗?昨晚看《奇葩说》的一道辩题,“没有进取心有错吗”,康永这样说的:“我不能评判没有进取心是一种过错,但是没有进取心你一定会错过。”《论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刘慈欣的小说里就有科学家为追求终极真理,不惜自我毁灭的故事。祁同伟那篇《天局》,混沌不也是跪死在棋盘一角才“胜天半子”的吗。奇怪的是,孔子、老子不是科学家,可是他们在公元前几百年就在问天问地,探索万物之道。而在今天,全世界都在享受着科学福利,而科学和真理好像却成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词儿,它们难道只存在于科学圈中吗,科学好像快跟我们的日常生活隔离了,以至于我在朋友圈里晒个科普书都会有好多人表示太不接地气。刘慈欣那篇《朝闻道》中,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奔上科学祭坛,用生命换取求知的快感,甚至有点让人毛骨悚然。我们敬佩这样的灵魂,但很难有人真正愿意去这样做,当然也不需要去做,因为人类的未来毕竟靠的不是我们这样的人。

昨晚合上书,做好最后一页笔记时,大约9点多钟,星空APP跳出一条提示:ISS flyover starts now. 本月已经收到三次这样的提示了,我小时候那么喜欢星空,推门站在院子里一仰头就会感到宇宙扑面而来,像要把我吸走似的,而现在北京鳞次栉比的高楼里,灯光早就盖过了星光,仰头看去只有楼群里漏下来的一块紧紧巴巴的天空。我举着APP定位,看到模拟星图上国际空间站掠过月球,再穿过双子座,迅速地滑行,我好想披上衣服冲下楼去看看它真实的样子啊,但是我很清楚,出门也什么都看不到。

这算是科学的悲哀吗,科学发展让高楼变多了,而孩子们再也看不到星星也不会再去看星星了,他们有手机和电脑陪伴长夜,那么今后,中国的科学家是不是会越来越少了呢?

《时间重生》读后感(四):巨大的脑洞、深刻的思辨、革命性的视角——《时间重生》读书笔记

刘慈欣在《三体》里描绘了一个光速可变、空间维度可变、物理基本参数和定律均可变的诡异宇宙。吕克贝松的《超体》里,Lucy在达到神级脑力后竟然遁形于时间之中凭空消失了……其实这些巨大脑洞并不完全是文学作品中的天马行空,而确凿是今天最先锋的物理学家提出的崭新理论!

熟悉相对论的朋友们应该都了解,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中,有三条核心原则(或者说假设)不容违背,即:1.因果律(因与果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任何地方都不可颠倒);2.确定性(事件都存在着唯一的事实,不因观察者不同而变化);3.定域性(任何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于空间中不同的两处)。但是随着现代物理学的继续深入推进,这三条核心原则正在陆续受到严峻的挑战!量子纠缠现象几乎在第一回合就将定域性原则挑落马下。很多量子现象对观测者因素的依赖,以及黑洞视界问题的一些研究,正在动摇着确定性原则。而更先锋的理论猜想甚至把物理学新革命的刀锋直接指向了因果律!本书在深层次上暗示的一些问题,正是那些尝试颠覆因果律(或者说挖掘更深层次宇宙本质)的奇思妙想!

Smolin的这本书,在互联网时代,以全新的,生命、动态、关系、链接的视角去重新思考宇宙,向物理学、宇宙学中引入了进化论观点。以思辨论证时间在宇宙中的基本性、真实性为主线,引出了大量非常根本性的科学疑问,质疑了已有的宇宙学理论。虽然没有确切地告诉读者太多成熟的结论,却用很多艰深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对于喜欢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来说,也许不是一本好书,但是对于已经有相当物理学基础知识并喜欢烧脑去思考问题的读者,却是一场绝佳的思维盛宴。思考书中探讨的这些深邃问题,真的是令我频频碰撞到脑力的天花板,深感自身的渺小……

