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锦集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锦集

《西周的灭亡》是一本由李峰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一):转引微信中某位人的评述

【转引】古罗马以农业立国,可地中海是内海,人一跑上船就跑了,对人的控制与约束力太差了。如何形成具有强力约束的法家?古罗马的粮食只是商品,四通八达的商路把粮食运进,任何人包括政府都控制不了粮食,粮食控制不了就控不了人。虽以农业立国,但他的政治人物并不握有别人离不了的资源。商人四处漂如何形成儒家的宗法?咱们北边苦寒有长城,西边高原沙漠,南边热带,农耕农民很难过去,就去了也难适应。秦地对汉人来说是其控制力的极限,四周的地理气侯农民就是过去了长久不了。另外又以上邦文明人自居,看不起别人,只能留下,忍受秦制。古罗马的粮食安全是以商路畅通来保证,这样粮食成了普通商品。古罗马的殖民地文化,商路畅通,人受政府约束力比中国小多了。从地理上讲古罗马任何一人都可以坐船离开到他处生活,这是他的地理给于他的人民自由。我们以血缘为纽带的国家社会形态,让欧美纯商业个体组成的国家的人难以接受。只是交流一下。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二):不忍释卷的上古史佳作

相当好的历史学著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好到什么程度呢?哪怕在极度拥挤的北京地铁4号线早高峰上也能安下心来读。

作者对地理的熟稔让人难忘,通过地理-传世文献-考古报告-金文的完美结合,成功的还原了西周国家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其危机。

作者还对西周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做了有益的探讨,指出了西周对王畿与中原地区的不同统治模式,分封诸侯时对地理形势的周密考量,以及周王室“赏赐换忠诚”的驭下方法所导致的王室衰微。

作者试图通过各类文献拨开西周灭亡的迷雾,将其由传统的道德家和小说家言转化为合乎逻辑的政治斗争,指出周厉王是由于与宣王遗留的政治派别斗争失败而被贵族推翻。但遗憾的是,由于上古文献的稀缺,作者的观点只能说是一个有依据的猜想,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作者还讨论了西周的遗产,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西周时期内部及与诸戎狄的政治军事互动如何产生了华夏的认同及华夷之辨。当然,留下的一个问题是,同样是非中原文明,为何南方的楚最终被融合吸收进华夏,而西、北方面的异族最终只能驱赶和对抗。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终究只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

此书结合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古代文献,基于对地理环境因素,合理推测,严谨论证,对整个西周早期的扩张及对中后期的衰落原因进行了分析。 早期,随着周领土的迅速扩张,王室无力直接管辖控制领土,于是通过基于血缘关系的分封来构建整个西周版图,较好巩固了西周政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与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拥有强大自治权的诸侯国与周王室产生了离心力。周王室通过赏赐土地财产换取忠诚的方式,无疑增强了贵族诸侯的力量而削弱了周王室的实力。同时,为了应对直击周都的外部入侵,周王室必须加大赏赐力度来换取诸侯支持。一方面西周国家的完整性要依赖周王室对东方事务的持续介入;另一方面周王朝的存活却要系于西部的安全。周王朝难以两者兼顾。长期内忧外患的相互作用下,幽王在政治斗争中的一次形势误判成为西周灭亡的最后的一根稻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当时终究只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 后文评议的观点也非常精彩,本书确实弱化了宗教因素在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在西周之前的商朝是一个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朝代。周完成翦商大业后,如何从宗教角度来确立政权合法性也是西周早期建国的重要一环。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四):非常精彩,但也有可商榷之处。

非常精彩,梳理了西周研究中的许多重大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好的方面就不多说了,仅提出两点可商榷之处。 1. 第四章西周灭亡的地理考订,只分析了西申的地望,但是却没有探讨鄫国的地望,而是考察了另一个关系不大的吕的地望,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灭亡西周这个大事件上,鄫是直接的参与者,吕却不是,要想重建灭亡西周这一重大事件的整个脉络,鄫是不能回避的,即使申的地望解决了,还有鄫的地望问题需要解决。因为按照传统的解释,鄫的地望位于豫南的方城, 如果西申位于作者推测的泾水上游,读者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鄫与西申相去足有两千里之遥(直线距离超过600公里,实际路程当在1000公里以上),处于这个位置的鄫是如何与西申和西戎合作的?又是如何与西申和西戎组成联军击败周师的?这个问题同样很重要,但是却被忽视了。 2. 书中对平王东迁的原因分析是很成问题的。平王与携王,一个是在申、鄫、西戎联军支持下嬴得战场胜利、紧接着又获得东方诸侯国拥戴的胜利者,一个是军事上遭到惨重失败、王死国破的残余势力拥护的丧家之犬,两相比较,身为战胜者的平王,怎么可能去惧怕失败方的虢氏宗族势力?如果说受到西戎沉重打击、老巢都被端掉了的旧王室残余势力的虢氏宗族拥戴的携王都能够在渭河平原上站住脚,前有西戎做弑父先锋、后有众诸侯支持拥戴的平王,反倒不能在渭河平原上立足,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平王东迁的原因必定不是书中所说的他在渭河平原上不能立足、怕跟虢氏宗族支持的携王发生冲突,而是有着另外的复杂而又深层次的原因。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五):地理与制度决定了西周的灭亡

作者通过考古资料、金属铭文和古代文献论述了西周的灭亡是政治和地理之间一种长期且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周的版图建立在渭河流域、汾河流域和东部平原上。周王室直接管理的范围仅限于渭河流域和中心洛邑的一小块地。因为维护整个国家是周王室的责任,但从诸侯得来的援助有限,只能依靠以上的直辖领地负担各方面的军事行动。而因为官员没有俸禄,王室只能依靠“恩惠换忠诚”——即用有限的土地维持官员的忠诚。王畿内的王室的土地日趋减少,而官员的忠诚却不能一直保证。到后期贵族的权利越来越高,以至于共伯和摄政达到顶峰,王权日趋没落。在沿着丰镐和洛阳的权力中枢和汾河流域的重要位置、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上大多排列着三个姬姓诸侯国。王室依靠宗法制、世袭监国和定期述职来确保周王的政治权威,但依然阻挡不了诸侯的游离。 在中后期西周失去了汾河上游的控制权,大草原上的北方农牧民族——玁狁通过“萧关道”侵扰渭河流域。西周王朝为了应付这个三四天就能抵达核心地带的游牧民族,调动了一切资源,却只能打赢不能摧毁。而西部又不像东方,有众多诸侯做缓冲,以至于淮夷和鄂侯均不能反叛成功。最终与西戎的战争,直到宣王末期依然不能结束。 幽王继位后,与重臣皇父一派失和。幽王、褒姒、虢石父和郑桓公一派取得胜利,皇父远离中心,平王逃到西申。后,幽王立伯服为太子。在太室盟会东方诸侯后,对申进攻,不料申联合繒国与西戎大败幽王军队,随即在戏杀死幽王。 平王被晋卫郑秦拥立为王,虢公拥立的携王不被承认,但占据着渭河流域,平王无奈,只能靠诸侯援助前往东方洛邑。后携王被晋文侯杀死,标志着西周的结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