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知道》读后感100字

《山知道》读后感100字

《山知道》是一本由杨世泰(文) / 戴翊庭(图)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知道》读后感(一):登山者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给我的感觉神秘危险,勇者却敢于去挑战。《山知道》这本书可做为爱好登山者的知识读本。非常实用。

书中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介绍了非常实用的登山技巧。17项登山必备装备,比如如何选背包、选登山鞋、选登山衣物、选帐篷等等。这些常识性的介绍,有些看起来很普通,似乎我们日常也有知一二,但道听途说毕竟与真实不同,听过来讲这里面的道道,也很让人有原来如此之感,不是身临其中,不得见真章啊。

我不是驴友,因腿受过伤,所以,对登山这类的也只能心里渴慕之,年少时也曾发过登临五大山,走遍神州的豪愿,但自从受伤后,就只能在家乡后屋小山上慢慢登登过一下瘾。读这本《山知道》让我重拾当年的心愿,自己早年不和晓其中如何自我保护的道理,所以,如今对这方面更要加强。关于装备,作者说,装备不一定要买最好、最高级的,只要能符合自己需求,并且能够提早拿到就好,上山前,最好能够先了解一下当地的环境,能做个模拟训练更好。有个洋葱式穿法原则蛮有意思,就是不要带太多徒增重量的厚重服饰,能脱就脱掉。关于体能,有几个数据:可以在30 分钟内跑完5公里,或是70 分钟内跑完10 公里、150 分钟内跑完21公里。负重10 公斤走完10 公里,一周可以轻松完成两到三趟。自行车单日可以轻松完成80 到100 公里含上下坡的距离。你能达到吗?登山,真是意志的考验啊。

虽说勇者无畏,但也不能有勇无谋。经历了磨难困苦危险之后,安全温暖尤为珍贵。喧闹的都市生活,能找回安静的自己很难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挑战随意而安任性自在,成为彼此学习的对象。站在高山峰顶,独立于天地之间,豪气冲天。能成功挑战如此艰险的山峰,世间事又有何惧?

阅读此书,深有感触的不仅是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攀登精神,更有书中所体现的那种环保意识形态,台湾登山者那种尊重大自然爱护自然生态比大陆民众做的更好。好书可起到教育教化的力量,他人做的好,我辈自觉学习前进。国家想要富强强盛,民族想要振兴,民众想要幸福安康,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努力向上。阅读好书,从中汲取力量,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想改变一潭死水似的生活,可以读读《山知道》,怎样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生活。

《山知道》读后感(二):户外登山知识手册

围绕户外装备、所需注意事项、登山所需技巧等详实介绍了登山各方面知识,内容丰富,是实用而专业的户外登山知识手册。全书图文并茂,手绘漂亮萌哒哒,让人喜欢。

关于登山,在我工作所在的城市附近,有一处户外徒步登山爱好者的天堂。据说,峰峦叠嶂,青山连绵,连续有十座千米高峰,这就是从化的良口镇,高峰排名:天堂顶,鸡枕山,黄茶园,老虎头,桂峰山,通天蜡烛,三角山,五指山等。我去过良口镇溪头村两次,每次都能遇到不少背着背包,拎着登山棍,面色平静,沉默不语的登山者。心里也很向往,比起抱着游山玩水,休闲消遣的我们来说,登山者对意志的自我锤炼,非常让人佩服。

以前曾读过王雷的《我行》一书,书中作者原本是一名计算机工作者,但是因为机缘巧合,在一次意外参加登乞力马扎罗山的活动中,糊里糊涂的就登了顶,于是从此爱上了登山。在她眼里,“当你从意识上给自己设限,告诉自己不行时,现实一定会证明你是正确的,因为你不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就永远不会跨出你所设的限制。当你抛弃那些自我设限,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暗示,就会惊异地发现你无限的潜能!”王雷的登山是一种突破自我极限,每一次登山都是人生的一次历练,每一次感悟都在于脚下每一步坚实的脚步。