作者Smolin教授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幅颠覆性的宇宙图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既不是宗教经文里描写的那样按照某个造物主的意志而制造出来的(神为我们安排了适宜生存的一切),也不是大多数科学家主张的那样在一场大爆炸中跟无穷多个其他类型的宇宙兄弟姐妹一同随机诞生的(我们只是碰巧生存在了适合生存的宇宙里),而是经历了长久的进化最终形成的(包括数学定律在内的各种基本参数和自然规律都是经过进化才发展成为我们所见的样子)。并且我们的宇宙还会孕育下一代的崭新宇宙,也许就是通过形成黑洞奇点的方式。

时间、光速、空间维度……这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也许都是本质上同一事物(作者认为那就是“宇宙学绝对时间”)的不同表现形式(也许就是关系及其变化本身,就是对称性破缺的传导……)。我们虽然只能感知到各种时钟所表示出的相对时间,但是应该存在着绝对的时间,这个绝对时间是超越个体宇宙的,并不是在所谓的大爆炸中与空间一同诞生的。时间应该是最根本真实的存在,是它主导了宇宙的创生和进化。是时间演生出了空间和万物。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也许才是一种假象(或曰演生现象),一切本质上可能都是相对关系的变化罢了。绝对的时间演生出了相对的关系,关系演生出了相对的形状,形状演生出了相对的空间……

宇宙的创生也许根本不是一场大爆炸,而是一场大冷却。万物一直都拥挤在一起,从来不曾分开,只是彼此间的联系在逐渐断开。宇宙是从那个起点(万物互联)开始,万物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逐渐断裂、垮塌、冷却而来的。空间维度就是事物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途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空间原本就是存在的,并且宇宙开始之时事物之间存在更加多得多的彼此关联(维度),这些联系随着宇宙的冷却不断断裂、垮塌(空间维度不断降低)而逐渐失去,直到剩下我们今天所见三维空间这样的相对稳定关联。宇宙早期因为万物互联,更高的空间维度全面展开,所以光速(也许本质就是因果关系的传递)比现在快很多……

(或曰什么是“存在”,什么又是虚无?存在和虚无可以互相转化么?)

这恐怕是一个人类认识宇宙时应该问出的最根本性问题。本书并没有主要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隐隐地贯穿全书。阅读完全书之后,最困扰我的也是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类的一切科学和哲学就都只能停留在“猜想”的程度。

Smolin在本书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真实与时间之间关系的猜想——真实只是关乎某一瞬间的概念,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而过去和未来都不真实。

Smolin在书中论述“关系革命”时再次讨论了真实性问题——也许除了事物之间彼此的相对关系之外,并没有什么是真实的,甚至包括事物本身。

由于之前刚刚读完Suskind的《黑洞战争》,所以对真实性、客观性有过一次脑洞大开的思考。按照Suskind的说法,在无法进行因果沟通的“视界”两侧,真实性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一事物的真实存在,并不是一个在全宇宙范围都普世的概念。

而本书中Smolin用相对论中同时的相对性原理推论出过去、现在、未来共同真实(命运决定论),也是在拷问宇宙中真实的绝对性!

暂时放下“真实”、“存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当我们假设我们所能感知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时,最先出现的根本问题就应该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人类所能感知的物理现象全部来自因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感知就是将自己作为“果”去探究外界的“因”。与我们之间没有因果影响的事物对我们来说与不存在无异。

那么到底因果是什么?事物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因果影响?因果传递只能是单向的么?“果”对“因”会不会也有影响(广义相对论中物质影响着空间的几何,而空间几何又指导着物质的运动,这算不算是因果的互动)?如果两事物之间完全没有因果联系(比如彼此不在过去光锥之中,比如之间相隔着黑洞视界),那么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就可以彼此视为不存在了?亦或者他们之间还有别的联系(比如量子纠缠)?那又会是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非因果联系能够像因果联系一样彼此影响和传导么(量子纠缠能不能超光速传递信息)?这些非因果联系的总量会不会比因果联系还要大得多(有如暗物质、暗能量比物质的总量大得多)?

