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群书治要实践谈》读后感摘抄

《群书治要实践谈》读后感摘抄

《群书治要实践谈》是一本由圣贤教育学会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书治要实践谈》读后感(一):从民众一个台阶的高度看整个世道人心堕落的低度,谁来从底下提托一把?

《曲礼》一上来讲,‘毋不敬’,又讲到‘欲不可纵,傲不可长’。

我们千年文明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站在角门的城楼,望着远方,留下热泪,在《论语》里头讲,‘人不学,不知义’,带着学生门人游历四方,书写下‘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千年教化民众宇宙人生真相的《春秋》。

《群书治要》第卷三十八·孙卿子里头讲,‘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义跟利人人都有的欲求,但就算是圣明的尧舜,也不能去除人民想要得到利益的心,但能使他们想得到利益的心,不能胜过乐于奉行道义的心。

我们手无缚鸡之力,一再受到‘侵害’的百姓要什么,无非要清净安宁安居乐业、公平正义的生活,在奔向美好‘礼运大同’的强大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进程中,谁能为我们穷苦无处可诉的底层百姓做主,对法律规范不到的‘恶势力’遭遇说一声‘不’,在不断下堕的‘人心’在底下承托拉提一把?

《群书治要实践谈》读后感(二):怀疑和傲慢遮住了本就‘无根浮萍’之自身的‘慧’目

还只是读了前三大部分,立身之本的孝悌尊师、格物致知的惩忿窒欲和诚意正心的诚信仁义。有此感慨,记要于此。

有原文,有三位老师不同角度殊途同归的解说,再加之古今案例,原先嘴上说改过,读这本书才发现,‘自知’能力不够。

也从此点看出自身这个人的局限性,放那里半年没动,却在心里认为没什么用。其是自身没到那个程度,人浮又偏见,就‘盲目’,却觉得是眼前的书没用,这是‘愚痴’。

其次,也呈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根本‘去做一个有德的人’,在这个初心的方向底下,去读相关书籍的一个读书‘次第’问题。

与我自己这样根性不是很好、很牢的人而言,甚至可以说读完一圈下来觉得自己做‘人’,求食求偶求仁这三点与动物禽兽的区分,根本‘人’没立准的无区分而言,其‘疑性’太重,太过‘自以为是’,非要自己走遍很多很多路,跋山涉水登高望远,看到个自己以为能概览到的那个全局的古圣先贤的所谓那么点‘高度’,才真正升起那么一点点真诚心,用一种‘信任’的态度去安住下来,读‘群书治要’这本千古后今有借鉴意义的古书。就好比我是一只蚂蚁,却原先以为我看到的就是天,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用审视的眼光看我们的古圣先贤很久很久。

反躬自省,其是都是自身的问题。

这种反躬自省,方方面面,要把占据自身角角落落一直以来‘自以为是’的这种习气彻底根除,在一个问题上‘反求诸己’这种态度没有个千遍万遍提起来,除不掉。

这里读到的前三大部分底下的每一细项就可以是自己改过的条目,对照下就很清楚自己的分数,有负数的、有零以上的,就能看出自己的端倪。

没有‘根’是其一,惩忿为其二,原本以为诚信仁义做的很好,一读这里的原文,只觉得很有问题,说来说去还是家庭是根源,自身没有处处心念他人。

师道章节读来感人励志,我想一个人纵使他没有受过良好的家教,一位有德的老师从内心的爱的教育也可以是学生‘长善救失’的第二次生命,所以说一位老师长养的是学生的慧命,智慧的生命。

《孟子》里有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我想起另外一段蔡礼旭老师曾经讲过的话‘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就期许不要让后辈的人再走了’。

自身要把贪嗔痴慢疑、名闻利养放下来,要去把自己这个成次品、这个不像样的小板凳,改造好,在这过程中,也当体味到自己在这几十年当中磕磕碰碰跌跌撞撞遭遇过的痛,不让后辈人再多走,当有这样的改过发心的责任承当在心里头,所有的事才能做得好,所谓拓宽心量、心包太虚当有此意,也是‘读书志在圣贤’之‘学贵立志’的本意。

记于2018.7.11 晨四点

《群书治要实践谈》读后感(三):反感又觉得对,有可能是需要对此有一个新的认知

以下是读过之下自己总结理解的话,不是三位老师的原话,可能因水平问题存在偏差与误读,也许有一天会被人读到,需自身提高警惕与明辨。

书读完了,因为分几次读完的,有近的深的感知,也有远的印象,还有留在脑海里像小朋友玩拼图方块放到三角里牢塞不进去的格格不入滞塞的东西,糅合在一起,说几点自己狭隘的认知,作读后感。

书一共分五块,立身之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加一份‘群书治要’的大事记。

「1」‘民主’与大多数,大多数与‘明辨’

先说这本书留在脑海里,三位老师在‘治国平天下’部分对‘群书治要’原文原文解读,我自己接收到的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解。

从‘民主’与社会大众对是非辨别的能力与理性程度的关系谈起,在群体普遍没有达到一程度道德素养的情况底下,谈不上‘民主’的优势,此时不管是‘听’还是‘从’了大多数的呼声,没有明辨调查或者谄媚逢迎大众,都有可能出现危机与造成错误。

老师称之为这是个‘大时代’。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个人要如何应对呢?