杨世泰(文), 戴翊庭(图)的《山知道》其中也有登山的心路历程,和王雷的不同,《山知道》一书中更多介绍了登山的各种常识,比如登山包的选择,需要按自己的负重能力,自身肌力和体力相关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选择贵的,人家推荐的,在商店实地选购体验试背一下更好。关于登山,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大约也只为去呼吸新鲜空气。曾经去白水寨登过10000阶的山道,累得都快要滚下来。按杨同学的建议,一般人特别是新手只需背45升左右的背包就可以了,可是我爬山(不是登山)的当时背了一个没用的三角架,白白浪费体力。广州最著名的火凤线徒步(火炉山-凤凰山)其实我也心中发怯,从没登过。有同事曾参加过一回,体力不支,跟不上,半路晕倒。习惯登山徒步的人,体力都非常好,而像我等天天坐办公室,周未抽闲出来爬个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亲近一下大自然的,当然不适用。所以,作者在书中也特别仔细地有针对性介绍各种预防措施,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选择帐篷、衣物、登山鞋等必备装备,如何巧妙合理的休息,如何清洁和保证卫生,如何在野外保暖,进食等等。这些常识可都是关乎生命本身,非常有用。

山知道一切答案,在实践中,需要学会与山相处。一本户外登山知识手册,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山,如何登山。

《山知道》读后感(三):看山依是山,望水仍是水

人为什么去攀登?英国探险家马洛里给出过最经典的答案:“因为山就在那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物质愈发丰裕,内心愈发荒芜。想受到欢迎,不喜欢被否定。有期待得不到装载,表演优雅,掩饰沉默。而深处行走于青云间,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人才会轻易的将自己一探到底。登山的恐惧、双腿的酸痛、呼吸的酣畅、震慑你的光线、抚慰你的苔藓、病榻中的故友、一句有节奏的诗、冰冻的手指、发亮的石头变得清晰真实。在行路中,知道身体因为好坏、迢遥路程、温度、氧气、负重等诸般条件,浮凸了无比真确的“自我”。在凝视云海的片刻,谁人会不因远眺了“未曾谋面的自己”而感到无比的震撼与悸动?那一刻,最为静谧。

阿泰与呆呆这对夫妻,是登山客典型,他们爬着山,有一种稳定的缓慢、见识饱满的登山哲学。他们在山间相识,继而攀岩于更多的山。通过联结生命时间中许许多多找不清关系的情节,借着大自然赋予灵感或启悟,把那些刻骨铭心的事一件件有条理地串联起来,写成了这本登山锦囊《山知道》。著名演员张震及唱作人张震岳均对该书褒赞有加并诚挚作序。张震坦言:“姥爷最后要离开的几个月,不知如何面对这种即将生离死别的情绪时,我开始到附近的古道走走。走在山上,我可以很自在、可以思考,也可以安静下来面对自己。”而张震岳则称赞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方向和概念,它不是终极指南,却能让你了解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使自己在过程中更舒服,更能享受上帝给我们的花花草草。不妨翻翻看,然后计划一次旅程。”

诚然,《山知道》是一本拥抱空灵的哲学命题。阿泰娓娓道来着自己与山的千丝万缕情感的维系。高山的世界中,山永恒地诉说着傲然与伟大,睥睨而神圣,但人们穿过历史,细细言说,也织就出一丝不懈的文明遗迹,像是一首协奏曲里的独奏乐器,和其庞然的背景拮抗交响。

同时,这本书更是登山客的攻略指南。他以一个观山者的身份,真诚讲解了关于装备的选择,及登山心得。从背包、登山鞋的选择,到怎么打包、应对迷路、累了如何休息等一系列登山、户外基本常识,没有复杂的数据和繁冗的理论,简单、实用、易操作。不仅适用于对山、对大自然感兴趣却没迈出第一步的户外新人,还适合爬了一阵山、走了一些路,却总被“老驴”嫌弃的山友。“我只是去郊区爬个小山,不穿真正装备low吗?”在山里‘不能自已’的时刻,“如何优雅又有功德地上厕所?”“这条小路走了好几次,但大雾袭来的那一刻,不知不觉中便迷失了方向怎么办?”在山里走久了,便明白装备其实是“自我”的延伸。世世代代装备厂商的技术演进,不光是自然科学的能力发达到了哪种程度,而是人们对理想的自我想象的奔赴,及与自然柔情共处的点滴演进。

经常进山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有时出发只为锻炼身体、呼吸山间鲜美的空气;有时候,却是心怀疑惑,只求找一个静谧的空间,独自琢磨;当然也有时候,是因为惯性,因为执着而生的惯性,会让我们觉得,这里需要一去再去。瑰丽、荒芜、磅礴、迷幻的各种山色让我们震撼、错愕、狂喜,那些路上流的汗、双膝承受的压力与酸苦,也都化为独特的记忆,为双眼的感官润色生姿。阿泰曾在书里写道:「大自然的威严逼迫我们拿出最真实的一面,当心里的恶魔被收服了,才能找回内心的平静。」也许最迷人的,就是在山里的那份执着吧。

