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京人》读后感1000字

《维京人》读后感1000字

《维京人》是一本由埃尔塞·罗斯达尔(Else Roesdahl)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44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京人》读后感(一):神奇的维京海盗 真实的维京时代

读过北欧神话,看过电视剧“维京海盗”,玩过“大航海时代”,今天终于读完本书,实实在在知道了维京时代。 维京人的世界是广阔的。它环绕了整个欧洲:沿着东、西两路从斯堪的纳维亚到达地中海,又向西北方到达冰岛、格陵兰、美洲。在维京时代,自始至终都有很多人前往遥远的土地寻找发财的机会。一些人留在了外地,还有一些人返回了故乡,艰苦的生活让他们付出了代价。 在罗斯王国和诺曼底,建立了源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统治王朝。格陵兰西南部、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奥克尼、赫布里底、马恩岛成了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地盘。在爱尔兰,有斯堪的纳维亚的飞地;在波罗的海南岸、东岸的某些地区,在俄罗斯、乌克兰,也有斯堪的纳维亚人生活。斯堪的纳维亚移民的很多后代生活在英格兰和诺曼底,不久之前英格兰和丹麦还由同一位国王统治。

《维京人》读后感(二):用这本书,为我过去十年划个阶段性的句点

作为译者,说一说后记中没提到的碎碎念:

最初我关注北欧,其实与历史没有太大关系。纯粹是因为我的本科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习中难免会提起北欧模式。然后,“由近及远”,牵出了北欧史。但是,十多年前,国内的北欧史图书屈指可数。即便是当时已有的出版物,挑选的原著质量也常常平平无奇,比如2010年前后的“XXXX文库”(我就不点名了),聊胜于无。

正常来说,关注北欧史,起码得从维京时代开始。而维京时代又处于欧洲中世纪期间。于是,我又连带着关注中世纪史,连续多年在相关贴吧活跃。这一时期,一些原本冷门的外国史,热度开始在国内逐渐上升。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甲骨文”的出现——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关注还得从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开始。

(以往,中国学界研究外国历史,总是要承担一番严肃的“意义”。要么是为“中图法”A类著作提供背景注解,要么是外交工作需要了解他国的国情,要么是学习借鉴大国崛起之路。而P社游戏和“甲骨文”等图书的出现,真正使外国史成为单纯的爱好,就是感兴趣而已,没有刻意的“经世致用”。可以说,P社游戏和出版界的“外国史”热,真正解放了历史爱好者。这里不是吹嘘,实事求是。)

2013年,自己翻译了一部中世纪挪威史料,主动联系国内某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希望能够奉献给读者,填补一下出版空白。当时我对于出版行业一窍不通,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对方“委婉”地暗示:既然我不是历史专业的,翻译历史作品很难说有什么出版价值。回想起来,这番话也是促使我考研改变专业的原因之一。

至于这家百年历史的出版社,后来在打造畅销历史图书品牌方面的表现,老态龙钟,远不如今日的几家后起之秀。

2014年,我的作品第一次刊登在正式出版物上;后来每年都有关于北欧史的文章发表,2019年是一个高峰年。一些读者可能对我还有点印象。2018年9月,贴吧里还有读者搞了一个“指文作者水平排行”,把我放进了第六档。(其实截至该贴发布之时,我只在指文发表过一篇文章。)

2019年下半年(疫情时代前的old golden age),经朋友介绍,第一次与甲骨文实现了合作,翻译的就是这本《维京人》。从欲读书而无书可读、欲投稿而无处接收,再到今日在畅销历史品牌出版译作,足足十年有余。

现在年逾三十,心态和精力都大不如20岁时的状态。去年中秋,曾作一首七律《八月感怀》,抒发悲秋之感:

清秋叆叇蔽蟾宫,欲泛星槎滞夜穹。

廿载鸡窗销骨瘦,几番虎榜落心空。

金城树下叹累岁,亚帝祠前恨寸功。

缺月还圆常有数,人无再少水流东。

(欧洲史爱好者可能会猜到,其中使用了凯撒在神庙看到亚历山大像后心生感慨的典故。)

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尽管对于世间的很多事物仍抱有兴趣,但已无力追求。即便是搞点翻译作为副业,也得利用挤地铁公交的零碎时间在手机上码字,双眼布满血丝。对于北欧史,多少心生倦意。本书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涉足北欧题材了。以后我会尽量尝试其他方向的爱好,即便接翻译,也大概率不再选择北欧题材。

希望更加年轻的读者们能够stay young,永葆初心。

《维京人》读后感(三):北欧往事:维京人、如尼文和头韵诗

物质生活是人类文化的基座,一部从考古成果出发的维京史是每一个维京爱好者必不可少的案头书。他提供了神话传说和战争史诗之外的第三种选择,而且走在一条更为真实可爱的小路上。即使维京爱好者们凌晨时分在诸萨迦和埃达的梦境世界中游荡,书中大量真实的文物图片也可以提供充足的渲染素材,样貌粗糙、武器不明、装饰崩坏等梦境难题都迎刃而解。我读过不少北欧神话和史诗,缺的就是这么一本全面介绍(基于考古材料重建的)维京人百科手册。它增强了我们在读到“海猪”“大海的骏马”时的宏阔想象,为弓箭御敌、烧屋杀人之类的故事平添了许多色彩。此外,本书也有助于破除8~11世纪西欧传教士通过拉丁文写作创造的维京人形象,这种形象甚至影响到了北欧民族文学的创作(在杜梅齐尔那里可以看到更多细节)。借助物质遗存重建当地人、当时人的生活,对我们更真切地把握维京人的性情、习惯和观念大有裨益。