自己要学习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盲目跟从、屈从大多数。这个关键点不在‘大多数’,而在‘明辨’。

就仅拿‘善’这一桩事情的辨别来讲,就有真假、端曲、大小、半满、是非、偏正、难易之分(详见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眼见不一定为实,这是需要自己学习知道、从生活中悟到,也是我们在生活处事过程中的‘行为标准准则’,这应该就是一直讲的‘常’理,永恒不变的大原则。

其次也许更艰难的情况底下,在大部分都不明辨,或者说明辨了都没有说出来或做出来的大环境底下,自己要如何行事。

老师讲,谁先觉悟谁就先身体力行把它做出来。这种心态是默默耕耘,且碰到任何违逆都不倒退的精神,其实是对事理真相明辨后的一种精神确认,嵌在骨子里。

当道德匮乏的繁荣底下,时代更需要‘坚贞道义’的引导,而不是又‘听’又‘从’。

这个标准虽然定在了‘治国平天下’的部分,但与在时代中沉浮的个人而言,其实也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生活处事行为操守的一个导向标准,说的白话一点,就是蔡礼旭老师一直讲的,‘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做对了没有,态度对了没有,思想对了没有’。

这其中有关与个人自身的行持与个人命运、宇宙人生真相的一个关系,个人的思想、言语、行为走对了,命运会随着他‘从’的这个宇宙运转人生真相的‘常’‘道’改变,这是下人生这盘棋的真正规则,懂因果,从道义。

「2」什么是真正的‘好’

讲这个‘好’是因为其中谈到‘礼’、‘乐’的章节,尤其说到‘乐’,现在的观念里边多数把音乐作为一种‘欣赏’和‘娱乐’。

说到‘欣赏’,想起一位国学教授讲‘欣赏’国学的结果,他谈到五四运动时期,推翻打倒丑恶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的恰恰是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运用本身的国学素养做东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欣赏’本身变成了儒学、佛学’,而不是‘学儒’,‘学佛’,成就自身素养的源泉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学识,却过河拆了桥。

‘娱乐’本身传播的能量是正的还是负的,再具体些,这个能量带出来的东西是让人觉得本身怖畏、紧张的情绪得到了,‘性情’舒畅、舒缓、愉悦起来,还是让人堕落的更快,陷入更沉迷、迷醉的欲望中却不自知。这种感官从过去武侠中侠士弹古琴奏出来的琴音去治愈人的性情、情绪或者散乱人的‘性德’,道理都是相通的。

同理可反三,‘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哀而不伤,‘好’的人事物的抉择,也都该是‘淡’中有真味,减弱消散怖畏惊恐、雪中送炭之除去‘急’中之忧苦、不随个人的口腹等之欲一路引诱、去其好恶是为真,等等。

「3」反感格格不入的‘真’,大概是我对此需要有一个新的认知

‘修身齐家’部分有一篇章讲‘女德’,里头讲‘柔’,读完以后我久久都没觉得舒坦,这种不舒服是我心里头没认同它。可里头讲班昭、讲长孙皇后,读起来却是颇具情义与大气,又觉高山仰止的敬重。

两天以后早起拖地时,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之所以厌恶的那个‘柔’,是印在脑海不是榜样的‘巧诈求迁’、‘娇柔谄媚’的‘柔’,从心底里高山仰止敬重的觉得‘真’的那个被淹没的‘柔’,其是大气、谦退,纵然不是金戈铁马,也是忍辱负重的明理、坚毅、有情有义,顾全大局、眼光深远之女子。

‘柔’在为对方、大局之进退考虑。

今早起来,想到弟子规里两句话,‘怡吾色,柔无声’,就想起这本书里没想通的‘柔’,相距甚远是因为自己匮乏,这种‘刚正’里头是否存在有自己没有觉察到的细微的‘傲慢’与缺乏耐心,尤其面对不如自己或者说与自己对立的,更或者说是做对的恶人,这是需要细细挖掘的。

最后说两点,一个人出生开始就往死去那天走,在这一条去到终点的路上,它的行事准则该往去往的那个方向尽头的那几扇门,来做生时做人做事的判别标准,我想这是时时需要提醒自己的地方。

其二,最后大事记部分,本来以为是不起眼的东西,读完才发现,这本书从出世,到流散,后来漂洋过海,在另一个国度被启用,又再度被尘封,被藏起来,最终被一个人一个念头的‘利众’,重新送返回中国,其中的艰辛大约只有这本书自己晓得。

了解一段历史,也许方能体会得出一点它几度沧桑朝代的不易之不易,这其中也许有我们看不到的深刻意义。

2018.7.13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