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喜欢的句子

喜欢的句子

编者按:哲人的智慧总是让我惊叹不已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我们所害怕的,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克尔凯郭尔

●知觉即苦痛。 ----亚里士多德

●情感,是指嗜欲,忿怒,恐惧,自信,妒嫉,喜悦,友情,憎恨,渴望,好胜心,怜悯心,和一般伴随痛苦或快乐的各种感情。 ----亚里士多德

●我们应当把恐惧的对象与恐惧的原因区别开。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天才不需规律 ----康德《判断力批判》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以及满足中的——健康的乞丐比病笃的国王更幸福 ----叔本华

●所谓学习是指接受一种异己的东西进入思维的意识,这乃是用事物去填满一个空的空间的机械联合过程,而这些事物对于这空间乃是生疏的、不相干的。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时间乃是被一种存在规定的。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

●知道为何而活,就知道怎样熬下去 ----尼采

●美、神圣、永恒、宗教与爱情皆是诱饵,之所以存在,乃是为了引起吞饵的欲望;保持并开拓实体的财富所依靠的力量,据说不是概念而是喜悦,不是事实自身冷静地循序前进的必然性而是我们对待它的那种激扬狂放的热情。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他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歇息地,也许走向毁灭与死亡。要想从这绝望中寻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文明人必须像开阔他的思想那样去开阔他的胸襟;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并通过超越自我而获得自由。 ----罗素《罗素说:快乐生活》

●如果说某种意志克服了感情,那么他只能是另一种感情或另外若干种感情的意志。 ----尼采《尼采文集》

●怀疑出现在信念之后。 ----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

●世界不是一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
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 ----尼采

●必然性面前,所有理想主义都是谎言。 ----尼采

●在静止的领域内是矛盾的东西,在生命的领域内就不是矛盾。 ----黑格尔《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生活是一种充满快乐和希望的冒险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基于建设的愿望,而非保持自己的所有财产或是获取他人的财产的欲望。 ----罗素

●事物在运动着的任何时候总是一方面处在它所正在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又是在它变化所趋向的那个状态下。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语言破碎处,无物存在。 ----海德格尔

●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文雅是滑稽与呆板之间的中庸
高尚是卑屈和顽强之间的中庸
娇柔是坚韧和病态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身。一个人只要自己善于追求幸福,别人是无法使他落到真正悲惨的境地的。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如果说,美是以人的梦幻为基础,那么崇高就是以人的迷醉为基础。 ----尼采

●纯粹理性引以为目的的,无非就是条件方面(无论是依存性的条件、隶属性的条件,还是并存性的条件)的综合的绝对总体性,它与有条件者方面的绝对完备性则毫不相干。因为要预先设定条件的整个序列并由此将它先天地交给知性,理性只需要前者。但是,一旦有了一个完备地(而且无条件地)被给予的条件,在序列的继续方面就不再需要一个理性概念了;因为知性自己就在执行从条件下降到有条件者的每一个步骤。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贤哲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

●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本的方式不是把世界当作对象,而是人与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以某种动态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在世”是一个原发的、正在境域中发生着的事情,是人与“世界”的相互维持。 ----海德格尔

●正义不仅指力量,而且指一种和谐的力量——欲望归于秩序形成智慧,人民归于秩序形成组织;正义不是强者的权力,而是整体的有效协作。的确,一个人超出自己的本分和才能允许的范围去行事,可能会获取一定的利益;但是无法躲避的是复仇女神的追逐——就像阿那克萨戈拉口中的行星掌管之神愤怒地追逐着每一个跑出轨道的行星,造化之神的指挥棒亦在指示每一个不服驾驭的乐器赶快回到各自的位置、音阶和音调上 ----柏拉图《哲学的故事》

●通世故的人总是戴着假面具的,他们几乎没有以他们本来的面目出现过,甚至弄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当他们不得不露出真面目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万分的局促。在他们看来,要紧的不是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在外表上看起来好像是什么样的人。 ----卢梭

●现世的痛苦对我是无足轻重的,轻易就能熬得过去,而忧惧未来的那种滋味,我却无法耐住。最明智的莫过于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我喜欢的事,不管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只身独处,只以我的兴趣为准则,只以我仅有的绵薄之力来考量。 ----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情感上的疲倦所以折磨人,是因为它影响休息。一个人越疲劳,便越不能停止。神经即将崩溃的征兆之一,是相信自己的工作至关重要,一休假就会出问题。 ----罗素《罗素说:快乐生活》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我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逐渐学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外界的事物上。 ----罗素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维特根斯坦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后来才明白,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的那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所以小鸟一直没有飞过沧海 ----柏拉图

