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日本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日本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日本史》是一本由[美] 安德鲁·戈登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一):以史为鉴,怎么可能。

1945年以后现代日本的发展历程,像极了中国今天经历的故事。国家不断发展前进,大概就是要通过吸取别人的经验来躲避自己遇到的坑,所谓“以史为鉴”。但是,历史不断的重蹈覆辙也提醒着人类啊,我们似乎很难从历史的漩涡中清醒认识人类自己,更难从中自拔,这也许并不在于历史给了人们什么以及如何给你,而是在于人类逃不掉自己性格里最底层的色彩,是我们自己让故事一遍又一遍不断重复,即便这些故事曾经重复过,甚至几乎要了你的命。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二):有趣的几点

1. “日本民族主义”并不是自古有之,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结束之前,也是各藩割据,也是到了19世纪初至60年代在列强东渐,外部入侵压力剧增后,日本民族的概念才得以形成,并在此后被统治阶级一再利用。忠君教育、爱国教育也由此加入公共教育系统,成为日本鲜明的民族特性。2.天皇制度,让日本形成了“帝国民主制度”。实际上,战时军队效忠于天皇而非政府,裕仁天皇对二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该在战争结束后站上军事法庭,但由于美国担心战后日本的稳定以及将日本视为对抗共产世界的前哨战,而放弃了对天皇的审判。3. 日本在战后的经济腾飞一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阶段,经济奇迹造成了美国的警惕,继而进行了制裁和交易。但真正导致日本在90年代后进入“失去的十年”,反而是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经济的各种失策,繁荣的泡沫破灭,在腾飞起被掩盖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由此也给了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机会。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三):读的第一本关于日本史的书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讲从1800德川幕府时期到2011年地震海啸这两百年的日本发展进化史。再往前,甚至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地方武士(实际上就是黑帮)统治着各个岛屿及地区。这两百年也是工业现代化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史无前例的蜕变期。我们“家门口的陌生人”,通过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和战后重建... 成为离我们最近的发达国家。日本历经自由经济的繁荣,也经历广场协议和2008年经济大萧条带来的负面影响,前行中难以摆脱美国的掣肘。经济萎靡,老龄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何去何从?希望能从邻家的经历中得到启发。另外,这本书的作者是哈弗大学的教授,美国人,或许是旁人的关系,读到战后日本和亚洲邻国关系的时候,反而更感兴趣了,心态平静了!想了解日本的作为在第三者眼中是什么样的。如果心态足够强大,道个歉算个什么!它骨子里是自卑的。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四):现代日本史 读书笔记

美国人那边对历史的研究还是领先,不论是国内的还是亚洲的。这本书也写的很不错,从明治维新到2012年,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和中国社会类型差别很大,除了文字和文化外政治格局很不一样。所以,日本在明治维新可以迅速的提升,而中国清朝的改革基本失败了。日本之后的过程曲折,虽然提升了但始终不是一个强国,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自信缺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和美国开打结果打败。日本没有意识到历史的转变,殖民主义已经到了末路。日本在二战后的崛起一个重要因素其实是中国,中国选择了革命,美国只有选择日本,造就了日本依赖出口的经济。90年代开始中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的和日本竞争。另外,日本的那些财阀和大公司看起来伟大实则自私,他们对时代的进步是保守的,特别是信息化,信息化正好是从90年代开始,从个人电脑、互联网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日本哪个都没跟上,主要是现有的大公司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地位和资源,整个社会抑制了新公司的崛起。日本政治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强势,总是举棋不定和明争暗斗,二战后也一样,也造成了停滞的20年。

《现代日本史》读后感(五):建设比见证更重要

今年五一的时候在日本呆了一些天,住在皇居附近,步行不远就可以去银座,或者东京站,街对面便是日比谷公园,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算是有了一点点感性的认识。回来后,觉得应该对日本多一点了解,所以直到刚才,读完了这本45万字的《现代日本史》。

从德川时代,到明治维新,从日本帝国的兴衰,到“失落的二十年”,在自1868年开始到现在的150年间,日本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但这种变化又在历史的前因后果间不断勾连,就像钱穆先生所说的那八个字,“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更长久的历史中去审视,才看得更清楚,而跳出日本,从东北亚到太平洋,在世界历史的变迁中,很多问题才可能找到答案。

当然,在日本的昨天里,也会看到很多今天中国的影子,以史为鉴,但前进的钥匙终究攥在自己手中。

兴哥今天发了条饭否,说“建设比见证更重要”,这话讲得很应景,确是这样。此刻的工作,都会成为历史,但同时,也在铸就未来。

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