这些问题比上一个问题更加接近人类的生活,所以就更加烧脑。我必须坦诚真实性和因果律的问题远远超乎了我的脑力天花板,想象力在此彻底瘫痪(也许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无解的困境,我们在一个子系统内,无法看到系统的全貌,而因果正是目前那阻碍我们获得新知的屏障)……

相对论认为光速与普通的相对运动速度不同,是一个不变的根本量。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相对论诠释认为:世间万物(今天看来应该指的是狭义的、遵守因果律的物质)一直在以光速于四维的时空中进行“绝对”运动。这种“绝对”运动,如果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分量(表现为三维位移的相对运动)多一些(速度快),那么在时间维度上的分量(表现为非位移的内部变化)就会少一些(时间过得慢)。而光是一个极端的事物,它的运动全部表达在空间维度中,在时间维上没有分量。也就是说,人类所能感知到的相对运动和相对时间,其实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

我斗胆用自己的理解猜想一下——这个产生了时间和运动的根本性事物,也就是借由“光速”将其全身投影在空间维度中事物,会不会就是因果关系的传递本身呢?!联系到“物质波”的假设,也许我们熟知的物质都是某种“因果波”,它既可以向外部(三维空间)方向传播,也可以向自己内部(时间维)方向传播。

人类由于生存在因果世界中,所以并不掌握比“一对因果”更小、更本质的测量单位。藉此,人类对相对运动、时间、空间等等基本物理观念的认知,全部只能基于因果关系传递以及“一对因果”这个天然单位。相对论以前时代的物理学,人类只不过是在用物质向内传递的因果去度量向外传递的因果,构建出理解世界的近似模型,直到碰到光速这个天花板,才颠覆了之前的整套物理学认知框架!

虽然本书的前言就叫“时间是什么”,可是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Smolin主要在本书中用思辨在论证时间在宇宙中的“基础性”、“真实性”、“核心性”。

长久以来,“反直觉”的思考方式统治了科学界,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都在向人类揭示一个“反直觉”、“反经验”的真实宇宙。Smolin却选择站在人类的感知和直觉这一边,认为人类对世界真实性的感知是正确无误的,只有现在(或曰现实)才是真实的,历史已经消逝,未来尚不存在,它们都不真实。

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就像科普图书中解释相对论时所描绘的“块状宇宙”(闵可夫斯基空间)那样,事物的过往-现在-未来共同构成的整条“世界线”都是真实的。而Smolin反对这些现代物理学家对时间的几何维度化描述(四维时空),反对认为过往、现在、未来都真实存在(确定的而不是可变化的)的“块状宇宙”假说,更反对“未来决定论”(宿命论),反对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无时间概念的大爆炸猜想。

Smolin在书中提到,宇宙学时间可能与我们所感知的时间不同(正如相对论认为光速与我们所能测量的相对运动速度不同),而是一个更广义的时间,一个“绝对”的时间。书中也说,人类目前所能感知的时间,都是各种时钟所表达的“相对时间”。而在相对论的诠释中,“时钟”实际上应该就是一种因果传递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光速本身),只不过是因果传递在向事物内部(非空间)方向上的分量(因果传递在向空间方向上的分量就是“相对运动”)。书中猜想,宇宙学上的绝对时间很可能是与宇宙大小和形态相关的,又说宇宙可以被视为万物关系的总成。

所以,我再次斗胆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一下——Smolin所说的这种宇宙学绝对时间,可以被表达为宇宙中所有相互关系总量的某种度量。而正如前面猜想过的,我们所能感知的相对时间(与相对运动都)可以被表达为因果关系的某种度量,也就是宇宙学绝对时间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而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很可能就取决于宇宙中能够传导因果关系(能被我们直接所感知)的普通物质,与不在普通因果关系范畴中(不能被我们直接感知)的暗物质+暗能量,之间的比例。

那么,关系到底是什么?时间到底是什么?这个宇宙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还同时(宇宙学时间)存在其他宇宙?一切到底是怎么开始的?……这些恐怕没人能想得清楚,Smolin也没有在书中给出答案,甚至没有给出成型的猜想。只是暗示,如果宇宙一切有一个开端的话(又说也许根本就没有开始和结束),那么(根据人类已有的知识)最根本的动力可能与“对称性破缺”有关(据我所知,这也是很多理论物理大师共同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直觉,虽然还完全无法论证其细节)。

