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轻文明》读后感锦集

《轻文明》读后感锦集

《轻文明》是一本由[法] 吉勒·利波维茨基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轻文明》读后感(一):轻是一种反沉重的人生体验

轻是对沉重的逃离,对过于严肃生活的反叛。这是一本迅速翻阅的书籍,书中对消费主义的轻式沉醉印象深刻。 消费如今成为一种体验式购买,消费者在意的是迅速的体验感受,而非长久的拥有。消费成为一种日常的减压行为。

轻是一种反沉重的人生体验。它刻意的与严肃沉闷的建制派生活格格不入。它也是一种精神象征。

《轻文明》读后感(二):一点特别关注

翻译时给我会心一击的,并不是作者关于当下社会气质的概括。而是这两点(我都随手记录下来了):

1.“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这句流行话难道不像一句毒誓吗?在“有趣”的潮流下,好像正在形成一个模糊的“有趣阶级”,有些人因为有趣而加入“有趣”,有些人则向往阶级属性而努力学习“有趣”。公众号们热情教导大家如何做个有趣的人,可有趣的全民化反而使有趣变得可疑。《轻文明》里的这段话砸中了我:

“在一种宣扬享乐主义轻理念的文明里有可能不幸福,在过去那种教人用尘世的忍耐换得天堂的永福的社会里也可能不幸福,然而前一种不幸福比后一种更叫人难熬。”

嗯,没有那么轻松的。

2.“严肃”的抒情世界被“轻浮”的搞笑世界所取代,这意味着“搞笑”要部分地肩负起“抒情”的使命。

“搞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行了的。

没有那么容易的!

《轻文明》读后感(三):多了一个理解世界的维度

“断舍离”、极简主义、简约建筑、抽象画、轻薄数码产品,这些都是轻文明的思想和物质构成要素。本书最独特的地方,是切入了一个抽象的维度。轻文明的思想起源于人类对飞翔之轻、流动之轻、智慧之轻的向往。轻文明让我们卸除存在的多余之重,去除语言多余的词语,去掉建筑多余的元素,去掉心灵多余的负担。 吉勒从多个领域介绍了轻文明的表现,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野。

断舍离和背后的极简主义都属于轻文明。轻文明之下,物品的迭代越来越快。这种“超现代消费主义”的背后,是人们追求崭新的乐趣,在物品的更换中,忘记当下的沉重。而断舍离是对轻文明的修正,属于”快乐的节制“:提倡减少消费带来的负荷,排斥过度、无用之物的堆砌。以租代买、以修代弃。吉勒认为现代的极简主义和中世纪的基督徒在形式上接近,可是在精神世界上,还存在着动机上的差异。断舍离是为了忘记当下的沉重,而不持有是为了对上帝的恩赐知足。

轻文明在本书中有多个精彩的描述,在这种文明的趋势下,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许多流行的概念,比如”微习惯“、”轻断食“、”冥想“,甚至对艺术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结构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轻文明》读后感(四):未来属于“极简主义者”

现代性是发现“当下”的历史。以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态度分,有三种进程。

缅怀过去,憧憬未来,这是第一种现代化,发生在20世纪初。

焦虑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消失。

既无过去,也无未来,尽情享受“当下”,这是第二种现代化进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

也即后现代,没有焦虑,只有洋溢着激情的享乐。

缅怀过去,焦虑未来,既享受“当下”,也忧惧未来,并从过去提取资源,这是在第三种现代化进程,发生在20世纪晚期。

即现代性发展到极致后的情况,可称为超现代。

超现代个体将自恋发展到极致,无法在尽情享受“当下”,时刻担忧着未来。

当现代性加速到极致,越过零界点,下一个阶段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但苗头似乎已经有了。

类似于传统文化的回归:慢生活,轻文明,低欲望……

现代性标志性的东西如速度、重量、享乐……将得到反驳,向着相反的方向推进。

已经不远了。中国未来社会,将走上日本的老路。

当下日本社会的一切都将被中国原样复制:过劳时代、下流社会、无缘社会、低欲望社会……

怎么办?放弃直接对抗,改造自身,进行消极抵抗。

欲望作为资本主义推进的唯一动力,认识到欲望乃虚假幻象是反抗资本主义加速的唯一方式。

未来属于“极简主义者”。

《轻文明》读后感(五):坦然面对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

文艺复兴、大航海以及工业革命,我们解放了自己的欲望,使得改造自然的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指数级的提升。人类历史上,这一系列事件可以媲美于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媲美于人类从猿猴的灵长类动物发展成为智人,会使用工具,可以媲美于人们会运用火等工具初步改变环境。因而,这科技革命必然对人类已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冲击和变革,以更好适应新生产力,新社会的需要。我们喜欢谈论近几百年的变化,甚至这变化的加速度一直在变,我们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癫狂,什么都想要去尝试撬动,因为,我们已经上了一趟高速运转的列车,正不断加速前进,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不在加速,变得匀速,并且大家都不希望这样。我们好像一下子从二维变成了三维,过去的一切都不再是需要后人墨守的成规,人们希望颠覆一切,用那越来越强大的工具,去磨灭掉一切过去的旧的东西。

但是这一切好像都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浮。自然有其发展的规律,人性这个潘多拉无法用科技去掌控,人们要遵循的生老病死,幸福与快乐,消极与丑陋,恶魔与善良,这一切的对抗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这个似乎是永恒的,从远古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倡导的精神至今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真理,欲望这个陷阱一旦掉落,就会像沼泽一样吞没越来越多的肉体,让其苦不堪言,毫无意义地来到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这个从所未有变革的时代,面对我们始终处于最有能耐改造自然环境的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享乐,只顾着享乐,不能利用贪婪的欲望、黑暗的人性来攫取利益用于享乐;我们不能消极,认为这世上已经不需要更加美好了,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付出与奋斗了;我们不能浮躁,叹气自己没有追上某个时机,某个让自己成为弄潮儿获得名利双收的时机,而惶惶不可终日地将精力都用于观望和守株待兔。这个大时代是科技的大时代,是全人类沟通交流协作配合最便捷的时代,而个人却变得更加渺小。我们每个人的价值绝不仅仅依靠别人来衡量与实现,躺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上也能够吹到凉爽的风儿,但是内心却永远不会感受到冲浪的滋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