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飞灰》读后感1000字

《飞灰》读后感1000字

《飞灰》是一本由[德] 莫妮卡·马龙著作,雅众文化 /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灰》读后感(一):十面“霾”伏中,你还好吗

中国大陆2013年初开始的雾霾波及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8 亿人无可逃遁地成为潜在的受害者。雾霾不仅对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容忽视。一时间,雾霾中的PM2.5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也成为判断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外媒对北京雾霾天气的报道,更是频繁使用“空气质量排行榜榜尾”、“脏”、“全球最脏”、“毒气室”、“恶劣”、“感觉到窒息”等极端词句。医院里充斥着因雾霾而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病患者。人们谈霾色变,恨不得待在空气净化器旁边不出门。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源于此,近年来关于城市环境题材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而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无疑是德国著名作家莫妮卡·马龙在1981年发表的首部长篇《飞灰》,这也是被德国视为第一部的环境问题小说。作品描写了德国工业时期因雾霾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展现了个人与社会、感情与现实的纠葛和冲突。最初曾由于题材敏感、语言犀利、毫不妥协而在民主德国被列为禁书。莫妮卡·马龙阴郁的文字背后是无所畏惧的批判,灰蒙的画面中闪烁着勇气的光芒。她以亲历者的视角构筑人物鲜活的性格色彩,又以记录者的身份见证着德国历史的变迁。她的文字像一个可以窥视过去的镜头,将蒙尘的印记与创伤公之于众。

《飞灰》读后感(二):我们,还可以看见吗?

当2015年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将空气污染问题搬上视频,中国第一次有公众人物对雾霾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但此次发布却引起了不少正面与反面的社会舆论,暂且不管是其内容是否有错误或错误多少,皆无法抹去《穹顶之下》让民众重视起雾霾问题的意义。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见雾霾问题渐渐被人重视,我们可以看见针对PM2.5的环保产品开始出现,我们可以看见环境问题每年被纳入考取国家公务员的热议话题。那么,我们认知的时间够早吗?我们重视的程度够了吗?我们,还可以看见吗?

书籍是民众心中的体现,书籍是社会问题的喉舌,书籍是舆论传达的媒介。人群对环境问题从无知-知晓-深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62年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到1981年莫妮卡·马龙创作了德国被视为第一部环境问题小说《飞灰》,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些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周而复始地传播,才有了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而本书作为环境问题的经典长篇小说,不仅描写了德国工业时期因雾霾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展现了个人与社会、感情与现实的纠葛和冲突。

别样的人生造就别样的文风。莫妮卡·马龙以犀利的文风,阴郁的文字将其背后的隐意无所畏惧的批判,而这灰蒙的画面中闪烁着勇气的光芒也正因莫妮卡·马龙那半犹太血统生母+雅利安人种生父的别样出生和坎坷人生造就,她不仅在单亲的抚育下成长,甚至外祖母的病逝,外祖父的下落不明,让莫妮卡的幼年在频频空袭警报和严重的物质匮乏中读过,甚至每个人孩提时代的布娃娃她都只能以死老鼠来代替。

当环境问题从近代史来到了当代史,莫妮卡以亲历者的视角构筑人物鲜活的性格色彩,又以记录者的身份见证着德国历史的变迁。正如所有经济的发展一样,她的文字像一个可以窥视过去的镜头,将牺牲环境带来表面的生活美好和如今尝到环境只能改善无法恢复的苦果,把责任和敏感、道德感受和美感精确地糅合在一起,将这蒙尘的印记与创伤一页页公之于众。

最初的才是最好的,可当最初的再也不会到来时,我们是否还能弥补一切,到时,我们,还可以看见吗?

《飞灰》读后感(三):老发电厂

如果你这么冲我大喊大叫,我肯定要哭。我也要哭。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一次出行中的对话,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妥让,而是表达着真实自己的表现。我喜欢这样的母亲,有自己也有孩子,短暂的一生为什么要按部就班,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期望放在后代里,这里有温馨也有丑陋,中国式父母一样,一味的把自己附属到孩子应该的世界,好像后半生一眼就看到了尽头的人生。突然又觉得自己的可笑,每个父母都是不一样的,你眼中的妈妈和你眼中的孩子毕竟都不是你愿景中的故事。文中所有的讲述从约瑟法出现在老发电厂开始,看着一层一层的黑,飞不过的灰擦不掉,突然想起北京的雾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天色了,偶尔的蓝天白云就甚是欣慰了。一个老发电厂,一个人在一个家里一般的存在,你的生活,你的故事,都从这里出发。

此书不仅仅只是从环境问题上面大讲,而是从环境带出一连环的宿命和决束,接下来作为记者的约瑟法,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和历程展现出人性和社会。严密的逻辑关系,合理的关系结构,人性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地方呢,人性有什么样子的面具才在世间历史游走。德国工业时期因雾霾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在个人与社会、感情与现实的纠葛和冲突,会有时常凌乱的开始,然而阴郁的文字背后是包含着无所畏惧的批判,灰蒙的画面中闪烁着勇气的光芒。有人评价说无论是虚构作品,还是讽刺性杂文,莫妮卡•马龙都有着大师般的驾驭能力。她以亲历者的视角构筑人物鲜活的性格色彩,又以记录者的身份见证着德国历史的变迁。她的文字像一个可以窥视过去的镜头,将蒙尘的印记与创伤公之于众。所有的评价都是别人的,一字一字看完之后,心好像就收紧的包囊,所有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向往的真实。知识分子的出场,为与广大民众有关的事情挺身而出,无所畏惧,是这位来自柏林的作家的风格。她的叙事艺术关涉两个德国那难以理清的过去和将来。莱辛奖颁奖词说的这句话我很认同。德国的历史把一家人分开,万千的愤慨好像也不能抵制人心的飞灰。德国的战争持续不断,无论怎么变迁,无论怎么挥废,也一直是本来的德国,有一个老发电厂见证着过去和现在。

文中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反思当下的自己。荷尔德林奖颁奖词称莫妮卡•马龙一以贯之地把责任和敏感、道德感受和美感精确地糅合在一起。人心敏感,时常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和生活,一路的人生,一路的摸索,到终点的时候,就是一生了。谁管你的所有喜乐,所有就像飞灰一样,在日常隧道里穿梭,落定在老发电厂里,你看见了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