为了避免自己一不留神又开始在陌生的领域信口开河,我决定下文就以本书为基础简单介绍一些关于维京人最有趣、最神秘、最基本的知识。严格意义上的【维京人】是一个比较狭窄的概念,主要指8世纪晚期到12世纪中期之间从北欧南下而活跃于西欧、东欧甚至远及阿拉伯地区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这一称呼的语言学起源尚无定论,但到了维京时代末期,这个词既指海上作战或侵扰活动,也指出海作战之人(主要是海盗或贼寇)。被维京人所侵扰的人则不叫他们维京人,而是各有叫法,例如北方佬、丹族人、罗斯人等等。

尽管维京人以海盗活动而出名,但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大部分人民仍然是农民。他们在北欧南部稀少的温暖地带开垦田地、建造村庄、组织城镇。北欧南部和中部地区森林茂盛,木材众多,因此维京人用木材造屋。其中最为辉煌的就是国王的厅堂,堂内长桌四设,墙边幔帐垂落,其上满绘诸神与英雄故事的场景。国王和麾下战士们在厅堂中按品级和名望依序坐定,饮宴豪飨如塘火不息。他们饮啤酒、蜂蜜酒和水果酒,仆人源源不断地端来烤肉和腌肉,鱼、面包、(麦)粥、乳制品、蔬菜、水果、浆果、坚果应时而至。吟游诗人在乐师的长笛和里拉琴声里高声吟唱神祗与祖先的故事,故事也许跟墙上的绘画相得益彰,也许讲的正是在和谈宴会上敌人偷藏兵器大肆杀伤,国王和战士们举桌为盾、伤亡惨重。

富裕的维京家庭拥有许多木制雕刻品,有时还有金属配饰。除了普通人家常见的椅子、矮凳、桌子、小毛毯、挂毯、枕头、垫子、带锁的柜子和箱子、织布机、木架子、手推石磨之外,大户人家也许还有船、马车、雪橇、填充羽毛和羽绒的床上用品、油灯、大锅、平底锅、水桶、酒桶、浴桶、汤匙、刀具、瓢,以及各种农具、纺织工具。考古学家经常在维京贵族墓葬中发现洗脸盆,他们大概普遍在饭前饭后使用它。这样看来,维京人也不能简单用脏兮兮的蛮族来概括。

特别有趣的是卢恩文(即如尼文),我终于读到了一本完整介绍卢恩文字的作品,不仅含有维京时代16字母表,而且提供了卢恩铭文、现代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和英语对照,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古诺尔斯语(维京人传播的语言)和英语的亲缘关系。维京人的命名习惯除了足球爱好者熟知的家系命名规则(比如父亲名叫埃尔林·哈兰德,儿子则叫哈尔多·埃尔林松,孙子叫托克·哈尔多松),也根据神祗(托尔-托克、托尔凯尔)、动物(乌尔夫-狼、比约恩-熊)、地方(丹麦人凯蒂尔)、财产(阿斯戈特-持红盾者)变形或复合。

另外一项有趣事物是维京战船,帝国时代的老年玩家们都对高移速高输出低造价的维京龙船印象深刻。维京龙船确实还原了维京战船的主要特征,即船型低矮狭窄,风帆与划桨相结合,桅杆可以升降,侧面挂盾牌,船首常雕刻为龙头,适用于复杂水道埋伏、突袭、快速行进,并且易于登陆。

本书极具洞察力地指出:

王佐良在《英国诗史》开头的部分介绍了许多古英语头韵体诗,它们和维京诗歌同出一源,连带着令彼时年少的我对W.H.奥登有了最初的兴趣。本书介绍了卢恩诗歌、埃达诗歌和游吟诗歌三大种类,详细描述了埃达诗歌使用的古词韵、巫诵韵和游吟诗歌使用的英雄韵(与英语诗中的英雄双韵体大相径庭)。尽管维京古诗歌以头韵体为主,热爱英语诗歌的人应该还是很容易从中找到乐趣。

最后,我们有必要指出维京人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维京人的活动范围遍布北极、美洲、格陵兰、地中海、罗斯,他们有时把自己的文化落入当地,有时在短暂的统治后消逝无踪。但毫无疑问的是,许多维京人在欧洲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浓墨重彩的角色:

1066年在黑丝廷斯战役中获胜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是维京人罗洛的后代,他所击败的对手哈罗德·戈德温森则源出克努特大帝。维京时代在人口、经济、军事变迁的浪潮中结束了,但维京人留下的痕迹却悠长深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