基于已有的观察(诸如星系之间在加速彼此远离、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等),目前比较广泛被接受的宇宙学猜想认为,宇宙诞生于140亿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后时空形成,并不断膨胀(其间还经历过一次暴涨)开来成为今天的模样。

而Smolin在书中初步给出了另一种思路的猜想——宇宙是从那个起点(万物互联)开始不断冷却、断裂、垮塌而来的。空间只不过也是事物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空间原本就是存在的,并且宇宙开始之时事物之间存在更加多得多的彼此关联(维度),这些联系随着宇宙的冷却、断裂、垮塌(空间维度不断降低)而逐渐失去,直到剩下我们今天所见三维空间这样的相对稳定关联。

Smolin在书中将自己的宇宙学猜想(主张宇宙是不断进化的)与更流行的看待宇宙创生的哲学观点(主张宇宙的诞生是随机性的)进行了比较,以说明目前在科学家中更流行的宇宙学观点有两个非常基本的缺陷。

一者,在看待“宇宙定律和常数为何是我们所见的样子”这个问题时,就像生长在安定社会中良好家庭里的天真孩子,认为好爸爸、好妈妈、好丈夫、好妻子、好公民、好社会……这些都是天生的、注定的、一种幸运的巧合,而根本不会去想象这一切是经过何等复杂、漫长的演化才形成的。所以他们才会有“宇宙大爆炸”、“永恒暴涨”和“多重宇宙”等的一系列类似逻辑的猜想。而拒绝接受宇宙是进化产的物,宇宙之前还有宇宙的猜想……以至于根本上否认存在着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的时间。

二者,他们进而认为科学、定律、基本参数这些都是永恒的,至少是随着宇宙的创生一起创生并不再变化的。狭义的科学原则(作者主要针对公式化的数学)就是普通科学家的神明,成为他们心中不容置疑的信仰。这种执着,阻碍了他们更深入探索宇宙奥秘的想象力。

站在这样的高度上,Smolin实际上是从非常底层的原则问题出发,拷问科学界——比起宗教,现代科学和科学家真的更成熟了么?(成熟与否,这也是一种基于时间的拷问!)

永恒到底存不存在?这是一个相当辩证的论题——“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Smolin认为时间的真实性与物理规律的永恒存在是矛盾的,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事物,包括科学定律本身,也应是随着时间演化的。Smolin甚至大胆地猜想,很多公式化的物理规律背后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真正创生机制(这一点上,作者的脑洞彻底折服了我)。

Smolin反对宇宙中存在有独立于时间的绝对真理的观点,反对数学对科学的支配地位,以及物理定律对宇宙的支配地位。认为科学是探索宇宙的一种方法,数学和所有人类认为的自然定律(最终定律和元规则可能都不存在)永远是对真实宇宙的近似。

读过Smolin的观点之后,让我想起混沌和分形中的很多东西。比如,在著名的分形集合——曼德尔(Mandelbrot)图中,不断改变观察尺度的化可以看到无限多具有自相似性的细节,其中会层层出现非常多奇妙的曲线和图形,这些曲线和图形在一定观察尺度下都可以用一些精妙、简练的数学公式产生的几何结构去拟合。但是,随着观察尺度的变化,它们就会展现出那些数学公式无法描述的细节和特征。此时,如果仍然要用数学公式去拟合他们,公式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修正因子越来越多,最后彻底崩溃以致无法拟合……但是如果抛弃公式拟合局部曲线和图形的做法,换一种思路去探究,最终你会发现整个曼德尔图是由非常简单的一个迭代结构(z=z^2+c)产生的。之前用公式去拟合的各种千奇百怪的图形,竟然全部包含在内!

这种现象颇有点类似今天人类探索宇宙万物时遇到的情况。随着我们观察宇宙的尺度不同,宇宙万物实际是有着某种自相似性的,比如恒星系统-行星系统-卫星系统……乃至原子系统,它们的大致结构都很类似。而科学家也一直尝试用公式去描述宇宙,但是随着观察尺度的不断缩小,被用来描述宇宙的公式系统也就越来越复杂,从之前简单的牛顿力学公式,变成复杂的广义相对论公式、量子力学波函数,而今又创制了更加复杂得多的超炫理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等……如果尽数抛下这些执着,重新换个思路,由最底层的哲学架构入手,从全貌上重新思考宇宙,也许我们也会恍然大悟,全新发现一个宇宙万物的运行机理!