读读《山知道》。冬天做筹备,春天登山去。

《山知道》读后感(四):去或者不去,山一直在那里

周末我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了杨世泰的《山知道》,好像自从开始上班,整块的时间变少,就很少有这样的经历。但这本书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阿泰的文字和呆呆的图片营造出来的氛围让我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于是一口气看完整本书。

说起来,我也算半个驴友,走过一些初级的线路,我的那些有限的爬山知识,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朋友在爬山途中传授给我的,比如垃圾要带走,比如鞋子和背包很重要,比如登山杖可以节省体力,还比如爬山要准备咸味的食物等等。但从我五年前第一次爬山到现在,我始终不算真正入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这些枯燥的登山知识都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阿泰这本《山知道》和枯燥的登山知识一点也沾不上边,他用很平实的语言结合自身经历把登山必备装备、专业技巧以及重要观念讲得很有趣,这应该就是我在看书时停不下来的原因。

总的来说,《山知道》是一本户外登山普及手册,也是一本攻略指南。阿泰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教我们如何入门、如何进阶、如何在登山的途中保护自己,书中没有复杂的数据,也没有繁冗的理论,只是用他的经验与经历来告诉我们怎么选背包、登山鞋、衣物、帐篷等登山必备装备以及累了如何休息、迷路怎么办、清洁与卫生等登山常识,此外,阿泰还将他的登山心得、理念分享给我们,而这些知识,非常适合热爱户外的登山者。

装备篇

在这一章节里,阿泰详细地介绍了包括背包、登山鞋、底层衣、保暖外套、风雨衣、登山裤、服装配件、帐篷、睡眠系统、饮水器具、户外厨房、头灯、登山杖、卫星定位手表、急救包、猫铲、女子登山物品等17项登山必备装备,让我对登山装备有了全新的认识。

看到讲头灯的那一节,我很有感触,因为我曾经有过摸黑下山的经历。那是一次露营,我们必须要到达营地才能扎帐篷,但因为对时间预估不准确,我们在黑夜里行走了4个多小时,一路上,我非常感谢同行的小伙伴把她的灯光分享给我,可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在黑夜里缺乏灯光的无助,好在我们安全达到营地,但那四个小时的经历让我后怕,以至于每次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在之后的爬山活动中,我总会尽可能地将我能想到的必需装备全部带上,看完《山知道》的这一章节,我才知道自己的装备远远不够,希望在下一次远行前,能备好这些必需品。

技巧篇

在第二章里,阿泰讲述了关于行前准备、打包、迷途辨位、步行、机能穿搭、野营保暖、清洁与卫生、户外饮食、恢复等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几乎涉及到一次爬山活动的每一个步骤,这对于缺乏经验的登山者来说,是很好的参考指南。

阿泰讲到自己的经历,他和呆呆遇到天气骤变,在黑夜和浓雾的笼罩下,阿泰有些慌张,待他冷静下来,仔细回想之前经过这里的记忆,才慢慢找到正确的道路。有时候人的情绪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恐惧的包围下,我们往往会变得不那么理智,做出异于平常的举动,只有当我们冷静下来,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定。

观念篇

这一章里,阿泰讲了一写登山观念以及对山的态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个问题,不能丢在山上的是什么?不是厨余,不是垃圾,而是自己的生命。近年来,随着登山运动和媒体的普及,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关于登山者遇难、失踪的消息,除了痛心与惋惜,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每一个热爱爬山的人都应该知道,山一直都在,而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对自己、队友以及家人负责。

希望我们每一个登山的人,都能学会与山相处,与自己相处。

路线篇

阿泰把台湾境内适合登山的线路都罗列出来,看着这些线路和图片,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机会去台湾爬山,感受书里图片呈现的美好。

看完整本书,我很羡慕阿泰能拥有呆呆这样的伴侣,可以一起爬山、一起生活,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也有,因爬山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组建家庭,再带着孩子去爬山。我想,一起经历过爬山的情侣/夫妻,一定更加懂得珍惜,因为,他们在户外经历的一切,让他们更加信任彼此。

如果你喜欢爬山、如果你想要去爬山,那么先看看阿泰的这本《山知道》吧,这样可以让你更从容地欣赏风景,也能让你更平静地与自己对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