●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太迟。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概念所教导的也必然就是历史所呈示的。这就是说,直到现实成熟了,理想的东西才会对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并在把握了这同一个实在世界的实体之后,才把它建成为一个理智王国的形态。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如果我们不把永恒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的活着。 ----维特根斯坦

●每个人都将自身所感知的范围当做世界的范围。 ----叔本华

●生活就是不断试错 ----罗素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 ----柏拉图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卢梭

●存在给自由戴上镣铐 ----萨特

●我们可以回忆起自己的梦,但如果别人不告诉我们的话,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梦。 ----罗素《哲学大纲》

●欧谛德谟当另一些人说他说谎时答道:“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能说谎。”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如果他用灰尘蒙住了自己的两只眼睛,那他就不会是伟大的。如此微小的思想,却真满了某个人的一生!正如有人花毕生的时间在一个小小的国度里周游旅行,并且认为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笔记》

●一件事只要是带强制性的,它尽管符合我的愿望,但也足以使我的愿望消失,使之转为厌恶之情,并且这种强制只要稍微厉害一些,甚至还会转为强烈地反感。 ----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如果一个人的激情,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有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恐惧,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 ----柏拉图

●命令和它的执行之间有一道鸿沟,它必须由理解来填平。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认为合理性的东西就是现实性这种说法颇与一般的观念相违反。因为一般的表象,一方面大都认理念和理想为幻想,认为哲学不过是脑中虚构的幻想体系而已;另一方面,又认理念与理想为太高尚纯洁,没有现实性,或太软弱无力,不易实现其自身。但惯于运用理智的人特别喜欢把理念与现实分离开,他们把理智的抽象作用所产生的梦想当成真实可靠。 ----黑格尔《小逻辑》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信仰和评价中坚持马虎的态度,如果“对每件事都应有确切的把握”对他来说既不是内心最深切的要求和最诚挚的愿望,也不是用以区分人的高低的尺度,那么,这至少暴露出某些虔诚的人们对理性的憎恶和良知的泯灭!可是,就是有一些人,他们已经身陷这种重复一致的论调、莫名其妙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存在里面,而不去追问,更没有追问的欲望和兴趣,甚至他们还往往通过嘲笑发问者的呆滞来表达自己的憎恶之情。这便是我所认为的鄙俗和不齿,也是我要在每个人身上首先寻找的一种情境。 ----尼采《谁是谁的太阳》

●道德由于有了界限总是在它的外面设定一种客观的东西。而且道德的复多性尤其是一种极大的难于克服的客观东西的多样性。只有爱才没有界限。 ----黑格尔《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所有文学、艺术和哲学的粗制滥造者之所以是这样的人,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仍然太过紧密地与意欲相连。
而一旦带有个人的目的,艺术、诗歌或者哲学就永远不会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
他们没有想到只有当智力脱离了意欲及其所有目的、打算的控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活动时,我们才具备了从事真正创作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关切。 ----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

●能聪明地充实闲暇时间是人类文明最新成果 ----伯·罗素

●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种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所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与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 ----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

●人们不受事物的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的想法的影响。 ----叔本华《人性的得失与智慧》

●每一个人的完美优点是与某一缺点相关联——这一缺点是因这一优点太过所致。反过来说,每一缺点又与某一优点相关。所以,我们对人的看法出现差错经常就是因为在与我们刚认识的人打交道时,我们会把他的缺点和与这些缺点相连的优点互相混淆,或者反过来。 ----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

●无论精神设置什么,它总是设置自身,因为它把那种东西设置为真实的,而它之所以如此设置,只是由于它承认这种东西是真实的,从而在对象中证实了它自身。精神不能超出自身的范围,而这种不能超出自身的现象,并不表示精神受限制和不完善,毋宁说是表示精神的完善:精神不能超出它自身,因为它自己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本质,因为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必然与精神相联系,都对精神具有意义,只有虚无才能是那种绝对没有精神的东西。因此,一切哲学,甚至人的各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本质的区别仅在于:精神最初表现为什么?精神是在何种意义上,在受限制或不受限制的、片面的或全面的意义上,被理解的?精神的哪些规定性被看作实在的尺度而构成直观的基础?这一本质区别,依据于精神所持的观点。 ----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We have been looking for, but it is her original already have; We always look in all directions, but missed you want,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still difficult to achieve.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柏拉图《理想国》