Smolin反对将传统的狭义科学原则应用于宇宙学研究,主张从时间的真实性出发,采用进化的、全局性的、关系主义的全新视角去重新审视宇宙万物。他抨击传统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攻点就在于“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问题,认为正是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割裂了宇宙的整体性,否定了时间的真实性,从科学研究中排除了意外和变化因素,以至于在引导科学研究得到便于应用的近似结果同时逐渐远离了真实的宇宙万物。

所谓“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认为,只要掌握某一系统所有的输入量和物理定律,我们就能预测未来,不论这有多难,可能性终究是存在的。而基于时间真实性的科学态度则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现实虽然由过去中演化而来,却不可能决定未来。无论我们储备了多少知识(不是量的问题),大自然都可以通过创生新事物(比如原本位于我们的视界外,与我们没有因果联系的,可以被视为不存在的事物,运动到了视界内)而轻易把我们带入意料之外的未来。创新有能力超越基于现有知识所进行的一切计算!

“牛顿范式、盒中物理学”这类研究方法是出于“实用主义”的,得到的只能是宇宙的近似模型。但是久而久之,科学家门已经在脑海中混淆了近似模型和真实宇宙。这类研究方法中的最大内在悖论在于系统时钟问题,科学家总是习惯性地作为系统的外部观察者,选择一个独立于被研究系统时钟去考察系统,忽略了系统自身时钟。这一问题在方便我们得到便于应用的近似模型同时,严重积累了矛盾,必将导致这类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全尺度的宏大宇宙(外部时钟无从寻找)时,或者研究极其微观的系统(内部时钟因素不能忽视)时,注定失败。

书中P198、P199两页有一段对“熵”的绝妙诠释,这是我自学生时代学习大学物理课程以来,见到的将“熵”的概念表达得最清晰、形象的一段文字。它同时将信息和熵清晰地联系到了一起,使人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畅快感。

同时,Smolin对科学界普遍认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主宰着宇宙变化(甚至有人认为时间就是万物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现象)表达了质疑。他认为多样性、复杂性来源于稳定的能量传递,而我们生存的物质宇宙无疑呈现出了多样性、复杂性的姿态,那么我们的物质宇宙是不是某种能量传导的界面呢?正在被传导的会不会就是暗物质、暗能量等等未知的事物呢?Smolin在此对引力系统的反热力学第二定律性质进行的论述,也许对人类深入探索这个领域是一个绝佳的启发。

▶为什么我们只能感知到现在?而不能感知到过去和未来?过往的历史已经不真实了吗?

▶同时的相对性问题,同时性和真实性的等价与传导问题

▶观察者问题,宇宙中是否存在最佳观察者?还是观察者都是无差别的?

▶跳出时间的思维模式和紧随时间的思维模式

▶关系革命、关系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不同)

▶形状动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对偶关系▶

▶意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类能够认识宇宙?量子世界的随机特性与人类的自主意识背后是不是有着相同的机制?

深度:通俗 ☆☆☆☆☆|☆☆☆★☆ 专业

▶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相当深奥,由于涉及的问题都非常基本,所以对人类科学的方方面面都有裨益。刚开始读前言和引言时也许会感到很晦涩,不知所云,但通读全书后,再重新回来读一遍前言和引言,对理解内容就会十分有益了。如果你对理论物理知识了解得比较多,第一幕可以快速地粗略读过,抓住“牛顿范式”、“块状宇宙”两个核心概念就行了,重点从“幕间:爱因斯坦的不满”开始读。

▶要想真正读懂这本书,你至少需要读完大学物理,对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特别是对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之处有清晰的理解。最好对先锋的弦论、圈量子引力理论有大概的了解。书中还提到了“形状动力学”,在阅读之前或者过程中,也十分有必要恶补一下其基本主张(网上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基本都是英文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