●(费希特)问道:“当我真正地、实际地在那里时,自我如何表现其自身?”对这问题的答复是:“有一个自我的现象学说。……你表现为这样,那末你就是这样;你没有表现为那样,那末事实上你就不是那样。”他又说:“真正的自我必须是一个客观化的,表现在定在中的概念,象圣经所说的,道变成肉身。”费希特指出现象学的任务是:“揭示出真我下降到形体世界的现象的完备形象,亦即提示真我的完备的现象学说。” ----黑格尔《贺麟全集-精神现象学》

●人生就是明知肥皂泡最终要破灭却仍努力想将它吹得更大更远的一种无奈。 ----叔本华

●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齐物论》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无论是谁,在考查人的各种基本冲动以确定它们作为鼓舞人的神灵起多大的作用时,都会发现,这些冲动都在这时或那时作过哲学思考,每一种动机都非常乐于将自己视为存在的最终目的,视为统领所有其他冲动的合法君主。因为每一种冲动都很傲慢,其本身都试图作哲学思考。 ----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使我们快乐或者忧伤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爱比克泰德所说的“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当情绪化的狂热平静下来,拥有推理习惯的人就会去为他自己的信仰寻找逻辑支持. ----伯特兰·罗素

●在需要应付的时间以外,将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烦恼置之脑后,则是完全可能的。培养一个有条理的头脑,以便在适当的时间稳妥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在所有时间里都胡思乱想,这对于增加快乐和提高效率均具有惊人的作用。当需要作出困难的或令人忧虑的决断时,一旦获得全部的材料,就应运用你最好的思想当机立断;决定之后,除非再有新的事实,切勿修正。优柔寡断最折磨人,也最于事无补。 ----罗素《罗素说:快乐生活》

●我们所谓生乃是发展与增大。 ----莱布尼茨《单子论》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黑格尔

●人的情绪起落与他对事物的感知成反比
对事实了解的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 ----罗素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卢梭

●世界的一面离我们越近,我们就越看不见它的另一面。 ----叔本华《自然界中的意志》

●在较早的阶段里,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能预见较晚的阶段,但是,一种盲目的推动力却导致那些使各种更发展了的形式得以出现的变化,因此在某种相当含糊的意义上来说,终局寓于开端之中。 ----罗素《宇宙的目的》

●你爱一个人,你不去与他(她)发生肉体上的接触,甚至不告诉他(她),自我封闭,自我保护,因为外界的那个他(她)对于你只是一个物化的符号,你真正要保护自己内心塑造出的那个他(她)不被破坏。 ----柏拉图《柏拉图式爱情》

●世上并没有纯粹的无意识行动,只要我们善于去寻找,都能从内心找出行动原因。 ----让·雅克·卢梭

●在这现象的世界里,既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损失,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收益。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这一过程也是痛苦的,目的也是痛苦的,痛苦成为一种必须,快乐只能是短暂。为了摆脱痛苦,你必须为自己构建一个理想的幸福的目标。为了幸福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毫无疑问充满痛苦。经过了这痛苦的历程,如果你有幸达到了,你会得到快乐。不过,切记,这快乐必然是短暂的,只是一个短暂的幸福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很快地你会感到一个达到成功目标后的空虚,努力从此没了方向。这种成功的“空虚”比那痛苦的跋涉过程更加地令人难以承受。因此,你必需很快地为自己定下另一个痛苦的跋涉的目标。
人生如此反复,由此走到尽头。 ----黑格尔

●现在是以时间为形式的客体和主体的接触点。主体没有任何形式,因为它不属于可认识的一类,而是一切〔事物〕得以被认识的条件。又可说:时间好比是不可阻遏的川流,而现在却好比是水流遇之而分的礁石,但水流不能挟之一同前进。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除绝对外,一切都不真实地存在 ----黑格尔

●当你进行哲学探讨的时候,必须进入到事物原始的混沌之中,在那里体验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 ----维特根斯坦

●一切先验的知识都只处理共相之间的关系。
(第85页) ----罗素《哲学问题》

●不发生作用的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莱布尼茨

●再大的好事,有了动机都变成不纯粹的卑贱自私的事。 失败的时候你就会想起这事是为了谁,为了什么事,以此来推卸责任,减轻自己的罪恶。成功的时候就觉得不关谁的事,为自己大唱颂歌,认定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 ----柏拉图《理想国》

●大自然本身,包括黎明和日出,其实并没有美丑的问题。日出之所以美,是我们看到黎明的时候,唤起了生命里的某种感叹。 ----黑格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